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神经传导通路.ppt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66148439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7.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脏神经传导通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内脏神经传导通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脏神经传导通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脏神经传导通路.ppt(5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内脏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周围部周围部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包括包括中枢部中枢部周围部周围部内脏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第三节第三节 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植(自主神经、植物神经)物神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周周围围部部脊脊神经节神经节脑神经节脑神经节脊髓脊髓: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脑干脑干:孤束核、心血管、呼

2、吸调节中枢:孤束核、心血管、呼吸调节中枢间脑间脑:情绪、体温、摄食、水平衡:情绪、体温、摄食、水平衡大脑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中枢: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中枢中中枢枢部部内内脏脏神神经经系系统统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一、一、Visceral Motor Nerve 内脏运动神内脏运动神经经(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1 1)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脊髓脊髓T1T1L3L3中间带外侧核中间带外侧核1、交感神经概观、交感神经概观(2 2)椎旁神经节)椎旁神经节 (交感干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每侧每

3、侧19192424个个节间支节间支交感干交感干: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椎旁神经节借节间支连成 颈部颈部3-43-4个个 胸部胸部10-1210-12个个 腰部腰部4 4个个 骶部骶部2-32-3个个 尾部两侧合成尾部两侧合成1 1个奇节个奇节 (3 3)椎前神经节:)椎前神经节:腹腔神经节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肠系膜下神经节神经丛神经丛(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4)(4)交通支交通支白交通支白交通支(T1-L3):(T1-L3):1515对对灰交通支:灰交通支:3131对对椎旁神经节椎旁神经节(一

4、)(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5 5)节前纤维去向:)节前纤维去向:1 1)终止于相应椎旁)终止于相应椎旁神经节,换神经元神经节,换神经元2 2)上升或下降)上升或下降,在在上下方的椎旁节换上下方的椎旁节换元:元:3 3)穿椎旁神经节)穿椎旁神经节 终止于椎前节换神终止于椎前节换神经元经元(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血管、汗腺、竖毛肌血管、汗腺、竖毛肌(6 6)节后纤维的去向:)节后纤维的去向:1 1)攀附灰交通支)攀附灰交通支(3131对)脊神经对)脊神经2 2)形成动脉丛)形成动脉丛(伴动脉及分支)(伴动脉及分支)3 3)

5、直接到达脏器)直接到达脏器(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3 3、交感神经的分布、交感神经的分布(1 1)颈部交感干神经节)颈部交感干神经节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 颈上神经节颈上神经节 颈中神经节颈中神经节交通支交通支颈下神经节颈下神经节(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颈部交感神经分布颈部交感神经分布1 1)经灰交通支返至第)经灰交通支返至第1 188颈神经颈神经,分布至头颈上肢的分布至头颈上肢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血管、汗腺、竖毛肌 2 2)至邻近动脉,形成颈)至邻近动脉,形成颈内、外

6、动脉丛脉等内、外动脉丛脉等3 3)咽支参与形成咽丛)咽支参与形成咽丛4 4)心上、中、下神经形)心上、中、下神经形成心丛,分布于心脏及大成心丛,分布于心脏及大血管血管动脉丛动脉丛(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2 2)胸部交感干神经节)胸部交感干神经节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位于肋骨小头的前方每侧有每侧有1012个胸神经节个胸神经节(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交感交感干干胸神经胸神经节节1)1)经灰交通支至经灰交通支至1212对胸神经对胸神经,分布分布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竖毛肌 2)T2)T1-5 1-5

7、 肺丛、心丛、食管丛等肺丛、心丛、食管丛等3)T3)T5-95-9 内脏大神经内脏大神经 腹腔神经节换元腹腔神经节换元4)T4)T10-1210-12 内脏小神经内脏小神经 主动脉肾节换元主动脉肾节换元肝、胰、脾、肾、胃、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肝、胰、脾、肾、胃、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胸部交感神经分布胸部交感神经分布(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3 3)腰部交感干神经节:)腰部交感干神经节:共共4 4对对1)1)经灰交通支至经灰交通支至5 5对腰神经分对腰神经分布至下肢血管、汗腺等布至下肢血管、汗腺等2)L2)L1-31-3 腰内脏神经腰内脏神经,至腹主动至腹主动脉

8、丛和肠系膜下丛脉丛和肠系膜下丛,节后纤维节后纤维分布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盆分布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盆腔脏器、下肢腔脏器、下肢(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4 4)盆部交感干神经节:)盆部交感干神经节:有有2-32-3对骶交感干神经节对骶交感干神经节和一个奇神经节和一个奇神经节1)1)灰交通支灰交通支,(6 6对)骶对)骶尾神经分布下肢、会阴尾神经分布下肢、会阴2)2)加入加入盆丛盆丛(一)(一)Sympathetic Nerve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腰神经节腰神经节腰内脏神经腰内脏神经骶神经节骶神经节(二)(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1 1、组成、组成(1 1)低

9、级中枢)低级中枢1)1)脑干副交感神经核:脑干副交感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2)2)脊髓骶部:脊髓骶部:2-4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节段的骶副交感核(2 2)周围部)周围部神经节:神经节:节前纤维节前纤维脑神经、脑神经、盆内脏神经盆内脏神经节后纤维节后纤维器官旁节、器官内节器官旁节、器官内节(二)(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颅部副交感神经颅部副交感神经(1 1)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睫状肌(2 2)上泌涎核)上泌涎核面神经面神经翼腭神经节翼腭神经节 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

10、神经节泪腺、下颌下腺、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舌下腺(3 3)下泌涎核)下泌涎核舌咽神经舌咽神经耳神经节耳神经节腮腺腮腺(4 4)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迷走神经神经节神经节颈颈胸胸脏脏器器、腹腹腔腔的的肝肝、胰胰、脾脾、肾、胃、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肾、胃、结肠左曲以上的肠管颅部副交感神经颅部副交感神经骶部副交感神经骶部副交感神经骶骶2-42-4副交感核副交感核PelvicPelvic Splanchnic Splanchnic Nerves Nerves 盆内脏神经盆内脏神经盆丛盆丛神经节神经节 结肠左曲以下肠管和结肠左曲以下肠管和盆腔脏器盆腔脏器(三)(三)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1、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1.1.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2.2.周围神经节的位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置不同3.3.分布范围不同分布范围不同4.4.对同一器官对同一器官 所起的所起的作用不同作用不同 5.5.节前神经元与节后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二、二、Visceral Sensory Nerve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牵涉痛牵涉痛 :概念及机制:概念及机制特点:痛阈高、弥散特点:痛阈高、弥散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只有不经过大脑皮质的上、下行传导通路才称为反射通路反射通路 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视觉传导通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听觉

12、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平衡觉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上行)传导通路意识性意识性非意识性非意识性躯干、四肢躯干、四肢 头面部头面部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躯干、四肢头面部头面部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浅)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内脏感觉传导通路一般内脏感觉一般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特殊内脏感觉 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 新纹状体黑质回路新纹状体黑质回路 苍白球底丘脑环路苍白球底丘脑环路 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皮质核束 锥体束锥体束 运动

13、(下行)传导通路运动(下行)传导通路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一、一、Sensory Pathways Sensory Pathways 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一)本体感觉传导通路1.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2.躯干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躯干四肢的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1.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皮肤的精细触皮肤的精细触觉,肌、肌腱、觉,肌、肌腱、关节、骨感受关节、骨感受器器 脊神经脊神经(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节1 1后根后根

14、薄、楔束薄、楔束(中枢突)经脊(中枢突)经脊 髓后索髓后索 薄、楔束核薄、楔束核2 2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交叉经延髓、脑桥、中脑经延髓、脑桥、中脑内侧丘系内侧丘系 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3 3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及中中央旁小叶后部及中央前回央前回损伤及其表现:损伤及其表现: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同侧相应分布区同侧相应分布区的本体感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觉及精细触觉障碍。脊髓后索损伤:脊髓后索损伤:同侧损伤平面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的本体以下的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感觉、精细触觉障碍延髓薄束核、楔束核:

15、延髓薄束核、楔束核:同侧半身同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触觉障碍1.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延髓内侧丘系交叉处:双侧上下肢及躯干双侧上下肢及躯干本体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觉、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侧丘系、腹后外侧核、内囊:内囊:对侧半身对侧半身本体感觉、精细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触觉障碍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损伤及其表现损伤及其表现:对侧相应支配区对侧相应支配区本体感觉、本体感觉、精细触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1.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

16、细触觉传导通路2.2.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肌、肌腱肌、肌腱关节感受关节感受器器脊神经脊神经(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节第第1 1级神经元级神经元后根后根中枢突中枢突胸核、腰骶膨大胸核、腰骶膨大(C8-L2)C8-L2)层,颈膨大层,颈膨大、层层第第2 2级神经元级神经元脊髓小脑后束、前束脊髓小脑后束、前束经小脑下、上脚经小脑下、上脚旧小脑旧小脑皮质皮质(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二)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1.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头面部痛、温、触压觉传导路头面部痛、温、触压觉传导路脊神经脊神经

17、(周围突)(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节1 1后根后根中枢突中枢突皮肤感皮肤感受器受器、层层2 21.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上升上升1 1节节白质前连白质前连合交叉合交叉经延髓、脑桥、中脑经延髓、脑桥、中脑脊丘侧束(痛温觉)脊丘侧束(痛温觉)脊丘脊丘前前束(束(粗粗触觉触觉压觉)压觉)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丘脑丘脑中央中央辐射辐射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后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后部中央旁小叶后部损伤及表现:损伤及表现: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脊神经、脊神经节、后根:同侧同侧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分布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觉粗触觉

18、压觉障碍后角:后角:同侧同侧支配区的节段性痛温支配区的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觉粗触觉压觉障碍白质前连合:白质前连合:双侧双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粗触觉压觉障碍粗触觉压觉障碍1.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脊髓外侧索:脊髓外侧索:对侧对侧损伤平面以下(下损伤平面以下(下节段)的痛温觉障碍节段)的痛温觉障碍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脑干损伤累及脊髓丘脑束、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对侧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痛温躯干及上、下肢痛温 觉粗触觉压觉障碍觉粗触觉压觉障碍内囊、大脑皮质:内囊、大脑皮质:对侧对侧相应支配区感觉障碍相应支配区感觉障碍损

19、伤及表现:损伤及表现:1.1.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路.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皮肤粘皮肤粘膜感受膜感受器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周围突)(周围突)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1 1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中枢突)(中枢突)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2 2 三叉丘系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3 3丘脑中央辐射丘脑中央辐射 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下部下部三叉丘系交叉三叉丘系交叉损伤及表现:损伤及表现: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

20、经脊束核:束、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同侧相应支配区的痛、相应支配区的痛、温觉及触压觉障碍温觉及触压觉障碍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三叉丘系、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内囊、中丘脑中央辐射、内囊、中央后回下部:央后回下部:对侧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头面部痛、温觉及触压觉障碍及触压觉障碍.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1.1.视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视锥细胞视锥细胞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 1 1节细胞节细胞2 2视神经视神经鼻侧纤维交叉、鼻侧纤维交叉、颞侧纤维不交叉颞侧纤维不交叉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3 3 视辐射视辐射经

21、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距状沟上距状沟上下皮质下皮质视交叉视交叉视束视束 损伤及表现:损伤及表现:视神经损伤:视神经损伤:患侧全盲患侧全盲 视交叉中部损伤:视交叉中部损伤:双颞侧偏盲双颞侧偏盲视交叉外侧部损伤:视交叉外侧部损伤:同侧眼鼻侧半偏盲同侧眼鼻侧半偏盲(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中枢损伤:视辐射、视中枢损伤: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2.2.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视网膜视神经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两侧视束两侧视束上丘臂上丘臂顶盖前区顶盖前区两侧动眼两侧动眼神经副核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动眼神经睫状神

22、经节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损伤及表现:损伤及表现:视神经损伤:视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射消失(阴性阴性)动眼神经损伤: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消失(阴性)射消失(阴性)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患侧瞳孔间接对光反射存在(阳性)射存在(阳性)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射消失(阴性阴性)2.2.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对光反射:(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三)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四)听觉传导路(四)听觉传导路感受器感受器螺旋器螺旋器 蜗神

23、经节蜗神经节第第1 1级级神经元神经元蜗神经蜗神经蜗神经核蜗神经核第第2 2级级神经元神经元斜方体、斜方体、外侧丘系外侧丘系交叉与交叉与不交叉不交叉下丘核下丘核第第3 3级级神经元神经元下丘臂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第第4 4级级神经元神经元听辐射听辐射经内囊后肢经内囊后肢颞横回颞横回双侧传导双侧传导二二 、Motor Pathways Motor Pathways 运动传导路运动传导路(一)(一)Pyramidal System Pyramidal System 锥体系锥体系(二)(二)ExtrapyramidalExtrapyramidal System System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脊

24、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锥体细胞锥体细胞皮质核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锥体束锥体束脑神经运动核脑神经运动核锥体束锥体束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Betz(Betz细胞细胞)和和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的其他类型的锥体细胞以及位于额、顶叶部分区域的锥体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轴突共同组成锥体束.躯干肌、四肢肌躯干肌、四肢肌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前回中上部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细胞锥体细胞内囊后肢内囊后肢中脑、脑桥中脑、脑桥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

25、髓前束皮质脊髓前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脊神经(一)皮质脊髓束(一)皮质脊髓束 延髓延髓锥体细胞锥体细胞(中央前回下部)(中央前回下部)皮质核束皮质核束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上部面神经核上部疑核疑核副神经核副神经核面神经核下部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核眼外肌眼外肌咀嚼肌咀嚼肌面肌(额肌、眼轮匝肌面肌(额肌、眼轮匝肌)咽喉肌咽喉肌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方肌内囊膝内囊膝(二)皮质核束(二)皮质核束 3.3.上、下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指大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指大

26、脑皮质的锥体细胞及其轴突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的一般躯指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脑干的一般躯体运动神经核和特殊内脏运动神经核体运动神经核和特殊内脏运动神经核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核上瘫核上瘫:损伤在皮质脊髓:损伤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束表现为硬瘫硬瘫)即即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病理反射出现等;损伤在皮质核束表现为:等;损伤在皮质核束表现为: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下运动神经元(下运动神经元(核下瘫核下瘫:损伤在神经

27、表现:损伤在神经表现为为软瘫软瘫)即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等无病理反射等;损伤在皮质核束表现为:即;损伤在皮质核束表现为: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同侧)。偏向同侧)。是指锥体系以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一切传导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路径.二、锥体外系二、锥体外系 (二)(二)Extrapyramidal System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1.1.组成:组成:大大脑脑皮皮质质、纹纹状状体体、背背侧侧丘丘脑脑、底底丘丘脑脑、红红核核、黑黑质质、脑脑桥桥核

28、核、前前庭庭核核、小脑、网状结构等及它们的纤维联系。小脑、网状结构等及它们的纤维联系。2.2.特点:特点: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多级神经元传导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多级神经元传导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在在功功能能上上与与锥锥体体系系是是统统一一的的整整体体,锥锥体体外外系系功功能能的的实实现现必必须须依依赖赖锥锥体体系系的的发发动动,而而锥锥体体系系功功能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活动、维持体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协调锥体系的活动。和习惯性动作,协调锥体系的活动。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新纹状新纹状体体黑质黑质 多巴胺能多巴胺能通路通路损伤可致震颤损伤可致震颤麻痹麻痹皮质皮质新纹状体新纹状体背侧丘脑背侧丘脑 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作用皮皮质质脑桥脑桥小小脑脑完成共济运完成共济运动动损伤表现共济失损伤表现共济失调调(二)(二)Extrapyramidal System 锥体外系锥体外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保健医疗策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