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资格专业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57258 上传时间:2019-05-0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资格专业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执业药师资格专业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资格专业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资格专业考试中药学辅导资料.doc(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_中药学专业知识 (一)总 论学习中药学是以掌握药物的功效为重点,而记忆众多药物的功效会有一定难度,如果能改进学习方法,则可变难为易,事半功倍。本资料是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用分类、归纳、比较、列表的方法,排列出药物的功用异同,突出重点,一目了然,从而降低了记忆的难度,使之能更好地学好、考好中药学。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1、作者:秦汉时代的著作。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东汉末年。3、学术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在我国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收载药物 365 种,所记药物功效大多翔实可靠。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总结了药物的四气、

2、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服药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药 学的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1、作者:陶弘景。2、成书年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3、学术价值: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开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的编写模式。收载药物 730 种。丰富了药学理论,如增加了诸病通用药及服药食忌等。三、唐本草1、作者:苏敬等 21 人集体著作。2、成书年代:唐代。3、学术价值: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有人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进方法。收载药物 850 种。对世界医药影

3、响较大。-_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作者:唐慎微。2、成书年代:宋代。3、学术价值:本著作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刻版,保存了大量的医药文献。收载药物 1746 种。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附方 3000 余首。五、本草纲目1、作者:李时珍。2、成书年代:明代。3、学术价值:集我国集我国 16 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本著作分 16 部 60 类,纲举目张,成为当时最为完善的分类系统。收载药物 1892 种(图 1100 余幅,附方11000 余首)。 被当时其他国家认为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世界的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影响极大

4、。 六、本草纲目拾遗1、作者:赵学敏。2、成书年代:清代。3、学术价值:收载药物 921 种,其中新增药物 716 种,故名为本草纲目拾遗,并具有很高实用价值。订正了本草纲目32 条错误。七、中华本草1、作者:当今时代的集体著作。2、成书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 1999 年 9 月出版。3、学术价值:收载药物 8980 种,备考药物 571 种,并收载了藏药 396 种,蒙药 421 种,维药 423 种傣药 400 种。是 20 世纪的中药学巨著。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 一、中药性能的含义: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四性、五味

5、、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三、中药的作用:-_ 治疗作用医疗效应 预防作用中药的作用 保健作用 养身作用 副作用 不良反应 毒性作用(危害性反应等) 四、中药的性能不能与中药的性状相混淆。第一节 四 性 一、四气的含义: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二、确定依据: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针对疾病的病性相对而言的。 凡是能消除或减轻热性、阳性疾病的药物,为寒凉药性。如石膏、知母能治气分实热证,为 寒凉药性。能消除或减轻寒性、阴性疾病的药物,为温热药性。如干姜、肉桂能温中散寒, 则为温热药性。 三、所示效用:寒凉性寒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热、泻热通便、清热利尿、

6、 清肝息风等作用。温热性温热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暖肝散结等 作用。 四、具体表述:寒、凉、温、热、平,大寒、微寒、大热、微温等。 五、阴阳属性:寒、凉、大寒、微寒属阴;温、热、大热、微温属阳。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 既是临床中的用药原则,又是选药的依据。1、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2、根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异选择相应药物。3、寒热错杂者,寒热并用。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当分别选用热药或寒药,必要是时可加药性相反的反佐 药。第二节 五 味一、五味的含义: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

7、种药味。是表示药物作用的性能。二、确定依据:最初是通过口尝而确定,以后则是根据药物的功效来确定。如桑叶具有解 表作用,故标辛味。山药具有补肺、脾作用,故标甘味。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 “能散、能行”。辛味药表示具有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作用解表、行气、活血、化湿、开窍等作用。表证, 气滞、血瘀证等,常选用辛味药。过辛易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和、能缓”。甘味药表示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等作用补虚、和中、缓急止痛及缓和药性等作用。 虚证,饮食积滞,腹痛等常选用甘味药。过甘易助湿满中,湿阻、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

8、、能涩”。酸涩味药表示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收敛固涩等作用。滑脱之证,常选用酸涩味的 药。过酸易敛邪,邪气盛者慎用。-_4、苦 “能泄、能燥、能坚”。苦味药表示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降逆止呕、降逆平喘、泻清热泻火解毒、降逆止呕、降逆平喘、泻 下通便、燥湿、坚实肾阴等作用。下通便、燥湿、坚实肾阴等作用。热证,大便秘结、呕吐、喘息、湿浊阻滞等证,常选用苦 味药。过苦易伤阴伐胃,脾胃虚弱、津夜大伤者不宜大剂量使用。 5、咸 “能下、能软”。咸味药表示具有通下大便、软坚散结等作用通下大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大便燥结,瘰疬、 包块等证,常选用咸味药。过咸易伤心气。 6、涩 “能收、能涩”。涩味药表示具有收敛固涩等

9、作用收敛固涩等作用。滑脱之证,常选用酸涩味的药。 过酸易敛邪。 7、淡 “能渗能利”。淡味药表示具有通利小便等作用通利小便等作用。水湿为患之证,常选用淡味药。 过淡易伤津液。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结合: 意义:气与味从不同角度表明药物作用,要较全面认识药物的性能,只能性味合参。 原则:一气可与任何一味或多味结合,一药中气只能有一。 规律:气味均一,或一气二味或多味。 气味结合与疗效的关系:气味相同,功效相似;气味相异,功效不同。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含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性。是与疾病的病势相对而言的。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向外,沉是向里收涩。 二

10、、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及入药部位)。质轻的升浮,质重的沉降。 2、药物的气味厚薄。薄者多主升浮,厚者多主沉降。 3、药物的性味。性温热,味辛、甘、淡为阳,多主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为阴,多 主沉降。 4、药物的功效。根据药物作用的趋向。一般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 气等作用的药,属于升浮药;泻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 平喘、收敛固涩等作用的药,属于沉降药。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一般说来,升浮药物具有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气等作用;沉降升浮药物具有发表、透疹、升阳、涌吐、祛风湿、助阳、行气等作用;沉降 药物具有泻

11、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作药物具有泻下、利水、清热、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等作 用。用。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用药)。1、根据升降浮沉药性,对抗病势,调节脏腑功能。 2、根据升降浮沉趋向性,因势利导,祛邪外出。3、根据病变部位选择相应的药物。 四、阴阳属性:性温热,味辛、甘、淡,升浮药为阳;性寒凉,味酸、苦、咸,沉降药 为阴。 五、影响因素:1、炮制炮制。2、配伍配伍。第四节 归 经一、归经的含义:表示药物作用人体部位的选择性。二、理论基础: 1、脏腑学说脏腑学说。-_2、经络学说经络学说: 三、确定依据:根据药物特

12、殊作用和所治病证部位而确定。根据药物特殊作用和所治病证部位而确定。1、药物特性。形色气味。 2、药物疗效。特殊作用及所治病证部位。如黄连能清心热,即归心经。石膏清肺热,即 归肺经。牛黄能息风止痉,即归肝经等。 四、表述方法:以脏腑经络部位表述。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指导用药。 1、药物的性能之一,使性能理论更完善。 2、能准确的选用药物。3、体现中医的整体观。 应注意以下几点:1、各种性能应相互联系。2、归经的脏腑不能与解剖位置等同。3、正 确对待引经报使。引子药。第五节 有毒无毒一、毒的含义1、古代:指药物的偏性或药物对机体的危害性。2、现代:指药物对机体的危害性。二、“毒”的特性:药

13、物对机体的损害。 三、确定依据:机体的反应。1、含不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 四、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药材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 伍、给药途径、用量、次数、时间长短、皮肤粘膜状况、用药面积大小、病人体质、年龄、 性别、证候性质等。 五、引起中药中毒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疗程过长;7、配伍不当; 8、管理不善; 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 11、离经悖法 六、使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1、用药要适当;2、采制要严格;3、用药要合理,杜绝滥用;4、识别

14、过敏者。5、有毒无毒是相对的,要防止两种片面性;6、一些毒性药物可能具有较强或特殊的医疗作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7、要有“有毒观念,无毒用药”的正确态度。 第三章 中药的应用 第一节 中药的配伍-_一、含义:根据病情的需要,药物的性能特点,以及用药法则,将两味以上的中药组合 使用为配伍。 二、目的:1、适应复杂病情。2、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保 证用药安全。4、扩大药物的适用范围。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1、含义:把药物的配伍关系总结为七个方面,谓之七情。2、内容 (1)单行:单味药的应用,或配伍中各功效互不相关的发挥作用。 (2)相须:“同类不可离也”

15、。相同功效的药物合用,明显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为相须。 如麻黄与桂枝合用,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作用;石膏与知母合用,明显增强清热泻火作用;大 黄与芒硝合用,明显增强泻下通便作用等,均属于相须。(3)相使:“我之佐使也”。有主有辅,辅助药物增强主药疗效的配伍,为相使。如黄柏 与苍术配伍,苍术增强黄柏的清热燥湿作用;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麻黄与杏仁配伍,杏仁增强麻黄宣肺平喘作用等,均属于相使。(4)相畏:“受彼之制也”。一种药物的毒烈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为相畏。 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所消除,半夏畏生姜;附子的毒性,能被干姜所减轻,附子畏干姜 等,均属于相畏。 (5)相

16、杀:“制彼之毒也”。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性,为相杀。如生 姜消除半夏的毒性,为生姜杀半夏毒;干姜消除附子的毒性,为干姜杀附子毒等,均为相杀。(6)相恶:“夺我之能也”。两药合用后疗效降低,为相恶。如生姜温胃,黄连清胃,两 者合用,疗效降低,为生姜恶黄连;人参补气,莱菔子行气,两者配伍,疗效降低,为人参恶莱菔子,均为相恶。(7)相反:“两不相合也”。 两药合用后产生毒性或增加毒性,危害人体,为相反。如 甘草与甘遂,乌头与半夏,人参与藜芦等配伍,其毒性增强,属相反。配伍用药原则:用药时应充分利用相须、相使的关系,以增强药物疗效。使用毒性 药物时,应利用相畏、相杀的关系,以降低毒性。

17、避免使用相恶的关系,以免降低药物疗 效。相反不能配伍使用,属于配伍禁忌。 (二)君臣佐使1、含义:方的结构,遣药组方的原则。2、内容:(1)君药:“主病之为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为君药。(2)臣药:“佐君之为臣”,其一,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和主病的药物;其二,治疗 兼病或兼证的药物。(3)佐药: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二是佐制药,消除或减轻君臣药的 毒副反应;三是反佐药,与君臣药相反相成。-_(4)使药:一为次要的药物,有解释为引经药的;二为调和药。第二节 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一)含义:不宜配伍使用的药物。主要指十八反、十九畏。(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

18、,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三)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 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妊娠用药禁忌(一)含义:妊娠期间应予忌用或慎用的药物。(二)确定原则:禁用药:能引起夺胎,引起畸形,导致中毒的药物。慎用药:易耗伤气血,温热药物,滑利之品。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一一一含义: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忌口。 一一一内容:见讲义。第三节 中药的剂量 一、含义:单味药物干燥后用于汤剂的成人内服一日量。(一)单味药的常用有效量(二)药物间的相对用量(三)药物的实际利用量 二、单位换算 三

19、、确定剂量的依据(一)药物的性质性能 1、药材质量。2、药材质地。 3、药物性能(气味、毒性)。4、药物的作用。(二)用药因素。 1、方药配伍:根据单用或复方、主药与辅药的不同。 2、剂型的差异。 2、使用目的。(三)患者情况。 1、体质。2、年龄。3、性别。4、病程的长短、新久。5、病势轻重、缓急。6、生活习 惯与职业。(四)因时因地制宜。气候、环境方面。“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第四节 煎服法 一、煎服法-_(一)煎法:1、器具。2、煎药用水。3、加水多少。4、煎前浸泡。5、煎煮火候。6、煎 煮次数。7、及时滤汁。 (二)煎药时常用的特殊处理: 1、先煎先煎:矿物、贝壳等有效成分不易溶解析出

20、的药物,及加热久煎能降低毒性的药物, 或特殊需要的药物。如石膏、磁石、龙骨、牡蛎、龟甲、鳖甲、川乌、附子等。2、后下后下:含芳香挥发成分高的药物(如解表药、芳香化湿药、部分行气药),及久煎疗 效降低的药物。如薄荷、荆芥、藿香、砂仁、白蔻、钩藤、肉桂、沉香等。3、包煎包煎:有绒毛、细小种子、粉末状、易使药液浑浊、粘液质多等类药物。如辛夷、旋 覆花、车前子、蒲黄、海金沙、五灵脂等。 4、另煎另煎:名贵药、需严格控制药量药、充分利用药材之药,或临床治疗需要。人参、西 洋参等。5、烊化烊化:胶状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角等。6、冲服冲服:原汁药、另煎药、名贵药、极易溶化药,需严格控制药量药、充分利用药材

21、药, 以及难溶于水的药物或不溶药。如芒硝、青黛、熊胆、川贝、羚羊角、琥珀、鸡内金、三七、 血竭、麝香、冰片等。以及毒性猛烈的药物,煎煮加热产生毒性、或加热有效成分易破坏、 丧失药效的药物。如甘遂、大戟、芫花、巴豆、芦荟、麝香、冰片、雷丸、琥珀、朱砂、雄 黄、硫黄、马钱子、班蝥、蟾酥等) 二、服药方法 (一)服药时间1、空腹服。2、饭前服,3、饭后服。4、睡前服。5 定时服。6、不拘时服。 (二)服药次数 (三)服药冷热-_各 论第一章 解表药一、含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为解表药。二、性能特点:味辛;药性寒温不一,发散风寒者药性辛温,疏散风热者,药性辛凉; 归肺

22、、及膀胱经。细辛、苍耳子有小毒(注意用量不宜过大)。 三、功效: 1、解表。发散透达在表的邪气,祛除表邪,解除表证,为解表。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 引起表证,故解表又可称为祛风解表。风邪与寒邪结合为风寒者,发散风寒(亦可称发汗解 表);风邪与热邪结合为风热者,发散风热。 2、兼有止痛、通鼻窍、止咳平喘、透疹、祛风湿、利尿等作用。 四、主治: 1、表证。具有恶寒发热,苔薄脉浮症状表现者。 2、风湿痹痛、鼻窍阻塞、咳喘、水肿、麻疹初期有表证者。 五、配伍应用原则: 1、根据不同的兼挟邪气进行配伍。 2、根据不同体虚进行配伍。 3、根据不同病证进行配伍。 4、发散风热药应适当配清热解毒药。 六、使用注

23、意: 1、因证选药。 2、汗家、疮家、淋家、亡血家等体虚津亏之人,不宜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 3、发汗不宜太过,以免伤阳耗阴。 4、因时因地用药,“用寒远寒,用热远热”。 5、解表药不宜久煎。-_(一)辛温解表药 发汗解表发汗解表发散风寒,开毛窍发汗,其发汗力强,主治风寒外感表实证。外感风寒之喘咳 虚喘麻黄 宣肺平喘宣肺平喘 痰饮停肺,复感风寒之喘咳 忌用热邪壅肺之喘咳利尿消肿利尿消肿水肿兼表证者发汗解表较麻黄发汗力弱,其为助阳发汗。主治风寒表实证及风寒表虚证风寒表虚证散寒通经风湿痹痛 本品:桂枝 温通经脉温通经脉 虚寒腹痛 温性强,易助热伤温通血脉血瘀寒凝痛经及瘀血证 阴、动血。故风热通心阳

24、胸痹,心悸、脉结代 表证、温热病、助阳化气 温助脾阳水湿内停及痰饮 血热妄行出血、助肾阳化气行水水肿、小便不利 阴虚火旺者忌用。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 (发汗解表 既发散风 紫苏又能 最宜风寒外感而气滞者风寒外感而气滞者,及咳痰胸闷,呕恶者。 或解表散寒 紫苏 寒又和中和中, 行气宽中行气宽中、 脾胃气滞,梅核气。 或发表散寒 用于外感 止呕、安胎 胃寒、胃热、妊娠呕吐,胎动不安。 或祛风散寒) 风寒中焦 解鱼鳖毒。 鱼鳖中毒。 用于 生姜 不和(胃 生姜重在 风寒外感。 风寒表证风寒表证 肠性感冒) 温胃止呕 为止呕圣药止呕圣药,多用于胃寒呕吐。恶寒发热,温肺止咳 风寒、肺寒咳嗽;解鱼鳖毒,解半

25、夏毒。香薷 呕恶不适 香薷重在 夏月外感风寒而兼湿浊困脾者。(传统用治者 化湿和中 阴暑,而暑热者慎用。)利水消肿 水肿而兼表证。 防风微温 风寒、风热表证均可应用,而风寒表证最宜。五药均能 祛 并能解痉 破伤风。 防风 解表散寒, 风 祛风止痒 风疹、皮肤瘙痒。 羌活 (祛风湿) 湿 羌活善治风寒表证;上半身风湿痛;上半身风湿痛;太阳经头痛。 藁本 止痛止痛。可 藁本善治巅顶头痛;风湿痹痛。用于外感 白芷能通鼻 善治阳明经的疼痛,前额、眉棱骨头痛,牙痛。 风寒、头 窍,消肿 外感风寒鼻塞不通,鼻渊。 白芷 身疼痛较 排脓,燥湿 疮痈肿毒。 盛者,及 止带,止痒 寒湿带下;风寒湿痹;风疹湿疹。

26、 风湿痹痛, 细辛长于止 善治少阴经头痛,牙痛,风湿痹痛。-_细辛 头痛 痛、能通鼻, 风寒外感鼻塞不通,鼻渊。温肺化饮 肺寒咳喘;阳虚外感。 肺燥伤阴者忌用。苍耳子 皆能散风寒,通鼻窍通鼻窍 苍耳子兼能祛风湿,止痒,可治风湿 均可用于风寒外感鼻 痹痛,皮肤瘙痒。辛 夷 窍阻塞,鼻渊,鼻鼽 (二)辛凉解表药荆芥与亦防风均具有祛风解表及祛风止痒作用。性平和风寒风热表证均宜。荆 芥 荆芥 能祛风止痒,可治风疹。四药均能 皆可用于风热表证 炒炭止血炒炭止血,用于出血证。 薄 荷 疏散风热疏散风热、 温热病卫分证 薄荷 疏肝行气疏肝行气,治肝郁气滞证。 清利头目、 风热而致咽喉不利、 止痒,治风疹瘙痒

27、。 疏散风疏散风 牛蒡子 利咽喉利咽喉、 头目不清 牛蒡子-解毒散结解毒散结,治疮痈、痄腮。 热热(发 透疹透疹。 麻疹初期疹出不透 善治外感风热,声音嘶哑。 散风热、 蝉 蜕 蝉蜕 又能退翳明目,治目赤翳障; 解表退 (牛蒡子能滑肠,气虚便溏者慎用) 息风止痉息风止痉,治破伤风;皮肤瘙痒。 热) 用于 风热表证, 善于清肺润肺止咳清肺润肺止咳,主治风热咳嗽, 风热表风热表 桑叶 疏散风热疏散风热 温热病初起, 桑叶 肺燥咳嗽。 证证 清肺热清肺热 风热、肝热、 凉血止血,治血热出血。 菊花 平肝明目平肝明目 肝肾不足目疾;菊花 平肝明目作用较桑叶强,为明目的常用药。 肝阳上亢眩晕 并能清热解

28、毒,可治热毒疮痈。善退热,及解少阳经邪气,主治风热表证,高热不退;或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柴胡 能解表退热 柴胡 疏肝解郁疏肝解郁,主治肝郁气滞证。 升阳。用于 升阳而举陷,治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升麻 外感表证( 升麻 清热解毒,治温疫、痄腮、疮疡、牙痛。风热风寒), 透疹,治麻疹初期疹出不透。 葛根 阳气下陷证 葛根 升阳而止泻,治脾虚泄泻及湿热泄泻初起。生津止渴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消渴。善解肌,主治项背强痛项背强痛。蔓荆子 疏散风热疏散风热而清利头目,治外感风热,头昏目赤。止痛偏正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淡豆豉解表。-_第二章 清热药一、含义;以清解

29、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为清热药。二、功效:(药性寒凉)1、清解热邪具有清温、清热、泻火、解毒功效。2、清解不同性质、部位热邪具有清气分实热、清营、凉血、清肺热、清胃热、清心热、 清肝热、清虚热等功效。3、兼有功效清热燥湿、清热利咽、清热明目、清热生津等。 三、主治:里热证。 1、实热证温热病、脏腑热证、痈肿疮毒、湿热证。2、虚热证。 四、配伍应用原则:1、与解表药同用;2、与泻下药同用;3、与养阴、益气、生津药同用;4、与健脾药同用; 5、与开窍、止痉药同用。 五、使用注意:1、分清热的性质、部位、虚实、病程、证型及热的真假,恰当准确的选用药物。2、清热药使用不当,易“寒凉伤阳

30、”、“苦寒败胃”,“苦燥伤阴”、“甘寒助湿”,故 阳气不足、脾胃虚弱者慎用,也不宜长期使用。六、分类:(一)清热泻火药石 膏 清气分实热治气分实热 石膏煅后外用收敛生肌湿疹,疮疡不敛,清 肺 热肺热咳喘 水火烫伤。知 母 清 胃 热胃火牙痛、头痛 知母滋阴润燥滋阴润燥 阴虚、燥热咳嗽。胃热口渴、消渴。 清热泻火清热泻火 肠燥便秘。(脾虚便溏者忌用) (清气分 滋阴降火,退虚热退虚热阴虚火旺,潮热盗汗。 实热、清 脏腑热) 芦 根 清热泻火-治热病伤津烦渴 芦根能止呕止呕排脓利尿 肺痈,胃热呕哕,热淋。 治气分实治气分实 竹 叶 生津止渴-消渴 竹叶能清心除烦清心除烦利尿 口疮尿赤,热淋。 热证

31、,脏热证,脏 天花粉 清肺 热-肺热咳嗽 天花粉善生津、消肿消肿排脓 口渴,痈肿疮疡。 腑热证腑热证 泻火除烦善清心除烦及清三焦热,主治热病心烦,三焦热证。栀 子 清热利湿能清利肝胆湿热,主治湿热黄疸,湿热淋证。凉血止血血热出血。-_解毒消肿疮痈肿毒,外伤。夏枯草 清肝火,降血压肝热目疾,目珠胀痛;高血压眩晕头痛。散郁结痰火郁结,痰核、瘰疬。决明子 清肝明目-肝热目疾。头痛眩晕。(能降血压,降血脂) 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二)清热燥湿药黄芩善清上焦湿热上焦湿热及退热,尤宜用治湿温病。 黄芩黄芩 清热燥湿清热燥湿治 黄连善清中焦湿热中焦湿热,更宜用治湿热痢疾、泄泻、呕恶。 清热燥湿可 多种湿热

32、证 黄柏善清下焦湿热下焦湿热,长于治湿热黄疸、淋证、带下 治多种湿热。 湿热脚气、痿证。 并能清热泻 黄芩能清肺热清肺热,退肌肤热,解少阳邪热。主治肺热 火,清热解 黄连黄连 清热泻火清热泻火用治 咳喘,外感发热,邪在少阳寒热往来。 毒。治脏腑 多种脏腑热证 黄连能清胃热,泻心火清胃热,泻心火。常治胃热呕吐,牙龈肿痛, 热证,疮痈 吐血,消渴;心火亢盛,失眠烦躁,口舌生疮。 肿毒 黄柏能清相火清相火。善治相火亢盛之证。 黄柏黄柏 清热解毒清热解毒-均可治疮痈肿毒,湿疹、湿疮。而黄连又善治目疾、耳病。 本类药易 伤脾胃, 此外:黄芩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出血证。 化燥伤阴, 清热安胎-胎热胎动不安

33、。 故脾胃虚 黄柏能退虚热-阴虚发热。 弱,阴虚 者慎用 清热燥湿下焦肝胆湿热证,黄疸、带下、淋证、阴痒、湿疹瘙痒。龙胆草 清泻肝胆实火肝火上炎,头痛、目赤、耳肿、胁痛口苦。肝热炽盛,惊风抽搐。 清热燥湿湿热黄疸,泻痢,便血,带下,疮痈肿毒。 苦 参 杀虫止痒-皮肤瘙痒,阴痒,疥癣、湿疹、湿疮。 利尿-小便不利,淋证。(三)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清热凉血 治温热病 生地黄善于止血、生津常用于血热妄行之营、血证 出血证及口渴、消渴。 清热凉血 玄 参 养阴生津 肾阴亏虚、 玄参善于解毒散结常用治痈肿疮疡,咽喉 (清营分 虚热及 肿痛,痰核瘰疬,脱疽。 热、清血 肠燥便秘 分热、清 牡丹皮 清热凉血

34、 治温热病营、血证 牡丹皮清热凉血作用强,并能退虚热 血中热) 及血热妄行出血证, 常用于阴虚发热。 用于温热 赤 芍 活血散瘀 各种瘀血证(外 赤芍长于止痛 常用于瘀血阻滞之疼-_病营分证、 伤、疮痈、癓瘕等) 痛证。以及目赤肿痛。 血分证, 血热妄行 紫 草 凉血活血、透疹麻疹,温热病斑疹。 之出血证 解毒烫火伤、湿疹、疮疡、阴痒。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温热病气、营、血证,血热妄行出血证。疮痈。(四)清热解毒药 温热病卫、气、 金银花兼能清解暑热-金银花 清热解毒 营、血证,尤宜 可治暑热烦渴,热毒泻痢。温热病卫分证及 连翘能消痈散结为疮家长于解温 连 翘 疏散风热 风热表证。疮痈 圣药

35、,又清心、利尿-热病毒, 疖肿 可治瘰疬,热入心包,淋证。用治温热病卫、气、 温热病卫、气、 板蓝根尤善利咽,而咽喉 营、血证 板蓝根 清热解毒 营、血证,尤宜 肿痛多用。大青叶 凉血消斑 血分证。痈肿疮 青黛又能清肝定惊,可 青 黛 利咽喉 毒、丹毒、痄腮。 用于肝火扰肺之咳嗽,咽喉肿痛 痰中带血;小儿惊风。 清热解毒 (解温热 清热解毒 温热病热极生风,小儿惊风。 病毒,解 牛 黄 息风止痉 温热病高热神昏,痰热癫痫。 疮毒,解 化痰开窍 热毒疮痈,咽喉肿痛。 热毒,解 虫蛇毒) 清热解毒-温热病初起,外感风热,肺热咳喘, 用治温热 穿心莲 疮痈疖肿,虫蛇咬伤。 病,疮痈 清热燥湿-湿热泻

36、痢、淋证,湿疹。 肿毒,热 毒痢,热 蒲公英 清热解毒 蒲公英善于治乳痈,并能清 毒壅盛咽 长于解疮 疮痈肿毒 利湿热,可治湿热淋证、黄疸。 喉肿痛, 毒,多用 紫花地丁 消痈散结 虫蛇咬伤。 虫蛇咬伤 于外痈 野菊花 清热解毒-痈肿疮毒,目赤肿痛。 熊 胆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咽喉肿痛。明目-目赤肿痛。止痉-小儿惊风。 鱼腥草 清热解毒-兼能利尿通淋。长于治肺痈咳吐脓血。 解疮毒 并用治肺热咳嗽,疮痈肿毒,湿热淋证。多用于内 败酱草 消痈排脓-主治肠痈、肺痈,疮痈。痈 活血止痛瘀血证,血滞腹痛。 红 藤 祛风通络 -善治肠痈,瘀血证,风湿痹痛。白头翁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善于治热毒痢疾。-_

37、清热解毒 马齿苋 清热解毒-热毒下痢,热毒疮痈长于治热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出血证。毒痢疾 通淋-热淋、血淋。 鸦胆子 清热解毒-热毒痢。 完整种仁,入胶囊吞服,截疟-疟疾。 治痢 1030 粒,治疟外用腐蚀赘疣-鸡眼,赘疣。 粒秦 皮清热解毒 清热燥湿 清肝明目。兼能利咽 山豆根 清热解毒 并能散结止痛-热毒壅盛咽喉肿痛。喉,长治 射 干 清利咽喉 能祛痰-咽喉肿痛有痰者尤宜,痰多咳喘。咽喉肿痛 马 勃 . 能止血-咽喉肿痛,鼻血,外伤出血。白鲜皮 清热解毒-疮毒。 善治皮肤 祛风止痒-皮肤瘙痒,湿疹。 疮疹 燥湿-风湿热痹,黄疸。土茯苓 清热解毒,善于解梅毒,水银毒-梅毒,水银毒。 除湿-湿

38、疹,湿疮,淋浊,带下。 利关节-湿热痹痛。半边莲 清热解毒,善于解蛇毒-毒蛇咬伤。 善于解虫 利水消肿-大腹水肿,小便不利。蛇毒,治虫蛇咬伤 蚤 休 清热解毒-虫蛇咬伤,热毒疮疡。活血消肿止痛止血-外伤出血,跌打损伤。息风止痉-高热惊痫。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虫蛇咬伤,咽喉肿痛,肿瘤。消痈-疮痈肿毒,肠痈。利湿通淋-热淋。垂盆草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黄疸(五)清虚热药退虚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温热伤阴,夜热早凉。青 蒿 凉血血热疹痒。解暑热暑热烦渴,暑热外感。截疟疟疾宜鲜用捣汁服,煎汤则不宜久煎。 清虚热 (退虚热) 地骨皮 退虚热阴虚发热,盗汗骨蒸。 用治温病 泻肺火肺热咳喘。 热邪伤阴 凉

39、血止血血热妄行出血。 虚性发热。 生津内热消渴。 漫性消耗性疾病, 白 薇 退虚热-阴虚发热。-_阴液损伤, 清热解毒-疮毒,咽喉肿痛。 阴不制阳, 凉血-血热出血。 阴性发热。 清肺热-肺热咳嗽。利尿通淋-热淋。银柴胡 退虚热-阴虚发热 。 胡黄连 除疳热-小儿疳疾发热。 此外,胡黄连还能清湿热-湿热痢疾。第三章 泻下药一、含义:凡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泻下药。二、功效:(味苦,归大肠经)1、泻下通便(缓下、攻下、峻下)。 2、攻下积滞,具有泻热、逐水、排虫、下食积、祛瘀等作用。3、调理六腑功能,具有和中、开胃、消胀、利胆、通利小便等作用。三、主治:1、大便秘结证。2、积滞证。如热积、虫

40、积、食积、水肿、瘀血阻滞等积滞证。3、急腹症。四、配伍应用原则: 1、配行气药。 2、针对引起便秘的不同病因进行配伍。 3、根据不同积滞配伍。 五、使用注意:1、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2、泻下易伤正气,久病正虚、年老体弱、孕妇、产后、经期妇女,当忌用或慎用作用力强的泻下药。3、泻下易伤胃气,中病即止,不可过剂。4、使用有毒的泻下药时,应注意其炮制、用量、用法,以保证用药安全。全。(一)攻下药泻下攻积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黄疸、淋证、泻痢,急腹症。-_清热泻火火热上攻目赤、口舌生疮、咽喉牙龈肿痛、温热病。大 黄 清热解毒热毒疮疡,内痈,烫火伤。 攻下药 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41、泻下力强, 活血化瘀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癥瘕积聚。 又能泻火。 主治大便 芒 硝 泻下,软坚热结便秘,特别宜用于大便燥结。 秘结,实 清热,外用回乳疮痈肿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回乳。 热积滞,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便秘兼肝热者更宜。 急腹症。 芦 荟 清肝肝经湿热,烦躁惊痫。杀虫小儿疳疾,虫积腹痛。 番 泻 叶泻下导滞大便秘结。 使用注意:生大黄泻下力强,通下大便宜开水泡服或微煎煮;熟大黄清热力突出;酒大黄活血作用 较好;大黄炭多用于出血证。番泻叶开水泡服。芒硝冲服。芦荟入丸散剂服。(二)润下药 1、 泻下作用缓和。 2、 多为种仁,富含油脂,功能润肠通便。 3、 适用于肠燥便秘。 4、 多作丸散剂服。 5、 除火麻仁、郁李仁外,还有杏仁、桃仁、瓜蒌仁、胡麻仁、芝麻仁、松仁、决明子、 苏子、蜂蜜、当归、生首乌、肉苁蓉等均有润下作用。(三)峻下逐水药甘 遂 泻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