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过程.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9239100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PPT 页数:145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认知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5页
第二章 认知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认知过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认知过程.ppt(14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认知过程付明会第一节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感觉的含义: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感觉产生的生理机制 感觉的产生是分析器官活动的结果。刺激物 作用于 感受器 产生 感觉总之,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意义(1)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其它心理现象的基础,感觉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2)感觉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信息超载与感觉剥夺感觉剥夺-是指将志愿者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感觉器官接收不到外界的任何刺

2、激信号,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病理心理现象。感觉剥夺试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 感感 觉觉 剥剥 夺夺 实实 验验 装装 置置 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 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

3、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思考:广泛接触外界事物与人的成长的关系?人的成长和成熟,也必然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只有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并加强和改进这些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人的心理和思想境界也才能最优。广泛接触外界事物对孩子更为重要。很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生怕各种意外和疾病,也怕孩子吃苦,把孩子放在比较好的环境中,如温室的鲜花。他们没有想到,这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或者引起了心理的不健全,或者使孩子眼界狭小,心胸狭隘。早期的情感剥夺情感剥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学术词汇,通俗一点讲,就是指剥夺孩

4、子分享愉快情绪的体验,如好奇、喜悦、快乐和情爱等,而让孩子体验许多不愉快的情绪,如生气、害怕、猜忌等。狭义的情感剥夺可解释为情爱的剥夺。在情感剥夺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是“情感饥渴”的,他们不仅得不到爱,而且缺乏助长情感和爱的亲密的社会关系。狼孩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电视、报刊上也时有此类悲情的事发生。情感剥夺的一般原因有:父母或父母之一死亡;父母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父母缺少教育责任,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以及孩子不受同伴欢迎等。情感被剥夺的孩子,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都会受到伤害。具体表现在:延缓了孩子的正常发展,使儿童的运动能力和神经肌肉发展迟缓;语言发

5、展差,甚至可能发展为口吃及语言失调;不能集中注意力,干扰了记忆、学习和理解;妨碍孩子的学习和与他人相处,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客观事物和现象,使心智发展的水平低于一般孩子。对于爱的剥夺的危机期是6个月到5岁,5岁后的情感剥夺对智力发展影响较小。对人有益的感觉剥夺对人有益的感觉剥夺聚德费尔德(Peter Suedfeld,1980)以吸烟者、肥胖者为被试进行实验,发现对他们的感觉输入进行限制有助于修正他们的行为。在一个限制刺激的环境中呆24小时,吸烟者在一个安静的黑屋子的床上躺24小时(可以起来喝水、上厕所),同时听着有关吸烟不利的话。在随后的一个星期内,没有人再吸烟。一年后,2/3的人仍不抽烟,其

6、数量是只听吸烟不利的话而没有限制感觉输入的不再吸烟者的两倍。(三)、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及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感觉(一)外部感觉(一)外部感觉1、视觉适宜刺激:波长380780纳米的电磁波(光波)锥体细胞明视觉(昼视)器官 短粗,呈锥形,主要分布在网膜中央窝及附近,中央窝是对光最敏感的区域。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夜视觉器官 细长,呈棒状,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及附近。在昏暗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明暗和轮廓。2、听觉16162000020000赫兹的

7、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赫兹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1 1)听觉感受性与年龄)听觉感受性与年龄 20 2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逐渐增高 60 60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岁随年龄增高感受性下降:首先是高频的丧失;逐渐增加到低频的丧失;最后到中频(1000100040004000赫兹)的丧失。赫兹)的丧失。(2 2)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听觉适应:在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听觉疲劳:听觉疲劳: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

8、。声音较长时间(如数小时)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不同,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听觉疲劳与听觉适应不同,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如果这一疲劳经常性地发生,会造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成听力减退甚至耳聋。3、嗅觉和味觉(1 1)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适宜刺激:适宜刺激: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能挥发、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嗅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鼻腔上膜的嗅细胞。嗅觉难以分类:嗅觉难以分类: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示各种嗅觉。嗅

9、觉产生:嗅觉产生: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使有气味的物质分子刺激鼻腔上膜的嗅细胞,使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经嗅束传至大脑中央后嗅细胞兴奋产生神经冲动,经嗅束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嗅觉回产生嗅觉。(2)味觉)味觉 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溶于水的、有味道的化学物质。味觉感受器味觉感受器: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味觉分类味觉分类 1 1)基本味觉:甜、苦、酸、咸四种)基本味觉:甜、苦、酸、咸四种,在舌面部位不同在舌面部位不同.2 2)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四种味道混合,并保留原来味道并保留原

10、来味道,不是新味道。不是新味道。味觉的产生味觉的产生 有味道的物质刺激味蕾兴奋舌咽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有味道的物质刺激味蕾兴奋舌咽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中央后回产生味觉。生味觉。味觉感受性与机体生理有关味觉感受性与机体生理有关.味觉与视觉、嗅觉有关(色香味)味觉与视觉、嗅觉有关(色香味)4、皮肤感觉、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各种各样的感觉。的感觉。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皮肤感觉的基本形态:触压觉、温觉和痛触压觉、温觉和痛觉(振动觉、冷觉)觉(振动觉、冷觉)(二)内部感觉(二)内部感觉1、运动感觉运动感觉运动感觉运动感觉 运动感

11、觉也叫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感觉也叫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感觉也叫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感觉也叫动觉,反应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是内部感觉的一种重要形态。要形态。要形态。要形态。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动觉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中。节中。节中。节中。身体运动时刺激动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身体运动时刺激动觉感受

12、器产生神经冲动,沿脊髓后索、丘脑传导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动觉。脊髓后索、丘脑传导大脑中央后回引起动觉。2 2、平衡感觉(静觉):、平衡感觉(静觉):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平衡觉的感受器:平衡觉的感受器:内耳的前庭器官内耳的前庭器官 当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刺激前庭器官当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时,刺激前庭器官产生平衡感觉。产生平衡感觉。3、内脏感觉(机体觉):、内脏感觉(机体觉):饥渴、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感觉。饥渴、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性及疼痛等感觉。内脏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内脏

13、感觉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的定位;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内脏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着,当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内脏感觉的信号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着,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弱、少,因而不能意识到;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弱、少,因而不能意识到;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理改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功能异常或病理改变时,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觉。五、感觉的基本规律五、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所以,感觉阈限是用来度量感受性大小的感受性: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感

14、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反比)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觉阈限E=1/R(反比)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反比)差别感受性:是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在感觉上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也称最小可觉差也称最小可觉差。补充补充3: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视觉:晴朗夜空30英里以外的烛光听觉:安静房间20英尺以外手表的滴答声味觉:两加仑水加入一茶匙糖后有甜感嗅觉:一滴香水弥散三居室

15、触觉:一片蜜蜂翅膀从一公分外落在面颊温冷觉:觉察出皮肤表面摄氏1度的差异韦伯定律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也称韦伯定律。K=I/I K=I/I K K:韦伯常数;:韦伯常数;I I:原刺激强度;:原刺激强度;I I:引起差别感觉: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的刺激增量。注意注意: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韦伯定律只适用于刺激的中等强度。视觉(亮度)1/60动觉(重量)1/60痛觉(皮肤灼痛)1/30听觉(音调)1/10触觉(皮肤压力)1/7嗅觉(天然橡胶气味)1/4味觉(盐咸味)1/3不同感觉的韦伯系数不同感觉

16、的韦伯系数(二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受器的其他刺激以及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对 感受性发生的影响,叫做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受器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叫做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明适应和暗适应)(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一般认为,对某个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却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2)不

17、同感觉的补偿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他感觉来弥补。各种感觉之所以i能够相互补偿,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3)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例如:红、橙、黄色使人觉得温暖“暖色暖色”;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蓝、青、紫色使人觉得冷“冷色冷色”淡蓝色可以引起凉爽的感觉,对高热患者有利;黄色可以刺激食欲;绿色对心理活动起缓和作用;玫瑰色能抑制、消沉的情绪振奋起来。二、知觉二、知觉(一)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

18、反映。注意: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注意: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对事物的整体的反应。(二)知觉的生理机制(二)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产生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知觉的产生是分析器系统综合活动的结果大脑大脑 补充补充 某个分析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某个分析器所获得的感觉信息 恢复了恢复了 以前形以前形成的联觉系统成的联觉系统 并并 对感觉信息加以补充对感觉信息加以补充 形成整体形象形成整体形象(三)知觉的基本规律(三)知觉的基本规律1.1.选择性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

19、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象与背景可以作为知觉对象的物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对象与背景可以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相互转化,而且互相依赖。影响知觉选择性因素影响知觉选择性因素客观因素客观因素对象背景差异对象背景差异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强度大、明亮的、轮廓清晰的物体容易成为选择对象。成为选择对象。对象组合对象组合空间和时间接近的比较容易成为知觉对象。空间和时间接近的比较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对象的运动对象的运动运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区分出来。运动的

20、刺激物容易被区分出来。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如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以及是否:如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以及是否明确目的任务有关。明确目的任务有关。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事物的时候,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他们,并用词汇把他们标识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1)知识经验对知觉理解性的影响知识经验越丰富,知觉越深刻、越精确、知觉的速度越快(2)影响知觉的其他因素 语言的指导作用 实践活动的任务 情绪状态 定势的影响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

21、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知觉的整体性体现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的、互相依存的。一方面,人的知觉系统具有证的、互相依存的。一方面,人的知觉系统具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另一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个别(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方面,对个别(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的整体特性。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当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主观)在整体知觉中,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作用。(客观)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

22、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的时候,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在大小、形状、亮度、颜色等印象与客观刺激的关系并不完全服从于物理学的规律。知觉的很长性主要是由于过去经验作用的结果。(五)知觉的种类(五)知觉的种类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肤知觉等。2、根据知觉对象划分 (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在空间中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在空间中我们对自己和周围事物关系的知觉以及对位置、方位、距离等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判断。各构成空间关系要素的判断。包括以下特性包括

23、以下特性 大小大小 形状形状 方位知觉方位知觉 距离距离(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感觉的类型差异:听觉估计准确性最高、视觉最低活动内容的意义:内容丰富容易低估,枯燥容易高估时间的持续性长短:长时间容易估计短,短时间容易估计长本人的态度和情绪:(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真动知觉真动知觉: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

24、一处作连续的位移,由此引起的知觉就是真动知觉。是真动知觉。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是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是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动景运动是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的制作原理。动景运动是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的制作原理。三、错觉:对客

25、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三、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三)错觉的种类(1)图形错觉(箭头)(2)形重错觉(棉花和铁)(3)大小错觉(4)方位错觉()(5)运动错觉()3738394041424344 (二)错觉理论(二)错觉理论1、错觉的眼球运动说2、错觉的透视说3、错觉的神经移位说4、错觉的对比说和同化说5、错觉的混淆说和错误比较说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一)感觉与知觉的联系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但是,没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就不会有反映事物总体属性的知觉。所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所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6、,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感觉的有机联系。上产生的,是感觉的有机联系。(二)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二)感觉与知觉的区别感觉知觉从定义上看个性属性整体属性生理机制分析器单一多种分析器协同合作的结果从反映事物的性质看多取决于客观刺激的物理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点补充:感觉统合失调补充: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定义感觉统合失调定义 即外部感觉信息进入神经中枢后并不能很好地组合,整个机体不能和谐运作,使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削弱,学习或工作效率低下。时间长了,这种不和谐运作与所产生的低能表现必然导致心理障碍。感觉统合失调一般分为5种。(1)视觉统合失调:常发生读书跳行,翻书错页,抄错题

27、目或丢三落四等。学习成绩持久低下,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2)听觉统合失调:注意力十分不集中,给人的印象是这样的孩子好忘事,而且是刚讲过的就没记住。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可能厌学逃学。(3)触觉统合失调:经常害怕受惊扰,常躁动不安,瞻前顾后,连洗头也十分恐惧。(4)平衡统合失调:分不清左右使鞋子穿反,分不清里外将袜子穿翻,写字时字距、行距忽大忽小,划线歪等。长久的不成功使孩子大大削弱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5)本体统合失调:常表现走路顺拐,唱歌跑调,读英语时结巴等,会使孩子对这些课丧失信心。感觉统合失调原因专家指出,关键因孩子的成长空间相对狭窄,各种感觉刺激机会大幅度减少。学龄儿童大多只

28、在家与书桌前的小天地中,每天重复着起床、洗漱、吃饭、上学,放学、自习、上床睡觉,生活过于单调乏味。他们所接受的感觉刺激不外是爸妈的督促、老师的讲授、课间短暂的活动、自习时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有的大城市的调查发现,学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竟达30以上。这样的孩子得不到充分锻炼,依赖性强,独自生活能力其实很差,一旦遭遇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幸等特殊情况,他们的心理更容易失衡,严重的心理失衡反过来又削弱感觉统合能力。过分开发孩子的某一种能力,也会不同程度地排挤其他能力的提高。二钊便属于过度开发视觉功能,从而削弱了其他各功能。家长强加给孩子学习任务,或放纵孩子偏科,都将造成感觉统合失调。四种治理办法

29、四种治理办法1、让孩子走出小书房,走入小伙伴之中,让孩子走出孤独与乏味,从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中强化各类感觉统合能力。2、凡孩子可以做好或学习做好的事情都让他们自己做,以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劳动兴趣与综合心理素质。3、让孩子定期参加活动,包括各类体育活动,对平衡等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也将促进各个统合能力的提高。4、美、日等国家早已兴起了游戏治疗法。走独木桥、跳沙坑、捉迷藏、丢手绢、赛跑等对提高各种感觉统合能力都十分有效。五、学习活动中青少年观察力的培养五、学习活动中青少年观察力的培养(一)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和任务越具体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精确、越显著。(二)进行充分的知识准备

30、(三)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观察能力1、培养青少年的观察兴趣2、培养青少年观察时持久而稳定的注意力3、培养青少年在观察时的积极思维(四)教给青少年必要的观察方法和技巧(四)教给青少年必要的观察方法和技巧1、顺序法2、比较法3、特征列举法第二节第二节 记忆记忆一、记忆的含义、意义和形式(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

31、,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

32、编码、储存和提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取的过程。取的过程。取的过程。第二节第二节 记忆记忆一、记忆的含义、意义和形式(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

33、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又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取的过程。取的过程。取的过程。(二)记忆的意义(二)记忆的意义 记忆联结

34、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与现在,凭借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与现在,凭借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与现在,凭借记忆联结着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与现在,凭借记忆,人们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概念,适记忆,人们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概念,适记忆,人们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概念,适记忆,人们才能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概念,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记忆是一切智慧的根源,是心理发展的奠基石。(三)记忆的形式(三)记忆的形式1、表象

35、: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1)表象的特征:a a、直观形象性直观形象性 表象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是人们积累表象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b b、片断不稳定性、片断不稳定性 没有知觉的形象的稳定性,而是片断不稳定性。没有知觉的形象的稳定性,而是片断不稳定性。c c、可操作性、可操作性 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此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性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行操作,这种操作性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观事物一样。d d、概

36、括性、概括性 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但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表象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但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2、语词:语词是人类特有的。3、表象和语词的关系:1)语词对于表象有改造和说明的作用。2)表象使语词富于形象化和具体化。二、记忆的种类二、记忆的种类(一)(一)(一)(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1.1.1.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形象记忆: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

37、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表象记忆表象记忆表象记忆表象记忆”。直观形象。直观形象。直观形象。直观形象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如物体的形状、体积,人物的音容笑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如物体的形状、体积,人物的音容笑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如物体的形状、体积,人物的音容笑性是其显著的特点。如物体的形状、体积,人物的音容笑貌、仪表姿态。貌、仪表姿态。貌、仪表姿态。貌、仪表姿态。幼儿幼儿幼儿幼儿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2.2.2.2.抽象逻辑记忆抽象逻辑记忆抽象逻辑

38、记忆抽象逻辑记忆(语义记忆)语义记忆)语义记忆)语义记忆):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记忆。记忆。记忆。是是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后,获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后,获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后,获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后,获得对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它的特点是具有得对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它的特点是具有得对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它的特点是具有得对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

39、和逻辑性,是人类特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是人类特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是人类特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是人类特有。形象记忆形象记忆3.3.3.3.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情绪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

40、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这种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4.4.4.4.动作记忆动作记忆动作记忆动作记忆:指个体对自己做过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内容的:指个体对自己做过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内容的:指个体对自己做过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内容的:指个体对自己做过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内容的记忆。记忆。记忆。记忆。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

41、,也不容易遗忘,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运动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较容易,也不容易遗忘,它在人们的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们的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们的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人们的社会各领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运动记忆(二)根据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分类1、瞬时记忆: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印象在人脑中保持很短时间的记忆,一般不超过2秒。特点:感觉痕迹、形象性、不被意识到就会消失 被意识到则转入短时记忆2、短时记忆:指记忆

42、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特点:以言语视觉特性编码、记忆广度为7+-23、长时记忆:指信息在脑中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的记忆。特点:以自然语言为中介,以意义进行编码。三.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我们的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意识到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例如,我们能记忆儿时背过的“九九表”,记得今天早餐吃什么,记得去年植树节的活动。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记忆。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刻正确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

43、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到,这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三、记忆的生理机制三、记忆的生理机制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观点:记忆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的过程。而遗忘市暂时神经联系的消退和被干扰的结果。四、记忆过程分析四、记忆过程分析识记识记(一)识记的含义:指识别和记住往事,从而累积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是保持和回忆的必要前提。(二)识记的种类1、根据目的性和自觉性不同1)无意识记(学龄前儿童记忆的主导形式)2)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识记目的明确借助一定识记方法做出意志努力有意识记识记目的不明确不需借助识记方法不需意志努力无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与方法不同分

44、类、根据识记材料与方法不同分类1)意义识记: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来把握材料内容的记忆,是建立在更高智力水平生的记忆。2)机械识记: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俗称“死记硬背”。(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越明确,效果越好。2、识记活动的性质和内容 识记活动的内容,越是需要积极独立的进行思维,效果越好。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理解越透彻,效果越好。4、识记的方法(选择合适的识记方法)5、材料的数量与性质6、主观心理条件五、记忆过程分析五、记忆过程分析保持与遗忘保持与遗忘(一)保持1、保持的含义:指对识记

45、的知识经验进行累积、加工、储存和巩固的过程。2、保持的特点:(1 1)量的方面量的方面量的方面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下降;下降;下降;(2 2)质的方面:质的方面:质的方面:质的方面:内容简略和概括;内容简略和概括;内容简略和概括;内容简略和概括;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内容更加完整、合理 内容详细、具体内容详细、具体内容详细、具体内容详细、具体 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张。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夸

46、张。(二)遗忘(二)遗忘1、遗忘的含义:指对于识记过的材料,如果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表现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暂时性遗忘,可能恢复记忆永久性遗忘,不能恢复记忆2、遗忘的原因1)记忆消退说:2)记忆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倒摄抑制)3、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定量研究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定量研究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如实验材料:无意义音节,如XIQ.ZEH.GUBXIQ.ZEH.GUB结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结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很快,以后逐渐缓慢。遗 忘 的 规 律是先快后慢是先快后慢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

47、表明人类的遗忘不是均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速进行的,刚学过以后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在短时间内的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随着时间的消逝,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忘了 记忆恢复(记忆恢复(reminiscence)一般说来,保持的内容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越来越少,但有一一般说来,保持的内容随时间间隔的延长而越来越少,但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种特殊的情况,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此现象叫作记忆恢复现象。的保持量要高,此现象叫作记忆恢复现象。影响

48、遗忘的因素影响遗忘的因素a a、材料的性质;、材料的性质;b b、学习的程度、学习的程度、c c、材料的数量;、材料的数量;d d、材料的相对位置、材料的相对位置e e、个体的经验、兴趣、需要和精神状态、个体的经验、兴趣、需要和精神状态(三)科学的复习(三)科学的复习第一,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主动的态度第二,及时复习第三,分布复习第四,采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第五,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六、记忆的过程六、记忆的过程再认和回忆再认和回忆(一)再认1、再认的含义:再认是指重新感知已感知过的事物时,能够重新辨认出来。2、影响再认的因素1)对旧事物识记的充分程度、保持的巩固程度。2)原识记的事物与当前感知

49、事物的相似程度。3)当前呈现的事物的环境与该事物的相似程度。3、误认:错误的再认、误认:错误的再认误认的原因:1)未经复习引起暂时神经联系消退,致使不能再认。2)身心疲倦、情绪紧张、外因干扰等,会产生暂时抑制,因而一时不能再认。3)由于暂时神经联系泛华的影响,对相似对象不能分化,产生错误再认。4)因赖以识别该信息的线索模糊不全而影响长期记忆。5)心理变态的再认错误。(二)回忆(二)回忆1、回忆的含义 回忆是指头脑中重新浮现出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它是由一定的外在条件引起的,受主体当前的动机、情绪和活动内容的制约,并指向一定的目标。无意回忆:无预定目的、不需要努力、自然想起有意回忆:有预定目的、需要

50、意志努力、主动回忆追忆:付出较大努力,克服较大困难,经过苦苦思索才能回忆。追忆的条件:对问题的正确理解、灵活的思维能力、坚持的意志排除干扰。直接回忆:为满足本体需要或当前某些情景因素所引起的回忆。间接回忆:在不能直接回忆过去有关经验的情况下,需要借助中介联想找出有关线索,经过思维分析,然后才能达到有关经验的回忆。2、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的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观念的心理过程。简单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复杂联想(关系联想、意义联想):联想是回忆的基础。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联想是回忆的基础。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称之为联想。动称之为联想。(三)再认和回忆的关系(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