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9279540 上传时间:2023-01-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浙江省绍兴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绍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1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文学教育是语言艺术的教育。苏东坡曾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以 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就格外重视诵读玩味和感知领悟。现今的文学教育在重视文学作品 阅读的传统上,关注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以一种带有可学习性、可操作性的文学鉴赏和批评 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与主题思想呈现等,进 而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活现实、社会文化及审美层面的意义。茅盾先生认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是第一步

2、”,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应通过文学阅读促进语言修养提升,同时在熟稔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侧重对意义的探寻。文学 教育应加强对作品的感知和赏析,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提升语言素养,加深对作品中符号 意义的解读和对文学美的深度理解,体味和把握作品的审美意蕴,最终通过学习主体的文学 审美鉴赏,实现从语言接受能力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深度转换。文学教育在对人的道德培养方面的功用,要经由审美层面上升至道德完善的层面,而这 一提升的基础是生动的文学作品、鲜活的文学人物。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演绎反映美 德的主题,从而开掘出对阅读主体而言巨大的美德感召力量,即这种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 是通过让学生在接受文学教育的过

3、程中,移情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继而由作品中人物形象 的美德对其加以引导而得以实现的。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指向人的精神领域。文学教育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从其 实践过程来看是内隐性的,要实现这一心灵关怀,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 历史文化来达成。人文素养涵盖了情感道德、语言能力、精神领悟等方面。这些元素的平衡 和协调发展,对人的审美及共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文学教育恰巧可以完成对人文素养潜 移默化的培育。人自出生以来就有喜怒哀乐,更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性渴求。这种渴求 一旦在文学中找到对应的触动,人心中的柔软之处、温暖之处、神伤之处等都能得到情感的 慰藉与安抚。恰如王国维先生所

4、说的,胸中恍惚不可捉摸之意境,借由文学艺术得以发挥, 进而收获难以比拟的心灵满足。这种心灵满足想要在文学教育中实现,就应如朱自清先生所 主张的,进入文学的世界,想文学人物之所想,感他们之所感,要把自己摆进去,“烧”进 去,不能“隔岸观火”。如此,才能经由文学世界中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走向主体审美 与情感共鸣。(摘编自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处不超过15字。(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1小题,8分) 阅读下面有关“抄检大观园”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K甲X道:“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Y头,这却不能。你们别忙, 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

5、然今日真 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 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 流下泪来。入画跪着哭道:“我不敢扯谎。奶奶只管明日问我们奶奶和大爷去,若说不是赏的, 就拿我和我哥哥一同打死无怨J凤姐道:“这个自然要问的,只是真赏的也有不是。谁许你 私自传送东西的!你且说是谁作接应,我便饶你。下次万万不可JK乙11道:“嫂子别饶他 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 我也不依。”K丙已经睡着了,Y鬟们也才要睡,众人叩门半日才开。凤姐吩咐:“不必惊动小 姐。”遂往

6、Y鬟们房里来。因司棋是王善保的外孙女儿,凤姐倒要看看王家的可藏私不藏, 遂留神看他搜检。先从别人箱子搜起,皆无别物。及到了司棋箱子中搜了一回,王善保家的 说:“也没有什么东西才要盖箱时,周瑞家的道:“且住,这是什么? ” 21 .根据语段,甲、乙、丙三处的人物分别是()A.晴雯迎春探春B.探春迎春t日春C.探春惜下迎春D.晴雯春迎迎春22 .文中画线的句子引用了古语。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该比喻的构成和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近日,中国青年报对1690名应届生的求职意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较多同 学中意稳定性强的工作,也有不少同学青睐灵活就业、新兴领域

7、。事实上,不仅求职,生活 中人们也常面临“求稳”还是“图变”的思考与选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K要求1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 K解 析I LC.遗漏要素,偷换概念。从材料二”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文学教育的危机” 来看,原因有多方面,也并非根本原因。故选:Co. A.论断片面。从材料一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通过文学阅读促进语言修养提升,同时 在熟稔语言表达的基础上侧重对意义的探寻”来看,“只需提升语言修养”的表述片面化、 绝对化。B.于文无据。

8、材料一主张“要把自己摆进去”,而非“互动二D.范围扩大。材料二 指出“不需要思维的深度介入”强调的是“深度介入”,此处扩大为“不需要思维介入二 故选:Co2 .D.文不对题。此项阐述的是需回归文学经典阅读的原因,而非其重要意义。故选:Do.“关于文学教育的危机,有学者认为”可知,文本围绕“文学教育的危机”进行论述。 “今天的文学教育正受到大众文化、文学世俗化和庸俗化,以及阅读图像化的外部冲击。就 文学教育内部而言,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价值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 文学教育的危机”,明确了 “文学教育的危机”的原因。“导致深层情感互动消失殆尽,精神 世界的丰富性、思想世界的多元性也

9、就不复存在”说民乐危害。“大力倡导回归语言文字的 阅读,尤其是回归文学经典的阅读也就更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文学经典是全人类的精 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当然,倡导传统文学经典阅读回归的同时,也要直面时代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足够的自信去面对图像时代,深入思考如何使读图时代的文 学教育焕发出新生机”点明了具体的应对方法。“语言文字建构的美学世界需要我们深入体 验、感知与追寻,而图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直接带来轻松、扁平的感受,不需要思维的深度 介入。读图取代读文,图像的平面性、感官性、瞬间性与拼贴性,可能就取代了文字的圆整 性、思考性、人文性、想象性与审美性”运用了对比论证,“以语言文

10、字媒介为中心的文化, 特征是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 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则以娱乐为核心,所有的内容都以娱 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营造的是形象而不是抽象和复杂,它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 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运用了对比和引用的论证方法。在文中 最后明确结论“倡导传统文学经典阅读回归的同时,也要直面时代的文化现象”。3 .第一处,根据“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应通过文学阅读促进语言修养提升,同时在熟稔语 言表达的基础上侧重对意义的探寻”“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 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

11、的趣味。”可知,此处可填: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侧重对意义的探 寻。第二处,根据“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是通过让学生在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中,移情于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继而由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对其加以引导而得以实现的” “黛玉听了 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可知,此处可填:要引导读者进入文本,移情于文本之中。第三处, 根据“人自出生以来就有喜怒哀乐,更有向真、向善、向美的人性渴求。这种渴求一旦在文 学中找到对应的触动,人心中的柔软之处、温暖之处、神伤之处等都能得到情感的慰藉与安 抚”“如此,才能经由文学世界中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走向主体审美与情感共鸣”“亦发 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

12、石上,细嚼”可知,此处可填:要唤醒主 体,走向主体审美与情感共鸣。K答案.C1 .C.D2 .材料二围绕“文学教育的危机”这一话题,从现象、缘由、危害到应对措施,以对比、引 用等手法加以阐述,逐层展开论述,得出了要“回归文学经典的阅读,也要直面时代的文化 现象”的结论。3 .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侧重对意义的探寻。要引导读者进入文本,移情于文本之中。 要唤醒主体,走向主体审美与情感共鸣。K解析X 6.B.无因果关系。黑狗回去寻找真正的主人,并非因为“我”战胜内心的恐惧, 此处也并无“我”战胜恐惧之意。故选Bo7.B. “强调村民的质朴与坚韧”有误,此处应为“突出了改变生存状态之艰难二C. “情节

13、 跌宕起伏”有误,文中没有连贯完整的情节,作者并未着意突出小说的故事性。D. “便于全 方位交代人物心理”有误,第一人称叙述是有限视角,不能“全方位交代人物心理”。8.文中多次出现的“银杏老树”,在不同时期有着丰富的意蕴。在平常时期,银杏老树“浑 身拴满”“红布条”,树下布满了黑狗与痫腿老人的生活轨迹,它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虔诚向 往和精神寄托,也是羊各庄人平静生活的见证。在洪水大灾之后,痛腿老人离世,银杏老树 “黄叶飘落一地”,它象征着村庄和人物命运的变迁。从过去到现在,“老银杏树”是历史的 见证者,它的屹立与人世的变迁形成对照,代表着自然永恒的规律和人类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9.本题属于开放性

14、题目,K答 案I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可表明赞同的态度也可以不赞同。 若表明赞同的立场,可从以下角度分析:景物的选择上,常年的淤泥、瘠薄的土地、裸露的 河床、滔天的洪水、飘零的银杏叶,构成了羊各庄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灰暗压抑之感。人 物的生存状态上,多年面对贫瘠的土地和突发的洪水,生存充满艰辛和不易;而精神世界的 贫瘠又给羊各庄村民的奋斗染上了灰色的悲剧色彩。主题表达上,作者对羊各庄村民交织着 同情和批判的情感。文中的羊各庄实则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生活困 境。若表明不赞同的立场,可从以下角度分析:作品看似灰色,实则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从环境 看,虽然羊各庄自然生存状态恶劣,但

15、村民们始终坚守于此,体现出坚忍质朴的品格。从人 物塑造看,爷爷、廨腿老人和“我”都热爱生活,坚守理想并付诸行动。从主题看,作者借 挖河表达了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结尾处瓦乌洼河重现生机象征着这种愿望 和精神不灭,这使得作品具有了现实的象征意义。K答案U6.B7 . A.在平常时期,银杏老树“浑身拴满”“红布条”,树下布满了黑狗与痛腿老人的生活轨迹, 它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虔诚向往和精神寄托,也是羊各庄人平静生活的见证。在洪水大灾 之后,痛腿老人离世,银杏老树“黄叶飘落一地”,它象征着村庄和人物命运的变迁。从 过去到现在,“老银杏树”是历史的见证者,它的屹立与人世的变迁形成对照,代表着

16、自然 永恒的规律和人类对幸福的执着追求。8 .示例一:赞同。景物的选择上,常年的淤泥、瘠薄的土地、裸露的河床、滔天的洪水、 飘零的银杏叶,构成了羊各庄恶劣的自然环境,给人灰暗压抑之感。人物的生存状态上, 多年面对贫瘠的土地和突发的洪水,生存充满艰辛和不易;而精神世界的贫瘠又给羊各庄村 民的奋斗染上了灰色的悲剧色彩。主题表达上,作者对羊各庄村民交织着同情和批判的情 感。文中的羊各庄实则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生活困境。K答案示例二:不赞同。作品看似灰色,实则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从环境看,虽然羊 各庄自然生存状态恶劣,但村民们始终坚守于此,体现出坚忍质朴的品格。从人物塑造看, 爷爷、

17、腐腿老人和“我”都热爱生活,坚守理想并付诸行动。从主题看,作者借挖河表达 了改造自然、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结尾处瓦乌洼河重现生机象征着这种愿望和精神不 灭,这使得作品具有了现实的象征意义。K解析I 10.“将发新亭”中“发”是动词“出发”,“新亭”前省略介词“于“,是“发” 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C。“中丞高程戏之日卿累”中“高松”是主语,“戏” 是谓语,主谓之间不宜断开,故排除D。故选Ao11.C.诸侯死称薨故选Co. D. “难得告捷”有误。从文中“克捷”来看,应是接连获胜。关键文言词语解释有误。 故选Do12 .译句:桓温入京奔丧,驻扎在新亭,大设(大大陈设)重兵(把守关口

18、),准备乘机推 翻东晋。赋分点:赴山陵:指回京奔丧。止:动词,停歇,指带军队驻扎。陈:陈设,指摆好阵势。 移:动词,推翻。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捷报(书信)便随手丢在坐榻上,没有显露丝毫喜悦的神色, 如同先前一样继续下棋。赋分点:方:正在。书:书信,指前文所述的“驿书”,边关奏报。摄:放置。棋:名词或 用作动词,下棋。13 .本题考查文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特点,及其写法的分析能力。改句运用的描写人物方 法是动作描写,也可以说是传神的细节描写;极力描写人物内心的喜悦之情;这里人物的喜 悦失态与前文的不动声色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他处事深沉内敛又不失可爱纯正的性格特点。 K答ku. A10 .C.

19、D11 .译句:桓温入京奔丧,驻扎在新亭,大设(大大陈设)重兵(把守关口),准备乘机推 翻东晋。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捷报(书信)便随手丢在坐榻上,没有显露丝毫喜悦的神色, 如同先前一样继续下棋。12 .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也可以说是传神的细节描写;极其喜悦之情;与前文的不 动声色形成对比,写出他处事深沉内敛又不失可爱纯正的性格特点。译文:谢安,字安石,是谢尚的堂弟。他父亲是谢裒,官至太常卿。4岁时,谢安被当时的尚 书吏部郎桓彝(即桓温父)看到,引得桓大人大发赞叹:“这孩子风俊神清,以后肯定不逊 于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是晋一代名臣)! ”稍大一些,谢安更是表现出聪慧机敏,处事沉 稳,气宇非

20、凡,擅长行书。二十岁左右时拜访王蒙,与王蒙清谈多时,离去后,王蒙之子王 修说:“刚才谈话的客人是什么样的大人物? ”王蒙说:”此客气宇不凡,将来一定异于常人。 “王导也十分器中他,因此,谢安年少就负盛名。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他的司马,谢安将要从新亭出发,朝廷官员都为他送行,中丞 高嵩开他玩笑说:“你多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在东山,百官常常互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 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百姓?而今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你呢? ”谢安很有羞愧 的脸色。到了桓温的府第,桓温很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简文帝病重,桓温上疏举荐谢安可以接受遗诏。等到简文帝驾崩,桓温入京赴陵墓奔丧, 停宿新亭

21、,大摆兵阵,想要推翻晋室,召谢安和王坦之,要在座中谋害他们。王坦之十分机 惧,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色不变,说:“晋国存亡,在此一行。“见到桓温之后,王坦之惊 慌得汗流狭背,以致握倒了手板。谢安从容就座,坐定后,对桓温说:“谢安听说有道的诸 侯,谨守四方,你何必要在屏风后面埋伏刀斧手呢! ?桓温笑着说:“现在不能不这样啊。 “于是笑着移走屏风(撤下伏兵),王坦之当初与谢安齐名,至此方知王坦之不如谢安了。当时前秦苻坚强大,边境多战事,东晋众将接连败退,谢安派弟弟谢石和侄儿谢玄等人 出兵伺机征讨,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被授予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昌县公爵。 后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驻扎在淮河

22、,泗水,东晋京师震恐,朝廷加封谢安为征讨大都 督。谢玄向谢安问应敌之计,谢安神情泰然,面无惧色,回答道:“朝廷已另有主意。过后 默默不语。谢安于是驾车去山中别墅,亲朋好友全都聚集在周围然后才与谢玄坐下来下围棋 赌别塞。谢安平常棋艺不及谢玄,这一天谢玄心慌,做谢安的敌手却败给了谢安。谢安回头 对外甥羊景说:“别墅给你啦。“说罢便登山游玩,到晚上才返回,部署将帅,面接机宜。谢 玄等人已大败苻坚,喜信送到谢安手里,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罢信便丢在床上,全无喜 色,下棋如故。客人询问,才慢慢答道:“小儿辈已打败敌寇,“下完棋回内室,内心抑制不 住激动,过门秘时猛地折断了屐齿,谢安在人前竟能如此锁定自若

23、掩饰真情。因统领有功, 晋封为太保。R解析I 15. D. “下阕连用燃犀下照、饮飞刺蛟等典故,描绘出藏龙卧虎、光怪陆离的神奇 景观,对大自然既有敬畏又有无限向往”错误,下歉用典不重在写景,也没有体现出对大自 然的“敬畏”和“无限向往”。16.要关注关键性的词句。“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意思 是: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 奸。此句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异曲同工,表明了诗人担忧奸人藏身于险要之地。“有力障狂澜”,表明了诗人力挽狂澜的志向。“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诗人呼唤那个 骑鲸客,击着鼓飞过银山。表明诗

24、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壮志。R答案. D15 .感慨自然险峻成为奸邪之徒的藏纳之地。表达忠贞坚定地力挽狂澜的意向志愿。 抒发在人生惊涛骇浪中奋勇搏击、积极进取的壮志豪情。译文: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大风起时,波涛汹 涌,怒浪滔天,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水浪声 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横空之下,一洗尘寰。黄河水浪冲斥万象,但是中流的砥柱山 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难以攀援。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原来是为了测辨忠 奸。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便可力挽狂澜。呼唤那个骑鲸

25、 客,击着鼓飞过银山。赏析:这是一首赋写三门峡雄险气势的词篇。在历史上,三门峡以其奇伟险壮而名世,吸引着 无数骚人墨客赋诗为文,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制。元氏此作,笔力雄放,气势纵横,想象丰富, 实为历代咏三门峡作品中难得的名篇。起首一句,与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所造之境极为相似。就视觉而言,诗人眼中的 黄河水当是由远至近,从高到低,自九天之上飞泻而下;汹涌澎湃、奔流不息的水流给人心 理上造成强烈的震荡,形成极大的反差,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在“黄河九天上”之 后,又紧接以“人鬼瞰重关”一句,是说河水俯瞰着人鬼重关。由仰视而俯瞰,由远而及近, 物象也由模糊而趋具体。这两句把黄河水收束到三门峡中

26、,使景物落到实处;虽未见一“险” 字,但已险象环生。由于有了这两句交代,“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也就水到渠成。 河流落差极大,峡水极深,关隘重重,必然造成世所罕见的奇观,自然会有长风高浪,一定 形成“怒卷”之势。而在长风巨浪下,水花四溅,水汽氤氯,使得本来给人以温暖的日光也 显得寒气森森。这不仅仅是诗人的感觉,也的确是天设地造的自然奇观。以上四句,诗人挥 如椽巨笔,挟风带浪,创造了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极现一个“险”字。至此,诗人仍觉 意犹未尽,又连用两个比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J吕梁山,在今山西省离石县 东北,山势奇险,是晋西高原的骨干。列子黄帝篇云:“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

27、, 流沫三十里,童覆鱼鳖之所不能游也。”三门峡距吕梁山较近,其险峻处相类。如果说这是 诗人就近取譬的话,那么用钱塘江八月来潮时的雄壮气势来比三门峡水流之急,则为远喻。 此二景,一北一南,皆以雄奇名世,用来比喻三门峡,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再加冠以“峻”、 “壮”二字,来明言三门峡之奇险壮阔,可谓淋漓尽致。这两句贴切的比喻,既丰富了全词 的内容,又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驰骋想象的艺术洞天。接着,词人又收以“直下洗尘寰”一句, 则更加突出了黄河水的凌空直下,具有冲洗整个人世间的豪壮气概。“万象入横溃,依旧一 峰闲。”前句仍接前面所蓄之势,言黄河水势之大,笔势奇横;后句却一顿而转,写三门峡 中砥柱山之稳,笔锋

28、骤敛。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由开篇而来的脱缰野马般的气势,顿然收 住,闲和平稳。下阕笔势虽由敛而舒,但基调却由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三句,紧接上阕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在上面筑巢,天鹅从那里飞 过外,从来人迹罕至,难以攀登。一 “仰”字,既抬起气势,又转移视角。从“人间此险何 用,万古秘神奸”以下,全词由写景转为抒发感慨。这两句是表达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 没有什么派上用场,自古以来,无非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 做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用了两个典故。“燃犀下照”,指晋书温解传所载, 温崎“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

29、其下多怪物,矫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复灭, 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指洞察奸邪。“依飞”,是汉武帝时官名,掌管弋射鸟兽, 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在诗人看来,燃犀洞察妖物的温蟒也好,轻疾善射的 17. (1)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重点字:暝)(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重点字:鼎)(3)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重点字:矮)K解析18.零光片羽:比喻珍贵事物的一小部分。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语境 强调关于有关历史文化的讲解非常少并且很珍贵,故选“零光片羽”。似是而非:好像是对 的,而实际上是错的。也指好像是而实际上不是。独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 多指

30、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语境指一些未经证实的言论,故选“似是而非”。稗官野史: 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著作。语境强调与正史、野史、民间传 闻等相似的另一种记载历史文化的方式,故选“稗官野史”。扛鼎之作:比喻作品(多指文 学作品)在社会上的影响广大,意义深远。得意之作:指自己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语境强 调有关历史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对人们影响很大,故选“扛鼎之作二故选A。19 .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主语缺失,删掉介词“在;二是语序不当,应先“口耳相传”再 “相沿成习”;三是搭配不当,不是“成长了想象:应是“构成想象二故选B。20 .第一空,根据后文“轻松有趣的戏说也能予人

31、以消遣”可知,应填写与“戏说”相对的 一种传播方式,故填“严谨翔实的正史固然让人增长见识”。第二空,根据前文“如果致力 科普”可知,强调传播的严谨性,故填“就要力求传播准确而精彩的内容”。第三空,根据 前文“如果是一家之言、道听途说”“同时避免误导受众”可知,此处指道听途说的言论在 传播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故填“不妨在标注非正史的同时讲好故事”。K答案. A18 . B.严谨翔实的正史固然让人增长见识;就要力求传播准确而精彩的内容;不妨在标 注非正史的同时讲好故事。K解析X 21. C.抄检大观园时探春敢于反抗,先是冷笑,只许搜她的东西,不许搜Y头的东 西。看到搜检,感到贾府的衰落,不觉流泪。王

32、善保家的不知轻重,惹得探春大怒,被她扇 了个巴掌,据此可知甲处是探春。入画是惜春的Y鬟,据此可知乙处是惜春,惜春的性格就 是明哲保身,毫不关心他人,孤僻冷漠,抄捡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犯了一点小错误的 Y鬟入画,而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就是她麻木不仁的典型性格的表现。司棋是迎春 的Y鬟,据此可知丙处是迎春,她性格懦弱,大Y头司棋被查出私藏男人的东西,她赶紧撇 清,让人把司棋带走。故选C。22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像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势力强大, 不会轻易因为外界的打击而迅速败落。这是探春由抄检大观园一事联想到贾府的没落得出的 见解,非常深刻地指出贾府的没落原因

33、。同时,表现了探春对贾府日渐没落而无力撑持的痛 苦的心情。结构上,为后文写贾府自身的“自杀自灭”铺垫,表明封建大家族内部的弊端丛 生比起外部的力量更具毁灭性。K答案UC21. 探春在此处用“百足之虫”比喻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以“死而不僵”喻其势力强大, 不易因外界打击而迅速败落。准确地体现了探春对贾府走向没落的深刻洞见。为“自杀 自灭”铺垫,表明家族内部的弊端丛生、秩序破坏、离心离德,比起外部的力量更具毁灭性。 这句话形象地体现了探春眼看贾府大厦将倾而无力撑持的痛苦和悲哀。22. K例文行稳致“变”求稳,未免会沦落至庸碌者之列;图变,亦难免会堕入生事者之流。在各类社会气象萌 动的当下,我们不妨行

34、稳致“变先谋求稳定,夯实“变”的地基;再因机求变,不负“稳”的惨淡经营。近日,社会上曾有一调查,它对于当代应届生的求职意向进行统计。将行稳致“远”应 用其中,不难显其妙用。因初出社会,缺乏相关经验、人脉的基础,此时谈变往往会陷入无 计可施的窘况;而此时求稳则不然,先沉淀自身应对新环境的不安与骄躁,积累一定的经验 与试错成本,求言图变便有了充足的底气与扎实的基底。行稳致变,稳是前提。将“稳”拆分为左右,“禾急”,谐音“何急”,尚未走路,言何 奔跑?对科学规律的尊重,我们明晰一步登天绝不现实,循序渐进才有依据。“航天员的状 态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这是一代航天人聂海胜。“载人航天”于整个中国、

35、其个人, 乃至国际格局都无疑是“变而在这巨变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将青丝熬成白发,是聂海胜 本人无休的连轴状态与对肌肉记忆的严苛要求一一他们在求稳。倘若不“稳。不仅会使多 国人民的殷切期望落空,更甚者是耗资的东流与人员的伤亡。“稳”似自行车的承轴,人体 的脊柱,承载日月的天空,不可或缺。行稳致变,更要关注变的理由与功用。“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受多少光就照亮多少面积,莫让心灵搭荒, 有几分“稳”力就开垦几片“变”土。冬奥会上的奥运健儿是为国争光的骄傲,他们用自身 的实力赢得国际的喝彩与瞩目,使五星红旗一次次飘扬在场馆的最上空。反之,是一些五大 三粗的壮汉霸占优抚专座的社会丑闻,是一

36、些四肢健全的子女拒绝就业的社会新闻,是一些 冷淡刻薄的人对他人遭受暴凌而视若无睹的社会遗则。社会怎么了?是贪图自身安逸享乐而 拒不求变的恶果。拒绝、抵制、禁绝此类现象的再发生,我们务必求“变二我们是百卉萌动之中国青年,我们有破晓时分磅礴的生机,我们图变;我们是伟大梦想 班列的续航者,我们有担荷的毅力,我们求稳。行稳致变,乃吾辈青年无可推卸之任!材料二:关于“文学教育的危机”,有学者认为,今天的文学教育正受到大众文化、文学世俗化 和庸俗化,以及阅读图像化的外部冲击。就文学教育内部而言,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 价值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文学教育的危机。所谓“危机”,一般频发于文化转型

37、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集中表现 在审美文化向消费文化、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等。这些不同层面的文化转型,都对文学 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便是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的转型,因 为这是传播媒介的变革,一种由语言媒介向图像媒介的转变。以语言文字媒介为中心的文化,特征是“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 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而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 则以娱乐为核心,”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需要营造的是形象而不是抽象和 复杂,“它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娱乐二因 此,从“语

38、言文字”媒介向“图像屏幕”媒介的转变,“纸上”向“屏上”转变,不仅是一 种传播形式的变革,也是一种传播内容的变革,这种变革对传统的文学教育带来冲击。当图像代替文字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途径,并逐步演变成一种思维方式时,以视 觉的浅层愉悦和感官的直接刺激为特征的图像阅读取代语言文字阅读也就无法避免。语言文 字建构的美学世界需要我们深入体验、感知与追寻,而图像呈现在我们面前,直接带来轻松、 扁平的感受,不需要思维的深度介入。读图取代读文,图像的平面性、感官性、瞬间性与拼 贴性,可能就取代了文字的圆整性、思考性、人文性、想象性与审美性,导致深层情感互动 消失殆尽,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思想世界的多元性

39、也就不复存在。如果说,图像曾经作为必 要的补充丰富着文学教育,那么当图像以其巨大的力量挤压以语言为重点的文学教育之时, 大力倡导回归语言文字的阅读,尤其是回归文学经典的阅读也就更显示出其重要的意义,因 为文学经典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当然,倡导传统文学经典阅读回归的同时,也 要直面时代的文化现象。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足够的自信去面对图像时代,深入思考 如何使“读图时代”的文学教育焕发出新生机。(摘编自传统与新兴文学教育如何携手并进)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重视诵读玩味和感知领悟,这一传统至今仍保留在当下的文学教育之中。 B.要实现文学

40、教育对人道德培养方面的功用,须以生动的文学作品、鲜活的文学人物为基础。 C. “文学教育的危机”有外部冲击的因素,而其根木原因则是文学教育内部审美特性的异化。D.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或图像文化的转型相较其它层面的文化转型,对文学教育的影响最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教育中写作实践的基础是深厚的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只需依靠提升语言修养。 B.要在文学教育中实现心灵满足,就要沉浸到文学的世界中去,尽可能与文学人物进行互动。C.比较以语言文字媒介为中心的文化与以图像为中心的文化这两者,前者更具有思维优势。D.语言文字建构的美学世界需要我们深入地体验、感知与追寻,而图

41、像则不需要思维的介入。3 .下列选项中不能论证“回归文学经典阅读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是()A.读者通过文学世界里的各种审美元素走进一个个独特的情感和审美空间,从中获得审美愉 悦、人生启迪,实现情感净化与升华。B.人们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打开自身,与作品、作者、世界对话,获得精神慰藉与心 灵关怀,实现思想碰撞与情感共鸣。C.如图像代替文字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则可能妨害深层情感互动,破坏精 神世界的丰富性、思想世界的多元性。D.图片化、音响化、戏说、搞笑化等文学娱乐化的做法严重影响着文学经典的处境,消解了 人们对于文学经典阅读的热情与耐心。4 .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 .红楼

42、梦第二十三回中写林黛玉听梨园唱牡丹亭惊梦的曲词而伤心落泪。请联系 材料一,根据示例的K提示力用简洁的语言完善表格。“阅读”现象(体验)对文学教育的启示黛玉素习不大喜看原来是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要提供优秀作品,触发阅读主体 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的关注与渴求。便止住步侧耳细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

43、滋味。(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1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瓦乌洼河原上秋一觉醒来,眼前已是一片泽国。黑狗站在一片木片上,惊异地朝这边张望。距我们不远的下面,就是瓦乌洼河。瓦乌洼河没有了踪影。但根据地貌判断,那就是瓦 乌洼河,它像一条蛇被重物压在下面,连抽搐一下都很费力。羊各庄就在瓦乌洼河的边上。黑狗不是我养的。它的主人是一个痛腿老头,我们是邻居。就因为我喂过它两回吃剩的 骨头,它就认定了我。这一刻,我成为它眼里最能指望的人。或者反过来说,目前处境里, 黑狗是唯一给我恐惧的心灵带来慰藉的活物。黑狗拼命朝我游来,再往前,是一棵银杏老树。这是一棵标志性大树。它屹立在村头, 浑

44、身拴满的红布条证明了它在羊各庄人心中的地位。事实是,它辜负了村民的这份虔诚。大 水一来,这里的一切都稀里哗啦,几百口人一夕间不知所踪。往日里,痛腿老人就坐在银杏树下的阴影里,打发着生命的最后时光。黑狗围在四周, 和老人一起,看日出日落,看人进人出。大水盖住了瓦乌洼河,瓦乌洼河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风吹水面,随着起些波澜。大 水没有方向,瓦乌洼河也没有了方向。我从来没想过瓦乌洼河会成今天这副样子。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爷爷牵着我的手走在瓦乌洼河的堤岸上。我指着流动的水问,那是什么?爷爷说,是河。我继续问,它有名字吗?爷爷说,它叫瓦乌洼河。我瞪大眼睛,嘴里重复一遍,“瓦河”。爷爷仰天大笑,对,记住挖河

45、就行了。不清楚瓦乌洼河出现在羊各庄边上是哪一年代,但我断定它一定比爷爷还古老。我一直 好奇它的名字很古怪。从爷爷的嘴里,我才读出它的真意。它确实是人工挖出来的。直到我 长到十五六岁,能拿动铁锹,也加入到挖河的大军里。七八月份是雨季,湿漉漉的季节里谁也不会想起一条河的存在。除去这个季节,羊各庄 壮劳力们的腿一般都插在淤泥里,过年的时候,才拔出来简单洗洗,休息几天。年一过,还 要挖。瓦乌洼河从一开始就没规划大水来访。它和这里的村民一样,早已习惯了过漫不经心的 日子。河里的水没有波澜,它一直保持着瘦身状态,远远望去,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草绳。河 里有鱼,都不大。只吸引一些光屁股的孩童。银杏老树下面布满了

46、痛腿老人和黑狗的活动痕迹。大水来的时刻,一个痛腿老人是怎样仓皇逃离的。他有没有喝到漂满污物的浑水。他的 拐杖指点过江山,大水一来,很快证明一切不由他说了算。此刻,我和狗相拥在一起,狗湿乎乎的舌头舔到我的脸颊。大水像喝多酒的醉汉,一直 摇晃着,没有方向。我们被它牵制,也自然不能选择方向。儿天之后,我们漂在一处高岗上。这里聚集很多逃难的人,我听见他们在嘲笑瓦乌洼河。 他们说,瓦乌洼河连当江河的儿子都不够格,大水一来,它就无影无踪了。我和他们争吵起来。瓦乌洼河滋润过多少焦渴的土地,这些人不懂得感恩。我说过,瓦乌洼河从一开始就不习惯有大水来访。洪水来了,它只能束手无策。我到处 打听痛腿老人的下落。有人

47、告诉我,痛腿老人根本没有跑出来。如果跑出来,会有人见到他。也就是说,痛腿老人可能一直坚守在银杏老树的下面。黑狗跟在我的后面,朝银杏老树游了回去。这里的大水已经退了,远远望去,一个人影, 孤零零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黑狗箭一样冲过去,拉拽他的裤腿。他死了。经过大水浸泡,他的样子更慈祥了。我想起了爷爷,白白胖胖,很有福气的模样。我一直等着他指挥我,走,去看看瓦乌洼河。羊各庄已经没有了生气,大水刚走,银杏老树的黄叶飘落一地。站在银杏老树下面,能 看到裸露的瓦乌洼河。我朝着瓦乌洼河的方向猛跑,黑狗紧跟我跑了几步,停下了。我叫它几声,它竖耳在听。 我相信我一直跑,黑狗会跟上来。等我跑出很远,再回头看时,黑

48、狗没跟,它不声不响地回 去了。它找它真正的主人去了。瓦乌洼河重现出生机。河水有了方向,它一直向北。我小的时候,它就朝北,几十年没有变。(选自2021中国年度作品小小说).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痛腿老人”面容慈祥,内心坚定,他参与家乡建设,也淡薄世俗悲喜,至死坚守在银杏 树下,他代表着追求与期待理想生活的祖辈。B.黑狗的形象在文中多次出现,洪水中“我”与它相拥,彼此互为心灵的慰藉,后来狗回去 找真正的主人,因为此时“我”已战胜恐惧。C,羊各庄古老、贫穷而又落后,村民们敬畏自然,有着通过双手改变艰难生存状态的朴素愿 望,但言行中又流露出愚昧与落后的思想。D.文末“它一直向北”回应前文洪水到来时瓦乌洼河“没有了方向”,表现出“我”对瓦乌 洼河的深切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描写大水来袭的景象,以“被重物压在下面”的“一条蛇”为喻,与后文“像一 条弯弯曲曲的草绳”呼应,突出瓦乌洼河的窄小。8 .小说插叙修河情节,“插” “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