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doc

上传人:景云 文档编号:648389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19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第三单元 检测.doc(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检测第三单元检测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每小题 3 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

2、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

3、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倒是明末许学灵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

4、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这样的句子,念起来有一种异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古诗得以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唐代古诗就是因此而发生了新变。B汉魏六朝古体诗多局限于写景抒情,唐人古诗不仅写景抒情,也涉及叙事、议论等方面,因而少受时空限制。C在唐代诗人中,王、孟、韦、柳的古体诗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的作风,但这不构成唐代古体诗的主流。D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它产生于唐以前,篇幅长短及押韵都比较自由,形式

5、多样,完全不受格律限制。解析:题干问的是“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原因表述不完整,原文说的是“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B 项, “因而” ,强加因果;D 项,“完全不受格律限制”错,原文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答案:C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阐述古体诗的概念,后两段分别介绍了

6、古体诗发展到唐代产生的新变以及唐人古体诗中五七言的不同。B第二段引用了“唐无五言古诗”和“唐人五古自有唐体”的诗论,主要是为了说明后人对于唐人古诗持不同态度。C第三段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五七言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大有不同。D第三段引用杜甫的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五七言古体在叙事抒情上的异同。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D 项, “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五七言古体在叙事抒情上的异同”不准确,此处主要为了说明五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上的不同。答案:D3根据原

7、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由汉魏古体诗到唐人古体诗,是变化和拓展,我们不能一味贬抑唐人古诗,这样失之偏颇。B受唐代出现的今体诗影响,唐人古诗在音节方面远不如晋、宋以前诗歌韵调那么纯朴、自然。C一个时代生活领域得到扩展,人的思想感情复杂化,这些变化可以从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读起来音促,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给人发扬蹈厉的感觉。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

8、息与选项是否一致。B 项“唐人古诗在音节方面远不如晋、宋以前诗歌韵调那么纯朴、自然”说法错误,原文是“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马大勇这里所说的“情” ,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 ,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 。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

9、,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那

10、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可谁能像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可以挑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 ,他们会让我感受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这些诗句像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

11、晰的印记。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 ”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4下列各项中,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2、( )A文中所说的“情” ,除“情感”外,还包括诗歌的美感;所谓“理” ,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 ,两者总是共生交织,同时出现。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 ,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D “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 “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解析:C 项, “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说法不当。答案:C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 ,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与落寞的感悟,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B名句之为名句,最重要

13、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C “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境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 ,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解析:A 项,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吗”暗含在人生低谷中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首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过这首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 。答案:A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14、。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解析:B 项,答题区间在第 1 段结尾处, “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而并没有说“常人的境界不高” 。答案: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美的人生19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政治局面非常动荡。朱光潜同情进步青年的爱国运动与革命活动,他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1924 年 6 月朱光潜发表了私人创校计划 ,指责官办教育腐败,提出“教育独

15、立自由”等改革教育的主张。1925 年春天,朱光潜与友人一道创办了上海立达中学,后来又成立立达学会。他们希望从改革教育入手,通过独立自由的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有舍己为群精神、具备近代科学所赋予的知识与方法的理想人物,进而改造国民,改造政府,改造中国。他们接着又筹办了开明书店和名为一般的杂志。书店用“开明”二字,是因为他们志在开展启蒙运动;“一般”则是面向中学生,寄希望于对青年一代作启蒙主义的教育。朱光潜此后的许多著述都是在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上发表的。从 1926 年到1928 年,他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辑成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书,由开明书店出版。这十二封信,既告

16、诉青年在当时不完美的世界中应如何做人做学问,又告诉青年应该如何去避免不良习俗的诱惑与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这对当时的青年,有如一阵阵警钟,又如一帖帖清凉散。后来,人们称朱光潜为“开明人” 。1925 年夏,朱光潜接到了安徽官费留英的录取通知。从 1925年到 1933 年,朱光潜在英、法、德留学八年之久。虽是官费留学生,但官费经常发不到手,经济拮据,于是朱光潜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一边学习,一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况且,一边学习,一边写作反倒能促进他更细致的思考。有关青年修养的十二篇文章发表之后, 文艺心理学 谈美也陆续问世, 诗论写出初稿。这些书文笔优美精练,说理明晰透彻,见解独到精辟,蜚声海内外

17、学术界。1933 年,朱光潜从马赛乘船回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给学生讲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朱光潜的课,反响非常热烈,于是朱自清邀请他在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 ,后来老友徐悲鸿又约朱光潜在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据当时在清华听过朱先生课的学生季羡林说:“这一门课非同凡响,是我最满意的一门课,比那些英、美、法、德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朱先生不是那种口若悬河的人,他的口才并不好,讲一口带安徽味的蓝青官话,听起来并不美,然而却没有废话,每一句话都清清楚楚。他介绍西方各国流行的文艺理论,有时候举一些中国旧诗词作例子,并不牵强附会,我们一听就懂。对那些古里古怪的理论,

18、他确实能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听起来津津有味。因此,在开课以后不久,我就爱上了这一门课,每周盼望上课成为我的乐趣了。 ”季羡林还说,朱光潜“老老实实,本本分分,自己认识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一步一个脚印,无形中影响了学生” 。1963 年,朱光潜完成了高教部全国高等文科教材会议委托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 。这部 50 万字的扛鼎之作是他后半生的心血结晶,他自己也认为是“代表了迄今为止中国对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 。这并非过誉之词!朱光潜为写这部书,几乎把西方美学历史上有影响的著作都逐章逐节地翻译了过来。在时隔近半个世纪的今天,人们依然很难找到一本在体系的完整、内容的详尽方面胜得过这本“美学史”的书

19、。如今,朱光潜走了,但把美留给了人间(摘编自宛小平欣慨交心:朱光潜小传)相关链接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百度百科)他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只专注于学术,心无旁骛。作为学者,他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毅”与“勤” ,像他那样作出了厚重的学术业绩,写出了那么大量的论著与译著如果不是每天从不懈怠、坚持长时间艰苦的脑力劳动,那是不可能达到的。(柳鸣九我的师长朱光潜)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

20、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 ,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朱光潜想走教育救国的路子,提出“教育独立自由”等主张,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实现教育救国。B朱光潜与开明书店有不解之缘。创办开明书店和面向中学生的一般杂志,自己的许多著述在这些杂志上发表。C朱光潜所著文章对青年有积极影响。著述指导青年如何做人做学问,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D朱光潜先生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的课比英美法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这是大家公认的。解

21、析:D 项, “这是大家公认的”文中无此义, “比英美法等国来的外籍教授所开的课好到不能比的程度”只是季羡林的观点。答案:D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在非常动荡的政治局面中,朱光潜与友人在上海创办了立达中学和立达学会,希望通过新型教育培养一批新人,进而改造国民、政府、国家。B朱光潜虽然是官费留学生,但在欧洲留学期间官费常常不能如期发放,他便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赚取稿费来维持生活。C朱光潜的著作文艺心理学 谈美等在他留学归国前就已蜚声海内外学术界,所以他回国后就先后被邀请到北大、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D朱光潜搜集和翻译了西方美学历史上

22、众多有影响的著作,他编写的西方美学史 ,成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 。E朱光潜认为人生也是一种艺术,能否使自己的生命史成为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一个人的性分与修养。朱光潜的生命史便是一部“美”的艺术作品。解析:B 项,概括不全面。 “这样做的好处”还能促进其“更细致的思考” 。C 项,分析不当。朱光潜后来被邀请到清华和中央艺术学院讲学,是因为先前在北大讲的“外国文学课和美学课” “反响非常热烈” 。D 项,概括不当。 “桥梁”是朱光潜,而非西方美学史 。答案:AE9为什么朱光潜的人生被誉为“美的人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答:_解析:朱光潜先生的一生与“美”结

23、下了不解之缘,他研究、传播美学,情怀和品格也是美的。要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研究“美”:是一位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一生专注于美学研究,美学论著蜚声海内外学术界。传播“美”:美学著述影响深广,且立足于大学课堂,美学课广受欢迎。情怀美:关心国事,有崇高的爱国情怀,以教育救国为己任,创办私学与杂志,对青年进行启蒙教育。品格美:勤勉踏实,坚毅执着。朱光潜以这样高尚的精神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学生。三、古代诗文阅读(16 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011 题。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

24、日到,犹自梦渔樵。【注】 太华:山名,即西岳华山。中条:即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首联景中见情,通过“红叶”等景物的描绘,既点明了时间和季节,又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B颔联写天上残云飞回太华山,稀疏细雨越过中条山的景象,意味着乌云消散,天将放晴,给人清新之感。C诗歌中间两联笔势陡转,诗人大笔勾画出登楼所见的四周景色,意境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D颈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山色迥然不同的苍苍树色,又写了咆哮着流向遥远东海的汹涌黄河。E诗歌的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令人向往。解析:D 项颈

25、联“迥”指远。这联诗的意思是:站在潼关远眺,看到苍茫的树色随关城远去,呼啸的黄河奔腾流向遥远的大海。E项尾联不是描写长安繁华,而是委婉表达自己不恋长安,向往渔樵归隐生活的情感。答案:DE1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照理说,离长安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打算,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名利而来。这类结尾,委婉得体,优游不迫。答案:离乡的依依不舍之情离乡之愁。从首联长亭对晚,把酒话别可以看出。漂泊羁旅的凄凉。从首联

26、秋景的悲戚、借酒浇愁和颔联旷远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无心名利,向往渔樵归隐生活。从尾联诗人即将到达都城长安,却仍然梦见家乡渔樵生活乐趣可以看出。(二)名篇名句默写(5 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_,_” 。(2)韩愈在师说中强调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老师的句子是:“_,_,_。 ”解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歧” “沾” “授” “句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 1 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答案:(1

27、)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2)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四、语言文字运用(14 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敢问路在何方已经成为西游记的标志性音乐,旋律高亢苍凉,意境恢宏深邃,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取经路上的艰难和师徒四人百折不回的风貌。蔡英文麻烦不断,四面楚歌,对内外交困的“执政”危机,她疾首蹙额,一筹莫展,台湾民众也逐渐由先前的“期望”转为“观望”乃至“失望” 。中式快餐业缺乏严格的生产标准与鲜明的特色,虽然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仍不温不火。孙桂兰老人离休后,并没有安享晚年,反而当上了“义务红娘” ,200 多对有情人在她

28、的牵线搭桥下喜结金兰,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家风是读懂中国文化密码的一本书,良好家风是无声的教诲,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从来没有情随事迁的陌生感,始终在人们精神血脉中绵延流淌。在人民的名义中,达康书记在“一一六事件”发生后,不顾心劳日拙,立即赶赴现场,安抚民心,在冷天里守了一夜,让人感动。A BC D解析:“淋漓尽致” ,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明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以形容非常痛快。 “疾首蹙额” ,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不温不火” ,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 “喜结金兰” ,就是说朋友交情深厚,后来,根据这些个典故,朋友间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姓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契若金兰)。 “情随

29、事迁” ,感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心劳日拙” ,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多用作贬词。答案:C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在立法上强调加重刑法,并不必然提升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威慑效果,在特定条件下甚至还起着相反的作用。B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C动物园的选址和建设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国家相关法规出发,既要有利于动物生存,也要保证游客安全。D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又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还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解析:正确选

30、项是 A 项。B 项、C 项和 D 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B 项的错误在于两面对一面, “是否能”谈到的是正反两面的情况, “是的保障”讲的是正面的情况,显然搭配不当。C 项的错误在于句式杂糅。 “根据出发”应当改为“根据”或“从出发” 。D 项的错误在于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关系应该由部分到整体,由内到外,应调整为“既能支持本土人才勇攀高峰,又能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还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 。答案:A15张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长江发生沉船事件,张华沉吟良久,感叹道:“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B爷爷生日寿宴上,

31、张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生日快乐!”C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要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D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解析:诗句的含意是主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符合语境。A 项,诗句的含意是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与语境不合。B 项, “花甲”指人六十岁,与“古稀”矛盾。C 项,诗句的含意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消逝,但新的事物也会产生,不符合语境。答案:D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

32、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植物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每种植物都具有全能性,整个植物体就是个松散的联合体,不像动物那样_。所以,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后,_,所谓“枯木逢春”就是这个道理。理论上,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_,但这对环境条件要求非常高,必须让这个细胞在试管里慢慢分裂,直到可以分化出根茎叶。解析:由处上下句可知,此处是把植物和动物进行对比,由文中“植物体联合体”可知,植物体松散,是个联合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动物的器官是有严格分工的;处前面说“即使植物失去了大多数组织” ,后面又举“枯木逢春”的事例,可知,植物在这种情况下

33、是仍可生存的,处结合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处前面有“枯木逢春”的事例,又说“只要有一个植物细胞存活” ,后面又有“可以分化出根茎叶” ,由此可知,处应填入这个细胞是可以变为一株植物的。答案:每个器官都有严格的分工 遇到合适的条件仍可再生 这个细胞就能变成一株植物(答出一句给 2 分,意思对即可)五、写作(40 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4 月 29 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 2000 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

34、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材料讲述了一个故事:尚先生丢的手机被一个年轻人拾到,年轻人开始时无意归还,后来看到手机中有尚先生刚给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的信息,被尚先生的爱心感动,就把尚先生的手机归还了。立意时注意分析年轻人的话,如“很受感动” “我不能见利忘义” “不能用贪心对

35、待爱心” “多一些真诚和友善”等,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角度:可以传递的善心(爱心);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战胜贪心;倡导爱心。例文爱心传递如果说爱心是一团火,那么传递就是熊熊燃烧的火炬;如果说爱心是一颗种子,那么传递就是那适逢其时的甘霖;如果说爱心是一湾清泉,那么传递就是那源源不断的活水。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春风一样亲吻禾苗;没有传递,爱心就不能像细雨一样滋润万物。爱,从一开始就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而传递让爱心铸成了这基石上的高楼大厦。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是美国著名的残障教育家,她少年时代的生活也充满了坎坷。因为眼疾,她脾气暴躁;父母双亡后,她进了

36、救济院,因为性格问题,她很不受欢迎。而一个普通的清洁女工用爱心挽救了她,最终她成为著名的残障教育家,成了海伦凯勒的老师,并对海伦凯勒倾注了自己真挚的爱。海伦凯勒接受诺贝尔奖提名时,被问及谁对她的人生影响最大,她回答:“安妮莎莉文。 ”而安妮却动情地说:“不,海伦,对你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救济院的那位让人尊敬的清洁女工!”这个世界确实是存在奇迹的,而很多奇迹都与爱有关。爱心就像是世代相传的薪火,能够点燃每个平凡的生命。而能够让这份爱心传递、绵延,生生不息,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奇迹。福建仙游县有一位爱心老人名叫曾德梅。他十几年如一日,为贫困学生与资助人“牵线搭桥” ,他跋山涉

37、水,四处寻访贫困学生,然后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得到帮助的学子,也都怀抱一份感恩之心,将爱心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爱心效应。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不知从何时起,物欲的追求让人迷失了自我,一些负面的报道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与疏离。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是个有爱心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宣扬“兼爱” “非攻”的“爱心理论” ,古人也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心宣言”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吐露的也是一腔“博爱众生”的心曲。爱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鲁迅先生曾说过:“石在,火是不会灭的。 ”社会需要爱心,时代呼唤爱心。让我们把爱心绵绵不绝地传递给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真诚、友爱与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升学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