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000.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6414335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0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0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0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000.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3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000下面是我共享的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3篇 教化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000,供大家参考。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1近段时间,我仔细拜读了刘儒德教授的教化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他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好玩的试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来诠释,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化、管理三部分。阅读时,能让自己从前凝固的学问阅历活跃起来,从而生成新的理解,受到才智的启迪和心灵的润泽。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的南风效应。开篇刘教授就给我们送上一则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故事讲的是南风和北风竞赛威力,竞赛的项目就是看谁能把行人身上外套

2、脱掉。北风首先发威,一上来就舍命地刮,寒风凛凛刺骨,结果人们为了抵挡被封的侵袭,把外套裹得更紧;南风则缓缓吹动,忽然风和日丽,行人因此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衣,继而脱掉外套,南风获得了成功。南风之所以获胜,就是因为它顺应的人的内在须要,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意自我须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这个寓言深刻地告知我们,感人心者莫乎情,劝服往往胜于压服。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化,我们班里的孩子,特殊是那些在成长道路上常常犯错误的孩子更适合运用南风效应。记得上学期放生在班里的一件事,一天下午,我刚到教室门前的楼道口,一位女生来到我面,焦急地对我说:“老师,今日上午我刚带到教室的

3、一本查理九世没了。”“什么时候发觉没得?”我追问道。“今日上午,我做完课间操回来一看就没有了。”“什么?上午丢的,怎么不早给我说呢?”“你的新书写名字了吗?”她若有所思的说:“还没来得及写呢?”我心想:上午能刚好给我说,还好找到,这下午才说怎么找呢?正在纠结时,突然灵机一动,就将错就错吧!一看学生都到齐了。我心平气和地说:“同学们,今日上午,小玉的一本查理九世找不到了,可能有一位同学捡到了这本书,正急于还给丢失的同学,可是打开书一看,里面没有写名字,不知道还给谁?短暂自己先看看。也怪小玉没有写名字,要不早就有热心的同学把书送给你了。你要想看,就抓紧时间看然后送给小玉。“其次天,奇迹真的发生了,

4、上午其次节课后,小玉跑过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的书回来了。”我心想:当时假如刮起“呼呼的北风”只能引起那个孩子对立的心情、恐惊心理,我就和那个孩子之间就隔了一堵厚厚的墙,既不利于改正错误,更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就是这“暖暖的南风”,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能在孩子心里留下一份暖和,增加一份感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古语有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数起一过,不如奖其一长。”面对犯错的孩子,让我们多一份宽容和敬重,多一份平和与激励,多一份耐性和才智。让“一缕缕悠悠的南风”唤醒孩子内心的良知,这不正是教化的真谛吗?让我们记住刘儒德教授的这句名言:世界上

5、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财宝。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2暑假中,我阅读了北京师范高校教授刘儒德编写的教化中的心理效应。整本书从教学、教化、管理三个领域深化浅出地为我们揭示出一个个教化心理学规律,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好玩的试验、鲜活的案例介绍了曾让人感到抽象枯燥心理学学问,很有可读性,一时竟舍不得放下,一篇篇文章读下来,经常给你豁然开朗的感觉,受益匪浅。我们曾经见到过许多孩子背诵诗歌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肯定指责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散,不去仔细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

6、孩子花了许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支配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老师在课堂的起先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背诵课文、单词变换起先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支配学习材料的依次。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支配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样的.,读了书中的

7、“给学生留点空白超限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有很深的感受。美国闻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打算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确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确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最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起先捐献时,马克吐温由于生气,不仅未捐钱,反而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抗拒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我想我们在教学中不是也常常像牧师一样讲了又讲,生怕学生听不懂?以后我在教化教学中要避用“超限效应”。例如复习阶段的字词巩固练习,假如只是一遍一遍、多次

8、重复的听写,必定只会造成奢侈时间,而收效甚微的结果。我们支配的每一次听写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性。有些平常驾驭字词比较扎实的学生,在全班性的听写中能够获得通过的,下一次就不须要再听写了,他们可以把时间花到自己相对薄弱的环节中去。有些基础不扎实或者记忆力不太好的孩子,他们须要听写,但是要针对个人,对的字词说明已经驾驭了,他们的难点在于写错的字须要反复强化。而这种强化不是一味的靠抄写,靠听写,假如方法是如此单一,学生的心理睬有抵触的心情。我们在进行练习的设计时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只留意练习内容,而缺乏肯定的数量,达不到巩固学问,驾驭技能的目的。相反,只求数量而不留意练习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

9、于实力的培育,是劳而无功的,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偿失。我们不仅在教学中应避开超限效应,在指责教化学生时也要留意避开超限效应给学生留点“空白”。学生犯了错,只指责一次,千万不要一件错事重复指责,假如有必要再次指责,也要变换角度、方法,以免学生出现抗拒心理。在指责学生时,应点到为止,切不行“宜将剩勇追穷寇”,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索、反思。这种方法敬重孩子的人格与自尊,真正将教化渗透到心灵。要运用民主的科学的方法去建立一架沟通的心灵之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愉悦的情境中相互触动,你的教化才有效果,才能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指责应留意“度”,对学生的表扬其实也须要一个度。杰

10、米扬的鱼汤:杰米扬是一个非常好客的人,有一次他请挚友喝鲜美的鱼汤。挚友喝了一碗,觉得很满足;杰米扬请他喝其次碗,挚友感到有点撑;可杰米扬又热忱地要挚友喝第三、第四碗,挚友忍无可忍,拂袖而去。这正如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言,当人过度时,最相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相宜的东西。在教化学生中对学生的表扬不能太“廉价”。假如对一个淘气的学生总是用表扬的方法,一起先他可能会很有改进,但时间久了他会觉得老师在哄他,甚至是变相指责他,这样难免有抵触心理。一个老师懂得心理学,并且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擅长运专心理学,确定会得到更多的双赢学生更加主动主动,老师也更有成就感。读读这本书,让我们多驾驭一些心理学的规律,读懂孩子们

11、的的心理,会使我们的教与学和班级管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就是我读了此书以后的收获。教化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3今年假期里,我读了教化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经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爱心理学。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爱好。这本书是北京师范高校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好玩的试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肃穆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细心选择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化和管理三个部分。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学问阅历,激发了我探究的爱好,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

12、学习心理学学问的同时,忽然豁然开朗了很多,受到了才智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化中常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打算整理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指责教化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爱好削减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指责教化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作为老师,在教化和教学中都要留意避开“超限效应”。教学中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化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开超

13、限效应在指责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指责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指责。假如肯定要再次指责,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指责语句,应当换个角度进行指责,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抗拒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化也应当讲究“布白”的艺术,留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化行为充溢才智。我将经常“温故而知新”,利专心理学的学问使自己在教化教学中更进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