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299371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4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目标 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缘由。 2、相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见,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见,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斗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究救

2、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育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学生坚毅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改变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相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材料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很多洋人不愿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很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

3、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设问:上述材料说明白什么问题?学生探讨,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斗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斗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学问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领先惊醒,起先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 讲授新课: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鸦片斗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鸦片斗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学问分子)在外患日

4、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对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2、概况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探讨、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展示材料: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 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 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 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容。 3、意义(影响)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详细内容、方法和目

5、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通过这个设问,是学生能够更加精确的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 展示材料: 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闻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海国图志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历史以及科技、经济发展状况的书籍,它使得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最终有了一次质的变更。魏源也成为引领国人放眼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位先行者之一。 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就

6、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的确是个历史的悲剧啊。 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惋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头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材料1: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

7、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牵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尽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原委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行整理,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语 材料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 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

8、的。 问题解答:“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当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学问,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块链接:必修2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问题解答: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过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

9、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从而过渡到维新变法。 三、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头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郑观应盛世危言:“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提问:早期维新派为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 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

10、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老师强调:在深化相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定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 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见 背景洋务运动的绽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评价:早期维新思想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打算。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过渡:早期维新派提出的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对当时学问分子的思想留意力

11、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 2、19世纪90年头的维新思想 师生齐读:日落紫禁城,以烘托课堂气氛。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喧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历史在这里深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伤?!抑或是感动?! 背景 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化发展? 学生探讨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斗争失败的刺激。 过渡:岁月如逝,到了19世纪90年头,中国好像醒悟了,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比原来清淅多了。由此,假如你是19世纪末期的一位资产

12、阶级爱国者,你觉得怎样才能变更中国的命运?既要政治变革,又要救亡图强。两者结合起来。看看康梁谭领导的维新运动吧。 代表人物及主见 设计表格,概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人的主要思想,驾驭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物著作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 探究1:顽固派指责康有为采纳“移花接木”的方法来宣扬变法维新,你对此如何评价? 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维新变法的道理,把西方政治学说蒙上一层儒学的外衣。其目的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扬变法的合理性,从而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

13、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剧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懦弱性。 探究2: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诗经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 梁启超:宣扬民权思想和君主立宪制,科举改革 探究: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多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很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

14、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慢慢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很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自己或儿女的名字。胡适 严复的思想: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进化论。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起先: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记戊戌变法的起先。 评价: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见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课堂小结 自鸦片斗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是先进的中国学问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旺盛,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

15、革的心路历程。西学东渐是一个不断探究、艰难渐进的过程,就各阶段而言,这些主要观点都有肯定进步性,对当时的西学传播起到了主动作用,同时,也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科学地对待。 学案参考答案 学法导引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其次次鸦片斗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家立命的根本,同时主见采纳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 4、洋务

16、运派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随着洋务运动的绽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学问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主见在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上,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学问;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6、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扬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主见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7、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变法。 8、戊戌变法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经典题型: 例1康有为在

17、奏章中往往实行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政治学说 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C将西方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国化 D用儒家的经典说明西方的政治学说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实力。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为了减轻阻力,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之一是“托古改制”,他把孔子说成是主见变革的先师,其实就是借孔子之名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依据。选B。 例2(2022年上海卷)下图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C) ABCD 解析:本题形式新奇,考察学

18、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因此选C。 双基训练: 一、选择题 1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A) A林则徐B魏源C孙中山D洪秀全 2下列著作中首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B) AB CD 3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是(A) A林则徐的四洲志B魏源的海国图志 C洪仁玕的资政新编D徐继畲的瀛环志略 4曾国藩在奏折中称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这说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D) A镇压人民的抗拒B反抗外来侵略 C发展民族工业D维护清朝的统治 5下列表述对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说明较为全

19、面的是(C)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6康梁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发展”是指(C) 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BCD 7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D)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20、魏源 材料三这个世界几乎已安排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折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恒久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经常这样想,假如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晰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哀痛。”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担当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意你们的俘虏的须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改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改变?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 (3)材料

21、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白什么? 答案:(1)改变:由鄙夷到师夷。缘由:鸦片斗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2)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主见变法维新。(3)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学习西方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实力拓展 一、选择题 119世纪四五十年头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C) A讲究训诂考据B提倡“经世致用” C主见重新相识世界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 2鸦片斗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反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主要表现在(A

22、) A军事技术方面B历史地理方面 C社会制度方面D思想文化方面 3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C) A魏源B张之洞 C郑观应D梁启超 4洋务派与维新派的相同点有(C) 学习西方以自强师夷长技以制夷变革封建制度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维护清朝统治 AB C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

23、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

24、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是怎样的背景下提出这种思想的?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见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见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4)材料四中的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个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分是什么? 答案:(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斗争之后,中国起先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2)洋务派。“中学为体

25、,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维护封建统治。(3)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4)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四主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主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材分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中学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想主见,探究进步思想主见形成的缘由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26、的发展改变。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识记鸦片斗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见;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联系必修的有关内容,探讨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晰。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相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难点:相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

27、历史意义。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必修三已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驾驭思想文化各时期的改变和发展。本课所讲的反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理便于驾驭,所以讲解时主要实行探讨性学习方式,老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五、教学方法1学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加课堂探讨,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意同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导学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打算1学习打算: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

28、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见2教学打算: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长拓展学案。七、课时支配: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怀疑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状况,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二)情景导入图片:紫禁城的庄重肃穆鸦片斗争的炮火纷飞19世纪上半期,当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高歌猛进的时候,古老东部的中国依旧恪守着农业文明。东方古老刀矛与西方近代炮舰的拼杀掀起了东西方文明、工业文明与农耕文明、文明与野蛮的巨大撞击。在残酷的折服面前,古老的中国慢慢低下了夜郎自大的傲慢的头颅:近代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个过程中的

29、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学生归纳:向西方学习。 (三)教学设计问题1:列举鸦片斗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起先向西方学习,探究救国之路的主要史实。老师投影人物插图。老师同时出示表格主要历程代表主见背景意义特点开眼看世界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斗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提倡等)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早期具有维新思

30、想的学问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洋务运动的绽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90年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甲午斗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一、“开眼看世界”依表格依次逐层、有重点地分析后学生完成1、代表:请同学回忆,你了解多少林则徐?抗英、禁烟、开眼看世界(民族英雄)。2、思想主见是重点:两

31、本书的地位。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方法是向西方学习;长技内容有三(军事科学技术);目的是制夷。(资料回放)3、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头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背景简析。老师适当举例清朝君臣的无知4、看眼看世界虽然阻力很大,但它开了向西方学习之窗,产生了深刻影响-。5、从林魏“师夷长技”来看思想特点: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缘由鸦片斗争干脆看到的是西方的“船坚炮利”过渡:虽然没有真正的实践并且只停留在器物层次,但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供应了珍贵的思想打算。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出现的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分

32、析填表:1、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确定“师-”2、代表:所做4项重大实践活动洋务运动3、为什么会形成洋务派,而且是清朝的势力派,甚至连晚清封建顽固派慈禧太后也支持洋务运动背景简析。4、结果缘由回忆,意义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甲午斗争至少宣告的洋务运动在军事上的失败,但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19世纪6090年头,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化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

33、育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沟通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安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学问,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主动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总之洋务派提倡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化制度改革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6、课本思索有人说:洋务派是林魏的继承者,是否有道理?引出特点 过渡:1、洋务运动30年

34、有没有变更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斗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2、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主动参加洋务或与洋务有亲密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相识到假如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需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打算。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分析填表(简洁处理)1、代表属于什么阶层2、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见事实上就是要求在中国进行变革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

35、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3、为什么会在19世纪60、70年头出现?缘由4、留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尽管如此,对康、梁维新思想有何影响?意义维新思想的发展过渡:19世纪90年头,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联系进化论)已经属于名正言顺的什么阶级?2、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更详细、更系统。请学生列举:反对封建专制。实行维新变法: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补充:1、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2、实践活动:戊戌变法-。3、19世纪90年头,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有了质的飞跃,其政治活动震撼中国大地,究其缘由?

36、4、维新思想推动下的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中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什么?绽开: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相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峻,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行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行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短暂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

37、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剧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恒久鼓舞与启迪后人的。小结鸦片斗争后,从魏源、林则徐,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先进的中国人起先了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这是一个逐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渐渐从器物技艺走向社会制度的变革,并最终走向化心理,在依次递进中,中国渐渐融入世界近代化的滚滚大潮中。(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老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上交,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培育学生构建学问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洁的反馈订正的实力。(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那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基

38、本了解了近代思想发展的历程。下节我们将学习新文化运动,课下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了解新文化运动发展历程及内容,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长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老师课后刚好批阅本节的延长 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初步了解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早期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或者思想。二、预习内容(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2代表林则徐(1)成就(2)地位魏源(1)成就(2)地位(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2代表3目的4主见5实践6影响(三)维新变法思想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

39、2)代表(3)主见(4)评价2发展康梁维新思想(1)代表康有为思想内容思想特点思想影响梁启超严复思想三、提出怀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怀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怀疑点怀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缘由。2、相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见,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见,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4、了解鸦片斗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改变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难点

40、: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相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二、学习过程新课导入:材料一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材料二因为很多洋人不愿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很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设问:上述材料说明白什么问题?学生探讨,老师整理: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过渡: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斗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这场斗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

41、,一些爱国的学问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领先惊醒,起先摆脱与西方隔绝的状态,渐渐走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历程。讲授新课:探究一“开眼看世界”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相关内容找出看眼看世界的背景、和代表及其主见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海国图志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叙 1、背景2、概况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问:为什么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详细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提问: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冲破

42、藩篱,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怎样的世界?全面吗?通过这个设问,是学生能够更加精确的了解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诸实施。探究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背景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清朝政局内忧外患。材料1:所谓“体”是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是指由主体派生,或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张之洞(洋务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材料2:“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牵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尽然成一净室

43、,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原委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行整理,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李鸿章语材料3:京师同文馆旧址(图)自主学习:结合材料一、二和教材,概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主要内容、实质、根本目的。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教材和所学学问,综合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模块链接:必修2第2单元第1课第29页。回顾洋务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探究三、维新变法思想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面问题自主学习:1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有哪些?背景:合作探究:2早期维新派为

44、何会从支持洋务派到与之分道扬镳?在洋务运动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洋务派仍坚持“中体西用”也不面对现实,早期维新派则从“中体西用”转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老师强调:在深化相识洋务思想及洋务运动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早期维新派必定要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来。早期维新派在思想启蒙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之后,影响更深远更猛烈的维新思潮将西学东渐推向新的高潮。3归纳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主见代表人物经济思想文化思想政治思想4评价:探究四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见背景设问: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化发展?学生探讨得出结论: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斗争失败的刺激。代表人物及主见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三)反思总结学生填写表格,进而探究。人物著作思想(四)当堂检测1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实行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汲取西方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