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63735849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v1、了解学前儿童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和同伴交往对其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v2、熟悉并掌握依恋的产生及发展阶段。v3、掌握依恋的类型及形成的条件。v4、掌握师幼交往的基本特征,并了解目前幼儿园存在的不当的师幼交往行为。v5、掌握同伴交往的特征及交往的策略。本章目录本章目录v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v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 v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v一、亲子交往的作用一、亲子交往的作用v亲子交往儿童早期生

2、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亲子交往儿童早期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v(一)早期的亲子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一)早期的亲子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v成人的支持、合作和指导是儿童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v(二)亲子交往对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影响(二)亲子交往对儿童的情绪情感的影响v父母平时对孩子表现出的关怀、温暖、支持和鼓励,非常有助于儿童积极、愉快情绪情感的获得和发展。(三)亲子交往对儿童社会品质的影响(三)亲子交往对儿童社会品质的影响v儿童的许多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轮流、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

3、求和指导下逐渐练习并发展的。v(四)亲子交往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四)亲子交往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v影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父母的教直接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养方式。二、学前儿童的依恋二、学前儿童的依恋v由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最先提出。v(一)依恋的产生与发展(一)依恋的产生与发展v1.1.依恋的产生依恋的产生v比较行动学家劳伦兹认为,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v2.2.依恋的发展阶段依恋的发展阶段v(1)对人反应无差别的阶段(03个月)v(2)对人反应有差别的阶段(36个月)v(3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 6个月个月22岁)岁)v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关注依恋对

4、象尤其是母亲的存在。依恋形成于婴儿依恋形成于婴儿6-86-8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个月,分离焦虑和怯生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的出现是依恋形成的标志。v(4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从)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从3 3岁开始)岁开始)(二)依恋的类型(二)依恋的类型v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的实验 v1.1.安全型安全型v(1)这类婴儿与母亲有着安全的情感联系。v(2)这是积极型依恋。v2.2.回避型回避型v这类婴儿对母亲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也有人把这类婴儿称作“无依恋无依恋”婴儿婴儿。v3.3.矛盾型矛盾型v这类婴儿对母亲怀有矛盾的情感,常被称为“反抗型”依恋v该研究,同样适用于父亲和孩子之

5、间的依恋的研究。相关的研究表明,父亲积极参与抚育婴儿越多,婴儿对父亲的依恋越深。(三)依恋对儿童后期行为的影响(三)依恋对儿童后期行为的影响v1.1.依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依恋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v马塔斯等人的研究发现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不同依恋类型的儿童会有不同的表现。v2.2.依恋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依恋对儿童情感发展的影响v儿童期的安全型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儿童期的安全型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和稳定的情绪状态。和稳定的情绪状态。v3.3.依恋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依恋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影响 v 婴儿期对父母安全的依恋会导致儿童在幼儿园有较强的社会能力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四)形

6、成安全依恋的条件(四)形成安全依恋的条件v1.1.抚养者方面的因素抚养者方面的因素v(1)要建立安全的依恋,最关键的因素是抚养者的敏感性和反应性。敏感性和反应性。v(2)敏感性指父母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v(3)反应性指父母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2.2.儿童方面的因素儿童方面的因素 v(1)早产儿、难产儿、出生时就有先天疾病孩子需要父母更多的照顾。v(2)早期儿童的行为特征、活动水平、挫折耐受力与生活的节律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v3 3、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一个重、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因素。v总之,获得安全型依恋对婴

7、儿非常重要,这会影响到儿童一生的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学前儿童的师幼交往v教师对幼儿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师幼关系对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发挥着重大影响。v一、师幼交往的作用师幼交往的作用v(一)良好的师幼交往对幼儿的学习和幼儿园适应发挥(一)良好的师幼交往对幼儿的学习和幼儿园适应发挥着重要作用着重要作用v看看一个案例一个案例一个案例一个案例v(二)良好的师幼交往对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二)良好的师幼交往对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影响 v幼儿可以幼儿从良好的师幼关系中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安全感和归属感。(三)良好的师幼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各方(三)良好的师幼交往对幼儿社

8、会性各方 面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面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v积极的师幼交往,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情感、自儿童社会性情感、自我意识发展和自尊发展。我意识发展和自尊发展。v(四)师幼交往可以通过影响幼儿的亲子交往和(四)师幼交往可以通过影响幼儿的亲子交往和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伴交往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v(1)师幼交往对同伴交往有很大的影响。v(2)积极、适宜的师幼交往对幼儿亲子交往,特别是对不安全的亲子依恋有一定的弥补和调整作对不安全的亲子依恋有一定的弥补和调整作用,并能促进良好亲子交往的发展。用,并能促进良好亲子交往的发展。二、师幼交往的特征二、师幼交往的特征v(一)师幼交

9、往的基本特征(一)师幼交往的基本特征v1 1教育性教育性 v(1)这是师幼互动的首要特征。v(2)具有明确的教育性特点。v2 2交互性和连续性交互性和连续性 v教师要在师幼交往过程中积极地调整彼此特别是自己的行为,建构积极、适宜、有效的师幼交往,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 3网络性网络性v师幼交往不仅仅限于师幼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会对教育中的其他人及其交往产生影响。v4 4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相结合v(1)就表现形态而言,师幼交往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特征。v(2)师幼间还存在着大量非正式化的互动,如师幼在课余时间、日常生活中的个别接触、对话交流等。v5 5非一一对应性非一一对应性v师

10、幼交往是一个教师与多个儿童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证与多个儿童的交往,也要注意与个别儿童的有效的互动。v6 6系统性和综合性系统性和综合性v师幼交往决不仅仅是师幼双方交往或各自个性、特征的总和,而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包含多种成份在内的综合网络系统。(二)不当师幼交往类型(二)不当师幼交往类型 v1.1.非对称相倚性师幼交往非对称相倚性师幼交往 v(1)指一方主要根据自己的计划作出反应,另一方则以对方的反应作为自己行为的根据。v(2)刘晶波等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现实中的师幼交往可以视为非对称相倚性交往。v2.2.高控制性师幼交往高控制性师幼交往v由于教师在幼儿心目中处于权威地位,

11、即便幼儿对教师发起的行为怀有不满,但最终仍是以服从教师要求来结束交往,这种情况在以约束纪律为主题的交往中表现得最为突出。v3.3.事务性师幼交往事务性师幼交往v现实中教师与幼儿间的行为往来更多的是围绕一些事务性主题,单纯以交流情感为目的的交往极少。v4.4.规则维护性师幼交往规则维护性师幼交往 v幼儿园中规则、要求繁多,为了让幼儿习得一些行为规范,同时为了便于教育与管理,教师会不停地给好动、易变的幼儿“上规矩”。(三)幼儿园师幼交往的类型(三)幼儿园师幼交往的类型v1.1.严厉型严厉型v教师缺少对幼儿的情感支持,批评、惩罚的行为较多。v2.2.灌输型灌输型 v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很少根据幼儿实际

12、情况调整教育活动。v3.3.开放学习型开放学习型v教师鼓励儿童自主探索、自我发现。v4.4.民主型民主型 v教师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能充分理解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三、师幼交往的策略三、师幼交往的策略v1 1开放策略开放策略v创设良好开放的师幼交往的心理环境创设良好开放的师幼交往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平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v2 2平等策略平等策略 v给予幼儿平等的言语权,促进师幼积极交往。v3 3支持策略支持策略v师幼互动中,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适时地支持、鼓励孩子,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v4 4发展策略发展策略v顺应幼儿发现,延伸交往的过程 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

13、儿童的同伴交往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v一、同伴交往的作用一、同伴交往的作用 v(一)(一)同伴交往同伴交往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助于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v同伴交往双方都处于平等地位平等地位,需要儿童关注对方的反应和态度,并提高自己行为的表现性和反应灵活性。v同伴交往与亲子交往的差异 关系关系 表表现现项项目目亲亲子交往子交往同伴交往同伴交往交往的交往的发发起、起、维维持持往往是成人往往是成人发发起、起、维维持持儿童儿童发发起、起、维维持持信号的信号的发发出、行出、行为为反反应应成人可以成人可以进进行猜行猜测测必必须须更富于表更富于表现现性性对对方的反方的反馈馈明确、具有指明确、具有指导导性

14、性模糊、缺乏指模糊、缺乏指导导性性对对对对方反方反馈馈的反的反应应特特别别关注关注对对方的方的态态度和反度和反应应(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v儿童除了在亲子关系中能够获得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之外,更多地可以从一般的同伴更多地可以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集体中获得。v(三)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三)同伴交往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发展v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大量彼此协商、相互讨论的机会,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知识,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同伴交往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四)同伴交往

15、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v1、同伴交往为儿童自我认知和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途径。v2、与同伴的交往也为儿童对行为的自我调控提供着丰富的信息和参照标准。二、同伴交往的特征二、同伴交往的特征v(一)同伴交往的年龄特征(一)同伴交往的年龄特征v1.1.婴儿期婴儿期v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同伴相互作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v(1)客体中心阶段 v(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v(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2.2.幼儿期幼儿期v(1)这一时期,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最主要形式是游戏。v(2)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联系逐渐成为幼儿的重要内容,同伴交往对于儿童心

16、理的发展意义重大。v(二)同伴交往的性别特征(二)同伴交往的性别特征v1 1同伴交往的特点存在性别差异同伴交往的特点存在性别差异v.同伴交往的同伴交往的性别分离性别分离v性别分离是指儿童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而将异性伙伴看作圈外人的倾向。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显现。(三)同伴交往的类型特征(三)同伴交往的类型特征v庞丽娟采用“现场提名法现场提名法”,对46岁儿童同伴交往的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幼儿的社交地位有如下类型:v1 1受欢迎型受欢迎型v2 2被拒绝型被拒绝型v3 3被忽视型被忽视型v4 4一般型一般型 三、同伴交往的策略三、同伴交往的策略v1 1发起策略发起策略v(1)研究

17、发现,小、中、大班儿童总体的“发起行为”水平有限。v(2)发起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v2 2协调策略协调策略v(1)它是比发起更困难的一种交往策略。v(2)它需要儿童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v(3)协调能力存在着年龄差异。3 3交换策略交换策略v(1)它是交往策略中的一种基本的模式,通过物质交换解决彼此的缺失困难、有效地达到目的。v(2)儿童交换行为存在着明显的类型上的差异 v(3)在交往中,“既给又拿”是儿童交往行为的基本模式。案例分析案例分析v老师带着孩子们到户外的绿地上,树林中活动,他们开心极了,一边玩一边议论着:“看,小鸟都喜欢树上,大树是小鸟的朋友。”“我喜欢在树下躺着,那它

18、也是我的朋友啰!”“大树是我们的朋友,那它会不会说话呢?”幼儿对此话题说个不停。这时,老师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进一步问他们“其他人也会和树交朋友吗?”“他们是怎样和树交朋友的呢?”老师让他们回家后找找答案。幼儿回去后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调查、绘画、翻阅书籍、看探索频道等,尝试着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查找资料,了解了人类爱护树木的各种方法。v另一个老师带孩子们出来做早操,突然有个小朋友发现地上有一个洞,就招呼其他小朋友一起看,可是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是什么洞,于是就跑去问老师,老师看了一眼,不假思索地说:“那是下水道。”说完就走开了。结果,有几个小朋友最后弄清楚了,那是原来的喷泉口。v你认为哪个老师

19、的教育行为更为恰当呢?为什么?你认为哪个老师的教育行为更为恰当呢?为什么?“陌生情境陌生情境”实验实验v安斯沃斯等人在1969年提出了陌生情境测验,实验的对象为1024个月的婴儿。其基本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此时依恋能最好地被观察到。陌生情境是这样设计的(见表):在儿童的照看者(通常是母亲)在场和不在场两种情况下,把儿童与一个陌生人安排在一个儿童不熟悉的环境中。这个环境是一间观察室。室内划分为三块(品字形),分别为儿童、母亲和陌生人摆上一把椅子,在儿童的椅子周围摆一些玩具。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类型。情情节节

20、事件事件 要要观观察的依恋行察的依恋行为为1 1 实验实验者、母者、母亲亲和儿童和儿童进进入房入房间间,然后然后实验实验者离开者离开2 2 母母亲亲在旁在旁边边看孩子游看孩子游戏戏 将母将母亲亲作作为为安全基安全基地地3 3 陌生人陌生人进进入房入房间间,并坐下来和母,并坐下来和母亲说话亲说话 对对陌生人的反陌生人的反应应4 4 母母亲亲离开房离开房间间,陌生人,陌生人进进行行抚抚慰慰 分离焦分离焦虑虑5 5 母母亲亲返回,并提供必要的返回,并提供必要的抚抚慰,慰,陌生人离开房陌生人离开房间间 对对重聚的反重聚的反应应6 6 母母亲亲再次离开再次离开 分离焦分离焦虑虑8 8 母母亲亲再次返回,

21、并提供必要的再次返回,并提供必要的抚抚慰,陌生人离开慰,陌生人离开 对对重聚的反重聚的反应应返回返回鲍尔比的习性学依恋理论鲍尔比的习性学依恋理论v习性学的依恋理论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依恋理论。以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Bowlby)为代表的习性学理论认为依恋是一套本能反应的结果。这些本能反应对于种系的保护和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v鲍尔比明确指出,依恋行为系统的生物功能是保护作用,其中最为主要的作用是保护儿童不受进化环境中有害因素的伤害。因为客观上弱小的婴儿需要与抚养者保持一种特定的亲近以保证自身的安全感。有关动物的现场研究表明,不与母亲保持亲近的幼子可能成为侵害的牺牲品。他认为,即使在现代社

22、会,如果一个儿童独处而不是由一个敏感的成人伴随,儿童也更加容易受到伤害(如因意外事故而伤亡)。v因此,他顺理成章地把这种保护作用视为依恋行为及相关母性行为的生物功能的自然延续。而父母对婴儿诸如哭泣、依附、跟随之类的依恋行为予以回应,则由此建立起亲子间相互寻求亲近的情感联系。v由此可见,依恋的生物功能在于保护幼小的后代,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种安全感,有助于良好情感的建立。返回“万能万能”的老师的老师v案例描述:案例描述:早晨八点小三班李老师站在班级门口接待孩子,开朗的依朵来了,一进门就大声说:“老师早上好!”“朵朵真乖”李老师亲切地搂着依朵,简单地和他聊几句在家的情况,就让她进来了。伊静妈妈抱着

23、她来到班上。伊静撅着嘴,不声不响。这孩子只要你一夸她,就特别愿意在人前表现自己。李老师说:“伊静,你看朵朵自己到班上放书包了,你也会,是不是?妈妈看看,伊静可能干呢!”伊静麻利地滑下来,抱着书包进去了。心瑶哼哼叽叽,一步三扭地拉着妈妈走来了。她是个腼碘的小女生,李老师迎上去说:“心瑶的手绢真好看,谁给的呀?快让老师看看。”李老师蹲下身,真诚地欣赏着:“呀!真漂亮,这是小猴吧?”“不对,是小熊。”“噢,进去让小朋友也看看吧,大家肯定特喜欢。”“行”心瑶举着手绢进去了v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小班是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年,也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年,他们需要适应幼儿园里陌生的环境,需要适应这里新的

24、人际关系,而老师代替父母,成为幼儿在幼儿园里一切日常生活、学习、卫生保健等的直接负责人,因此,老师在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起着重老师在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的作用,上述材料中,李老师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使儿童能顺利入园,这种师幼交往是积极的,李老师的做法值得肯定与借鉴。返回老师的漠然老师的漠然v案例描述:案例描述:老师带着孩子们在户外散步,突然一个孩子大叫“花大姐,花大姐,啊”随着惊叫声望去,一只“花大姐”随从孩子身上飞走了,另有几个孩子一起尖叫着,还有的孩子说“有啥可怕的”,老师扭头看了看,没有吭声,又接着向前走去。v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在目前的

25、幼儿园生活中,类似的情景屡见不鲜。在该案例中,对于孩子的惊叫,孩子们的议论,老师采取了漠然的态度。其实,幼儿是认知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疑问,也有自己的看法,作为教师,要善于捕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地支持和鼓励,捉教育的时机,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地支持和鼓励,促进其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并培养其良好的个性促进其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并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品质。返回美工角里的争抢美工角里的争抢v案例描述:案例描述:在美工角,洋洋找到一把剪子,烁烁同时也发现了它,于是他们就抢了起来,谁也不肯让。僵持了一段时间后,烁烁停止了争抢,抬头看了看,央求洋洋说:“洋洋,还是给

26、我用吧,你待会儿再用。”洋洋摇摇头说:“不行,我现在也要用。”烁烁看这一招不灵,就更着急了,又说:“那这样吧,我们还是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用。”洋洋马上就答应了,脸上的表情比刚才轻松多了。烁烁又补充道:“就来一次,好吗?”洋洋点头同意了。他们开始认真地进行“石头、剪刀、布”,第一次两人都伸出剪刀,打平了。两人又开始新一轮的比赛,结果洋洋输了。洋洋准备拿玩具走开,但烁烁叫住他说:“我们是好朋友嘛,还是一起用好了,你用一下,我用一下。”洋洋想了想说:“那好吧,我们一起玩吧。”v案例分析:案例分析:争抢玩具或游戏材料是幼儿同伴交往中常见的一种冲突形式。在案例中,洋洋和烁烁因为都想用美工角的一把剪

27、刀而发生争抢,在争抢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烁烁主动调整了自己的交往方式,尝试着用更为有效、积极和公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使矛盾得以合理解决。在同伴在同伴交往中,作为平等交往的双方,既要发出交往行交往中,作为平等交往的双方,既要发出交往行为,又要关注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交为,又要关注对方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交手段,才能使得交往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手段,才能使得交往行为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返回同伴成了依恋对象同伴成了依恋对象v20世纪40年代,安娜弗洛伊德和丹恩对6名德籍犹太孤儿进行了一项追踪研究。其研究发现,正是同伴之间的相互支持,避免了他们出现更多的发展问题。这6名孤儿的父母在他们出生

28、不久后,都死在了纳粹的毒气室里。他们在集中营里共同生活了几年,度过了早期依恋形成的关键时期,期间没有与任何成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二战结束后,他们被带到英格兰的一个乡村里,在这里他们受到了人们的照顾,知道他们能适应新的环境。观察发现,他们彼此间的内部关系非常亲密,一旦被分离片刻就会表现出不安、焦虑,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了很强的亲社会行为,能够自由分享,相互帮助,相互抚慰。同时,他们也具有很多焦虑的症状,包括经常吸吮手指头,烦躁不安、幼稚的游戏以及对护理人员的矛盾行为有时会有攻击性行为,有时又过度依赖。当这些孩子与成年人建立起信赖关系后,他们的游戏能力、言语能力和探索能力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9、返回“爱惹事爱惹事”的毛子阳的毛子阳v案例描述:案例描述:毛子阳是幼儿园大班的一名男孩,他好动,而且不懂得如何与同伴交往。从进幼儿园开始,经常能看见他与同伴争抢玩具、椅子等,听到因为争抢而哭闹的声音,所以,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最近到了大班,他很爱去同伴家玩,可是每次都因为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而玩的不欢而散,同伴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一个周末,毛子阳去君君家玩,看中了君君的飞机玩具,就一定要君君送给他,还“威胁”说如果君君星期一不把这个玩具带到幼儿园送给他,就要打君君。君君的妈妈说就因为这件事影响了君君上学的情绪,一直吵着不肯上幼儿园。v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毛子阳属于典型的被拒绝型的孩子,毛子阳属

30、于典型的被拒绝型的孩子,这类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这类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爱惹事爱惹事”的孩子。的孩子。他们在同伴交往中,表现比较积极主动,但他们的交往方式和手段却不很友好,经常抢夺东西或对同伴采取攻击性的行为,所以其他的幼儿拒绝和他们交往。因此,教师要掌握此类型儿童在同伴教师要掌握此类型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特点,并给予积极引导,帮助其建立和交往中的特点,并给予积极引导,帮助其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谐的同伴关系。返回当冲突发生时当冲突发生时v案例描述:案例描述:在大二班某次角色游戏活动中,小萌提议玩“超市“游戏,可是在分配角色时,小萌、小宇、小晶三名幼儿都想当售货员。眼看着游戏玩不起来了,小萌首先作出

31、让步:”你们先的当,我就第二个当吧。”小宇看到小萌已经让步了,指着小皓说:“你是女孩,那就你先当吧,我最后一个当。”这时,小萌却反对:“她会把钱算错的。”小宇想了想说:“那就别让她玩了。”“要不就让她买东西吧。”小萌说:“反正买东西不用算钱的。”小晶也同意了。于是他们一起走进了游戏区,快乐地开始了游戏活动。v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该活动之初,小萌发起了活动,当在分配角色发生矛盾时,他主动让步;而当小萌发现小晶不会算钱时,主动调整了这个角色,由售货员调整为买东西的顾客,这样,三个小朋友就都能参加到游戏当中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小萌成了交往的发起者和协调者,也正是他的积极萌成了交往的发起者和协调者,也正是他的积极地协调,该游戏才得以顺利进行。地协调,该游戏才得以顺利进行。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