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295849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口与人种第1课时教学设计 学问与技能: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学会通过人口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学会通过人口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了解人口密度的含义,学会通过面积和人口数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实力,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实力;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上获得有关学问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科学的

2、人口观和人地观 1.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2.世界人口的分布差异 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老师活动 导入:利用世界上第五十亿和第六十亿人诞生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提出问题:对世界人口问题你了解多少,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自由发言、提问 老师依据学生讲解并描述的材料,归纳出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问题、人口的分布和世界人种四个问题,指出这是本节要讲解并描述的主要内容 提问人类历史已有几百万年,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呢? (学生读图和书,老师巡回辅导。最终引导全班探讨得出结论) 读图及教材相关文字并思索下列问题: 活动一:1、计算人口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

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 2、利用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结论) 1.世界人口始终在增长; 2.18世纪以前增长缓慢;以后增长加快,由于现代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1930年以来速度更快; 提问:你熟识的亲戚、挚友,近几年家庭人口改变了吗?怎样改变的? 人口数量改变跟什么有关?(诞生和和死亡的人数) 请说明下面的一句话:“我国197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4%,1985年下降为1.12%” 读教材供应的人口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说明诞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活动二:计算4国1998年人口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提问:(1)按人口自然增长

4、率的大小给这些国家排队,看看哪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大?(2)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老师依据学生回答、理解状况进行纠偏、落实 提问: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的状况一样吗? 活动三: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全体思索、探讨并回答:各大洲人口增长是否一样快,有什么不同? 各洲人口增长速度不同,非洲最快,欧洲最慢;发展中国家快,发达国家慢; 人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世界上的人口是如何分布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 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 活动四:通过练习计算两地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 承

5、转:前面我们学习了人口密度的概念,它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的分布状况,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学过的学问来分析一下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成因。 回忆人口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总特征 读图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人口分布不匀称” 指导读图方法:“世界人口分布图”是分层设色的等值线图。和我们以前学的地形图、等温线图类似,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人口密度。 结论世界人口分布的总特征“人口分布不匀称” 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 提出问题: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人口稠密和稀疏的地区。 分组活动: 找出人口稠密和人口稀疏的地区,并精确描述其位置。 结论: “四密”1

6、、亚洲东部2、亚洲南部3、欧洲4、北美洲东部 “四疏”1、沙漠地区2、高原山地3、高纬度地区4、雨林地区 比照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气候图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主要自然因素 提出问题:结合地形图和气候图分析以上各地区人口稠密或稀疏的主要自然缘由 分组活动: 每一组分析一个地区的影响因素 最终老师总结 结论:1、人口稠密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相宜),沿海(降水丰富)平原区(地形平坦),都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2、人口稀疏地区都是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 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看图片、资料分析总结 利用景观图和资料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结论:人口分布除了受自然因素(地形、气候

7、等)影响外,还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历史长短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图 算一算: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增加多少人?(6885人)相当于我校总人数的多少倍? 一分钟钟内,要增加多少人? 1.完成活动(1) 2.全班每三人组成一小组(三人之一:负责计时三人之二:负责计算三人之三:完成一项自己认为在一分钟之内能完成的事情。例如:做一道算术题、把自己的书包重新整理一遍) 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体会在一分钟内我们能做的事情及世界上新增加的人口数。 提问:请你说说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活动:脑力激荡 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一个组写出的最多(发每组大白纸、彩笔、胶条)。 小结:

8、看来人多的问题还真不少,那是不是人少就好? 阅读材料: 不同的人口政策 提问:那怎样的人口才是相宜的? 学生分组探讨 总结: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人口增多的同时还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人口问题 人口分布 协调人地关系 世界人口的增长 稠密区 稀疏区 自然 经济 社会 历史 因素 课堂小结 作业:1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份课堂笔记 2地理填充图作业 Unit1第1课时课题 SectionA-1a,1b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a)听,说,读下列单词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hellohib)学习识记人名AliceBobCindyD

9、aleEricFrankGracec)娴熟应用日常问候语: 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cetomeetyou,Nicetomeetyou,too. 2、实力目标: a)学习见面时的相互问候 b)相识英文名字,相识1a中的8个人物,能正确读出他们的名字。 3、情感目标: 学习日常问候,处好人际关系。 自学提纲 Activity1 Beginbygreetingtheclasswithasmile:Goodmorning,class! Introducethewords“MissMr.Mrs.”and“class”老师可用手势及肢体语言介绍学

10、习这些词,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然后就课堂环境反复练习运用,比方Class,pleasesitdownandclass,pleasestandup Activity2 学生了解class,以及对人的称谓以后之后,问候学生:Goodmorning,class.Nicetomeetyou.以此导入日常用语教学。师生反复练习对话:-Goodmorning.Goodmorning./-Nicetomeetyou.Nicetomeetyou,too. Activity3 Showthelearningtasks.使学生明白本节课所学内容及其须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汉语出示,英文运用task单词,学生初步相识

11、,便于以后学习任务的呈现。 Activity4 Showthewordsbyatimetable.老师用时辰表呈现早中晚三个时段三个单词,使学生明白morningafternoonevening分别所代表的含义。然后问候学生Goodmorning/afternoon/eve师生练习,个别练习,分行练习等多种形式。 Activity5 Lookatthetextbooks,Unit1,SectionA1相识somechildren以及英文名字。识记英文名字可进行嬉戏分组,每组命名AliceBobCindyDaleEricFrankGrace,快速叫起练习:Standup,某某人;Sitdown,

12、某某人。这样既训练学生反应实力,又使学生熟识人名及应用。 Activity6 Lookatthebooks,listenandrepeat.训练听的实力,留意发音,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 补充内容 1.Hello,hi,goodmorning,等的区分。2.强调标点符号的运用。3.分小组练习,两人小组,三人小组和四人小组。4.SectionA:4b部分提到本课时解决。 自学提纲 Activity7 Askthestudentstopracticetheconversationsinthepicture. Thengreetthepartnerwiththegreetingstheycanspea

13、k.可以依据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表演问候或者下位子训练交际实力。使学生体会应用所学语言的欢乐,便于学习爱好的培育。达标测试 基础训练1,2B 教学反思 1、任务型教学强调的是应用。所以在以应用为先导的前提下,要学生在表达时,肯定要留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说话的流利程度等等。先口头,再书面。2、学习者的参加与语言娴熟程度关系很大。所以应抓住学生在课上的每一分钟,将学生吸引到听英语、讲英语的活动中来,所以我设计了小组练习goodmorning/和/hello步骤。任务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的个体活动或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因此,如何才能做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以及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最高水平是至关

14、重要的,即老师如何才能做到既放得开学生,让学生们自己去开展小组内的学习活动,又能限制住每一组学生都能够保证留意力在课堂上。我想我们可以尝试成立固定的小组,选好组长,加强小组的力气,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同时在课前对小组进步行培训,如:使他们明白自己身为小组长的责任,重要性;教给小组长如何组织活动?当组员不会说英语怎么办?等等。小组长是老师的助手,要在自己学会的同时,还要以自己学习的体会教给同学学习英语的方法。 3、本课人名单词不要求记忆。 制取氧气(第1课时) 课题:课题3制取氧气(第1课时) 学习目标:1、能写出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试验

15、原理。2、能说出催化剂的概念,催化剂的作用。3、能说出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重点:试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及试验操作,分解反应。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学习过程:一:学问链接依据氧气的性质说明: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试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2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在试验室里要收集一瓶比较纯净的氧气,最好用什么方法? 3理解催化剂概念应留意哪几个要点? 二:自主探究1、试验25:过氧化氢制氧气试验编号现象过氧化氢溶液2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2、从试验结果分析:试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

16、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3、化学反应表达式:_4、催化剂概念的学习。在化学反应里能_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_和_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更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三不变一变:变更_。三不变:本身的_不变,本身的_不变,反应中生成物的_不变。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做_。(硫酸铜溶液、红砖粉(氧化铁)对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具有催化作用。)探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反应条件是什么? 一)、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装置如下图所示: AB运用时的留意事项: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当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b).导管只

17、需略微伸出橡皮塞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限制反应的起先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验探究:写出须要的仪器名称。_a.试验原理:_b.留意事项:a).试管口要略微向_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裂开。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c).试管口塞一团_: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_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e

18、).试验结束后,先将_移出水面,然后_: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c.试验操作步骤: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依次。b).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d).固定试管:装入药品的试管固定到铁架台上e).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匀称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f).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匀称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g).将导气管撤离出水面。h).熄灭酒精灯。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

19、试管中,发觉木条_,说明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_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依次。你能否用七个字总结出试验步骤吗?即:查装-_-_-_-_-熄。三:合作探究探讨:比较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哪一种方法更好?有什么优点?四:学习评价1.试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大致可分为下列步骤:(1)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2)检查装置气密性;(3)装入药品并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5)停止加热;(6)把试管从水中移出来。正确的操作依次是2在学习中要不断总结、归纳,发觉规律,解题就会简约化。例如,在标准状况下,各种气体的相对分

20、子质量、密度、试验室收集方法如下表所示,通过比较找出规律回答下列问题:气体相对分子质量标准状况下的密度(g/L)收集方法空气291.293氧气321.429向上排空气法二氧化碳441.964向上排空气法氢气20.089向下排空气法(1)你发觉的规律是;(2)试验室制取氨气(其相对分子质量是17,并且易溶于水),用法收集。3请写出试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原理:(各物质的化学式写在对应的物质下面)五: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内容并由做出反思六:评测包含自我评测、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 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