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1.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3301907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11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设计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 纲。2、通过对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提 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引发学生对继承和发扬我 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思考。4、感受梁思成字里行间流露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重、难点:1、分析思路,明确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说明顺序和说 明重点。2、通过讨论和图片展示使学生更深刻更直观地理解中 国建筑的特征。3、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 精神和爱国情怀。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建筑,被称为凝固的乐章,石头的书

2、,艺术的载体,集 建筑结构、造型彩绘、壁画、雕塑于一身。中国的古建筑更 是以优美的形象装点祖国锦绣的河山,诉说着中华名族悠久 的历史文化。(图片展示“悬空寺)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建于1500多年前,全寺为木质 框架式结构,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楼阁间 以栈道相通。全寺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 托,建于悬崖之上,背倚陡峭的绝壁,下临深谷,颇为壮观。今天我们并非要探秘中国古代建筑的奇迹,而是要走近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建筑的 特征O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本1、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概括 文章的段落大意(在每段前标上序号,筛选每段主要信

3、息划 分文章层次)明确: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节)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 国建筑的影响。第二部分(3-13节)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主体) 第三部分(14-17节)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第四部分(18-20节)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 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 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2、细读并探究文章的主体部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 征,哪些属于结构特征?哪些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 顺序一一展开的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提一个问 题,并且就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特征展开说明。明确:(一)和(二)是建筑的总体特征:(一)是建筑的立 体结构,包括

4、台基、主体(房屋)、屋顶;(二)是建筑的平 面布局,包括主体对称、朝南、有户外空间。(三)(五)是建筑的结构特征:(三)建筑结构的 方法是木材结构;(四)斗拱及其作用;(五)举折、举架的 作用。(六)一一(九)是建筑的装饰特征:(六)屋顶是我 们民族的骄傲;(七)大胆使用各种颜色,如朱红等;(八) 构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九)在建筑材料上使用各 种装饰的手法,如琉璃瓦、油漆、木刻、浮雕、砖雕等。(小组讨论,就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深入研究探讨,挖掘 出有意思的话题)预设点1:房屋或庭院的平面布置往往左右均齐匀称,为什么?生成预设:一、整体美观;二、跟中国人的审美有关, 我们中国人一贯喜欢方方正

5、正、规规矩矩。预设点2、“主要的房屋一般的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为 什么?你见过不南向的房屋吗?你家门什么朝向,为什么?生成预设:取得更多的阳光。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一向讲究方位,在坐北朝南的宫室里,南向为最尊,古人常 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不向南的原因, 可能是:都市里统一布局,力求整体美观;也有可能是山间 建筑随山的走势而定,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无论什么原因都 是跟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和审美有关。预设点3、“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 翘起的”,为什么?生成预设:四角翘起,不但扩大采光面,利于排泄雨水, 而且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增添了建筑物的向上的动态 美。整

6、体上翘其飞檐与坡顶、正脊构成柔美曲线,成为中国 建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使得中国建筑轻盈而不轻佻,质朴 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预设点4、大建筑屋身的主要颜色为什么要用“朱红色?生成预设:朱红色属于暖色,与屋顶上的蓝天白云以及 屋内肃静淡雅的冷色调构成对比,是建筑物显得辉煌富丽而 又高洁淡雅,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效果。此外,朱红色还代表 热烈忠心,具有富贵的象征。3、作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 探讨了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以及中国建 筑的“可译性”以及继承和发展,在探讨这些专业问题时作 者很巧妙地使用了一些比喻句来使道理浅显易懂。请同学们 找出本文你们感兴趣的比喻句,

7、小组讨论,明确本体和喻体 的以及比喻的意义。(文章第二部分也有比喻句,找出来讨 论也可以)生成预设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 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间同属于一 家的关系。以兄弟的关系来比喻中国周边国家的建筑与中国中心 地区的建筑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它们同属于一个系统,从而 可见中国建筑的影响力之大已超出国家的界限。预设2、“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 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 一楼”。以“文章比喻建筑,用“大文章比喻宏达壮观的建 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让读者利用对文章大 小的感受经验,来体会建筑大小的不同,

8、恰当明了。生成预设3、“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 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 法。”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管理法式,从建 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她 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 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之风,也具有独特的个性。生成预设4、“在这里,我打算提出一个各名族的建筑之 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这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 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又很大不同, 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

9、的“同一性质, 可以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或者更 准确的讲学习的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这是我国古文化的宝贵财富 之一。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语言,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 的个性。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 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我们只有继承了优良的传 统,我们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了灵魂。 也就是文中所说“我们要熟悉自己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写出 一篇中国文章”,即继承我们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 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三、拓展探究今天,我们的建筑虽是在不断创新但也是以继承为前提 的,请大家看白板,看看这些建筑继承发扬了哪些中国建筑 元素,蕴含了什么中国文化内涵?四、情感教育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梁思成先生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大 家对我国的建筑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大家有没有感受到 梁思成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的 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