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69211301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8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解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屠呦呦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获得了新思路,提取出青蒿素,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古籍的惊人价值。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古籍的类型除了大量的汉文古籍,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字古籍。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

2、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古籍的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纸张、织物和墨。这三种材料由于产生或制作的年代不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据中

3、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取材于李致忠、梁爱民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

4、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让古籍“活”起来,实现古籍从“藏”到“用”最后至“活”的飞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首先,将古籍扫描并处理成图像文件。其次,通过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将图像文件中的文字识别为计算机可处理的电子文本。再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所获取的文本进行基础性加工,包括自动断句、标点以及词语切分等。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目

5、前,研究者引入序列标注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谓序列标注,即输入字符串,预测每个字符在该位置的专名属性以及是否在该位置断句。例如,输入“论语云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模型应预测为“(B-BOOK)(E-BOOK)S(B-PER)(E-PER)OOSOOOO”,其中,“B-BOOK”表示书名开头的字,这里指“论”;“E-BOOK”表示书名结尾的字,这里指“语”;“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这里对应“云”和第一个“礼”;“B-PER”表示人名开头的字,这里指“管”;“E-PER”表示人名结尾的字,这里指“氏”;“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每一个字都对应一个或一组符

6、号。研究者通过多种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计算机自动标注文本序列的能力,进而使其完成自动断句、标点、专名识别等任务。模型预测的综合准确率均达到90%以上。由此,海量的典籍就可以转化为数字化、结构化的文本,从而降低普通人阅读古籍的难度,实现互联网环境下古籍的传承性保护。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取材于周余姣、胡韧奋等的相关文章)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籍的一项是( )A. 三国志史传散页(刊刻于明代,2018年发现于日内瓦图

7、书馆)B. 韩柳文研究法(林纾,1914年铅印本,研究韩愈、柳宗元古文的著作)C. 秦妇吟残卷(唐韦庄,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D. 春秋左传(明代刻本,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史书)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古籍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籍采用的纸张体现了古籍的文物价值。B. 中医古籍所记载的药方体现了文献价值。C. 艺术价值不只包括古籍版印工艺的价值。D. 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3. 根据材料二,模拟计算机对“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的序列标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子”应标为“(B-PER)(E-PER)”。B. “愀然”应标为“OS”。C. “正襟”

8、应标为“OO”。D. “问客”应标为“SO”。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改善古籍的收藏条件属于原生性保护,可以保护其文物价值。B. 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C. 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D. 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的知识。5. 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答案】1. B 2. D 3. D 4. A 5. 古籍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属于文化遗产。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古籍因稀有而被珍藏在图书馆里,读者很难看到。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有一定局限,传承

9、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对于古籍的界定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通行的是:1911年以前、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采用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具有中国传统装帧形式的书籍”可知ACD均属于古籍,B不属于古籍。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古籍的其他价值都附着在其文献价值上”错,“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人们看到一部古籍,往往还未翻阅,就已为其精美的外观和典雅的色调所征服。对文献研究者来说,文献价值是古籍的皮,其他价值则是古籍的毛

1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选项丢了附加条件“对于文献研究者来说”,人们看到古籍时便可享受外在的审美艺术价值,不一定附着在文献价值上。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D.“问客应标为SO”错。由“O表示不做任何操作”可知,“问”字处不用做任何操作;由“S表示其后应断句的字”可知,这里对应“客”。可见“问客”应该标记为“OS”。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B.“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错,原文信息是“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

11、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可见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原生性保护,不仅在于保护艺术价值,也包括文物、文献价值。C.“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错,原文信息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飞跃提供了条件”“让古籍活起来的尝试还有很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断涌现,各地古籍存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大会,延续古人曝书护书的习俗,不仅晒古籍珍宝,也晒修复、装帧等相关技艺,有

12、的还能让人现场体验”,可见实现古籍从“藏”“用”到“活”,只能依靠人工智能技术这种表述过于绝对。D.“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古籍,并能深入地挖掘出古籍蕴含知识”错,原文信息是“人工智能处理古籍的过程大体包含四步最后,识别并抽取文本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书名)等概念与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古籍知识挖掘提供基础性支撑”,可见选项表述曲解文意。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让古籍“活”起来。由“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认识和了解古籍成为一种需求。古籍的价值是多重的。比如元代以前印书主要用麻纸、皮纸,明代以后大量用竹纸,通过载体材料体

13、现出的文物价值显而易见。浩瀚的古代文献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为了解先人的政治、文化、制度、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这就是古籍的文献价值。古籍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制版、印刷中所体现出来的工艺都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元代及元代以前版印、抄写的古籍已万不存一,流传至今者是我国现存古籍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出答案古籍具有文物、文献和艺术价值,属于文化遗产。由“这些古籍非常稀有,很多作为文物被珍藏在图书馆,

14、读者很难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得出答案一些具有很高价值的古籍因稀有而被珍藏在图书馆里,读者很难看到。由“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传承性保护则是利用各种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古籍推向大众”得出答案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有一定局限,传承性保护可以将古籍推向大众。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

15、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

16、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

17、。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取材于汉书贾谊传)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无道之暴也 暴:短促B. 所上者告讦也 讦:揭发C. 道之以德教 道:引导D. 祸几及身 几:大多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天

18、下之情与器亡以异B. 是故法之所用易见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 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 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岂顾不用哉 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B. 皆以积渐然 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C. 汤武之定取舍审 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D. 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 一般人的智力有

19、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C. 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D. 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10. 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答案】6. A 7. C 8. C 9. D 10. 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暴:残暴。句意: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亡:灭亡/通“无”,

20、没有。句意: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C.而:都是连词,转折。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D.或:或许/有的人。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句意: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定取舍”,决定取舍;“审”,慎重。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

21、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错误,由原文“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可知,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所以,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结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结合“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

22、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参考译文: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

23、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

24、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

25、,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

26、,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

27、3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柏【1】杜甫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11.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B. “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

28、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C. “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D. 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B.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C. 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D. 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13.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

29、意蕴。【答案】11. C 12. B 13.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错误,“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两句是说,一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外乡人从此经过,久立于树前长吁讶然。他是感慨盛衰无常,不是思乡。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A.“有相同的寄托”错误,此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

30、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情感深沉。而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乐观的襟怀。寄托不同。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误,“蟠据亦高大”是形容衰时之柏,“得地”“盘据”承“千年根”,此柏不是所出非地,也不是生长浅薄,却变得枝枯叶燥,了无生机,隐喻家国衰落。D.“也有对未来的希望”错误,全诗以“病柏”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柏”之形象、际遇抒写人之命运、感慨,咏物抒怀,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没有对未来的希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和意蕴的能力。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病柏”:“有柏生崇冈,童

31、童状车盖。偃蹙龙虎姿,主当风云会”写柏的盛时,它“势尊严”,“状耸翠”,“干奇古”,“气阴森”,诗人用四句即生动地刻画出柏树的不凡。柏树的形象象征着强盛时的唐王朝。“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来了个“突转”,谁又能料到这植根深厚而悠远的“古柏,却半道变了“颜色”呢?于“王朝”而言就是衰落了。“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形容衰时之柏枝枯叶燥,了无生机。柏从繁盛到干枯象征唐朝从强盛到衰落。“丹凤”:“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因为大树将枯,“将九雏”的凤凰无枝可憩,只能上下盘旋,哀哀其鸣。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而对于恶鸟鸱鸮而言,则正中下怀,它们志得意满

32、地率领众子孙穿穴打洞,立身其中。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这首咏物诗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有着强烈的象征色彩:它把国家比作一棵原本枝繁叶茂、现已病入膏肓的柏树,把能臣志士比作“哀翔其外”的凤凰,又把宵小之辈比作穿穴而居的恶鸟鸱鸮。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诗歌之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李商隐就善于表现含蓄蕴藉之美,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2)姜夔在扬州慢中描写了兵乱后扬州的沧桑变化:“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_,_。

33、”(4)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答案】 . 沧海月明珠有泪 . 蓝田日暖玉生烟 . 过春风十里 . 尽荠麦青青 .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 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 (或: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沧、荠、施、诸、攻等。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红楼梦甲戌本第一回开头,作者自道书名说:(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

34、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除了红楼梦外,这里还提到了小说另外四个书名。请从中任选三个,解释这些书名和作品内容有何关联。(2)小说第五回中,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听到的仙乐套曲就叫红楼梦。今天的通行本也多以红楼梦为书名。结合作品内容,谈谈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答案】(1)答案示例: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

35、向善之意。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 (2)答案要点:“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些书名与作品内容的关联。石头记:这部小说在前几个章回里详细叙述了此书由来,有一块被女娲补天弃而未用的石头,搁置在青埂峰下。它因修炼之后已有灵性,能口吐人言,后又遇见一僧一道,求他们带它去红尘中经历了一番。红尘梦尽,这块石头回到青埂

36、峰,石身记满它下凡经历后的种种事情。空空道人将这石头上记述的故事抄了下来,因此才有了这部小说。可见以石头记为名,是因为全书写了石头记录的自己红尘历劫的故事。情僧录:红楼梦开篇空空道人说“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如色,自色入空”,遂易名为情僧录。贾宝玉本是最多情、博情之人,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家庭变故,以及黛玉香消玉殒之后,他看透了世间种种,最后出家做了和尚。以情僧录为名,是由于书中人物因情而参透世相,有助人解脱苦恼之意。风月宝鉴:风月宝鉴,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面镜子,出自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再看看这风月宝鉴的出处,据红楼梦第十二回:“这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

37、制,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跛足道人这前半句话告诉了我们风月宝鉴的出处、制作者、功效,而后半句告诉我们他带风月宝鉴下凡的意义和禁忌,其实这段话另有深意。风月宝鉴的“正面”指男女情爱,“背面”告诫我们不要太过痴迷。可见以风月宝鉴为名,因其是小说中出现的道具,有规劝人去淫向善之意。金陵十二钗: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正册中的十二位女子,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这十二个女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且红楼梦一篇故事,按作者

38、自己说来,是为了替闺阁立传,作者同情闺阁女儿的薄命,感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也赞同闺阁女儿的“风流”、“忠义”、“巾帼不让须眉”。可见以金陵十二钗为名,因“十二钗”是小说主要人物,凸显“为闺阁立传”之意。【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内容的把握能力。分析红楼梦书名的合理性,需要将书名与书中内容关联。首先解释“红楼”的含义。“红”在古代代表“女儿”,即女性;“楼”是深闺大宅;“红楼”是指住在深闺大宅中的女性,多指官宦人家的小姐。另外“红楼”与“朱楼”是近义词,古代的“红楼”是指富豪权贵人家妇女所居的华丽楼宇,如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就有“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之句。而杜甫也有“朱门酒肉臭

39、,路有冻死骨”。从字面上理解,“红楼”即“朱门”,都是富贵家庭的代名词。由此,“红楼”既可以象征富贵官宦之家,又可以象征闺阁。而红楼梦写了众多美好的女性形象,她们出身高贵,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她们才华横溢,能力出众,是作者倾尽心力歌颂的对象,然而她们的结局却逃过不“悲剧”二字;另外书中所写“四大家族”更是权势遮天的富贵大家族,故事正是写他们由盛而衰的必然命运。因此“红楼”涵盖了书中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梦”则是“本书主旨”之所在。小说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是红楼梦全书的提示。贾宝玉在太虚幻境里翻阅“金陵十二钗”图册,听仙女们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饮美酒,品香茗,跟“兼美”柔情缱绻,又

40、有警幻仙姑和祖先之灵对他谆谆警戒,最后他落入万丈迷津,这正是贾宝玉一生的简要概括。世上繁华、深情终不过大梦一场,恍然一梦,情海幻变,这是人生的真相。“梦”象征了作家人生如梦的幻灭感。红楼一梦,繁华终归于尽,书名中的温柔富贵与梦幻泡影,是对全书贵族家庭之衰亡与红颜薄命之悲剧的整体概括。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初到北京,我对这座城市非常生疏。那时内城和外城的城楼和城墙都还完好,有轨电车就在几座城门之间穿行。电车的铃声悦耳而浑厚,从西直门高高的城门洞里穿越而过,一路响过西内大街,响过西四和西单那时牌楼已没有了,只留下这永恒的名字供人凭吊直抵天桥。城楼

41、高耸,白云蓝天,北方萧瑟的秋风,凝重而庄严。电车进了城,两旁一例灰色的胡同,胡同里一例苍劲的古槐。一切都说明这城市的悠久。这城市让我这个生长在温暖而潮湿的东南海滨的人感到了一种神秘。我知道它的历史,我只能遥遥地怀着几分敬意望着它,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的确是生疏的。我觉得它离我很远,不仅是离我南国的家乡的距离很远,也不仅是它作为辽金以来的故都与我此际所处的时空相隔绵邈,还有一种心灵和情感的阻隔:那是灵动而飘逸的南方与古朴浑重的北方之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反差所造成的心理阻隔。那时的北京,对我来说是遥远的。我对北京从初来乍到的“生分”,到如今的亲切的认同,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北京接受了我,我也接受了北

42、京。这包括它的语言、它的气候、它的居住、它的饮食、它的情调,都和我的生命密不可分。以饮食为例,在北京住久了,在国内外也跑了不少地方,比来比去,北京的烤鸭和北京的涮羊肉还是最好,不谦虚地说,也还是天下第一。烤鸭的外焦里嫩,裹着吃的那蒸饼和甜面酱都是很有讲究的我常感外地做的烤鸭总不对味。至于涮羊肉,羊肉的质量,那薄得纸般透明的羊肉片,还有它的作料,芝麻酱、韭菜花,普天下找不到那种地道的感觉,真的是,一出北京城,味道就变了。老北京有很多食品是我所怀念的。最怀念天桥街边的卤煮火烧。记得是五十年代吧,去天桥看戏,在街边摊上吃卤煮火烧。昏黄的油灯、冒油的墩板、冒着热气的大海碗,使北京严寒的冬夜也变得充满了

43、人间的温情。那气氛、那情调,现在是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人怀念的当然不只卤煮火烧这一端,还有北京的打卤面、羊杂碎汤,还有三分钱一只的大火烧。这些让人怀想的北京土产,是最本色、最接近平民的廉价食品,现在都找不到了。现今即使在郑重标出“老北京”的哪家食肆里发现它们的痕迹,那多半也是“搽了雪花膏”的,它们早已失去了那种粗放的、不加修饰的平民本色和传统韵味了。在我的家乡,秀丽的闽江流过我的城市。那江水滋润着两岸的沃野,亚热带的花卉开得茂盛。福建是花乡,又是茶乡,茉莉花、白玉兰花,还有珠兰和含笑,这些都是熏花茶的原料。花多了,就缀满了妇女们的发间和衣襟。记得当年,母亲的发髻最美丽。那时母亲年轻,她每天都要

44、用很多的时间梳理她的头发。梳毕上了头油,她总要用当日买到的新鲜茉莉花串成一个花环,围在她的发髻上。姐姐也是,她不梳发髻,那些花就缀上了她的旗袍的衣襟。这就是南方,南方有它的情调。而北方就不同了,北京带卷舌的儿化音,胡同里悠长的吆喝声,风铃叮当的宫殿下面夏日慵懒的亭午,还有在凛冽的冰雪和漫天的风沙中挺立的松槐和白杨。南方的秀丽和北方的豪放,南方的温情和北方的坚定,南方的委婉和北方的强悍,其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差异,需要用极大的毅力和恒久的耐心去适应。幸运的是,我适应了并爱上了北京。北京是一本读不尽的书。我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阅读它,也只是一种似是还非的懵懂。我生得晚,来不及赶上在北大红楼的教室

45、里找一张书桌,也没能赶上用稚弱的声音参加民主广场上的呐喊。但我认定我是属于它的。百年前,巴黎和会所引发的抗议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那一场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展开的抗议运动,最终触及了对于文学乃至文化的变革,从而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再生写下了壮丽的篇章。这一切气贯长虹的思考和行动,就是生发在我如今处身其中的这座城市的。由此上溯,十九世纪末叶,也是在这座城市里,有了一次要求变革而爆发的维新运动。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惨痛的流血事件,康梁出走,六君子弃市,这一切,我都未曾亲历,却都是我幼小心灵上的一抹壮烈和绮丽。后来,我从东南海滨风尘仆仆地赶来,在北大燕园的一角找到一片土,我把细小的根须伸向那片土,我吸

46、取它的养分。我不能选择母亲,我却能选择我的精神家园。在半个世纪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我朝夕呼吸着这座城市的气息。北海波光摇曳的湖面,留下了我的影子;东华门那条覆盖着丁香的御河边的林荫道,留下了我的足迹;居庸关险峻的隘口,天坛美轮美奂的穹顶下,都是我曾经流连的地方。北京以它的博大,以它的沉厚,以它的开阔,以它的悠远铸造了我,不,是再造了我!它在我多汁液的南方的性格中渗进了一份粗放、一份激烈、一份坚定。我曾说过,我只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我从遥远的东南海滨被命运的小女孩吹到了这干涸而寒冷的北方。这里濒临沙漠,然而,这里是无尽的原野,这里给了我一片土,给了我柔韧的枝条和伸往地层深处的长长的根须。(取材于谢冕的同名散文)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例苍劲的古槐 一例:一列B. 相隔绵邈 绵邈:遥远C. 夏日慵懒的亭午 亭午:中午,午间D. 似是还非的懵懂 懵懂:尚未完全理解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来到北京后并不是很快就适应了北京的生活。B. 作者用“搽了雪花膏”巧妙地传达了怀旧的情绪。C. 作者不止一次使用排比手法表达了对北京的深情。D. 作者因为没能参加“五四”运动而感到非常失落。18. 作者在文章第六段中叙写了家乡的生活,请简要分析这部分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19. 请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