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泻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374940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泻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番泻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番泻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番泻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实习单位 论文题目 番泻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指导老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番泻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番泻叶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药理作用独特。番泻叶化学成分在导泻、抑制菌株繁殖、促进止血、对消化系统及肌肉松弛、解痉等方面作用明显,且因其毒性作用,临床应用受限。本文总结了番泻叶的化学成分及独特的药理活性,以其进一步揭示其药用价值,为临床新药的开发提供基础。关键词:番泻叶,化学成份,药理作用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番泻。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主产于印度、埃及等地,我国云南、广西等地也有引种栽培。番泻叶具有泻热导滞、通便利水之功效,临床

2、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等症的治疗1。目前国内关于番泻叶临床应用的报道很多,但是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我们对番泻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异鼠李素-3-O-龙胆二糖苷()、芹菜素-6,8-二-C葡萄糖苷()、大黄素-8-O-D-吡喃葡萄糖苷()、山柰酚()、芦荟大黄素()、D-3-O-甲基肌醇()、蔗糖()。其中化合物、为首次从番泻叶中分离得到。1化学成分1.1 蒽醌及其衍生物类从19世纪的后50年起,人们开始研究番泻叶的化学成分。直到一个世纪以后,其主要有效成分番泻苷A,B才被Stoll及其工作组分离鉴定出来。1965年,Lemlin及Schm

3、id等对番泻叶中的新成分番泻苷C,D分别进行了分离与结构测定。此后,人们对番泻中蒽醌类物质研究不断深入,陆续分离鉴定出许多新的化合物。虽然Upadhyaya等通过对两种番泻叶:狭叶番泻和尖叶番泻化学成分的色谱分析认为它们的蒽醌及蒽醌苷类构成完全相同,但从现有分离得到的单体而言,两种番泻叶的成分并不完全相同2。二蒽酮类衍生物此类成分是番泻叶中含量较高的有效部分,也是番泻叶泻下、止血的活性成分。狭叶番泻的研究发现,其小叶中含有0.53%0.75%的番泻苷.,0.55%0。72%的番泻苷B.;花中含有1.10%番泻苷,1.49%番泻苷B;果皮中含有0.34%番泻苷A,0.89%番泻苷B;种子中不含有

4、以上两种成分3。番泻苷A,B互为同分异构体结构式见下。此外还分离得到番泻C,D.及番泻苷A的手性异构体;番泻苷.4。通过测定,番泻苷G占总量的0.17%。最近,Kazuko用组合柱层析分离得到一种新的番泻苷:芦荟大黄素-二蒽酮-二葡萄糖苷及其10-10异构体番泻苷。尖叶番泻叶和豆荚分别含蒽醌类物质0.85%2.86%和2.34%3.16%。其中主要包含番泻苷A,B,C。1.2蒽醌衍生物用各种柱层析,萃取技术对狭叶番泻荚进行分离,先后得到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和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叶中还分离得到一种新成分,经鉴定为大黄素-8-O-槐糖苷(emodin-8-O-sophor

5、oside)6。最近Anjali又从种子中分离出1-羟基-3,6,7,8-四甲氧基-2-异丙烯蒽醌和1,5,7-羟基基8-甲氧基-3-甲基-蒽醌。尖叶番泻中已分离出大黄酸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其根中的成分主要有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素-8-O-葡萄糖吡喃糖苷。1.2多糖由于番泻叶多糖有抑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已引起许多学者的注意,在番泻多糖的研究上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狭叶番泻叶中酸性多糖含量为7%,主要是由L-鼠李糖L-阿拉伯糖,D-半乳糖及D-半乳糖醛酸等连接而成。其中一种酸性多糖平均分子量为2106,经分离

6、测定其结构,如下:主链是由鼠李糖1,2位与半乳糖醛酸1,4位交叉联结而成,鼠李糖4位与侧链相连。其侧链分为两种:阿拉伯糖13或15连结而成,分子比为11;半乳糖13或16连结而成,分子比为379。此外,其种子中还分离出由D-半乳糖和D-甘露糖(32)构成的水溶性半乳糖甘露聚糖5。1.3挥发油番泻干燥叶中包含约0.048%的挥发油。用GC和GC/MS对这些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包括200多种成分。其中有122种成分占其总成分的90.7%。这些挥发油分为以下几大类:单萜,倍半萜,苯丙素,有机酸及酯类,其余为混杂成分。所有成分中棕榈酸含量最高,为36.8%,E-茴香脑(11.35%),薄荷醇(7.5

7、9%)含量也较高。以下分别对这五类成分进行综述。单萜类番泻叶中单萜类成分含量占总挥发油的8.8%34.6%。其中主要含有以下物质:芳樟醇,柠烯,r-萜品烯,异香叶醇,薄荷醇,新薄荷醇,薄荷酮,异薄荷酮,藏茴香酮,假紫罗兰酮,-紫罗兰酮,莰酮,茴香脑,草蒿脑。倍半萜类倍半萜类物质含量占总挥发油含量的4.24.0%。其中含有(E)-金合欢烯等少量物质。但其主要成分不明。苯丙素类此类物质占总成分的4.2%15.2%。其中主要为结构简单的芳香族化合物:对甲氧基苯丙烯,丁香酚等。有机酸及酯类此类成分占总成分的54.3%14.2%,是含量最高的部分。其中酯类含有正二十五烷,正十一烷等;有机酸包括棕榈酸,亚

8、麻酸等。其他成分番泻叶挥发油中其它混杂成分含量为19.5%22.7%。主要为正戊醛,环化枸橼醛及二萜类的植物醇。其余部分狭叶番泻中含有黄酮类成分:4.5.7-三羟基黄酮-3-0-葡萄糖苷和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此外还含有少量萘苷。尖叶番泻中含有6-hydroxymusizinglucoside。2 药理作用2.1 泻下 研究表明,番泻叶口服,一般有效成分在胃及小肠部位吸收,且分解过程药物一般于肝中进行,分解后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影响骨盆神经节从而影响大肠运动而导致腹泻。田莉等人发现,番泻叶中的番泻苷可以使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明显减少,同时使肠道非推进性收缩增强,肠道内容物通过时阻

9、力增加,从而导致腹泻。武玉清等人研究发现,番泻苷能改变小鼠的肠道运动情况,轻者润肠通便,重者出现腹泻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的机制与肠道胃动素释放增多,肠道生长抑素降低水平及小肠粘膜ATP酶的活性变化存在相关性。徐琦等人研究表明,小鼠体体重和肠黏膜乳糖酶的活性受番泻叶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肠道乳糖酶活性活性明显降低,从而可能引发肠道问题。刘国应发现,番泻叶中的蒽醌类化合物在临床上具有多种功效,该成分在积食、便秘、腹痛、水肿、胀满等方面疗效显著7。2.2 抗菌 研究显示,番泻叶对临床上的很多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且抑菌效果明显。郎秀状等人发现,番泻叶中的有效成分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临床上常见的

10、菌株抑制作用显著,对临床上的其它菌株也有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次之。韩雯雯发现,番泻叶的提取提取物对临床上的很多菌种都有抑制作用,如对番茄晚疫病菌抑制效果最好,同时证明番泻叶中的成分含有抑菌效果8。2.3 止血 吴丹等人发现,番泻叶成粉后口服,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数量增加,加速凝血进程,同时,凝血活酶活性增强,为止血创造有利条件。金亚城等人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通过从番泻叶中提取的总蒽醌甙,经过化学方法分离,将产物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分离产物止血作用较明显,同时实验研究发现,番泻叶中的其它特殊成分如晶纤维与草酸钙簇晶等具有明显的非全身性止血作用。贺兰萍等人总结发现,番泻叶在临床上也常用于止血,且疗

11、效显著,且常用于胃十二指肠出血的治疗,即中医中所讲的食伤胃络,气虚血8。2.4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兰梅等人实验研究发现,将豚鼠结肠取出,用其平滑肌细胞在体外进行实验,发现番泻叶一定剂量范围内时,增强了对平滑肌细胞的收缩能力,因此番泻叶提取物对对其作用为直接收缩,而非间接收缩9。2.5 肌肉松弛与解痉作用 程红科发现,番泻叶毒性作用表现在能在运动神经末梢和骨胳肌等处阻断乙酰胆碱的传递,从而使肌肉松驰。林阿素等人10发现,番泻叶中某些羟基蒽醌类成分具有一定解痉作用。2.6 毒性作用 吕金胜等人总结发现,番泻叶能引起过敏反应,表现各种毒性反应如血压、上消化道的异常症状;神经系统的毒性症状也较明显,以

12、及其它不良反应如盆腔器官出血、月经过多、宫腔出血等症状。研究显示,由于番泻叶能够会刺激大肠而致泻,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但病后自愈性较好。如果剂量过大,副作用更明显。临床有报道仅用开水浸泡10g番泻叶于茶叶中,口服后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服后半小时即感上腹部剧烈疼痛,阵发性加剧11。番泻叶口服后容易引发器官出血,引发月经或宫腔出血等症状。番泻叶煎剂顿服,能够导致多种不适症状如头痛、呕吐、情绪躁动等,血压升高至29.2/16kPa,采用冬眠灵75mg,可降低血压。刘顺良等人发现,番泻叶苷的小鼠半数致死量为1.414g/kg,且对于临床大鼠脾虚泻泄病理模型导致的作用有:导泻、身体卷曲,怕冷、肢体冰凉

13、等症状。魏贤坤研究显示,番泻叶服后有时会导致部分炎症出现如:肠部炎症的出现,其次番泻叶中甙类成分也能使肠内水分减少,肠内容物容量显著增加,引起各种中毒反应击不良反应12。结语番泻叶的药理作用多样且化学成分独特,在我国,番泻叶的临床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近年对番泻叶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的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的一大热点,很多针对番泻叶的实验研究均已经上调到细胞分子水平,通过本文前述,番泻叶有导泻、抑制菌株繁殖、促进止血、松弛肌肉与解痉作用等多种作用,为开发新型药物提供资源。并且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的研究总结发现,番泻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并不是很充足,成为对附子应用的一大障碍13。其次,将微生物作为番泻叶

14、研究方向,为临床耐药菌株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使番泻叶药效机制及作用成分具体化,从而为临床上更安全有效的应用番泻叶提供保障。参考文献:1曹蔚, 李教社, 李小强, 等. 番泻叶的化学成分及体内代谢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0):642.2韩雯雯.番泻叶抑菌成分的提取分离与抑菌作用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3兰梅, 王新, 刘娜, 等.番泻叶提取物对豚鼠结肠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2 (4) :289-291.4刘顺良, 周月彩, 李建新, 等.番泻叶的化学成分毒性及用药安全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02, 13 (11) :

15、693.5程红科. 番泻叶的临床应用及其不良反应J.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4):229.6顾波, 金琦. 番泻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 首都药,2003,10(22):45.7 Kyoichi Kobashi, Tadashi Nishimura, Machiko Kusaka, et al. Met-abolism of Sennosides by Human Intestial Bacteria J. Journal of Medicinal Plant Research.1980,40(3): 226-236.8 Lemli, S Toppet, J Cuveele et

16、 al. Naphthalene Glycosides in Cassiasenna and Cassia angustigoliaJ.J pharmacology,1988,36(supp1): 3-6.9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620.10徐琦, 刘又嘉, 邓艳玲, 等.番泻叶对腹泻小鼠肠道乳糖酶活性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 2016 (8) :189-191.11Grimminger W, Witthohn K.Analytics of senna drugs with regard to the toxicological discussion of anthranoidsJ.Pharmacology, 1993, 47 (1) :98.1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13魏贤坤.番泻叶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6) :88-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