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140-2021 稻鳅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重庆市).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67537025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51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50∕T 1140-2021 稻鳅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重庆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DB50∕T 1140-2021 稻鳅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重庆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50∕T 1140-2021 稻鳅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重庆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50∕T 1140-2021 稻鳅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重庆市).pdf(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 65.020.20CCS B 05DB50重庆市地方标准DB 50/T 11402021稻鳅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2021-11-01 发布2022-02-01 实施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50/T 11402021I目次前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3.1稻鳅绿色生态种养.13.2钵苗机插秧.14生产环境及流程.14.1产地环境.24.2稻田选择.24.3土壤培肥与改良.24.4生产技术流程.24.5技术指标.24.6质量控制.25田间工程建设.25.1开挖整理沟坑.35.2加高加固田埂.35.3建设进排水系统.35.4建设防逃设施.36水稻种植.36

2、.1水稻品种.36.2水稻育秧.36.3中稻栽培.46.4再生稻栽培.57水稻收获与运输贮藏.57.1田间排水.57.2收获与运输贮藏.58泥鳅养殖.58.1沟凼消毒.68.2种苗投放.68.3饲料投喂.68.4防逃及敌害生物.68.5水质调节.68.6病虫害防治.69泥鳅捕捞.6DB50/T 11402021II9.1捕捞时间.79.2捕捞方式.7附录 A(规范性)稻鳅绿色生态种养技术田间操作流程.8附录 B(规范性)水稻育秧技术流程.9附录 C(规范性)小拱棚无纺布覆盖育秧技术.12附录 D(规范性)钵苗机插育秧技术.15DB50/T 11402021I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

3、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文件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郭凤、陈松柏、翟旭亮、肖若余、金良、胡黎华。DB50/T 114020211稻鳅绿色生态种养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稻鳅绿色生态种养的术语和定义、生产环境及流程、田间工程建设、水稻种植、收获与运输贮藏、泥鳅养殖与捕捞。本文件适用于水稻主产区水稻+泥鳅种养模式下的水稻绿色生产和泥鳅生态养殖。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

4、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1粮食作物种子 第1部分:禾谷类NY/T 419绿色食品 稻米NY 471绿色食品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NY/T 755绿色食品渔药使用准则NY/T 2978绿色食品 稻谷SC/T 1125泥鳅 亲鱼和苗种SC/T 1135.1-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第 1 部分:通则DB50/T 241-2019绿色食品优质中稻生产技术规范3术语和定义SC/T 1135.1-2017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稻鳅绿色生态种养green

5、ecological rice-loach symbiosis利用种植水稻的稻田水体养殖泥鳅,融合种稻、养鳅同田共生,实现绿色种稻和生态养鳅的综合种养模式。3.2钵苗机插秧 transplanting rice seedlings with rice potted-seedling transplanter采用专用钵型育秧盘装载营养土,一体化精量播种,保温培育带土钵型状秧苗,并采用专用插秧机械栽插的秧苗。4生产环境及流程DB50/T 1140202124.1产地环境产地环境应符合 DB50/T 241-2019 中 4.1 的规定。4.2稻田选择选择空气清新,生态安全,周边无污染源,日照充足,

6、水源条件好,水利设施配套,排灌方便的稻田,灌溉水源与水质应符合 SC/T 1135.1-2017 中5.4.1的规定。4.3土壤培肥与改良前茬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量平铺稻田,通过翻、耙、平等措施一次性全部还田;根据土壤障碍因素,选用适宜的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土壤调理剂使用应符合DB50/T 241-2019中4.4.2.5的规定。4.4生产技术流程4.4.1田间工程建设流程开挖暂养沟坑-开挖边环沟-预留宜机操作道-加高加固田埂-建设进排水系统-建设防逃逸和敌害设施。4.4.2稻鳅绿色生态种养田间操作流程中稻+泥鳅种养共生期在每年 4 月8 月,中稻-再生稻+泥鳅种养共生期在每年 4 月10 月,田

7、间操作流程见附录 A。4.5技术指标4.5.1田间工程沟坑占比田间工程应保证水稻有效种植面积,保护稻田耕作层,沟坑占比不超过 10%。4.5.2水稻单产667 水稻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的平均单产。4.5.3泥鳅单产667 泥鳅产量40kg。4.6质量控制4.6.1稻米与稻米质量稻谷与稻米质量达到 NY/T 2978、NY/T 419 的要求。4.6.2泥鳅质量泥鳅的渔药残留及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SC/T 1135.1-2017 中5.4.4的规定。4.6.3质量控制记录生产投入品来源应可追溯,生产各环节应建立质量控制记录制度。5田间工程建设DB50/T 1140202135.1开挖整理沟坑

8、5.1.1暂养坑在稻田进水口与边沟交汇处开挖深 80 120 暂养坑,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 1%;宜在排水口处挖 1 个宽 60cm、深 50cm 的小坑;坑底部可铺一层网片或者其他硬质材料。5.1.2边环沟稻田面积小的沿田埂内侧挖“L”或“I”型边沟或环沟,面积稍大的田块沿田埂内侧挖“U”型沟;沟宽 100 300,深 30 50cm,沟坑相通,预留宜机操作便道。5.2加高加固田埂结合田间工程与稻田整治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宜 60cm,埂顶宽 40cm;打实夯紧田埂。5.3建设进排水系统5.3.1进排水口宜选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用砖或条石砌成。5.3.2进水口宜高于水面 20cm,排水口

9、与沟坑底等高;溢水口设置于排水口上方,使稻田蓄水层深可至 40cm 以上。5.4建设防逃逸及敌害设施5.4.1 在进排水口及溢水口硬底处用尼龙网片或金属网片制成高于水面 30cm 以上的防逃网;应设置二道弧型防逃设施。5.4.2在田埂四周外侧用网片、塑料薄膜等材料埋设防敌害设施,高度在0.6m1m。6水稻种植6.1水稻品种宜选择株型紧凑、茎叶直立、抗病、抗倒的优良品种;按照不同品种特性、千粒重大小和不同的育秧方式备足相应的种子数量;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 的规定。6.2水稻育秧6.2.1播种时间按照DB50/T 241-2019的规定执行。6.2.2育秧方式选择因地制宜选择小拱棚地

10、膜覆盖保温育秧、工厂化温室育秧或小拱棚无纺布覆盖生态育秧方式;根据水稻大田移栽方式选择育秧方法,人工栽插可选择旱育秧或湿润育秧,机插栽培可选择培育钵苗机插秧或毯苗机插秧。6.2.3不同育秧方法技术流程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培育旱育秧、毯苗机插秧、湿润育秧按照附录 B 中 B.1 执行;小拱棚无纺布覆盖培育旱育秧、毯苗机插秧按照附录 B 中 B.2 执行;工厂化温室培育毯苗机插秧按照附录 B 中 B.3 执行,钵苗机插育秧按照附录 B 中 B.4 执行。6.2.4育秧技术DB50/T 114020214培育旱育秧、湿润育秧与毯苗机插秧按照 DB50/T 241-2019 中 5.3.5、5.3.6

11、的规定执行;小拱棚无纺布覆盖育秧按附录 C 执行;钵苗机插育秧按照附录 D 执行。6.3中稻栽培6.3.1耕田稻田耕整按照 DB50/T 241-2019 中 6.1 的规定执行。6.3.2移栽叶龄钵苗机插秧、旱育秧及湿润秧苗移栽叶龄宜为 4.0 叶5.0 叶;毯苗机插移栽叶龄宜为 3.5 叶4.5 叶。6.3.3栽插密度6.3.3.1钵苗机插选择非雨天起秧机插,田间保持 1cm2cm 的浅水层,可按行株距 30cm20cm 的规格栽插,每 667 插足 1.1 万窝。6.3.3.2毯苗机插每 667 插足 1.0 万窝1.1 万窝。6.3.3.3人工宽窄行栽插宜按(36+24)20 的规格宽

12、窄行相间栽插。6.3.3.4沟坑四周增密在泥鳅沟、坑四周应适当增加密度,充分利用边际优势增穗增粒。6.3.4施肥6.3.4.1施肥原则肥料使用应符合 DB50/T 241-2019 中 4.4 的规定;使用的肥料种类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化学肥料减量施用,针对性施用微量元素锌肥;追肥时不应施用对泥鳅有害的化肥。6.3.4.2施肥总量按照 DB50/T 241-2019 中 6.3.1 的规定执行;第一年底肥宜施经发酵的有机肥或农家肥 500kg/667 600kg/667,第二年起逐年减少化肥施用量。6.3.4.3施肥时期采用一底一追施肥法,底肥在水稻移栽前

13、1d3d 施入,分蘖肥钵苗机插及人工栽培在栽后 7d10d追施,毯苗机插栽培在栽后 20d25d 追施。6.3.4.4施肥方法氮肥按底肥:分蘖肥 7:3 的比例分次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微生物肥料及磷肥、锌肥、钾肥全作底肥;追肥时应先降低稻田水位,使泥鳅全部进入沟坑内,避免化肥施入沟坑。DB50/T 1140202156.3.5水分管理水稻分蘖前期保持稻田水深 3 5;分蘖后期缓慢降低水位至田面无水,使泥鳅进入沟坑,晒田至田面不陷脚,水稻浮根泛白后及时复水;抽穗扬花期保持田面水深 8 10;定期加注新水,换掉老水。6.3.6有害生物防控6.3.6.1按照 DB50/T 241-2019 中 6

14、.5 的规定,综合运用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安全用药等技术和方法。6.3.6.2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得使用含有禁用渔药化学组成的农药和泥鳅敏感的农药。6.3.6.3药物防治前应降低水位,使泥鳅全部进入沟坑;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 16 时18 时施药,喷洒农药时喷头朝上将药液喷于叶面和茎秆上,避免农药进入沟坑。6.3.6.4施药后注意巡田观察,发现泥鳅出现昏迷、迟钝现象立即对沟坑加注新水或将其捕捞上来放入活水中,待其恢复正常后再放入稻田。6.4再生稻栽培6.4.1促芽肥施用在头季中稻收割前 15d 左右降低水位,使泥鳅全部进入沟坑内;每 667 施尿素不超过 10

15、,施肥时避免肥料进入沟坑。6.4.2中稻收割留桩当中稻全田谷粒黄熟 95%以上、70%的植株倒二、倒三节芽长达 2 以上时收割,留桩高度 33 40;稻草切碎还田,并将压倒的稻桩扶正。6.4.3发苗肥施用在头季中稻收割后 1d2d,每 667 施尿素不超过 8。6.4.4田间管水收获头季中稻后立即复水,一直保持田间 8 10 水层,至接近黄熟时排水。6.4.5病虫害防控参照 6.3.6 执行,药物防治在再生稻破口期前 5d10d 一次性施药。7水稻收获与运输贮藏7.1田间排水水稻收割前先将田面水快速降至 5 左右时再缓慢排水,坑内水位保持在 50 70,待田面晾干后收获稻谷。7.2收获与运输贮

16、藏水稻收获、晾晒或烘干、包装与运输贮藏按照 DB50/T 241-2019 中 7 的规定执行。8泥鳅养殖DB50/T 1140202168.1沟坑消毒鳅苗投放前 7d10d,每 667m2用生石灰 50kg 兑水泼洒沟坑消毒杀菌。8.2种苗投放8.2.1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的品种。8.2.2鳅苗要求鳅苗应来自具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并经检疫合格,质量符合SC/T 1125的规定;同一稻田应放养规格整齐的鳅苗,以5cm以上为宜。8.2.3投放时间宜在水稻插秧 15d 后的晴天投放。8.2.4投放密度规格为 5 6 的鳅苗,每 667 宜投放 0.5 万尾0.6 万尾;7

17、 8 的鳅苗宜投放 0.4 万尾0.5 万尾。8.2.5投放方法将鳅苗袋放入水中 10min15min,平衡袋内外水温,在温差不超过 2时,用 4的食盐水对鳅苗浸泡消毒 5min10min 后放入稻田。8.3饲料投喂投喂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应符合 NY 471 的规定,日投饲量宜为泥鳅体重的 1%3%;投饲量可根据天气和泥鳅摄食生长情况调整。8.4防逃及敌害生物8.4.1鳅苗生长期注意在稻田上方架设用丝线等材料制作的防鸟网或树立稻草人、驱鸟带等,防家禽下田吞食和鸟、蛙、蛇及其他鱼类等敌害。8.4.2适时清除进排水口拦网杂物,防止暴雨引发稻田溢水口堵塞使水漫田埂导致泥鳅逃逸。8.5水质调节定期加注

18、新水,使稻田水体溶氧保持 3mg/L 以上。8.6病虫害防治8.6.1泥鳅病虫害诊断、预防和治疗控制过程应符合NY/T 755的规定;渔药的施用应符合SC/T1135.1-2017中5.4.3的规定。8.6.2每年的5月10月按月定期泼洒1次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沟坑消毒,用量为生石灰10kg/667m215kg/667m2或漂白粉1g/m3;每月定期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用量分别为0.5g/m3和0.2g/m3。9泥鳅捕捞DB50/T 1140202179.1捕捞时间适时捕捞,宜每年10月以后开始捕捞。9.2捕捞方式9.2.1地笼捕捞将饵料放在地笼中诱捕。9.2.2冲水捕捞在稻田的进水口缓慢进

19、水,在出水口设置好接泥鳅的网箱,打开出水口让泥鳅随水流慢慢进入网箱捕捞。9.2.3干田捕捞排干稻田中的水,使泥鳅集中到沟坑中捕捞。ADB50/T 114020218附录A(规范性)稻鳅绿色生态种养田间操作流程图A.1稻鳅绿色生态种养田间操作流程图BDB50/T 114020219附录B(规范性)水稻育秧技术流程B.1小拱棚地膜覆盖保温育秧B.1.1旱育秧技术流程见图B.1。图B.1旱育秧技术流程图B.1.2旱育毯苗机插秧技术流程见图B.2。图B.2旱育毯苗机插秧技术流程图B.1.3湿润育毯苗机插秧技术流程见图B.3。图B.3湿润育毯苗机插秧技术流程图DB50/T 1140202110B.1.4

20、湿润育秧技术流程见图B.4。图B.4湿润育秧技术流程图B.2小拱棚无纺布覆盖育秧B.2.1毯苗机插秧技术流程见图 B.5。图B.5无纺布覆盖育毯苗机插秧技术流程图B.2.2旱育秧技术流程见图 B.6。图B.6无纺布覆盖旱育秧技术流程图DB50/T 1140202111B.3工厂化温室育毯苗机插秧技术流程见图 B.7。图 B.7工厂化温室育毯苗机插秧技术流程图B.4钵苗机插育秧技术流程见图B.8。图B.8钵苗机插育秧技术流程图DB50/T 1140202112C附录C(规范性)小拱棚无纺布覆盖育秧技术C.1无纺布覆盖旱育秧C.1.1制作苗床选择土壤肥沃、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土壤呈弱酸性

21、至中性的菜园地或旱地壤土,按 2.0m开厢作苗床,厢面宽 1.4m1.5m,高 10cm。C.1.2培肥苗床及营养土播种前25d左右,每m2苗床施沼渣15kg20kg、过磷酸钙50g,然后覆盖薄膜培肥床土;按10m212 m2用60kg70kg肥沃细泥土、20kg30kg沼渣、0.5kg过磷酸钙和适量沼液充分拌匀,堆积盖膜发酵沤制苗床营养土和覆盖用土。C.1.3整理苗床播种前1d2d将堆沤好的营养土40kg撒入苗床上,精心欠细整平床土,其余营养土备作壮秧剂拌和土和覆盖用土。C.1.4施用壮秧剂每10m212m2苗床用0.3kg0.5kg旱育秧型壮秧剂加15kg20kg营养土拌匀后均匀撒入,并用

22、耙梳将其与表土充分混拌后浇足底水,使床土水分处于饱和状态。C.1.5沼液浸种播种前将精选种子用中层沼液按1 1兑水或用原液浸种36h后捞出稻种用清水冲洗,沥去多余水分。C.1.6精量播种分厢定量精播匀播,每m2播湿谷80g100g,播后匀盖营养土0.5cm1.0cm。C.1.7无纺布覆盖播种覆土后在厢面平铺一层薄膜,然后再搭拱棚覆盖无纺布,覆膜后四周压严压实。C.1.8苗床管理C.1.8.1温度管理秧苗立针后立即揭去平铺薄膜;2叶1心前密闭无纺布,若遇强降温天气,则注意在无纺布上加盖薄膜或稻草帘保温;秧苗2叶1心以后根据天气状况逐步揭去无纺布。C.1.8.2湿度管理DB50/T 1140202

23、113播种出苗至2叶1心,保持床土湿润;2叶1心至3叶1心,看苗适时浇水,预防秧苗失水青枯;3叶1心以后,控水促根;若清晨秧苗叶片无水珠,应及时浇水。C.1.8.3病害防治秧苗1叶1心时,每m2用70%噁霉灵可溶粉剂1.2g2.6g兑水喷雾,或10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g4g兑水喷雾,或用100万孢子/克寡雄腐霉菌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喷雾,喷药后立即喷少量清水防药害;移栽前12天,用春雷三环唑或枯草芽孢杆菌药剂兑水喷苗,预防稻瘟病。C.1.8.4沼液追肥以中层沼液过滤静置3天后的原液喷苗或以沼液原液按11兑水,分别在秧苗1叶1心和3叶1心时各喷苗1次。C.2无纺布覆盖旱育

24、毯苗机插秧C.2.1苗床选择选择排灌方便、背风向阳、运秧方便的肥沃疏松的菜园地或耕作熟化的旱地作苗床,667 移栽大田备苗床 6m28m2,按 2m 开厢整地,厢面净宽 1.4m1.5m,厢埂高 0.1m,厢面平整,高低一致,无凹陷,无杂物,苗床四周理好排水沟,秧床平、实、直、光。C.2.2培肥苗床及营养土按 C.1.2 规定执行。C.2.3摆盘装营养土播种前浅翻整细整平苗床厢面,浇足水分(以能起“浆”为度)后抹平床土,在苗床上摆好机插专用塑料秧盘,匀铺营养土于盘内,土层厚度 2cm。C.2.4施用壮秧剂,浇足底水每 6m28m2苗床用 0.3kg 旱育秧型壮秧剂加 15kg20kg 营养土拌

25、匀后,均匀撒在秧盘营养土上,浇足水分,抹平盘面,使秧盘内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C.2.5沼液浸种按 C.1.5 的规定执行。C.2.6精量播种按每个秧盘播种水稻种子(湿谷)70g80g,分次细播、匀播,播后撒营养土(忌用壮秧剂拌和营养土)0.5cm盖住种子。C.2.7覆盖无纺布按C.1.7规定执行。C.2.8苗期管理C.2.8.1温度管理DB50/T 1140202114按C.1.8.1的规定执行C.2.8.2湿度管理播种出苗至2叶1心,保持床土湿润;2叶1心至3叶1心,看苗适时浇水,预防秧苗青枯;3叶1心以后,控水促根,保持盘土湿润不发白,秧苗晴天中午不卷叶;移栽前3d5d控湿炼苗,促进秧苗

26、盘根,增加秧块拉力,便于卷秧与机插。C.2.8.3病害防治按C.1.8.3的规定执行。C.2.8.3沼液追肥按C.1.8.4的规定执行。DB50/T 1140202115D附录D(规范性)钵苗机插育秧技术D.1育秧材料准备准备好苗床、土壤粉碎机、种子催芽机、蒸汽发生器及控制设备、育秧温室大棚、钵苗育秧专用硬盘、育苗精量一体化播种机、运秧小车、地膜、肥料、壮秧剂、营养土等育秧设备及物资材料。D.2苗床培肥选择地块平整、土质肥沃、运秧方便、排灌条件好的旱地或稻田,按秧田与大田比1:80留足秧地。育秧前20d25d,667秧田用猪粪水100kg、40%45%氮磷钾复合肥50kg、过磷酸钙50kg培肥

27、苗床,施后及时翻耕耙平,保持苗床肥力均匀。D.3制作营养土宜用肥沃疏松、去杂过筛的细泥土作营养土,667 移栽大田准备 60kg左右;或按细泥土:有机肥6:4 的比例,每 667 移栽大田准备过筛肥沃疏松的菜园土 35kg40kg,加入堆沤腐熟 25d30d的有机肥(稻谷谷壳或农家粪肥)25kg左右混合均匀制作营养土;另配备旱育秧型壮秧剂 0.25kg,与 15kg营养土混合均匀制成壮秧剂拌和土。D.4种子处理与浸种催芽按 667 移栽大田准备 0.9kg1.0 kg杂交稻种子,播种前晒种 2d3d后精选种子,用药剂加清水浸种 16h20h后捞出沥干水分,在 3238的温度下催芽 3 小时至

28、90%破胸露白,芽长不超过 1mm,待种子凉干后及时播种。D.5适时精量播种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时开始播种;根据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每孔成苗数和千粒重,确定适宜播种量;播前调试播种机,使钵内装填营养底土厚度稳定达到2/3孔深,按杂交籼稻每孔2粒3粒、常规稻4粒5粒精播匀播,盖土厚度不超过盘面,以不见芽谷为宜,每盘喷水量约0.15kg;用水稻钵苗专用一体化播种机调节完成装土、播种、盖土、洒水过程。D.6暗化处理播种后将秧盘搬运至温室内,横竖交错叠盘;盘堆大小适中,叠高 20 盘25 盘为宜;用黑色农膜覆盖封闭盘堆进行暗化处理 2d4d 至齐苗(黑膜覆盖不可有漏缝和漏洞,做到保温保湿不见光)。D.

29、7整理苗床铺切根网DB50/T 1140202116钵苗盘移至苗床前 7d 左右灌薄水整平秧田,使苗床高低差不超过 3cm,泥浆深度保持 5cm8cm;待泥浆沉实 2d 后排水晾田,按 2m 开沟做厢,厢面宽 1.4m,沟宽 0.6m,沟深 0.3m,保持厢面平整无残茬和杂草,厢沟水灌排顺畅;移盘前将壮秧剂拌和土均匀撒入秧田苗床上,在床土表面铺设一层纱网(网孔直径0.5mm)作切根网。D.8移盘盖膜将钵盘整齐摆放在苗床上,压实床土,淹水上厢速灌速排跑马水,使秧床充分湿润,再用竹块搭建小拱棚覆盖地膜压实,保温育秧。D.9苗期管理D.9.1齐苗后到1叶1心期以保温保湿为主,温度控制在25左右,膜内

30、温度达到3035时宜揭膜浇水,弥补盘内水分不足;可采取淹水上厢灌跑马水,速灌速排的方式,促进扎根立苗;注意防治绵腐病、立枯病等病害。D.9.2秧苗 1 叶 1 心期至 2 叶 1 心期苗床温度控制在 20左右,当苗床出现土干发白或早晚秧苗叶尖无水珠并开始卷叶时,在早、晚揭膜灌足水分;炼苗期间避免晴天烈日下揭膜,如遇低温寒潮天气及时覆膜;揭膜后注意浇水保持盘土湿润。D.9.3秧苗 2 叶 1 心期每盘用腐熟猪粪水 125g 加尿素 1.3g 作“断奶肥”,施肥后用清水喷洒洗苗,并注意保持盘土湿润。D.9.4移栽前 5d6d 保持水不上厢面,移栽前 3d,每盘撒施尿素 1.5g 作“送嫁肥”;移栽前 1d2d,用春雷三环唑或枯草芽孢杆菌药剂兑水喷苗,预防稻瘟病。D.10壮秧标准秧龄 35d40d,叶龄 4.0 叶5.0 叶,苗高 10cm15cm,单株茎基宽 0.4cm0.5cm,单株绿叶数4.0;根系发达,单株白根数 8 条10 条,单株分蘖 0.5 个1.0 个,百苗鲜重 45g 以上,无病斑虫迹,秧根盘结好,孔内根土成钵完整,成苗孔率90%;平均每孔苗数 2 苗3 苗,植株带蘖率 50%以上。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