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319829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4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教材: 九年义务教化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学问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实力、自学实力、口头表达实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剧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剧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打算: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支配: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日老师的心情特别沉重,因为有一首

2、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索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再用自己喜爱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议着去读诗。 2、汇报。 告知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学生沟通读懂的内容,老师激励、点拔读诗方法。 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分小组探讨,探究疑点。 学生沟通小组学习状况,老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示儿

3、九州同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缺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叮嘱,只吩咐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成功的喜讯告知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情愿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很多这样宏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其次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假如发觉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

4、学诗: 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爱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假如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放声自由朗读。 带上开心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老师刚好确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

5、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尝、观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竞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美丽。有爱好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示儿九州同告知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之一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包括两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古诗。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是诗人临终前的诗,相当于遗嘱。另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听到成功的消息后,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 教学这两首诗,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

6、后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示儿,可以让学生先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诗句、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让学生说一说,杜甫兴奋的缘由是什么,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看出杜甫的兴奋。 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剧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前一个单元我们曾学过七步诗、长歌行、出塞,每一首诗都表达了肯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的诗里表达爱国情感的不少,今日我们就学习两首。一首是陆游写的示儿,这是临终前写的,表达了对

7、祖国统一的渴望;另一首是杜甫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对祖国重新获得统一的快乐心情。 二、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生自读。 四、学习第一首诗示儿。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 (1)说说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意思是:原来就知道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洲同。但,相当于只。九洲:指全国。同,指统一。诗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哀痛。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的军队。定,指平定,这里指收复的意思。中原,被金兵占据的地区。诗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

8、祭祀祖宗。无,这里同勿。乃翁,你的父亲,这里指陆游自己。诗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知你们的父亲。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剧烈爱国的感情。) (6)指导朗读。 五、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并背诵。 2、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其次课时 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作者简介。 2、借助注释自学这首诗。 3、检查自学的效果。说说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 (1)剑外忽传受蓟北。剑外,指剑门关以外。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这首诗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突

9、然间剑外传播。 (2)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为兴奋极了而流泪。这诗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衣裳。 (3)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是再看。妻子,这里指老婆孩子。这诗句的意思是:再看看老婆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悲伤。 (4)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指胡乱卷起。这诗句的意思是:胡乱地把诗书一卷,兴奋得简直要发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指放声歌颂。纵酒,指尽情饮酒。这诗句的意思是:在大白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6)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诗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7)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

10、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诗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8)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杜甫有田园在这里。这诗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始终向洛阳。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的战乱被平静,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欣喜若狂的思想感情,这是诗人爱国热忱的自然流露。) 4、指导朗读。 二、总结课文 这两首诗在表达思想感情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六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

11、,体会诗中抒发的剧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成功喜讯后心情特别欢快的缘由。 2理解诗句。 三、教具打算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许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理想,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

12、、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相互订正,老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原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原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哀痛。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哀痛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老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

13、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据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知你们的父亲。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依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剧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留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相互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4、 板书设计 元知 临终所议但悲(生) 示儿渴望统一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杜甫是唐代宏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务,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相互订正字音,老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

15、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殊兴奋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突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整理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悲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兴奋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颂;纵酒尽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16、。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颂,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始终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探讨后老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非常喜悦,整理行装马上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成功喜讯后的感情的改变,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和怜

17、悯。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留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相互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设计: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古诗两首: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剧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成功喜讯后心情特别欢

18、快的缘由。 2理解诗句 三、教具打算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示儿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许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理想,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 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读j) 2死去元知万事空

19、,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相互订正,老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原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原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哀痛。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哀痛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老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据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

20、的事,告知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l(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依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剧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留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相互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但悲(生) 示儿渴望统一九泉所盼北定 告翁(死) 其次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21、杜甫是唐代宏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务,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相互订正字音,老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

22、到。涕泪,指因特殊兴奋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突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整理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悲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兴奋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颂;纵酒尽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颂,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

23、,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始终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探讨后老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非常喜悦,整理行装马上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成功喜讯后的感情的改变,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和怜悯。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4、。)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留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相互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放歌须纵酒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复原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驾驭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说明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驾驭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

25、法。这个训练从预习起先,学生要仔细思索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留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订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26、。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化,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与收复祖国河山,抵挡敌人做好了打算。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许多振国的主见和建议,但从来不被接受,反遭到迫害,最终被朝廷撤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始终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主动的作用。他临终记忆犹新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缺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决信念。 2逐句讲解: 死去元知

27、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原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哀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遗忘(把这件事情)告知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复原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化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接着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其次课时 一、

28、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剧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详细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成功喜讯后那样欢快的缘由。 2、领悟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望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酷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静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

29、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信任这首诗你们肯定能学好,读好) 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评价。 指导读妻子(z)生读,师读,比较 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师生探讨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心情也在不断的改变,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

30、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终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特别真实、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超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学一带一 指导课外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即今日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

31、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热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安静下来。李白也许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客东都(洛阳)。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安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

32、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阔中原地区特别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起先,诗人并没有留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渐渐地细听,这凄清宛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晰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家乡。原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观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不由自主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深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

33、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或许有的人会麻木不仁,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稳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很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确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剧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

34、现代的游子们,常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 郑胜利收复台湾郑胜利收复台湾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郑胜利收复台湾的经过,相识郑胜利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2指导学生相识生字“憎、厦、舰、踞、铭、撰”;积累“憎恨、盘踞、牢记、撰写、千军万马、张牙舞爪、走投无路、”等词语。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郑胜利收复台湾的经过,相识郑胜利的爱国精神,懂得作者的行文思路。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爱国将领、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同学们通过读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网上冲浪,肯定也了解了不少,能说说你了解了他们中的哪些人?哪些给你的印象

35、最深?今日,我们再学习一篇文章,它介绍的是板书课题郑胜利收复台湾1课题有什么特点?(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2老师讲解:除了这课,我们还学过哪篇文章的题目也干脆告知我们主要内容?(二)新课;1检查预习状况: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状况。(1)出示生字词憎恨、厦门、战舰、盘踞、牢记、撰写这些要求会认读的生字中,哪个字的字音简单读错?提示大家留意?(2)积累词语;除以上生字组成的词语外,本课书还有不少四字词语,你能从书上找出来读一读,并摘录下来吗?如;浩浩荡荡、举目四望、镇静镇静、惊恐万状、争先恐后、义正词严、负隅顽抗、垂死挣扎、没精打采、张牙舞爪、喜气洋洋、成群结队、载歌载舞、街

36、头巷尾、走投无路、天经地义、箪食壶浆等。(3)当堂完成课堂练习: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上打“”憎恨(zngzng)厦门(shxi)乘势(chngchng)应战(yngyng)喝退(hh)获悉(xx)比一比(读音及字形),再组词(想想字义)。曾()居()名()密()挣()憎()踞()铭()蜜()争()张()钩()功()隅()乖()涨()钓()攻()遇()乘()你能依据词语的意思写出本课的四字词语吗?A形容兵马极多、阵容强大。()B张开利牙,挥动爪子。用作形容野兽猛烈的样子,或形容坏人猖狂的样子,或形容人载歌载舞时动作非常粗鲁。()C无路可走。形容境况非常困难。()D低垂着脑袋,神情懊丧。形容悲观沮丧

37、的样子。也比方枯萎而没有了生气。()E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汤。形容百姓热忱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也表示馈赠食物。()发觉词语特点,并照样子每组写三个词语:浩浩荡荡、喜气洋洋、载歌载舞、争先恐后、2自读全文,复述课文(1)关注课后思索题:指名读。(2)学习要有法。读题目,我们怎样才能完成好这道题?引导学生相识到先根据事情的发展依次分段,再读经过部分,捋清重点段的层次。根据同学们所说的自学课文:一边默读,一边思索:留意课文围绕“收复台湾”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地方说明白这一事务的缘由、结果,哪些地方写明白收复台湾的经过?人们是怎样评价郑胜利的?你能根据提示给文章分段,并写出主要内容吗?(可在自读时

38、进行勾画及批注。)汇报、沟通:全文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起因:(第12自然段):自幼立志,驱除荷虏。经过:(第38自然段):率兵东征,收复台湾。结果:(第910自然段):宝岛回来,同胞庆祝。评价:(第11自然段):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再读重点想想郑胜利渡海东征的时间和阵容,经验了哪些战斗,克服了哪些困难?留意郑胜利是怎样指挥每次战斗的,面对敌军的顽抗及求和又是怎样说和做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逐段阅读,简要概括第三自然段;首先交代渡海东征的时间:1661年4月21日;还描述了那浩浩荡荡的阵容和气概。第四自然段:接着写敌军企图凭借战舰大炮阻击。第五自然段:郑胜利镇静指挥我军取得了登陆台湾的初步

39、战果。第六自然段:后来写敌军求和,郑胜利义正辞严予以拒绝。第七自然段:郑胜利接受了台湾同胞“切断水源”的献计,使守赤嵌城敌军倒戈。第八自然段:最终写郑胜利用长期围困的方法逼迫台湾城内敌军倒戈,最终在1662年初,收复了被荷兰侵略军侵占38年之久的台湾。把每段的内容串起来,就简要地把这个事务说清晰了。讲解并描述故事简要说说郑胜利收复台湾的经过,讲解并描述前可列一个提纲,也可在心中打个腹稿。先自己练一练。请23位同学简要复述课文。听了同学们的复述,你觉得郑胜利有着怎样的品质?总结学习方法:我们怎样把这一事务的经过简要复述出来的?3课文精彩片断观赏读了课文,你觉得课文哪儿写得比较精彩呢?是不是觉得课

40、文第六自然段写得特殊精彩?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哪儿写得好?出示:第六自然段郑胜利镇静镇静,指挥我军战舰和敌舰绽开激战。英勇的我军官兵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驾着舰船向敌舰队冲去。他们在近处团团围住敌舰,使敌人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全部的舰船都振动起来,海面上掀起了十几丈高的水注。原来,我军的炮火击中了敌人的弹药库。敌军惊恐万状,乱作一团。我军官兵乘势用铁钩钩住敌舰,争先恐后跳了上去。敌舰官兵无法逃脱,只好举手倒戈。至此,我军取得了登陆战斗的重大成功。同学点评:读这段,我们仿佛看到了郑军官兵在英勇地进攻,侵略者则溃不成军,乱作一团,仿佛听到了隆隆的炮声,振天的喊杀声。课文是怎么来描写这激

41、烈的战斗场面呢?这里的“冒着”“驾着”“团团围住”以及下文的“钩住”“争先恐后”等词语,写出了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反映了战斗场面的激烈。通过“负隅顽抗”“惊恐万状”等词,写出了侵略军战败后的狼狈相和可耻下场。老师小结;正像同学们所说,课文主要通过对我军官兵和敌人在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的描写战斗的场面,来反映出整个战斗的场面和气氛。在描写我军官兵时,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如:“冒着”、“驾着”、“团团围住”、“钩住”、“跳”,来呈现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突出了进攻的猛烈。而在描写敌人时,则通过“负隅顽抗”“惊恐万状”等词,来表现敌人的溃不成军,狼狈不堪。其间对一次炮击敌舰所作的详细描述,则更加

42、烘托出了战斗的激烈。链接飞夺泸定桥那原委怎样才能写好一个场面呢?我们再来看一看飞夺泸定桥中的一段:出示:红四团立刻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全部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振动山谷。二连担当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版,一边前进一边铺桥。你能品一品吗?引导学生回答出:这一段描写的是红四团进攻的场面。课文第一句先交代总攻起先,然后分别写了团长、政委、号手、战士们在战斗中的表现,详细是抓住人物在战斗中的行动来写的,如团长、政委是“站着”“指挥”,号手是“吹起冲锋号”,二连战士们是“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冲去”,三连是“每人带一块木版,一边前进一边铺桥”,这就使场面具有的动态感。在详细描写时,又是选取了二连22位英雄的进攻作为重点来写,其余则略写,这样点面结合,全面地反映出整个场面。除此之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