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7134979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课时作业 统编版高二选择 性必修上2大学之道一、语言基础落实练.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良曰:“长于臣。”.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

2、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 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 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 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二周朝时,礼、乐 皆为贵族社会专有。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 图谋私利而无法遏止。音,都是出于人心;乐,则是与社会伦理相通的。所以懂得声而 不懂得音的,那是禽兽;懂得音而不懂得乐的,那是普通百姓。只有 君子才懂得乐。所以君子才能通过辨别声进而懂得音,通过辨别音进 而懂得乐,通过辨别

3、乐进而懂得政事,于是就有了 一整套的治国方法。 所以对于不懂得声的人,就没法和他进一步谈音;对于不懂得音的人, 就没法和他进一步谈乐。懂得乐的人,也就近乎懂得礼了。礼、乐都 能够懂得,那就叫有德。德,就是得到的意思。所以无论多么隆重的 乐,并不是为了极尽听觉上的享受;无论多么盛大的食飨之礼,并不 是为了极尽味觉上的享受。演奏清庙所用的瑟,上面是朱色丝弦, 下边是稀疏的孔,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应和咏叹,形式简朴却余音 袅袅。又如大飨之礼,以水代酒且放在前列,盘子里放的是生肉生鱼, 肉汁也不加任何调料,食物简单却余味无穷。由此看来,先王制礼作 乐,目的并不是要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要教育人民

4、辨别好 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13 . A A项,“强饮”理解有误。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 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因此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 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 仅是写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14 .首句“强饮”不仅写出自己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 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表现出诗人对自己年老体衰、穷困潦倒的愁 苦。借用“鹘冠”一典,点出诗人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 “老年花似雾中看”,直接表明诗人暗自伤老之情。以蝶鸥往来 自如的景色反衬诗人困居舟中的忧思。“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 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

5、忧时局多难的情怀。以“舟中作”为题,既 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晚年漂泊困苦的处境,又从自身想到了国家的动荡 不安。15 . D尾联赞美农人的淳朴和期盼丰收的景象,诗人向往农家一 边劳作一边唱歌的悠闲自得的生活,但无归隐之意。16 .落日余晖映照在粼粼碧波之上,这是眼前实景,诗人由此 展开想象:春去夏来,南风轻吹,那时的塘上将荷花盛开,香飘远方。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时令由春推进到夏,将空间由眼 前拓展到远方(十里之外)。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让此地与彼地、眼 前与将来不同时空的胜景联翩而至,给人以异乎寻常的美的享受。,(2)在这个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 发端有结束,用大学

6、之道中的话说就是“ , ,o(3)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品性修养好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从而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这 正如大学之道中所言:”,J.阅读下面大学之道老子选文,回答问题。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 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 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1)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之道和老子对“人”的要求。答:(2)结合文段,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 的理解。答:6 .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 义

7、。要求不超过100字。“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 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 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 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答:二、文言文精读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 其声唯以杀;其乐

8、心感者,其声哗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 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 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 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 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 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 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 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

9、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 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 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 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 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 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注噫以杀:噫(jiGo),急促。杀(shii),衰微。哗 (ch a n):宽舒。食(si)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 庙祭祀之礼。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10、,正确的一项是()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8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 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 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

11、,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 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 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 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 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 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 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的现象。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

12、此审 声就能懂得政事。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译文:(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12 .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 个道理的目的何在?答:三、古诗歌加餐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小寒食舟中作杜甫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鹦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小寒食:指寒食的次日,清明前一天。鹘(h6)冠: 传为楚隐者鹘冠子所戴的帽子。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 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

13、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强饮” 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 酒人生。B.颔联写诗人在船上的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 老眼昏花。C.颈联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到鸥鸟, 层次分明。D.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 苍茫之美。14 .杜诗镜铃认为结尾写愁“结有远神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 人“愁”的原因。答:(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舟过荻塘沈与求野航春入荻芽塘, 落日一篙桃叶浪, 河回遽失青山曲, 村北村南歌自答,远意相传接渺茫。熏风十里藕花香。菱老难容碧草芳。悬知岁事到金穰。注沈与求

14、(10861137):宋代大臣。政和五年进士。历任 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参知政事,著有龟溪集。诗人 外出归来,船经荻塘,有感春景,而作此诗。熏风:和暖的南风, 多指夏风。悬知:料知,推想而知。金穰:指丰收之年。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巧妙地将各种丰富的意象缀合在 一起,诗中写山水,却语含感慨,意逸象外,将一首深情绵邈的诗作 传于世人。B.首句“野航春入荻芽塘”在叙述中穿插描写,交代事情发端 的同时又生动地描摹眼前景物。一个“芽”字将满塘春色移到读者眼 前,笔墨简淡却意境鲜明。C. “河回遽失青山曲” 一句别有情趣,“河回”本因“

15、山曲”造 成,这里却说是“河回”才使山骤然失去婀娜的身姿,虽不“合理”, 但却“生情二D.诗的最后两句构成了一幅民间风情画,村民率真自然,用歌 声来表达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这一情景感染了诗人,便在字里行间 寄寓了归隐之意。16.这是一首写春景的诗,而颔联中的“熏风”“藕花”却都是 夏景,对此,你作何理解?请结合诗歌的意境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参考答案.D虑:思虑精详。1 .B B项,“于”,介词,达到。其他三项的“于”都是介词, 比。3 .C C项,应该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是状语后置句。 其他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4 . A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5 .(1)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

16、善(2)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 . (1)大学之道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老子对人的要求是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 然无为的本性。(2)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7 .慎独亦叫慎心,是最早载于中庸中的以小心翼翼地固守本 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为原则,由中国儒家创造出来 的一种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的修身方法。8 . A “物使之然也”为判断句,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应断开, 故排除B项。“故形于声”中的“故”表原因,其前应断开,故排除 C、D两项。9 .B ”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

17、求享乐”错。文中说的是“是故 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 之正也“,即先王制礼作乐,是要教人们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 上来。10. D审声是懂得政事的前提,但不能说审声就能懂得政事。11. (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 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 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12. 方法: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 然后举例具体论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 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系。目的:通过了解一

18、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 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参考译文】音的产生,都是出于人类有能够产生思想感情的心。人类思想感 情的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思想感 情产生了变动,就会用“声”表现出来。不同的声彼此应和,所以产 生变化。把这种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表现出来,就称作“音二排列 这些“音”而且配上乐器演奏,并手持干、戚、羽、旄跳舞,就称作 “乐二乐,是从音产生的,其根源在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 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急促而衰微;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 发出的声音就宽舒而和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

19、就开朗 而自由;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暴而严厉;人心有了 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刚直而廉正;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 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 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产生的。因此前代先王对于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十分慎重。所以用礼制来引导 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 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礼制、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终极目 标是一样的,就是用来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音,皆出于人心。感情激荡于心,所以就表现为声。把声组成一 定形式的曲调,就叫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其曲调安详而欢乐,反 映了政治的和谐。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 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声音的道 理,和政治是相通的。郑、卫两地的音乐,属于乱世之音,接近于慢音了。桑间濮上的 音乐,属于亡国之音,它象征着政教散乱,人民放纵,臣子犯上欺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