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精练.doc

上传人:随风 文档编号:692216 上传时间:2019-06-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精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精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精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模块三 中国近代篇 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精练.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专题十专题十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三民主义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题每题 4 4 分分, ,共共 4848 分分) )1.(2018 云南昆明月考)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这反映了清政府( ) A.认可了平等外交的思想B.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C.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2.(2018 山东临沂质检)18611895 年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

2、 年之间的 567 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 40%,自然科学占 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 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 3.5%。这说明 ( )A.“中体西用”思想得以传承B.自强运动激发民族意识的觉醒C.近代中国思潮此起彼伏D.向西方学习的维度日渐多样化3.(20 18 贵州黔东南一模)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而薄今,力变从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 ”材料说明张之洞(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B.突破“中体西用”思想C.受变法图强思想影响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4.(2018 辽宁省实、大连八中、

3、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期末) 梁启超从1899 年到 1903 年在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5.(2018 山西太原质检)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 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2明官绅代表。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洋

4、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B.“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C.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D.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6.(2018 山东临沂质检)1916 年,胡适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据此,胡适认为“造就新文学”的关键在于( )A.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B.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C.传承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优势D.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思维7.(2018 河南林州调研)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西洋真正之文

5、化与吾国之国粹实多互相发明、互相裨益之处,甚可兼收并蓄、相得益彰。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地加以吸收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8.(2018 山东威海质检)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指出:“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全体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 ”此言论在当时直接针对的是( )A.清朝君主专制独裁B.各派军阀拥兵割据C.袁世凯称帝的图谋D.列 强侵犯中国主权9.(2018 山东淄博 3 月)1 894 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 1912 年 1 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

6、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 。这种转变说明( )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10.(2018 辽宁省实、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期末)1906 年,孙3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 ” 。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 。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11. (2018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1905

7、 年,孙中山曾拜访位于布鲁塞尔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当时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就曾引述他的谈话,期盼中国“引进欧洲的生产方式并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为了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中国人应该“在未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质变的新社会” 。这说明孙中山的思想( )A.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情怀B.蕴含了社会主义的要素C.避免了西方道路的印记D.推动了民主共和思 想的传播12.(2018 山东潍坊调研)1924 年,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 。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 )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B.表明其政 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D.背离了资产阶级

8、民主革命方向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 (共共 2 2 题题, ,共共 4848 分分) )13.(2018 广东韶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化之初,中国社会仍然遗留着传统而丰富的古代儿童观,譬如“男璋女瓦” “男左女右” “男尊女卑”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等。在络绎不绝的出洋考察之后,国人才发现西方近代社会则是“男女并重” “强迫教育” “生子女皆报官” “国中男女皆入学”等。民国以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发现儿童” “解放儿童”的时代。4摘编自陆克俭发现与解放中国近代儿童观研究材料二 近代以前,把儿童视为双亲所有物,以及中世纪以来贯穿基督教的“原罪说”依然占据主

9、动地位,体罚、鞭挞的教育习俗依然存在。此后英国洛克在教育漫画中倡导“白板说”,声称儿童的心灵“好比一张白纸,后天的一切观念都是经验在心灵上刻下的痕迹”;卢梭则在爱弥儿中提出“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期的价值,让儿童按自然的进程去发展”,实现了儿童观历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工业革命以来,各国政府纷纷立法并颁布措施,建立各级学校、博物馆、公园等,切实推动儿童的健康发展。摘编自杨佳等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及西方儿童观发展的特点。(16 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西方儿童观发展 出现重大变革的相似背景及主要影响。(10 分)51

10、4.(2018 安徽蚌埠二模)中国历史上,宋代和 20 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 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

11、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摘编自宋代疑古思潮简论材料二 随着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 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 ”20 世纪 20 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摘编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12、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10 分)6(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 20世纪的“疑古”思潮。(12 分)7答案精解精析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规制受到冲击,说明清政府外交观念发生改变,故 B 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夷”字的使用在天津条约签订后受到了限制,并非禁止,可见“天朝上国”的心态并未放弃,故 C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学习西方法律无关,故 D 项错误。2.A 由材料内容可知,18611895 年期间译著

13、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 ,但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历史、地理、哲学、文学和艺术等社会科学仍占少数,说明在译著上依然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译著范围的变化,未体现译著内容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联系,也未体现译著内容与近代中国不同社会思潮的联系,故B、C 两项错误;材料体现译著内容仍以应用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主,无法说明此时向西方学习维度的多样化,故 D 项错误。3.C 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张之洞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代表,故 A 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思想,其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 B 项错

14、误;题干中张之洞主张进行变革,以期改变现状,在思想上与维新思想有相似之处,说明张之洞受到了变法图强思想的影响,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张之洞主张进行变革,并没有体现出其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故 D 项错误。4.C 材料反映了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提出西学是根本,西学只是救亡图存的工具,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可知,梁启超引入了多种政治理念,君主立宪只是其中的一种,故 B 项错误;梁启超宣传西方学说,目的就是要在西学中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5.C 清政府“预备立宪”是在 1905 年,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

15、后,故 A 项错误;近代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故 B 项错误;维新变法运动是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黄遵宪思想发生改变是受到了民族危机后维新潮流的推动,故 C 项正确;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不是客观因素,故 D 项错误。6.D 由材料可知,胡适主张“观摩”欧西名著,“有所取法”,然后“造就新文学”,可见胡适主张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思维,故 D 项正确。87.A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者们主张“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即全盘否定中学,完全肯定西学,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学者态度较为偏激,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故 A项正确;“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地加

16、以吸收”是吴宓的个人主张,并非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故 B 项错误;吴宓的主张不同于“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所以新文化运动并未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故 C 项错误;材料针对的只是新文化运动期间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观点,并未涉及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故 D 项错误。8.C 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国家是民主的国家,以人民为主人,不是个人的私产,体现了陈独秀反对专制,故此言论直接针对的是袁世凯称帝的图谋,故 C 项正确;青年杂志第一卷刊行于 1915 年,当时清朝君主专制独裁已经终结,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陈独秀的言论针对的是袁世凯称帝的图谋,而不是各派军阀拥兵割据,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列

17、强侵犯中国主权的问题,故 D 项错误。9.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主要矛头指向了满洲贵族,主张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五族共和”主张满族与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同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种转变说明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故选 A 项。材料信息反映了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故 B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帝国主义统治并未推翻,因此民族革命并未成功,故 D 项错误。10.C 五权分立思想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实践,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 B 项错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

18、权源自西方的三权分立,而考试权和监察权则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所以五权分立是中西融合的成果,故 C 项正确;五权分立是政权建设架构,与政党制度无关,故 D 项错误。11.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又想解决资本主义的贫富不均的问题,孙 中山希望成为第二国际的会员,其目的是防范资本主义的弊病,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注重工人阶级的利益,这蕴含了社 会主义要素,故 B 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引进欧洲的生产方式并使用机器”,说明他并未避免西方道路的印记,故 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12.

19、A 1924 年,孙中山公布工会条例,保护劳工权利,表明孙中山的思想实现了升华,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故 A 项正确;孙中山并没有改变其政治立场,故 B 项错误;在工会条例公布前国民革命运动就已兴起,故 C 项错误;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没有背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故 D 项错误。9二、非选择题13.答案 (1)中国:带有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色彩;初步转向男女平等的西方近代化儿童观;民国后受西方影响开始重视儿童新式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具有神学色彩;体罚、鞭挞为主要教育习俗;政府重视制度建设,推动教育逐步形成系统的近代教育观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教

20、育工作;重视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背景:经济上近代经济、工业化不断发展;政治上民主政治的进步、政府的重视;思想上人文主义(启蒙思想)的传播;近代自然科技的进步;等。影响: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有利于儿童的解放和发展。解析 (1)中国方面从传统观念、西方影响、政府主导等角度分析,西方则从宗教影响、体罚的习俗、主导者、新教育观念等角度分析。(2)第一小问背景,近代中西方儿童观发展出现重大变革的相似背景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方面的近代化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影响,近代中西方儿童观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有:推动了文化、教 育事业的近代化,有利于儿童的解放和发展。14.答案 (1)背景:儒学经典

21、的缺失;儒学自身的缺陷;社会矛盾尖锐;佛道思想的冲击;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特点:打破了汉唐儒学传统,重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2)不同:宋代的疑古主要是在经学的范围之内疑古,20 世纪疑古是建立在史学方法上的疑古;宋代疑古以维护传统为目的,近代疑古则彻底否定传统。评价:积极:利于打破旧思想旧传统的束缚,促进思想启蒙;辨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对后世史学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局限:存在绝对化倾向,既有悖于科学精神,也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从儒学自身的不足与儒者的责任意识、社会矛盾、佛道冲击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特点,根据宋代儒学的发展之处分析。(2)第一小问不同点,从宋代与近代在内容、目的上的不同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评价,从正反 两个方面辩证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