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906377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和传统习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久经沧桑传延至今,有着约定俗成的礼仪,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中国传统节日礼仪 春节春节代表着新的起先与新的希望,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中最为隆重和盛大的节日。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全部的中国人都有把春节看作是喜庆团聚的好日子。春节,古称元旦。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到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二十九)起先。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贴年画、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

2、动丰富多彩。扫尘: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产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高兴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办年货:一到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打算过年的春联。吃团年饭:团年饭意为一家团聚。腊月的最终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富的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快乐乐,菜肴吃食也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

3、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要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守岁:除夕之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起畅谈,长辈要将事先打算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除夕之夜,在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鞭炮迎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古代燃放鞭炮是为了驱鬼祛邪,而如今则表示节庆快乐,鞭炮越响,来年家庭财源会越兴盛。拜年:新年伊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庆贺,联络感情。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但一般初一上午不走亲访友。出去拜年要穿戴整齐。出门遇到熟人、挚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吉利话,即使是遇见平常与之开惯了玩笑的人

4、也不能随意开玩笑。见到长辈要行拱手礼。走亲访友要携带礼物。过年时,款待来宾的食物有讲究,通常以谐音讨口彩,比如吃柿子苹果,喻意事事平安;吃年糕则意味着年年高升。春节期间,人们还常常走上街头,参与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消遣项目。春节期间也要留意喜庆有度。这一期间喧闹的时候比较多,不应为了自己快乐而打搅了邻居们休息。春节不仅要拜年,有时候也要恭喜人家喜迁新居。看看新居的格局,参谋一下崭新的家具,假如您是访客,也会有这样的猎奇心理。但参观前应当征得主子的同意,等待主子的邀请,而不要主动干脆提出参观恳求,令主子不好拒绝。第一范文网提示您,假如受到主子邀请参观,也要跟在主子身后,不要自己去打开

5、房间门,尤其是卧房和主卫的门。因为有许多城市都不允许燃放烟花,有的人也没有放鞭炮的喜好,所以过年送礼最好不要送鞭炮。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自唐朝起先,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现在元宵节有许多节俗活动。吃元宵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古时候人们把元宵这种食品叫汤圆、汤团或团子。元宵的形态是圆形,又含着一个圆字的同音字,象征着团聚、美满、祥瑞、和谐的家庭,所以人们多取其意,这一天要吃元宵。灯会在夜间实行,一般从正月初十起先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特殊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欣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在

6、明清时,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现在政府、民间都会组织大型灯会。清明节说道清明节,就不得不要提到这个节日的由来了,清明节的初始阶段,大约是在古代的周代时期,略算一下也有近两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而早期的时候,清明节还只是属于汉族人的祭祖节日,不过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人文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满意、壮族、瑶族、苗族、土家族等等二十四个少数民族,也都会在每年的仲春与暮春的之交的这一天,过清明节的同时为家中去世的亲人扫墓、祭拜。不过,除了扫墓和祭祖、春游郊游这些祭拜的过节主题没有改变外,不同的民族之间在过清明节的时候,还是会有一些习俗方面的不同之处。清明季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纵使相逢应不识

7、,尘满面,鬓如霜……这些都是古代闻名诗人在清明节的这一天,留下的千古流传的佳句。我们也可以从这些诗句中看出,清明季节的这一天,也是亲人相聚洽谈的日子。而像清明节的礼仪习俗文化中,荡秋千、蹴鞠、植树、春游、放风筝、扫墓等活动,基本上都是和家人一起进行的。所以,清明节也就像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中秋节、春节、元旦节一样,也是和家人团团聚圆的日子。而清明节除了荡秋千、扫墓、放风筝等这些比较传统活动外,还有射柳、斗鸡、蚕花会等大多数的人还不是很熟知的节日礼仪活动。其中,射柳是一种适合练习射箭技巧的嬉戏,从明朝时期的时候起先流行至今。而斗鸡这个嬉戏活动,则是在清朝时期救起先盛行了,

8、而且即使清明节结束到了夏至,斗鸡的活动的热潮也依旧不减分毫。对于蚕花会这样的清明节的礼仪活动,人们又会将其区分成摇快船、拜香凳、闹台阁、龙灯、打拳等十多项子分类式的活动。而且,蚕花会中的大多数活动,基本上都是在船上进行的,特别具有水乡的民俗特色。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相传爱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怀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两岸百姓知道后,纷纷划船打捞他的尸体,并向江中投放粽子,使鱼虾饱食后不吃他的尸体。此传闻历代沿袭下来,演化成如今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节日的习俗礼仪有:挂菖蒲、艾叶:民间特殊是农村家庭,门窗上要挂菖蒲、艾叶

9、,用以驱鬼辟邪保平安。虽然这是迷信,但因艾叶、菖蒲具有杀虫、驱寒、消毒之用,故这一习俗始终保持下来,城乡很多家庭都在这一日采集艾叶,以备常年家用。吃大蒜头、喝雄黄酒:端午节,家庭要备一桌丰富于平日的饭菜,全家共享。这一餐习惯上要吃大蒜头煮肉,喝雄黄酒。大人会在不能喝酒的孩子额头上沾上雄黄,或画一个王字,去病消灾。这种习俗在现代城市已渐渐被人遗忘。吃粽子:端午节吃粽是我国民间许久盛行的习俗。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吃粽已经流行。在湖南岳阳、益阳一带,端午还兴吃麻花,当地把它称油绞,女婿去丈母娘家拜节,也要提一串麻花。据说,吃麻花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赛龙舟:当时楚人因合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很多

10、人划船追逐挽救,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芳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态,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七夕节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好玩味。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洁,只是陈设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非常

11、好玩: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闻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殊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化。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闻七夕是牛的生日)。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会面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

12、闻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设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其次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很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密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会面时的静静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每天过上美妙华蜜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会面,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恒久不分开。在广西西部,传

13、闻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运用。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起先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支配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

14、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相互赠送,以示友情。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观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簇新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番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闲聊,一边玩乞巧嬉戏,乞巧嬉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打算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种各样艳丽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

15、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致。今日,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起先向织女乞巧。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终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

16、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闻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改变: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调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逝,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闻,始终流传民间。中秋节农历八月正好在秋季的中间,古人谓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恰逢此日又与月有关的中秋节就有了很多别称:八月节、八月半、月节、月夕,继而引申为以圆月为象征的团聚节。人们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连回娘家的媳妇这天都必需返还夫家。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聚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聚、类似月亮的小饼子,即月饼。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阖家团聚。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政府还把重阳节定为敬老节,向老年人表达敬意之情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等。冬至与腊月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