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安妮宝贝作品的语言风格.doc

上传人:温桑 文档编号:67372940 上传时间:2022-12-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安妮宝贝作品的语言风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安妮宝贝作品的语言风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安妮宝贝作品的语言风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安妮宝贝作品的语言风格.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论安妮宝贝作品的语言风格 摘要:从安妮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贴近,含有大量日常景物并且带有唯美、伤感斑驳的一幅幅画面,就是在她那些稍微带有颓靡的,小资的诉说中,我们找到了与安妮瞬间的默契。因此,我们必须得承认,在无数描写都市情感神获得文章里,安妮的文字绝对是清新的,令人惊叹的,能够产生共鸣的。人性的绝望无助与小资情调相伴那是安妮的爱情,深度地探索人性中的奥秘。可是她不是一味的宣扬“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伤感,她在一些访谈中及文章中反复提到过:应该说我表达的是一种热爱。深切的激烈的不知道节制和约束的热爱。不管是对生活本身的状态观测还是对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只不过我采用的是一种镇静的残酷

2、的文字铺排方式。当然文字铺排是思想沸腾过滤后的展示。所以本文对安妮宝贝语言的风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安妮宝贝 语言风格 告别薇安 八月未央 安妮宝贝是一位具有颇大争议,很大影响力的当代作家。1998年她借助互联网进行创作,后来借以告别薇安、八月未央等网络小说一举成名,在网络文学论坛刮起了一股“安妮现象”热潮。通常人们读完安妮宝贝的作品都有一种悲伤感和压抑感,因为她多以孤独,流浪,宿命等为作品的主题,人们在网上对她作品的评价是“辞藻阴郁艳丽,行文飘忽诡异”持有 批评意见的人认为其作品过于黑暗消极而且主题单一,持有欣赏态度的人认为其作品正确地表达了当代都市人的真实的情感,其作品主要目的是在于探索

3、人生价值观及引领人们积极向上。安妮宝贝的两部早期代表作八月未央、告别薇安曾经都荣登全国畅销书排行榜。 毋庸置疑,喜欢月兔安妮书籍的人大大存在着,安妮打不等同于其他作家,她不喜欢好大喜功,只是安安静静的创作,仅靠作品的销售量,安妮就是一个实至名归的成功作家。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职业作家认为自己的知名度就是他们成功的一种保障,越多人买你书你就越赚钱,随之你就越成功。好多作家大张旗鼓的进行媒体采访,进行签名售书,而安妮只会默默地创作好书,做一位孤独的倾诉者,接受着宿命,就如彼岸花中的经典语句:消失的和经过的阳光,它像一条大河,平静而奔腾。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然后看到彼岸盛开的花朵,那是巨大的

4、空虚感,控制了对生命的质疑。 安妮就带着这种决然的安静的态度,走向生命的更深处。从安妮的作品中看到的是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贴近,含有大量日常景物并且带有唯美、伤感斑驳的一幅幅画面,就是在她那些稍微带有颓靡的,小资的诉说中,我们找到了与安妮瞬间的默契。因此,我们必须得承认,在无数描写都市情感神获得文章里,安妮的文字绝对是清新的,令人惊叹的,能够产生共鸣的。人性的绝望无助与小资情调相伴那是安妮的爱情,深度地探索人性中的奥秘。可是她不是一味的宣扬“于我心有戚戚焉”的伤感,她在一些访谈中及文章中反复提到过:应该说我表达的是一种热爱。深切的激烈的不知道节制和约束的热爱。不管是对生活本身的状态观测还是对生命

5、的形而上的思考。只不过我采用的是一种镇静的残酷的文字铺排方式。当然文字铺排是思想沸腾过滤后的展示。她作品中的人物虽然隐忍不发,颓废,自戕,但他们任然有着探索内心深处秘密的勇气,他们也会追寻幸福,即使幸福是那么的遥远。好多读者都以网上留言的方式来肯定安妮的才华,从98年发表小说后,她作品的魅力折服了好多读者,她娴熟,富有创造力,精湛的语言创建了语言新风格,一次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热爱一、偏好简短平快的语言作家风格的外套就是语言,更确切的来说每个作家的语言都不同,就像是他们独有的胎记。靠使用语言习惯的不同就可以很快的分辨出每位作家都作品。所以,在叙事体作品中,叙事者的语言组织是相当重要的。了解安

6、妮宝贝的人都知道,她喜欢安静的生活,而且简练、懒散、富有感染力都是她语言的风格。 安妮宝贝她借助网络成名,但她并没有变得世俗,反而脱凡超俗,这点在她文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她对事物的理解感受别具一格,最明显的就是她把这种感受恰到好处,宕起伏的表现了出来,所以安妮是一位与众不同的好作家。和拟人、排比、夸张,反问等这些最基本、最常用的句式一样,散片式的叙述方式被安妮描写的更加的荡起伏,更加错落有致,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对于安妮的几部作品来说她使用的叙述风格都是大同小异的,而且一部比一部出色,而且安妮以此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种话语情境,进而使她的文章不在线的那么单薄,好的语言就应该向安妮那样使用的恰如其分,

7、令人耳目一新,别出匠心。 对于安妮宝贝来说语言文字就像是海边数不尽的沙子,而她正在海边玩耍,他不会随便挑选沙子,她会在沙子中挑选出被海浪冲洗的最精致的的几颗,然后慢慢欣赏,所以安妮是一个吝啬使用文字的作家。安妮宝贝有一定的自恋倾向,她的生活模式没人了解,所以她选择使用文字来束缚自己,尽量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喜怒哀乐。安妮的文章基本都是灰色调,描述那种孤独感的,所以在她文章里只会看到句号和逗号。因为问号表示着充满疑惑和焦虑,感叹号则是涵盖着期待与强调,这些都与安妮的生活方式不符。 七年中,她写到“等着化验单的时候,她坐在椅子上,安静地看着大厅里走动的人群。浓密的漆黑头发,略显透明的皮肤

8、。刚成年的女孩都象一朵清香纯白的花朵。脆弱而甜美。”这一段文字表面看上去好像是一位未婚先育的女孩在等待着医生的判决,但是安妮没有吧主人公的焦虑与不安直接的表现出来,而是写出了成年女孩的的单纯。通常人都很难理解“脆弱与甜美”,他们会认为脆弱就是脆弱,甜美就是甜美,并没有任何联系,但是作者却让它独立成句。有千万种的语言可以去形容一个陷入成年困境的成年女孩,但安妮偏偏选择了“脆弱与甜美”这五个字道出了女孩承受压力时的倔强与无力抵抗。写果过失少女的文章千千万万,但大多作家都大篇幅的描述了旁人对其的指指点点,讽刺,说她们败坏社会风气,让她们无地可容。七年中的蓝是个顽强,放纵的女孩。安妮看似简单寥寥数语的

9、描述,可是准确的描述了蓝的放纵不羁。即使安妮的语言稍微下的有点单薄,但蕴含着深有的暗示。这种暗示吧作者想说又不必说,读者能读懂但又读不到的句子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了,这就是安妮的成功之处,和读者在无形之中进行了深刻的交流。在交换这篇小小说中,有这么四句话让人感觉甜美与伤感。“如果我长大以后,我可不可以嫁给你。”“如果你以后离婚,我可不可以嫁给你。”“如果我病好了,我可不可以嫁给你。”“如果还有来生,我可不可以嫁给你。” 通常我们会赞美美好的事物,厌恶甚至批判丑陋的事物,但是在安妮的笔下,再怎么美好的事物都会和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都会有根本性的差距,有时人们读完以后会惊讶不已。读者总会在美好的事物

10、中看见罪孽的存在。但是正是这样 才能真正的反映出一件事物的特性。世界上没有一件事物是完美的,这些在安妮的文章中都体现出来了,读者们就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事物的本质。而且这样的描写使得美好事物更加的透明,丑陋的事物更加凸显。这些简短温情的句子深深地刻在了读者心中,永远抹不掉。 蔷薇岛屿是一部关于旅行、亲情,生死的作品,是安妮宝贝 为了怀念逝去的的父亲而写下的。因为父亲对她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安妮投入了更加多的感情和精力在里面,而且在创作此书是更加深入的探索了生命和死亡。“夜色的教堂。尖顶上的十字在黑暗中像一个星辰。她们拉开铁门,走在宽大的水泥台阶。大风呼啸而过。苏说,教堂里面有绿黄相间的彩色玻璃,

11、刻着圣母和耶和华的画像。天顶很高,白天的阳光照射进来,好象是天堂开出来的路途。白天我曾来拍过照片。”(蔷薇岛屿)“天顶很高,白天的阳光照射进来,好象是天堂开出来的路途。”“阳光”和“天堂”是多么使人陶醉的词啊,可是它们在安妮笔下就成了短暂的人生旅途,生命短暂被安妮道破,自欺欺人被安妮粉碎。幸福对我们来说不可能在有生之年长久的霸占,正如安妮在此书中说过“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手里的时间还有多少。生命只是一场幻觉。你知道。”这就是安妮宝贝语言魔力的所在之处,她用我们幻想着的,仰望着的“天堂”制造出了一片荆棘地。使我们对生命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此同时,安妮宝贝毫不留情的砸向把我们麻木地快乐着的神经来描写

12、自己的生存状态。“从没有拥抱。父亲和母亲。父亲和她。她和母亲。”(蔷薇岛屿) 一次父亲和母亲争吵后这段话就出现了,她和父亲都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然而母亲由于太过绝望就不在对他们抱有热情。基本常识,双亲是和自己孩子的幸福脱离不了关系的。如果在一个穷困的家庭,父亲变得沉默,母亲变得不在关心孩子,那么最受伤的只有孩子。“拥抱”对于承担家庭重担的父亲,对于缺少关爱的孩子来说是多么企及的事情啊,可是它们就是奢望不到“拥抱”。 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说“成长是这样痛苦的事情。”看上去是一段非常简单的话语,但是反反复复地读,体会到的却是一个失去快乐的孩子的心。这就是安妮宝贝的特点,她会用温暖的字眼来描述,但是她

13、却通过这些文字去看透人世间的冷酷无情 ,让我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更加的透彻。 在小说中唯美的画面是传递生存痛楚的载体;心灵的创伤被附着在无法得到的幸福之上;应绝望和凝重更好的完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用简短语言和温暖的笔调描绘出生存的艰难,将遮盖我们双眼的尘埃 拂去,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家面前。安妮的文字将诗的美感和散文的诗意集于一体,将人的心灵净化。 这就是属于安妮独特的行文风格和语言艺术二、热衷于形象独特的比喻 最基本最常用,最古老的辞格就是比喻,“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形象生动是比喻的目的。可是安妮宝贝的比喻是专属于安妮宝贝的,安妮的比喻不仅是为了更加形

14、象生动的去塑造某一事物的形象,而且还是带有鲜明的倾向性,还参杂着强烈的情绪。在安妮的比喻中带有蕴含 深远的的暗示,还有一种超出平常的气质,和读者的灵魂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沟通。 那些令人遐想而又痛心的比喻在安妮的网络情缘中篇小说告别薇安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实在是无比绝妙啊。“走出地铁车站以后,他要经过大街中心的一个广场。那里有大片的樱花树林。是他眼中的这个城市最温情的地方。走进公司所在的大厦,在等电梯的时候,他会低下头,轻轻呼吸残留在肩上的花朵清香。衣服上常常粘着细小的粉色花瓣。他把它们摘下来咀嚼。那一天,也是在电梯里,乔对他说,它们有味道吗。她是他的同事,不在同一个部门。他面无表情地看着她。他说

15、,也许和你的嘴唇一样。乔微微吃惊地睁大眼睛。然后她笑了。”“她唇上的口红开始颓败。象黑暗中被烧灼着的花瓣。无法自控。”“电梯依然狭小闷热。让他想起那个狂乱的夜晚。乔蔷薇般醺然的脸在他的手心中如花盛开。”“推开卫生间的门,他看到乔躺在放满冷水的浴缸里。浴缸里的水已经被血染成深红。但从她悬空的手臂滑落在瓷砖上。她的脸很寂静地仰在那里。就像朵枯萎的洁白的花朵。”随着安与林的网络恋情不断升温还有男主人公不断接受孤独的残酷摧残,出现了乔的出现直至死亡。乔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花一样。由最初樱花般的嘴,后来到逐渐残败的花瓣,再到枯萎的花朵,从这条清晰地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都市丽人怎样收到恋情的摧残的,从男主

16、人公的自取灭亡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追求自由的爱情但是有抵御不了各种诱惑,各种矛盾事态赤裸裸的揭露。身为小资的乔、林、安,他们非常自恋,一直把他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贡献挂在嘴边,不停地炫耀,明知道爱情都是不可靠的但还是要寻找能给自己温暖快乐的另一半来相互取悦。自怨自艾充满了他们三个人的世界。 安妮用花非常贴切的形容了乔的人生,从含苞待放,到花瓣凋零再到枯萎。在乔一不小心破坏“都市夜归人”之间所谓的爱情游戏规则后,这个正处于滑稽的乔失去了游戏的控制权,她会接收到惩罚,命运随之颓败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她的不可自拔,最后进入了无药可救的地步,踏上了人生的不归路。安妮宝贝将伴随人性虚无和绝望的小资情调寄托在这场城

17、市男女的爱情中。有着阳光的照射他们都显得光鲜亮丽,彬彬有礼,可以一旦到了黑夜,在夜幕的掩护下,他们是不完整的,灵魂残缺。安妮宝贝把都是白领的心态和状况成功地捕捉到了,他们都缺乏安全感,冷漠,孤独。虽然成功二字刻在了他们身上,但是他们永远都摆脱不了灵魂的流浪。 安妮娴熟地驾驭语言文字,冷嘲热讽都市人生活得方式与面貌都在告别薇安这不网络情缘瞎说中显示了出来。为了那些孤独人能够在灵魂上得到抚慰与温暖,她进行了抗拒和冷笑。 一遍一遍阅读者安妮宝贝的文字你眼眶会在你不知不觉当中湿润了,因为我们在她的文章中找到了共鸣,而且安妮的比喻是很具有内涵的。 三、结语 所有喜欢安妮的读者都被她那精湛的语言技巧所吸引

18、着。行文风格的简练平快,别具一格的比喻风格,个性的运用与把握,这些都是其他作家都无法拥有的。仔细阅读安妮的文章,你会发现她把整个当代都市生活描写的很透彻,在她那漂浮的的文字里我们会找到一个助于真正的自己。 我们会时不时的想起安妮的话生命是一场幻觉,烟花绽放了,我们离开了。 参考文献【1】郁葱;阿毛的意义感受阿毛的诗歌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2】张立群;“镜中叙述”阿毛论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3】唐朝晖;一首首永远读不淡的诗读阿毛诗歌,片章感受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4】吴卓

19、;纯净的灵魂在梦中飞翔阿毛的近作批评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5】许华;兰西挂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6】钱嵘霞;有效利用材料,培养中班幼儿自主探索能力的实践研究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7】周开锋;深切怀念养猪前辈徐锡良先生纪念徐老逝世一周年A;养猪三十年记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文集(1978-2007)C;2010年【8】;市政协副主席陈正兴同志讲话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三十年纪事(1980-2010)C;2010年【9】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10】徐从辉;网络文本逻辑与城市想象以70后、80后作家的城市书写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11】汤九华,王卫;培养文体意识 促进写作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12】吴建华;红楼梦的预叙和David Hawkes的翻译处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13】吴迪;比喻内心的镜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