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上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59616642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上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上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上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上课件1精品ppt课件.ppt(1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2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十一讲 古诗词赏析 八上课件1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要,通“邀”,邀请 沿着 类 都 都指老人和小孩 都 田间小路 详尽,详细 详细地说出 惋惜 沿、顺着 先前 到 拜见 计划 二、成语探源1豁然开朗: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2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

3、地方。3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4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5落英缤纷:花瓣凋落、纷纷飞扬的样子。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景致。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指人烟稠密,也指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三、重点句子翻译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没有别的树,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到处都是。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

4、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四、问题探究1理解默写。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文中反映桃花源人民和平安乐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

5、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理解运用。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宁和平,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作者虚构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安居乐业,和平宁静的社会,是为了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怎样评价作者虚构的社会?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个社会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

6、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文章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A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B.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A问渔人从哪里来;B.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C.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D.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五、文章中心本文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从而寄托了作者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社会理想,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A D 3(2015济宁)翻译下列句子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4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陶渊明在作品中却让老百姓躲起来,这是不对的。”如果你是陶渊明,如何为自己辩护?要点:政治黑暗;寄托理想;报国无门。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古义:大,借指渊博今义

8、:鸿雁,书信 古义:琴瑟、箫管等乐器今义:丝绸和竹子 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形状 名词做动词,出名 形容词做动词,成为灵异的(水)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 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方位名词做动词,铺上,漫上 这 只 博学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弄,这里指弹(琴)指官府的公文 二、重点句子翻译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孔子云:何陋之有?(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问题探究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对偶、比喻、起兴、类比。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依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2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理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3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4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这几句

10、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尾有什么作用?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四、文章中心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tiod 大 有名,出名 3翻译下列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4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可

11、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A5完善作者小档案。姓名刘禹锡字梦得朝代唐朝主要经历他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作品陋室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12、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古义:立今义:种植 古义:应当今义:合适,适当 名词做动词,长枝蔓 名词做动词,生枝杈 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形容词做动词,显得清幽多 非常 唯独 沾染污秽 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 更加 亲近而不庄重 少二、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中和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4菊之爱,

13、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三、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

14、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的品德。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四、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D B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15、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正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借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A4翻译下列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有很多人。5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

16、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核舟记 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

17、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有”通“

18、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诎”通“屈”,弯曲“衡”通“横”,横着“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古义:对着今义:远看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 古义:大约今义:可能,可是 古义:长今义:修理 名词做状语,用箬篷 名词做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名词做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做状语,用石青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上下平 无不、都 赠 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像 举 类似 船桨 清清楚楚 尚、还 挑选 满 二、重点句子翻译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窗子观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就是苏东坡。3其

19、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4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左臂挂着一串佛珠,靠在左膝上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三、问题探究1从本文来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物情态毕备。2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自然地

20、引出下文对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四、文章中心本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核舟的整体和各个部位,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B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A3把

21、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同。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总计一只核舟上,刻了五个人;刻了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种。4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言之有理即可。要点: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用心去做都能成为行家、高手。大道之行也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22、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与”通“举”,推举。“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 古义:幼而无父的人今义:孤单,孤苦 形容词做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 动词意动用法,以为亲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子 形容词做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动词做名词,奸邪之谋的行为 培养 施行 单独 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人 供养 憎恶 私藏 职分,职业 发生,产生指害人 介词,在,到 代词,他的 二、重点句子翻译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出有贤

23、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以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双亲,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孩子,使老年人能够颐养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都能健康成长。3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三、问题探究1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指古人理想的治国之道,“大同”为儒家的理想社会。“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2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以下基本

24、特征: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四、文章中心文章阐明了儒家“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都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能。B“与”通“举”,推举 以为亲 3翻译下列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男有分,女有归。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有归宿。4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围绕“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作答。“阙”通“缺”,空缺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古义:到了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古义:实在今义:良好 动词做

25、名词,飞奔的马 形容词做名词,清波 名词做动词,结霜 名词做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完全没有 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正午 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漫上,溢出 白色 急流的水 冲刷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连续 延长 二、重点句子翻译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岩石,排排的峭壁,遮天蔽日。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行逆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这样快。5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

26、波,倒映着两岸的山色。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三、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结尾处引用渔歌,烘托了秋景悲寂、凄凉的气氛。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3在作者的笔下,三峡四季之景各有什么特点?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4作者在写三峡的水时,为什么没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夏季?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放在首位来写。雄奇险峻,清幽秀丽5写

27、“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写出与此意境相同的两句诗。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理由: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理由: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四、文章中心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D 飞奔的马 延长 3(2015吉林)文章第一

28、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侧面描写,突出三峡两岸山峰遮天蔽日的特点。4(2015吉林)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夏季:水势浩大,水流湍急。秋季:水枯,景色凄凉。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名词做动词,交相辉映 四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相跳出水面 指人间 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山川美景 二、重点句子翻译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

29、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三、问题探究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四、文章中心本文通过描绘四季以及早晚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答谢中书书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观察角度:有仰有俯

30、;景物形象:由大到小;景物状态:动静结合;时间交代:从早到晚。使山川景物和谐统一。4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对偶,借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睡觉 于是 形容水的澄澈交错、纵

31、横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脱,脱下 助词,的样子 介词,在,到 语气词,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三、问题探究1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写月色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2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

32、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闲人”意为“清闲的人”,在这里并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

33、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四、文章中心本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门 高兴 考虑、想到 交错纵横

34、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文章第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C文章第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D4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

35、说明理由。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闲人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观潮 周密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

36、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古义:当时今义:方形等 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古义:举枪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动词做名词,景观,景象名词做动词,刺刻花纹 名词做状语,像玉城雪岭一样 动词做名词,马农历十六 去,往 突然 逆流迎着潮水 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踩 岸 二、重点句子翻译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水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色的线。2人物略不相睹。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3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37、。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浑身刺着花纹。4争先鼓勇,溯迎而上。争先恐后,振奋勇气,逆流迎潮而上。三、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2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见解。示例一:没有偏离文题,这两部分内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示例二:偏离了文题,偏离描写重点“潮”,有离题之嫌。3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

38、潮的奇伟壮观。四、文章中心通过描写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盛景,描绘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赞颂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C D 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飘去。D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也没有空下来的。4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

39、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垫。B 湖心亭看雪 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拏:通:“桡”,撑船古义:我今义:剩余,多余 古义:酒杯今义: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古义:这,代词今义: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消失 初更以后,晚上八点钟左

40、右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白气弥漫的样子 只 勉强,尽力,文中指痛快等到 表反问,哪里 代词,的人 二、重点句子翻译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三、问题探究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哪些?运用什么描写

41、方式?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3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5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用意: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作者痴迷于山水之乐的雅情雅致的称赞,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作用:画龙点睛,深

42、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6文章说“独往湖心亭”,可后文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四、文章中心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B 通“桡”,撑(船)非常,十分都 的人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

43、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D5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