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石油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68337302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X 页数:105 大小:15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石油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西南石油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南石油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石油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双击自动滚屏发布者:cly发布时间:2008-3-16工程制图基础(UD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 of engineering drawing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40,上机学时44,学分:2.55、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6、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7、大纲执笔:机械基础教研室郑悦明8、大纲审批:机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7年2月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多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

2、的绘图能力和读图能力。主要任务是:1 .学会正投影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培养初步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2 .培养阅读和绘制机械工程图的初步能力;3 .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4 .培养计算机绘制简单工程图样的初步能力。三、课程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并时轴测投影法有初步了解;并能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徒手作图方法,具有查阅标准件、公差与配合等国家标准的初步能力;能对一般物体独立地选用足够的视图将其内外形状及大小正确地表达出来;能根据正投影想象出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能读懂不太复杂的零件图并了解装配图的基本内容及其一般的表达方法。绘制

3、图样应做到:投影正确,视图选择与配置恰当,尺寸完整,图面整洁,字体工整,符合国家制图标准;在工艺和结构方面,应尽量结合实际,但不要求达到生产水平。同时,由于计算机绘图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广泛应用,还应具备计算机绘制工程图样的初步能力。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绘图能力与读图能力。其中机械图部分,需要由其它技术基础课继续巩固提高;标准件和常用件部分只介绍一般常识和表示法;技术要求中粗糙度只介绍标注方法及规定;公差与配合只介绍初步概念、查表、标注;材料及热处理只作一点简介,进一步的内容有待在其它课程中学习.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绪论(0.5学时)本课程的地位、性质、

4、任务和学习方法1 .正投影原理和应用(总学时14.5)(1)正投影法的基本知识(6学时)投影法的基本知识:点在两投影面和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及其投影规律;两点的相对位置、重影点。重点是点三面投影规律。直线和直线上点的投影;各种位置直线投影。乱点是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规律。平面的表示法;各种位置平面的投影及其投影特性;平面上的点和直线。重点是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规律。(2)立体的投影(6,5学时)掌握平面立体(底面平行于投影面的宜棱柱、棱锥)与曲面立体(轴线垂直于投影面的圆柱、圆锥和圆球)的投影特性和作图方法。立体表面取点、取线的方法。(主要是棱柱和棱锥以及圆柱表面的取点)掌握平面与立体的截交线的作

5、图方法(截平面限用特殊位置平面;曲面体的截交线主要是圆柱体的截交线)。掌握圆柱和圆柱(正交和偏交)和特殊相贯线的作图方法(只限于表面取点法)。重点是圆柱的相贯线的作图方法。难点是圆柱和圆柱相贯线的作图方法。(3)轴测投影(2学时)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正等测图的画法。重点是平面体的正等轴测图。2 .制图基础(总学时12)(1)制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2学时)掌握制图的基本规格,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的几何作图方法。遵守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重点是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基本规定。(2)投影制图(10学时)掌握组合体投影图的画法和组合体视图的尺寸标注。掌握由投影图想象出物

6、体形状的读图方法。(读图图例主要以叠加式组合体为主)掌握机件常见表达方法的基本应用,熟悉视图、剖视和断面图的画法,了解局部放大图、简化画法以及其它规定画法,初步做到视图选择和配置恰当。重点是单一剖切平面的剖视图的绘制(不包括斜剖)。3 .机械图(总学时8)(1)标准件和常用件(4学时)掌握常用的螺纹和螺纹连接件(主要是螺栓连接)及其规定画法和标注。了解直齿圆柱齿轮及其啮合的规定画法。重点和难点是螺纹和螺纹连接的规定画法。(2)零件图(2学时)能阅读和绘制简单零件图(视图数量包括剖面图在内不少于3个,可以轴零件图为例)。能识别表面粗糙度符号、尺寸公差与配合代号。重点简单零件图的阅读。(3)装配图

7、(2学时)了解装配图内容;装配图的视图表达及特殊表达方法;常见装配结构的画法;装配尺寸标注。能绘制一简单装配图(如千斤顶或台钳的装配图)。重点是装配图阅读。4 .计算机绘图(讲课5学时,上机4学时)(1)了解计算机绘图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2)学习AutoCAD绘图软件绘图的基本方法。用计算机绘制平面图形和组合体的三视图。(二)实验教学上机4学时,完成上机实验和使用的学时实验一平面图形的绘制2学时实验二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2学时五、考试考核办法平时布置作业须全部完成,平时作业成绩计入总分,期末闭卷考试。六、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1刘小年,刘庆国主编.工程制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

8、04年1月第1版2刘小年,郭纪林主编.工程制图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二)参考书1李爱华等主编.工程制图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2杨启美,王小玲主编.工程制图基础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3郭启全等编著.AutoCAD2002基础教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工程制图基础(ID)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学时:40482、实验/上机学时:43、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物理、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大纲执笔人:郑悦明5、教研室主

9、任:郑悦明6、大纲审批人:机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二、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1、通过计算机绘图的操作,学习和巩固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掌握AutoCAD软件绘制二维图形及其尺寸标注以及创建计算机三维实体的方法。3,通过上机操作,理解计算机绘图和计算机实体造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绘图以及实体造型的基本技能。三、实验内容和占用学时的具体分配必开实验:1 .实验项目名称:平面图形的绘制2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通过对平面图形的绘制,熟悉绘图软件的用户界面,掌握计算机绘图环境参数的设置,掌握基本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的使用方法。仪器设备:PIV 586以上的计算机、HP450c绘图仪或HP La

10、serJet 1010激光打印机消耗材料:使用计算机的耗材2 .实验项目名称:组合体三视图的绘制2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进一步熟悉绘图软件的绘图和编辑命令。掌握计算机绘制三视图的方法。仪器设备:PIV 586以上的计算机、HP450c绘图仪或HP LaserJet 1010激光打印机消耗材料:使用计算机的耗材选开实验:1 .实验项目名称:轴类零件图的绘制4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掌握根据轴类零件草图,用计算机绘制零件工作图的基本方法。熟悉计算机文本书写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要求的标注方法。仪器设备:PIV 586以上的计算机、HP450c绘图仪或HP LaserJet 1010激光打印机消耗材料:使用计算

11、机的耗材2 .实验项目名称:拼装部件装配图4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根据部件的装配草图和提供的零件图绘制部件的装配图。掌握计算机绘制部件装配图的基本方法。仪器设备:PIV 586以上的计算机、HP450c绘图仪或HP LaserJet 1010激光打印机消耗材料:使用计算机的耗材四、实验课的考核办法1 .学生每次上机前,应做好必要的准备,要求绘制草图的,必须在草图完成后方可上机绘图。2 .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参加每次的上机实验,各次作业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图形绘制完毕后,需要用绘图机或打印机打印出图上交。3 .根据学生实验课的各个环节的情况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实验课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

12、该门课的理论考试。五、实验教材及参考书1郭启全等编.AutoCAD 2002基础教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郑悦明等编.工程设计制图.四川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23陈波等编.AutoCAD三维实体构形技术.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机械设计基础(n)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The Fundament of Mechanical Design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48,实验学时44、学分:35、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基础、金属工艺学、金工实习、工程力学等。6、适用专业: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7

13、、大纲执笔:机械基础教研室邓茂云8、大纲审批:机械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6年11月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近机类专业研究机械共性问题和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它是近机类专业的-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初步具有确定简单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掌握通用机械零件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

14、程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分析与设计常用机构的初步能力,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知识,通用零件的主要类型、性能、结构、应用、材料和标准等基本知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受力分析、应力状态、失效形式等基本理论;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计算准则、计算方法、改进和提高零部件工作能力、工艺等基本方法。为学习专用机械设备打下基础。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1 .总论(3学时)机械的组成、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机械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原则等内容是必须讲授的。重点、难点是机械的组成、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和计算准则

15、。2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及自由度(3学时)重点、难点是运动副的概念、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的注意事项:复合校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的概念及常出现的情况必须讲述。空间机构不作要求。3 .平面连杆机构(3学时)平面四杆机构特点、基本类型及实际应用必须讲述,四杆机构的演化及应用作为选讲,四杆机构的设计以图解法设计为主,必须介绍按行程速比系数、按连杆给定的位置设计四杆机构,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介绍概念和过程。看点、难点是四杆机构的急回性、压力角、传动角、曲柄成在的条件和四杆机构的设计。4 .凸论机构(3学时)凸轮机构的特点、组成、类型、应用,推杆的常用运动规律

16、(等速运动、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必讲授),凸轮机构的设计,必须以盘形凸轮轮廓设计为主,必须讲授凸轮机构的基本参数:滚子半径、压力角、基圆半径。选讲其他常用机构。重点、难点是反转法原理、凸轮机构的图解法设计及基本参数的关系。5 .齿轮传动(9学时)齿轮传动的特点和类型。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齿廓的形成,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各部分名称及其基本尺寸计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重合度、中心距,轮齿切削加工方法和原理,根切现象、最小齿数及变位齿轮的概念,齿轮的各种失效形式和具体设计准则,齿轮的常用材料和许用应力,直齿圆柱齿轮的承载能力计算,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简介,选讲齿轮的结构

17、及润滑。重点、难点是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尺寸计算;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传动;齿轮的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直齿圆柱齿轮的承载能力计算;斜齿圆柱齿轮传动。6 .蜗杆传动(3学时)蜗杆传动的特点和类型,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为选讲,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简介。重点、难点是蜗杆传动的特点、主要参数、失效形式。7 .轮系和减速器(3学时)轮系的分类,轮系的传动比计算,轮系的应用,选讲减速器的结构和类型。重点、难点是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8 .绕性件传动(5学时)带传动的主要类型、特点和应用,V带传动的结构及尺寸参数,

18、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使用及维护,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简介,带轮的结构简介。链传动的特点和应用,链传动的结构,链传动的运动特点,链传动受力分析简介。重点、难点是带传动工作情况分析和链传动的运动特点,提高带传动的工作能力,提高链传动的工作能力和运转平稳性的方法。9 .螺纹联接(3学时)螺纹的形式及其主要参数,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白锁,螺纹联接和螺纹紧固件,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简介,螺旋传动简介。重点、难点是螺纹副的受力分析、效率和自锁;提高螺纹联接强度的措施。10 .轴和轴毂联接(2学时)轴的功用和类型,轴的结构设计,轴的强度计算选讲,轴毂联接,主要是键联接的类型。重点、难点

19、是轴的结构设计。11 .轴承(3学时)轴承概述,非液体摩擦滑动轴承的类型和应用,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和代号,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选讲滑动轴承的润滑、滚动轴承选择计算,而点、难点是滚动轴承的结构、类型和代号;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12 .联轴器、离合器和弹簧(2学时)联轴器、离合器和弹簧的类型、结构及其应用简介。13 .现代设计方法概述和机械创新设计基础(2学时)简介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设计过程;机械创新设计的实质、特点、类型和概念,常用创新方法简介,机械创新设计应用示例。(二)实验教学总实验学时为4。机构结构实验、零件结构实验、机构运动

20、简图绘制实验、缝纫机运动简图绘制实验为必做;齿轮范成加工实验、减速器拆装实验为选做,。五、考试考核办法命题考试为主,并与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相结合。六、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口邓茂云等编著.机械设计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二)参考书1杨可桢,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4版2荣辉,杨梦辰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机械设计基础(II )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学时:482、实验/上机学时:43、适用专业:油气储运、石油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4、大纲执笔人:邓茂云5、教研室主任:郑悦

21、明6、大纲审批人:机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二、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验证、巩固、加深课堂讲授的理论。2、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操作技能。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5、养成踏实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三、实验内容和占用学时的具体分配必开实验:1、实验项目名称:机械原理结构分析1学时验证型实验目的:使学生对机器和机构有初步认识,了解各种类型的机构和机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实验设备:机械原理教学陈列板2、实验项目名称:机械零件结构分析1学时验证型实验目的:了解通用机械零件的种类、结构、标准、及其加工方法和零件的各种失效形式。实验设备:机械零件陈列板

22、、零件各种失效形式展板3、实验项目名称:机构运动简图测绘2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训练学生从实际机器和机构中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能力,巩固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实验设备:刨床、锯床、冲床、锲刀机和缝纫机等选开实验:1、实验项目名称:带传动特性和效率实验2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观察V带传动的弹性滑动与打滑,加深对带传动工作原理和设计准则的理解,通过实验绘制带传动的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并确定带能传递的功率。实验设备:带传动实验台2、实验项目名称:滑动轴承实验2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滑动轴承液体摩擦现象、测定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和摩擦系数等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加深对润滑状态摩擦系数与比压及滑动速度等参数之间关系

23、的理解。实验设备:滑动轴承实验机四、实验课的考核办法通过对实验报告的批改来进行考查,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10%15%,每做一次实验均需写一次实验报告。五、实验教材及参考书1西南石油学院.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指导书2邓茂云主编.机械设计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8工程力学(W)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英文名称:Engineering Mechanics2、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72/108,实验学时4/64、学分:4.55、先修课程:工程制图基础(设计制图)、大学物理6、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7、大纲执笔:固体力学教研室王维8、大纲审批:机械工程学

24、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7年4月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材料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工程设计中的固体力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背景和通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产品的设计选材提供必要的基础力学知识,并宜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刚体系统平衡规律、杆件变形与破坏规律具有初步的认知。明确基本概念、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从而使学生对产品选材和材料开发中所涉及的力学问题有定性的认识和初步的分析、计算能力。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概论(1/1学时):了解工程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对

25、象。重点、难点:构件失效形式、杆件几何要素。第一篇静力分析(19/29学时)1、基本概念和受力分析(4/6学时)明确基本概念(力的可传性、二力平衡、加减平衡力系);了解各种典型约束;掌握简单物体系统受力分析。重点、难点:物体系统受力分析2,简单力系合成与平衡(4/6学时)掌握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条件;初步掌握平面和空间力时点之矩:力偶及其性质、力偶系合成与平衡性质重点:汇交力系平衡条件的应用;力偶性质的应用难点:力对点之矩的计算3、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与平衡(8/13学时)初步掌握力的平移定理及推论、明确力系的主矢和主矩概念与力系的简化、掌握简化理论的应用(分布力分析、固定端约束、合理矩定理);

26、了解平衡方程及独立性概念、系统静定性概念、掌握简单系统的平衡问题求解;了解简单的摩擦平衡问题分析。重点、难点:力系等效概念与简化方法;平面系统平衡问题的求解;摩擦平衡问题分析4,空间任意力系分析(3/4学时)掌握力对轴之矩的计算;了解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掌握空间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简单应用。重点:力对轴之矩的计算;简单的空间平衡问题的求解难点:力对轴之矩的计算第二篇材料力学分析(48/72学时)5、轴向拉压杆分析(10/15学时)明确内力、应力概念、掌握轴力与轴力图;拉压杆横截面上的应力、许用应力与强度计算;明确线应变概念、虎克定律与泊松效应、掌握拉压杆变形计算;了解材料拉压力学性质;掌握简

27、单拉压超静定问题的求解方法。重点:轴力与轴力图: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超静定问题的求解难点:轴力分析;超静定问题的分析6、圆轴扭转(5/7学时)掌握功率与转矩的换算;扭矩与扭矩图;明确纯剪切概念、剪切虎克定律;了解圆轴扭转应力分析、掌握强度计算:了解扭转变形与刚度计算重点:扭矩与扭矩图;圆轴扭转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难点:扭矩分析;扭转应力分析;扭转变形与刚度计算7、弯曲内力与强度计算(10/16学时)掌握简单的剪力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了解利用荷载内力微分关系作梁的内力图;掌握简单的截面几何性质计算;了解纯弯正应力分析、矩形截面梁弯曲剪应力分析;掌握弯曲强度计算;了解提高梁的强度的措施。重点

28、:梁的内力方程与内力图;梁的正应力分析与强度计算难点:梁的内力方程与内力图;组合截面惯性矩计算8、梁的位移计算(6/9学时)了解梁的变形与位移概念、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掌握积分法求位移;迭加法求梁的位移;了解梁的刚度条件;提高梁刚度的措施:简单超静定梁的求解。重点:积分法、迭加法求梁的位移;超静定梁的求解难点:梁的变形与位移概念;位移边界条件9、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8/12学时)初步掌握建立点的应力状态:平面应力状态分析、最大剪应力:广义虎克定律:四个经典强度理论及适用范围。重点:平面应力状态分析;广义虎克定律的应用;强度理论的应用难点:微元体的建立;应力、应变综合分析10、组合变形杆的强

29、度计算(4/6学时)了解组合强度计算概念;矩形截面杆的斜弯强度计算:掌握平面拉弯组合的应力分布于强度计算;圆轴弯扭组合强度计算、了解危险点的应力状态重点、难点:典型组合强度的计算;弯扭组合危险点的应力状态分析11、压杆稳定性计算(5/7学时)明确压杆稳定与失稳概念;掌握五种细长压杆的临界力计算;压杆柔度与临界应力总图;压杆稳定安全计算的安全系数法;了解提高压杆稳定承载能力的措施。重点、难点:细长压杆的临界力计算;不同柔度压杆的临界应力与稳定安全计算(二)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大纲见后)1、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力学性能测定(2/3学时)2、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正应力分析(2/3学时)五、考试考核办法

30、理论笔试、实验报告、平时作业,其中理论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实验报告占5%10%、平时作业占20%30%。六、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1单辉祖.工程力学(静力学与材料力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范钦珊.工程力学(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二)参考书1范钦珊,王琪.工程力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第6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刘鸿文.材料力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七、其它(一)课程网站及其它网络教学资源:工程力学(IV)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

31、基本信息1、课程学时:722,实验/上机学时:43、大纲执笔人:陶春达4、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5,教研室主任:陶春达6、大纲审批:机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二、实验课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工程力学实验,巩固工程力学的理论知识,对常用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及其测试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对电测实验应力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初步认识,同时了解工程力学实验的实验技术、仪器设备的操作以及实验方法等,以培养动手能力、严肃认真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态度。三、实验内容和占用学时的具体分配必开实验1 .项目名称: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压缩实验2学时验证型实验目的:(1) 测定低碳钢的弹性模量、拉伸时的屈服极限、强度

32、极限、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2) 测定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极限;(3) 测定低碳钢压缩时的屈服极限;(4) 测定铸铁压缩时的强度极限:(5) 观察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6) 比较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仪器设备:万能材料试验机、球较式引伸仪、游标卡尺消耗材料:拉伸、压缩试件2 .项目名称:直梁纯弯曲正应力实验2学时验证型实验目的:(1) 学会电阻应变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2) 测量矩形截面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仪器设备:电阻应变仪、WS-1弯曲正应力试验仪消耗材料:应变片选开实验1.项目名称:弯曲与

33、扭转组合变形主应力实验2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1)继续学习并巩固用电阻应变片测定应力应变的方法和步骤;(2)学会用电阻应变花测定一点的主应力的方法;(3) 了解应变花的结构、选择和计算主应变的公式;(4)将实验测定的主应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解析法所计算的结果加以比较,并分析误差的大小及来源。仪器设备:电阻应变仪、弯扭组合薄壁圆管装置。消耗材料:应变片。四、实验课的考试或考核办法根据学生在每次实验中的动手能力、所采数据的准确程度和完成实验报告的情况给出每次实验的成绩:以完成本课程全部实验的平均成绩作为考核成绩。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10%。五、实验教材及参考书(一)实验教材1韩林、杨一民.材料

34、力学实验讲义.南充:西南石油学院,2004(二)参考书1刘鸿文、吕荣坤.材料力学实验(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范钦珊.工程力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电工电子技术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英文名称:Generality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2 .课程类别:技术基础课3 .课程学时:总学时40,实验学时84 .学分:2.55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6 .适用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7、大纲执笔:电工电子学教研室席建中8、大纲审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6年11月二、课程

35、的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本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概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电工事业发展的概况,为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电工技术部分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2)掌握电路定律,电路定理,电路方程分析电路。3)掌握正弦稳态电路相量分析方法。4)掌握三相电路对称负载电路计算,了解中线的作用。2、模拟电子技术部分理解晶体管特性曲线。3、数字电子技术部分1) 了解门电路工作原理,掌握门电路逻辑功能,掌握组合逻

36、辑电路分析。2) 了解触发器工作原理,掌握触发器逻辑功能,掌握时序逻辑电路分析。4、安全用电了解安全用电知识。5、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了解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名词术语。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理论教学第1章电路及其分析方法(8学时)电路模型,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基尔霍夫定律,电阻的串联与并联,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戴维宁定理,电路中电位的计算,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伏安关系。重点: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难点:电路中电位的计算。第2章正弦交流电路(4学时)正弦电压与电流,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参数的交流

37、电路,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的交流电路,阻抗的串联与并联,功率因数的提高,三相电路。重点: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难点:三相电路。第7章工业企业供电与安全用电(2学时)发电、输电概述,工业企业配电,安全用电,节约用电。重点:安全用电。难点:接地和接零。第9章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4学时)半导体的导电特性,半导体二极管,稳压管,半导体三极管。重点:PN结单向导电特性,半导体三极管。难点:半导体三极管。第11章运算放大器(2学时)运算放大器简介,运算放大器再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重点:比例运算,加法运算。难点:积分、微分运算。第13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4学时)分立元件门电路,组

38、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和数字显示。重点:分立元件门电路。难点:加法器,编码器,译码器和数字显示。第14章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6学时)双稳态触发器,寄存器,计数器,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无稳态触发器。重点:双稳态触发器。难点: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无稳态触发器。第16章计算机网络与现代通信技术(2学时)计算机网路概述,现代通信技术概述。重点:现代通信技术概述。(二)实验教学1 .迭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验证型,2学时)实验目的:(1)验证迭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2)学习使用数字万用表、电阻箱和直流稳压电源。实验仪器设备:数字万用表、电阻箱、直流稳压电源、

39、实验电路板。2 .三相交流电路(综合型,2学时)实验目的:(1)学习三相交流电路中星形和三角形的联接方法。(2) 了解不同接法时相电压与线电压、相电流与线电流之间的关系,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正确选择和使用电机、电器。(3) 了解星形联接及中线的作用,以便正确使用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制。实验仪器设备:交流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低压配电屏、三相稳压电源、三相调压器。3 .门电路(验证型,2学时)实验目的:(1)熟悉TTL与非门和CMOS或非门的主要参数的含义及测试方法。(2)掌握TTL与非门和CMOS或非门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实验仪器设备:数字逻辑实验器、双踪示波器、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数字万用表。4

40、 .计数、译码及显示电路(综合型,2学时)实验目的:(1) 了解用J-K触发器组成的二卜进制加法计数器的工作原理。(2)熟悉中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外形及外部引线排列。(3)观察十进制计数器、译码器及显示器的工作情况。实验仪器设备:数字逻辑实验器、双踪示波器、数字集成电路测试仪、数字万用表。五、考试考核办法课程总成绩=平时(作业、考勤)15%+实验15%+期末考试70%六、教材及参考书(一)教材1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二)参考书1姚海彬.电工技术(电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唐介.电工学(少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秦曾煌.电工学(上册)、电工技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

41、育出版社4秦曾煌.电工学(下册)、电子技术(第五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物理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 of Materials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3、课程学时:总学时80,其中实验124、学分:5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6、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7、大纲执笔:材料腐蚀与防护教研室王煦8、大纲审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9、制定(修订)时间:2006.10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材料物理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

42、握材料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深时化学规律的认识,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材料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任务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与相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及表面现象等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材料物理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名词术语,并了解它们的物理意义。2 .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材料物理化学中的基本理论与公式,理解各理论与公式的建立、推导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化学理论素质和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要求学生掌握部分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方法与技能,能理论联系实际,能正确分析与处理实验数据,培养学

43、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与研究的能力。4 .学生应完成60-80道习题。本课程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共68学时)绪论(1学时)材料物理化学简介(研究内容、方法);学习方法指导: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包括:热力学基本概念及术语;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与数学式;恒容热、恒压热与给;恒压热容与恒容热容;相变烯及其随温度变化;标准摩尔反应焰与标准摩尔燃烧烯;可逆过程及可逆体积功的计算等。要求掌握热力学系统、状态、过程和热容等基本概念、第一定律及其应用、热化学计算,理解好内能、焰等热力学状态函数及可逆过程概念,了解

44、相变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第二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0学时)包括: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及嫡函数;克劳修斯不等式与端增原理;嫡变的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及规定嫡;亥姆霍兹函数及吉布斯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卡关系式。要求理解好热力学第二定律各经典表述的等价关系、克劳修斯不等式的意义,掌握规定病及嫡差计算、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及其计算,会正确运用过程与方向的各判据,了解嫡函数的物理意义、热力学基本方程及其应用。第三章多组分均匀系统的热力学(7学时)包括:拉乌尔定律与亨利定律;偏摩尔量及化学势;理想液态混合物及其混合性质;理想稀溶液及稀溶液的依数性;逸度与活度。要求掌握拉乌尔定律、化学势、理想液态

45、混合物与理想稀溶液及其性质,理解好偏摩尔量的含义,了解逸度与活度的概念。第四章化学平衡(4学时)包括: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理想气体反应的等温方程;平衡常数及组成的计算;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压力、惰性组分、反应物配比对理想气体反应平衡转化率的影响;真实化学反应的平衡问题*。要求掌握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等温方程、等压方程及有关化学平衡的基本计算,了解影响反应平衡转化率的因素及处理真实化学平衡的方法。第五章相平衡(10学时)包括:相律;克拉伯龙方程,单组分系统(出。)的相图;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杠杆规则;二组分系统的液-液平衡相图(溶解度图);二组分凝聚系统的相图(热分析法,

46、固态不互溶、生成化合物、固态互溶时三类)。要求理解独立组分数及自由度(数)的概念,掌握相律、克拉伯龙方程、二组分系统的各典型相图,会运用杠杆规则,重点了解绘制二组分凝聚系统相图的热分析法。第六章电化学(10学时)包括:电化学系统和法拉第定律;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摩尔电导率,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电解质离子的平均活度与平均活度系数,德拜-许克尔极限公式;可逆电池及其热力学,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电极的种类:电极的极化及应用。要求掌握电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摩尔电导率与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平均活度与平均活度系数、可逆电池热力学与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了解电极的种类、电极的极化现象与应用。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0学时)包括: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动力学方程及应用(讨论零级、一级、二级及n级反应,计算举例);速率方程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方程),活化能的概念;反应速率理论介绍(简单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O要求掌握基元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