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理论归纳.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193988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理论归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理论归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理论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理论归纳.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理论归纳教化聘请考试教化心理学重点教化理论归纳( 一)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在老师编制考试中,关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各市区考察的都比较多,基本属于必考学问点。考察的题型多种多样,要想不丢分,考生须要精确把握每个阶段的核心内容,多思多记。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皮亚杰运用对偶故事法进行探讨。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总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而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又做了深化探讨,他通过编制道德两难故事(最经典的是汉斯偷药)和问题,让儿童、少年和青年听了故事以后,推断是非,然后进行回答问题,再依据被试者的回答来划分道德推断发展的水平。同时,科尔伯格又依

2、据一系列的回答,编制了各种不同水平的量表,再来测定其它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经过探讨,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一、前习俗水平 前习俗或叫前世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着眼于行为的详细后果与自身利害关系,这个水平有两个阶段:(1 1 )惩处与听从的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能够避开受到惩处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指责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他们道德推断是依据是否受到惩处或听从权力。(2 2 )相对功利的定向阶段 有人也把这个阶段叫做利己主义阶段或交易性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评价,首先考虑的是否符合自己的须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须要,也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经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

3、系。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否则就不好。好与坏的依据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是比较好用的。二、习俗的水平 习俗的水平的特点有了满意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切别人的须要。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1 1 )寻求认可的定向阶段( ( 亦即好孩子的定向) )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宠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是受别人的赞扬,他的推断依据即为是否符合大家的利益,谋求大家的赞许和认可。(2 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个水平的特点是儿童相识到社会秩序依靠于个人覆行责任和敬重已建立的权威。社会的秩序和自己的义务要尽力维护,为此儿童要遵守不变的法则和敬重权威,并要求别人也遵守

4、。儿童对别人关切的范围扩大了。儿童的道德推断没有脱离世俗的种种状况,也没超过常规的准则和外部社会的某种希望。三、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的主要特点是,覆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这个水平的两个阶段是:(1 1 )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相识到法律、习俗的道德准则仅是一种社会契约。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变更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说来,这个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华蜜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道德推断敏捷了,在这个阶段的人从法律上、道义上比较辩证地看到各种行为的是非善恶。(2 2 )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在推断道德行为时,不仅考虑到适合法律的道

5、德准则,同时也考虑到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这种道德推断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更多的是道德本质,而不是详细的道德准则。这个阶段认为人类的普遍道义高于一切,追求公正、同等。( 二)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本篇文章,我们为大家介绍下科尔勃的两维坐标理论。关于学习风格中的认知风格,科尔勃进行了大量的综合性探讨。他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考虑认知风格,即详细体验-抽象概括维度和反省性视察-主动试验维度,由这两个维度构成一个坐标系,确定出四种学习风格:顺应者方式、发散者方式、聚合者方式和同化者方式。一、发散者学习风格 这种风格的学习者关注发散的思想,富于想象力。他们会从很多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某个情境,宠爱

6、能产生各种观念的情境,富于想象力,对感受比较敏感。对待这种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化者可以采纳自由发言和小组探讨这两种教学策略,用以激发学生的创建性思维。二、同化者学习风格 这种风格的学习者喜爱处理抽象的观点和概念,理性且逻辑实力较强。他们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并将用简明而合乎逻辑的形式展示出来。他们对感性的东西不够敏感,更多地是对抽象观念和概念很感爱好。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讲座更符合这种学习风格。三、聚合者学习风格 该种学习者擅长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即对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感爱好。寻求观念和理论的实际应用,宁愿花费时间处理技术任务和问题,也不愿抽出时间处理社会和人际事务。四、顺应者学习风格 该种学习者

7、强调主动探究和详细体验。他们宠爱执行安排和参加新的挑战性任务或实际阅历,依靠他人得到信息而不是靠个人的技术分析。比较适合的教学策略是试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探讨。( 三)斯金纳的强化规律从历年的老师编制考试来看,各市区对强化规律的考察比较多,这个学问点基本上属于必考点。接下来,我们为大家具体介绍斯金纳以及他提出的强化规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记忆。斯金纳,一位闻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的强化规律肯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化心理学的发展。在探讨的过程中,斯金纳改进了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试验,创建了斯金纳箱。在斯金纳箱内装上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供应食丸的装置连接。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按压

8、杠杆,直到吃饱为止。这时我们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照实验所验证的,小白鼠在首先出现了按动按钮的行为之后,获得了小肉球对其就是一种开心刺激的呈现,便会增加其行为频率的发生。以下是我们对斯金纳的强化规律强化分类的解读。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改变,而强化是增加反应概率的手段。那究竟什么是强化呢?他又和惩处如何区分呢? 强化有正强化(实施嘉奖)与负强化(撤销惩处)之分。正强化:赐予一个开心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加其行为出现的概率。如图所示:强化无论是正强化或者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的反应概率。而惩处不同则是削减或消退其不

9、良的行为。例如:学生考了 100 分,家长赐予 100 元嘉奖,增加考好成果的反应概率便属于正强化;学生考了 100 分,家长免其做家务的工作,增加考好成果的反应概率便为负强化。1、只要考出好成果就不会挨骂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中的( )。A.正强化B.负强化 C.惩处D.消退 B。解析:本题考查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一个开心刺激,而负强化是撤销一个厌恶刺激。题干中描述的挨骂属于厌恶刺激,避开厌恶刺激增加考好成果反应概率,属于负强化。故选择 B 项。2、小明每次按时完成作业后,妈妈都允许他出去踢球。因此,小明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对小明的作业行为来说,这是一种()。A.正强化B.负强化 C

10、.惩处D.消退 A。解析:本题考查正强化强化。正强化是呈现一个开心刺激,而负强化是撤销一个厌恶刺激。题干中描述的踢足球属于开心刺激,呈现开心刺激增加按时完成作业的反应概率属于正强化。故选择 A 项。3、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实行肯定行为作用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机,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者消逝。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解析:本题斯金纳的强化规律。应为有利时,这种行为会增加。不利时这种行为会减弱或者消逝。题干描述正好相反,故本题说法错误。(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之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老师编制考试的重点考点之一。依

11、据往年各市区的考察状况来看,这几乎是个必考考点。对于考生来说,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要在理解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儿童的发展是不同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每一个发展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接下来,我们为大家介绍下感知运动阶段。希望能帮助大家通过老师编制考试。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是智力的萌芽期,是儿童以后发展的基础。这时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来应付外界事物,动作必需表现为外部的表现活动,尚未内化,还不能在头脑中进行。用皮亚杰的话讲,就是这个阶段儿童是利用感知和动作去折服整个宇宙的。通过不断和外界交往

12、,动作渐渐地协调起来,儿童渐渐知道自己的动作及其对外物所引起的效果之间的关系,起先有意识地做某个活动。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次皮亚杰所说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皮亚杰认为,婴儿在诞生后的头几个月里不存在客体永久性的观念,详细表现为当一个原先存在于婴儿视野中的物体从他们的视野中消逝后,他们不会再去找寻或抓握,表明他们以为物体已经没有了。7 个月以后的婴儿才会接着找寻从他们视线中消逝的物体,表明他们已经知道物体虽然从视野中消逝,但肯定存在于某个地方,表明他们已经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依据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感知运动阶段可分为六个子阶段。第一子阶段(0&nd

13、ash;1 个月)是反射活动阶段。新生儿只具有从遗传而获得的一些基本反射活动(如吸吮、动眼、抓握等)他们还不能觉察四周的东西,分不清物与我,还缺之自我意识。其次子阶段(1–4 个月)是习惯动作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最初的习惯性动作。婴儿偶然发觉自己能发起和限制反应,如吸吮手指,或发出咕咕的声音,这些反应让他感到很满意,因此不断重复这动作。第三子阶段(4–10 个月)是有目的的动作形成时期。在婴儿的视觉和抓握起先协调后,就过渡到这一阶段。这-时期的婴儿能重复他即刻前偶然做出的动作,如反复挤压一只会叫的橡胶鸭子。第四子阶段(10–12 个月)是手段和目的之间分化并

14、协调的时期。这-时期的婴儿起先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来实现简洁的目标,用已知的方法来应付新的情境行动首次合乎才智的要求。例如,把一个玩具放在一块垫子下面,婴儿会-只手拿起垫子,一只手抓起玩具。第五子阶段(12–18 个月)是感知运动才智时期。这一时期的要特点是儿童能发展新的手段以应付新的情统。例如,台布上放着玩具,儿童用手抓不到玩具时,便先抓台布,然后借拉近台布而获得玩具。这里抓拉的动作是原有的,但扯台布而得到玩具是新的行为。皮亚杰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利用新手段达到目的的一种表现。第六子阶段(18–24 个月)是感知运动才智的综合时期。皮亚杰说:第六阶段标记着感知运动时期

15、的终结和向下一个时期的过渡。( 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为大家解读了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本篇文章,我们将为大家介绍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们建议考生巩固复习下感知阶段内容,这样有助于我们学习记忆。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推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并且在这一阶段是无道德阶段,推断事物时是没有道德标准的。其次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 岁)。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肯定敬重和听从,把权威确定

16、的规则看作是肯定的、不行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看法为依据,明显的表现为听爸爸妈妈的话,老师的话。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 岁)。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 岁)。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同等。关于儿童道德推断,皮亚杰曾做过大量的探讨,并出版了儿童的道德推断一书。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全书贯穿着一个单一的发呈现,就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

17、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推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则是指儿童的道德推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推断这一个方面,这当然有其局限性。但是,通过道德推断力的发展来探讨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这正是皮亚杰在这个领域探讨的一个特色。依据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的思想,皮亚杰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学说,即 10 岁或 11 岁以下的儿童以一种两难推理来进行推断,而这个年龄以上的儿童,则以不同的方式来思索。也就是说,前者往往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固定的、肯定的,是由成人规定或上帝传下来的,而后者则具备了肯定程度的相对论的观点,将道德规则看成是允

18、许变更的东西。皮亚杰关于道德推断的探讨实质上是发觉了一个改变系列,其关键性的改变发生于 10 岁到 11 岁之间,此时,正值儿童起先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按皮亚杰的思想,儿童的道德推断与儿童的思维发展联系亲密,在大体相同的时期(10岁或 11 岁),儿童的道德思维也经验了一场变动,年幼儿童的道德推断以后果为依据,而年龄较大的儿童推断则多以目的为依据。但智力的发展并不是停止不前了,此时正是形式运算的起先。( 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从各市区老师编制考试状况来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考察的比较多。对于这块内容,有些考生在学习记忆的过程中,简单把一些阶段进行混淆,导致在实际考试中出现丢分。本篇

19、文章,我们将带领大家进行系统的学问梳理,希望能够帮助考生娴熟驾驭这块学问。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 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着重探讨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心理学界、教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纳道德两难故事法,最经典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推断。科尔伯格将道德推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高的层次发展,详细如下:一、 前习俗水平 (0 9 9 岁) )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处或获得嘉奖而听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

20、为准则。依据行为的干脆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推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惩处与听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依据行为的后果来推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峻程度,他们听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开惩处,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处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恳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受到惩处。其次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须要的满意,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肯定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

21、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须要这种药,他须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二、 习俗水平 (9 5 15 岁) )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索道德问题,已经起先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需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听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看法,谋求大家的赞许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

22、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索。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爱或被人赞许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丢失名誉。第四阶段:遵遵守法律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听从权威为导向,他们听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敬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推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当的,但偷东西犯法。三、 后习俗水平5 (15 岁以后)

23、) 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推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相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吩咐。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肯定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变更。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相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状况;反对者认为,不论状况多么危急,总不能采纳偷的手段。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推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同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索。在依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敬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全部人生命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