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72719882 上传时间:2023-02-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传统节日习俗的继承与发展从临近入冬开始,洋节便一个一个接踵而至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 同学之间的问候也从“万圣节快乐”“平安夜快乐”一直到“Merry Christmas”,充满 了 “洋味”。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的洋节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但由 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只是赶个潮流,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真正的意义。而我 们的传统节日,则更应该得到关注与继承。说到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一定是除夕。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满满的温馨和幸福。除夕之后,就是春节了。我至今 依然留恋小时候回老家过春节,跟着爸爸挨家挨户拜年,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 把人与人之间的

2、关系,拉近了许多。中秋节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是仅次于过年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 赏月。而中秋又恰值庄稼成熟的季节,对于农民而言,则又多了一份收获的喜悦 与满足。除了中秋与过年,至今得到较好继承的,就是元宵节了。说起元宵节,我们 脑子里马上会跳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不夜天”“东风夜放花千 树”等诗句,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古代时元宵节的热闹与欢快,以及元宵节放 烟火、观灯三日的隆重,足见元宵节在古代的地位。我们还会随之联想到“只许 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有趣典故。发展至今,元宵节流传下来的放烟花、 吃汤圆、观灯、舞龙、猜灯谜等习俗,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 涵。

3、节日,自然是跟历法密不可分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根据阴历而定。 而阴历,是根据月亮的亏盈规律制定的。但也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根据节气而 定,那就是清明。节气属于阳历,与现行的公历对应契合,是按地球绕太阳公转 的规律制定的。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推算出了阴历与阳历关系, 这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祖先给节气取的“谷雨”“芒种”等名字,在农 耕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农事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近日,欣闻中国的二十四 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继承 与珍惜。,遗憾的是,也有一些节日,随着工业的发展,农耕在社会结构中重要性的减 弱,而慢慢被人们

4、所冷落。譬如“二月二”,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 月,天气开始有了有效的降雨,土地开始解冻,那些沉寂了一冬的动植物都开始 苏醒过来,露出了生机。从前人们会在二月二炒豆子吃,农民用草木灰撒出粮囤 的形状,祈祷一年中风调雨顺,祈祷庄稼有个好收成。而现在,在我们这些十几 岁的孩子中,有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二月二”也是一个节日。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一些传统节日正在逐渐回归。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应该是端午节了。自从近年来国家把端午节列为公休假期,人们对端午节也 越来越重视了。人们包粽子、采艾草,甚至在我们这个北方的小城,也会在端午 节这天举办龙舟赛。当然,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继承,并不应该

5、仅仅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 应该了解与吸收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并继承与发扬光大。我希望,不仅仅是我 们这一代和我们的下一代,甚至千百年以后,我们的后代依然能不忘传统,不忘 传统文化,并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血液,使之继续传承下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日益现代化,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被 淡化,节日的内涵也正在不断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唤起民众对传统节日所蕴藏的 文化内涵及历史意义的高度自受和自信,使传统节日再次奔涌于民族传统文化的 精神长河。中国的传统节日经过历史的过滤已经有着极强的人文内涵,充满着触 动人心灵的力量,发掘这些价值正是重振传统节日的关键所在。关

6、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韩节日观;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在构建民众生活世界和 民族国家文化体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口。中国传统节日是弘扬中华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而在现代化,在全球化日益强化 的今天,中国传统节日似乎被边缘化,外来节日不断涌入且获得许多年轻人的青 睐。我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危机日益加重,如任其发展,民众将失去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尊重与自信。所以,拯救传统节日,迫在眉睫。每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在其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 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无论是富裕阶层还是 贫困阶层,传统节日

7、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可代替的。传统佳节的内容一般包括节 日仪式、节日食物等,借以传递情感,延续祖祖辈辈流传的风骨和对生活的态度, 寄托对生活对未来的企盼。许多国家或民族都是借助传统节日向其他国家或民族 传递自己的文化,借以提高国家或民族的软实力。想要让其他国家或人民认同我 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那么我们就要使自己的节日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节 日。为此我们就要在发掘、继承、改造方面下功夫,使其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2。一、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观比较(一)传统节日在中国现在经常会听到人们说年味越来越淡了,这“年味”淡就淡在丢弃了传统。在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中国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都相对匮

8、乏, 过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享受对于大众来说都是难以实现的,但人们都有过美好生 活的欲望,于是在传统节日里,人们约定俗成地在那段时间里尽其所能地提升自 己的生活水平,像穿新衣服、吃大鱼大肉、在街头巷尾张灯结彩、放烟花爆竹、 走亲访友、举行各种祭拜活动,人们把所有的期待都积攒到这个时候,物质与精 神的双重满足迅速让传统节日在人们的心里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人们期盼过节,把节日看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通过节日才能实现的愿望,已经成 为一年365天的寻常生活内容。传统节日带给人们的期待越来越少,人们越来越 难从节日得到快乐,欲望的满足也不必

9、非节日不可,因此,人们对传统节日越来 越缺乏热情。另外,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渊源和价值了解不够,与外来文化相比, 传统节日由于缺少新意难以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最后被抛弃是必然的3。随 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追捧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 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持冷漠态度,他们渐渐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失去兴趣。毫无疑问,中国传统节日在中国年轻一代心中的存在感的维系主要依靠长辈 的坚守。长此下去,节日文化就面临中断的危险,节日文化传承将难以为继。(二)传统节日在韩国韩国人重视传统文化,重视富有表现力和代表性的传统节日。韩国政府知道, 文

10、化的传承不能只靠嘴巴,不能流于形式,最有效的方法是让文化有个有形的“载 体”,所以他们对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或者古物都十分珍视。韩国在1962年就颁布 了文化财产保护法,比中国制定类似的法律早得多。韩国把首尔的景福宫、 昌德宫、昌庆宫、宗庙和德寿宫称为五大故宫,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却被赋予 丰富的文化内涵,日益受到民众的重视,成为他们寄托信仰的地方。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很出色,对举办传统节日不遗余力。 韩国的节日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传统节日,这类节日一般要举行民俗表演,类似 中国的扭秧歌、赛龙舟之类的,这些在中国已不多见的民间节庆活动在韩国却开 展得热火朝天,而且完全是民间自发组织的;

11、另一类则是韩国建国后官方规定的 各种民俗节,这些节日大都是为了系统地保护韩国文化而设立的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两国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相 差很大。韩国人对自己的传统节日十分珍视,而我们对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东西却 没有深刻的认识,需要反思4。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近40年的快速 发展期中忽视的东西太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软实力重视不够。二、韩国申遗“中国传统节日”成功的反思据介绍,韩国在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承认端午节是在1500年前经由中 国传入韩国的。韩国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 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唯一的相同之

12、处是几乎 在同一个时间段诞生这个节日,可见中韩端午节是源与流的关系,端午节起源于 我国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把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弄丢了,我们以何颜面面对老祖 宗,又以何颜面自称炎黄子孙!韩国申遗成功,也许大多数人心头都会有如鲤在 喉的感觉5。如果说这还不算太坏,那就是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 到危机已经到来。从韩国遗成功再到我国端午节申遗过程让我们看到,只有给传 统的文化活动注入现代元素,才能真正为传统节日续命,只有让文化与现代潮流 相结合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及国际社会的认可。显然,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通向成功的路还很遥远。韩国申遗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应当有自信心, 通过努力能够振兴

13、我们端午节文化,让全世界为我们璀璨的文化而折服。三、如何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绝非纸上谈兵就可以实现的,必须从思想上重 视起来,制定出详细、行之有效的规划,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这样才能让传统 节日文化焕发青春。政府和民众都是这场“战役”的“排头兵 群策群力,真抓实 干,将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节日文化开创一片崭新的 天地,让年轻一代接受并承担起丰富其内涵的重任。(一)国家要立法保护并赋予节日文化新元素对于节日文化,政府在政策、财政、立法、人力资源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其影响力无可比拟。对于传统节日的立法、保护、宣传的问题政府相关部 门应当

14、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在财政上予以倾斜、做好宣传与动员。 政府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挖掘和丰富各种节日文化的内涵,继承并加以创新,赋 予节日新元素。同时,政府应当在传统与现在的冲突中发挥积极的调和疏导作用,以立法的 形式确保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以立法的形式将传统文化保存下来,以制度的形 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节日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就会对 传统文化产生新的认识,形成文化自信,产生对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进而成为 一种习惯,最终使节日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二)借助“载体”来突出传统节日的特色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拥有十分丰富灿烂的文化,早在封建社会时期,中国 就是一个注重文化交

15、流、崇尚文化多元的礼仪之邦。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多 彩,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等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瑰宝。其节庆方式也不尽相同,中秋节强调团聚、春节注重喜庆。节庆的衣帽服饰 更具特性,不同于西方紧身简洁的西装,中国的传统服饰尤其是皇室贵族服饰大 气而繁杂,每当节日的祭祀活动举行时,每个参加者都是盛装出席6。所以, 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方面,服饰文化是一个重要载体,有必要予以传承与创新。 无论是名声远扬的“唐装”“旗袍汽还是近些年兴起来的“汉服”,只要能够突出中 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能够被人们接受,并有益于烘托节日气氛,就可以定为节日 的特定服饰,使传统服饰文化成为一个被

16、人们记忆的文化标志。此外还有饮食方 面的年夜饭、月饼、粽子,装点节庆的烟花、灯笼等,这些也是节庆不可或缺元 素,是节日的重要载体,也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以丰富节日的内涵。(三)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扣节日的核心内容开展各种活 动,要融合现代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营造热闹喜庆的节日 气氛7。对于有法定假期的节日,国内各地的旅游胜地要做好节日宣传,让游 客在旅程中也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对于没有法定假期的节日,文化宣传部门也要 做好宣传工作,努力营造节日气氛。(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要充分发

17、挥新闻媒 体在宣传民族传统节日方面的导向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舆论宣传, 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在节日期间,报纸、 期刊、电视、广播可以开设专题、专栏,以多种形式宣传介绍传统节日;可以开 设网上节日论坛,让网友在论坛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家乡的节日文 化;可以把网友上传的家乡节日视频制成各种音像制品,展示给各地乃至海外受 众,让中国传统节日更加接地气。(五)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节日活动要鼓励青少年参与节日文化活动,只有青少年积极参加节日文化活动,节庆 才更具活力和吸引力。年轻人要自觉认识并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理解传统节日 的内涵,只有对传统节日文化

18、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形成自觉参与意识和主 动保护意识。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年轻人是主力军,否则,传统节日 文化就会走向衰落,沦落为档案文化。韩国用“端午节”申遗成功的事实给我们上了一课,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节日 文化的价值。我们的传统节日的精神基础是儒家所倡导的和谐,强调有差异的多 样性的和谐,也就是所谓的“和而不同”网。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没有 理由怠慢它,也没有理由遗弃它,再创传统节日文化的辉煌是当代中国人义不容 辞的责任。参考文献:(1)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78-79.(2)刘蕙孙.中国文化史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19、社,1997.128(3)熊文懋,崔永东.传统文化的沉思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246.(4)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15商聚德,等,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6俞虹,胡双,节庆晚会的传承与创新从央视2012年中秋晚会说起J. 电视研究,2012, (11): 52-54.(7)袁行需,中华文明大视野(8册)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14.88.(8张岂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义M.西安: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3.122.传统节日: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粽香四溢、艾叶流芳,我们迎来又一个端午。

20、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 力量。值此节日,我们重拾熟悉的味道,于传承与创新间,体会新时代传统文化 的精神内涵。现象观察 传统节日积淀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清晰地记录 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历史悠久, 传承千载而历久弥新。这一天,人们采叶裹粽、悬挂艾草、饮雄黄酒、戴五彩线, 寄托着祈求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人们争旗鼓、赛龙舟,传递着祈求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的朴素情感;“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 更让这个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端午

21、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一些国家 与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比如,在韩国,端午这天要吃“艾子糕。妇女要画 “菖蒲妆”。尽管地域不同,节日活动特色纷呈,却映照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端午 节所蕴含的人文理念,绵延俄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体现着人们对 自然、生命、家国情怀的认知与追求。认知挖掘 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统节日的到来,促使我们回望生生不息的历史文化,再次体悟文化内涵、 民族品格,也让人直面当下,思考如何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中国首 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文化也在不断展现着新气象。社区开展包粽子比 赛、话家风、传统手艺集市、古礼端午互动等寓教于乐的活动,让民俗更生

22、动; 中央电视台制作端午好时节最潮是端午端午记忆等节目,让端午文化 及“屈原精神”的当代价值有了更深的诠释;人们参与“我的端午节”小视频拍摄活 动,真实记录身边故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艺术家会聚“云端”,通过直播展演 端午民俗,呈现守望相助的温暖;一些地方推动端午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 为景区注入文化记忆,充实了文化内涵从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播渠道,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 济价值,越来越多的努力汇聚在一起,正在助推传统文化“活起来”“火下去”。探索反思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生活对接、与时代共鸣,才有可能火起来、融进去、传出 去。某种意义上,我们每一次庆祝传统节

23、日,都是在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使 其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不断闪耀新的光芒。元宵制花灯,端午赛龙舟,月下穿 针乞巧,重阳赏菊登高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 护好传统节日,能够为亿万人民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创新方式、丰富形式、有 效传承,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让传统节日有机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激活 蕴藏在节日中的文化基因。“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从历史深处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一直都在丰富和发展。这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的“新 生:热爱传统文化,过好我们的节日,在弘扬中传承,在展望中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