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280886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1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下课件1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下册 与朱元思书 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义:应允,可能 古义:至,到达今义:罪过,乖张 古义:

2、筹划今义:规划、管理的政治才能 二、重点句子翻译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那空间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和山呈现相同的颜色。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那一座座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忙于经营俗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三、问题探究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2文章情景交融,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和爱慕美好自然,

3、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四、文章中心本文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自然风光,流露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表达出热爱自然、避世隐居的高洁志趣,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C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中生动描绘了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B本文用骈文写成,文字千锤百炼,生动晓畅,句式整齐而有变化,读来很有韵味。C本文构思精巧,开头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赞叹,作为“文眼”统照全篇。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这句话写的是作者的所见所感,从而烘托了山水景物的魅力。D4本文在描绘景色时,手法多样。请你任选一种手法,结合选文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示例:用原文。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水清和水势迅猛的特点等。用自己的话概括。如:写水,采用动静结合和对照的写法,既写出了江水的静态美,也写出了江水的动态美,动静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写山,作者从视觉上写出了山的形貌,从听觉上写出了群峰中的各种声响,突出了山的生命活力;作者采用虚实

5、结合的写法,不仅写了眼前所见之景,还触景生情,写了作者的感慨。这些感慨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厌弃尘俗、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等。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古

6、义:处所今义:许多,也许 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古义:旧交,旧友今义:过去的,过时的 古义:到,往今义:制造 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 形容词做动词,知道 形容词做名词,亲戚朋友 名词做动词,喝酒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因此 特别爱好 就 期望 已经 竟不 在意,舍不得 去,离开酒杯 表达 忧愁的样子 心情急切的样子 二、成语探源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三、重点句子翻译1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2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当对书中的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吃饭。3亲旧知其

7、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5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四、问题探究1文章从哪三方面描写五柳先生的形象的?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2五柳先生三大爱好是指什么?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好读书在读书中探得精神愉悦、不求名利。性嗜酒率真放达。常著文章自娱自得其乐,淡泊名利。3五柳先生“好读书”,为什

8、么又“不求甚解”呢?五柳先生率真随性,读书只为得到精神的快乐;他淡泊名利,不为功名利禄而读书。4五柳先生的生活环境是怎么样的?表现了他什么性格态度?清静淡雅简朴。烘托出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明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五、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五柳先生”居住环境和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五柳先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风貌。A A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9、,挡不住风日。(关键词:环堵、萧然)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关键词:兹、俦)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一句,点明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B文章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C文章在写作上,多用否定句,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守。D文末的“赞”,是传记的一种体式,是称赞、赞美的意思。在这里,是赞美自己如古人一样高尚。D5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五柳先生”饮酒: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醉翁”饮酒: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与民同乐。马说 韩

10、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食”通“饲”,喂养“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能“邪”通“耶”,相当于“吗”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名词做动词,

11、用鞭子打的意思动词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辱没 两马并驾 吃一顿 况且,尚且 正确的方法 通晓,明白 面对 二、重点句子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驾驭它不采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食量让它吃饱,马嘶鸣,可是马的主人却不通晓它的意思。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

12、马!”拿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三、问题探究1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什么寓意?“千里马”寓指人才,“伯乐”寓指能发现、赏识、运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指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2怎样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作用。3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4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有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13、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任用人才要给予人才正确的优良待遇要善于听取人才的意见。6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四、文章中心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考点精练】1下列词语中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

14、相同的一项是()A如临大敌B临阵磨枪C身临其境D临别赠言2翻译下列句子。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A3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有着怎样的命运?千里马的才能不能被发现,才能无法发挥,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遭遇种种耻辱。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没有人发现、善待和重用,他们往往被埋没。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支”通“肢”,肢体“被”通“披

16、”,穿着 古义:跑今义:行 古义:这,此今义:判断词 古义:快步走今义:表趋向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继续 古义:热水今义:菜汤 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名词做状语,用手;用笔名词做动词,腰佩 名词做动词,穿着旧棉袄;穿着破衣服 得到 借 稍微 更加 仰慕 担心,忧虑 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已经 曾经 请教 填塞,充满 引,提出 询问 训斥,呵责 脸色 等待 每天 这里指香气 光彩照人的样子 羡慕 二、重点句子翻译1余幼时即嗜学。我小时候就爱好读书。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完后,小跑着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的地方,拿着经

17、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4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5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中。6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用。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8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三、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目的:鼓励马生

18、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2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描写同舍生的衣着?与自己“缊袍敝衣”作对比,突出求学时的艰苦,表现自己求学信念的坚定。3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4你认为作者“虽愚,卒或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不畏家贫借书学习,千方百计向老师请教。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哪些学习的秘诀?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6作者写这篇赠序的目的是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篇幅写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难现身说法,勉励马生刻苦读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四、文章中心作者介绍

19、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交往 隆冬 D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4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且说出自己的感悟。句子:感悟: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小石潭记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

20、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1古今异义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乃记之而去()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古义:离开今义:往,与“来”相对名词做状语,向西 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下 形容

21、词做动词,喜欢 形容词做动词,靠近 名词做状语,在空中 名词做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名词做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名词做状语,像环一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使寒冷格外 道路 出现 弯曲 用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呆呆的样子 轻快敏捷的样子 忧伤的样子 停留 跟随,随从 透射 二、重点句子翻译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隔着竹林,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珮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

22、有似的。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物就离开了。三、问题探究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本文按照游览的顺序来描写景物。小石潭的特点是:清幽冷寂。作者的感受是:幽邃凄清,悲凉凄怆。2第二段写潭中的游鱼生活灵动,情趣盎然,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侧面写出水的清澈,突出作者的愉悦心情。3“凄神寒骨,

23、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在文中,乐只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就又会流露出来。四、文章中心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凄清幽美的独特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曲折反映政治上受打击

24、,怀才不遇的愤恨不平。D 2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把地处幽僻的小石潭作为描写对象,意在借荒远之景,寓贬谪之怨,倾抑郁之情。B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如鸣珮环的水声、参差披拂的枝头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竹树环合的四周,把小石潭绘就成一幅美妙的图画。C首段文字,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D本文语言凝练。写卷石的形态各异,仅用了“坻”“屿”“嵁”“岩”四字刻画;写小溪的曲折蜿蜒,也只用了“斗折蛇行”四字描述;写环境的清新和心绪的烦躁,仅用了“过清”二字加以揭示。D3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表明作者

25、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4同为山水游记,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提到“乐”,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多次提到“乐”,两文中的“乐”,乐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柳宗元的“乐”是发现小石潭后暂时的自乐;欧阳修的“乐”既有山水之乐、太守自乐,更有与民同乐的情怀。岳阳楼记 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

26、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7、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具”通“俱”,全、皆“属”通“嘱”古义:景物今义:天气情况 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越古义:到了今义:超越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古义:迫近今义:跟“厚”相对 古义:日光今义:景色 名词做动词,做的太守 形容词做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名词做状语,在早晨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北;向南 动词做名词,指心理活动 封建官吏降职或远调 盛景,好景色 边 日光 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 冲向天空 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鸟停息在树上 美丽的鱼 一起 探求 没有 归依 二、成语探源1百废俱兴:许多已经荒废了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形容建设事

28、业恢复与兴旺的景象。2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3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三、重点句子翻译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连接着远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气象变化多端。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4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离开国都、

29、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6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边。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茂盛青翠。8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9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湖

30、上,就为国君担忧。四、问题探究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2第二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空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3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内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的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文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

31、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目的: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引发下文的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5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什么情怀?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6“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

32、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五、文章中心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国都 日光 迫近 通“嘱”,嘱托、嘱咐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与谁一道(共事)呢?3文中写湖光月色交相辉映的句子是 ;“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和“退”分别是指 和 。(用原文回答)4请你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什么内容?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处

33、江湖之远5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也未能释然,欧阳修却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却依然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我更欣赏范仲淹。因为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也不在乎个人得失,依旧怀有忧国忧民之心,现如今国家的建设更需要这样的人。(或我更欣赏柳宗元。他这种直面人生、快意倾吐的率真就如同永州荒野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一样美得那么清澈幽静,别具一格。或我更欣赏欧阳修。因为他以百姓的快乐为个人理想,这种与民同乐的情怀与胸襟更值得后世人景仰和学习。)醉翁亭记 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

34、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

35、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古义:情趣今义:意思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射击 古义:茂盛,繁茂今义:秀气、美丽 古义:开放今义:出发 名词做状语,顺着山路 名词做状语,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 名词做动词,命名,取名 名词做动词,取别号名词做动词,唱歌 名词做状语,在前面 名词做动词,设宴 茂盛的样子靠近 香花 雾气 背清 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菜蔬 摆开 酒杯 酒筹 脸色

36、苍老 遮盖 二、成语探源1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也指转折点。2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3醉翁之意不在酒: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三、重点句子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这就是酿泉。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3醉翁之意

37、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四、

38、问题探究1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3“乐”字贯穿全文,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39、。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5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6欧阳修遭贬却能“与民同乐”,请说说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欧阳修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

40、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五、文章中心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取名,命名 消散 纷繁杂乱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3(2015黔南)第二段中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围绕“时间顺序”或“早晚、四季的变化”回答即可。4(2015黔南)醉翁亭记中极力渲染“乐”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

41、想感情。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6(2015黔南)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即可。“纪”通“记”,记录 古义:肥沃今义:很稠的糊状物 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古义:怎么今义:恶人,罪恶 名词做动词,用泉水;煮茶名词做动词,端着酒杯 名词做动词,穿着艳装动词使动用法,使飞;使走 拘束、局限 总是,就 暖和美好的样子 洗脸 梳掠 展开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42、 仍然 湿透 晒太阳 坏,耽误 正好 二、重点句子翻译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高大的柳树生长在河堤两岸,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旷开阔的景象,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子,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我才知道郊外田野里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些罢了。三、问题探究1第二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

43、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2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哪句?有什么作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作用:这句话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城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四、文章中心这篇游记写满井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渗透着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大自然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被名词做动词,骑驴 才 坏,耽误 2(2015遵义)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汲泉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见到。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3(2015遵义)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指满井和“我”住处的空间距离相近;指“我”对满井自然山水的喜爱和亲近;指满井山水具有和“我”相近的性情品格,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对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