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9 教育学系统精讲(5)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

上传人:pei****hi 文档编号:62368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PPTX 页数:96 大小:4.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04-09 教育学系统精讲(5)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17-04-09 教育学系统精讲(5)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04-09 教育学系统精讲(5)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04-09 教育学系统精讲(5)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9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系统精讲(5),讲师:孙阳,第二节 教师随堂练习,单选:1.我国现行从法律上对教师职业的规定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 )A.私人职业 B.从属职业 C.专门职业 D.附加职业2.我国当代教师的根本任务是()。A班集体建设B.搞好教学工作C.进行思想品德教育D.教书育人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_的特点。(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第二节 教师随堂练习,单选:4.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包含多方面的要求和较为复杂的内容,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的特点。A.创造性 B.复杂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5.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的劳

2、动具有()。A.连续性特点B.示范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D.创造性特点,第二节 教师随堂练习,单选:6.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A.人格培养 B.学科专业素养 C.教育专业素养 D.职业素养,第二节 教师随堂练习,单选:8.教师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最能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质的知识是( )。 A.学科知识 B.课程知识 C.学科教学知识 D.教学法知识填空:1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

3、也。”突出地揭示了教师劳动的_性特点。,第二节 教师随堂练习,名词解释:1.教育机智2.教师专业化发展简答:1.联系实际论述教师的教育能力素养。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第三节 师生关系,第三节 师生关系,一、师生关系的概念: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二、师生关系的内容: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第三节 师生关系,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第三节 师生关系,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影响师生

4、关系的因素1.教师方面(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2)教师领导方式。(3)教师的智慧。(4)教师的人格因素。2.学生方面3.环境方面“秧田式” 圆桌式、马蹄形、半圆形、蜂巢式,第三节 师生关系,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4.发扬教育民主。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第三节 师生关系,(三)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尊师爱生(人际关系)2.民主平等(社会关系)3.教学相长(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二

5、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心理相容(心理关系),第三节 师生关系随堂练习,单选:1.师生关系的本质是( )。A.人人关系 B.人物关系 C.授受关系 D.朋友关系2.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了( )。A.朋友关系 B.互助关系 C.授受关系 D.平等关系3.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求平等合作,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的( )。A.民主平等 B.教学相长 C.尊师爱生 D.心理相容,第三节 师生关系随堂练习,单选:4.一位教师在进行两条小溪的对话的教学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上的原话吗? ”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 ”“因为

6、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来表演,又不太好! ”孩子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 ”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下孩子的头,果然这个孩子表演得非常出色。这位教师与学生之间最集中反映的师生关系是( )。A.心理相容 B.教学相长 C.民主平等 D.尊师爱生,第三节 师生关系随堂练习,填空:1.师生关系包括教学关系、道德关系和_。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_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_的关系。3.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_、民主平等、_、心理相容。论述: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节 师生关系随堂练习,材料分析: 新入职的张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有一次晓明迟到一分钟,张老师没问原

7、因就不准晓明坐回座位,让他在教室后面站了一上午。平时学生向张老师礼貌问好,感觉张老师都不理不睬的,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张老师敬而远之。有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与老师说心里话活动。晓明对张老师说了自己与同学们的感受,张老师进行了深刻反思,也调整了自己的做法,渐渐地,张老师发现学生们发生了变化,笑容多了,上课认真了,连最不爱说话的陈舒儿也对张老师有话说了,张老师对自己说“我也进步了”。请结合师生关系的作用以及新型师生关系特点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第三节 师生关系随堂练习,材料分析参考解析:答:(1)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

8、保证。同时教师师与学生在教学上是授受,人格上平等,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案例中,张老师惩罚迟到一分钟的学生以及对学生的问好不理睬的态度,都说明张老师并没有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对待学生时,具有人格不平等的倾向。,第三节 师生关系随堂练习,材料分析参考解析:(2)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表现为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材料中张老师过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受师道尊严观念影响,严格要求学生,缺乏与学生沟通、交流,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难以实现教学相长,进而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3)但是材料中张老师通过学校组织的师生心里话活动,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张老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了学生,倾听

9、了不同学生的意见,从而进行了改变,使得学生跟张老师有话可说,这充分说明了师生已经建立了“心理相容”的氛围。,第六章 学生和教师思维回顾,教育学的整体框架,第七章 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目标 第三节 课程内容 第四节 课程资源 第五节 课程设计 第六节 课程实施 第七节 课程评价,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的词源:我国:“课程”最早见于唐宋期间。唐-孔颖达诗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多次提到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指的是功课与其进程。西方:拉丁语(cureree)跑马道;斯宾塞:课程

10、(curriculum)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是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这也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广义课程涉及:1.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第一节 课程概述,二、课程的分类(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按照内容的固有属性)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

11、点:1.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2.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3.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活动课程也有明显的不足: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习。,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杜威。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考虑到过去只是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的弊端,开始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存在。,第一节 课程概述,(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综合课程的分类:一是相关课程。如:理化学科教学

12、中所需数学知识,需事先在数学课上进行教学。二是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三是广域课程。如:把地理、历史综合成社会研究课程。四是核心课程,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的实施要求)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按照课程的呈现方式)1.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2.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

13、课程,隐性课程的内容: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仪式、制度等。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第一节 课程概述,(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按照课程的开发、管理的主体)1.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2.地方课程:指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属二级课程。3.校本课程(学校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本校实际自主开发并在本校实施的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六)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按照课程的任务)1.基础性课程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

14、学力的课程,及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基本公民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2.拓展性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3.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一节 课程概述,三、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第一节 课程概述,四、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1.代表人物:布鲁纳、瓦根舍因、赞科夫。2.基本观点(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4)以学科基本结构(组织结构、实质结构、句法结构)的掌握为目标;(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第一节 课程

15、概述,四、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又称知识中心课程论)3.评价(1)其优点:学科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看到了现代社会知识剧增所带来的社会知识增长的无限性与个体知识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试图通过学科结构的掌握来解决这一问题,有其积极意义。(2)缺点:重知识轻经验、重学科逻辑轻心理逻辑、重学术性轻实用性,且具有浓厚的精英主义色彩。,第一节 课程概述,四、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二)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经验主义课程)1.代表人物:杜威。2.基本观点(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3)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

16、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第一节 课程概述,四、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二)活动中心课程理论(又称儿童中心课、经验主义课程)3.评价(1)其优点:学生中心主义看到了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足,看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对于现代课程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2)缺点:不足之处在于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第一节 课程概述,四、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1.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弗莱雷2.基本观点:(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3)课程知识应该有

17、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4)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第一节 课程概述,四、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3.评价(1)其优点: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2)缺点: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第一节 课程概述随堂练习,单选:1.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性课程2.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 )A.课程制定者 B.课

18、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第一节 课程概述随堂练习,单选: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4.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 )的雏形。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第一节 课程概述随堂练习,单选:5.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6.从课程表现形式来看,学校的校风、学风属于(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地方课程 D.活动课程,第一节

19、 课程概述随堂练习,单选:7.课程制定主要考虑的三方面因素是( )。A.社会发展、学科知识和受教育者B.经济发展、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C.教学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D.社会发展、学科知识和教育者,第一节 课程概述随堂练习,单选:8.以学生主体性活动和经验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课程理论是( )。A.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B.结构主义课程理论C.儿童中心课程理论 D.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第二节 课程目标,第二节 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

20、性和指导性特点。,第二节 课程目标,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是课程目标最主要的依据之一,第二节 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取向分类(补充)1.普遍性目标取向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目标,它对各门学科都有普遍的指导价值。2.行为目标取向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导向、控制、激励与评价功能。3.生成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的提出萌芽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命题。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4.表现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体化的创造性表现,是生成性目标的进一步发展。,第二

21、节 课程目标,四、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1.认知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5个)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6个),第二节 课程目标,五、三维课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节 课程内容,第三节 课程内容,在我国,新课改之前的提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第三节 课程内容,一、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一)课程目标(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三)社会发展(四)科学文化知识,第三节 课程内容,二、课程内容的三个层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

22、、教材)(一)课程计划1.概念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构成学科设置。(中心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第三节 课程内容,(二)课程标准1.概念 即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的建议。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第三节 课程内容,(二)课程标准2

23、.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语解释。,第三节 课程内容,(二)课程标准(3)课程标准的功能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应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第三节 课程内容,(三)教材(教科书)1.概念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

24、、影视、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节 课程内容,(三)教材(教科书)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首要原则)(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强调内容的适用性(4)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要求的统一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第三节 课程内容,(三)教材(教科书)3.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 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课程计划对

25、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第三节 课程内容,(三)教材(教科书)4.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方式():(1)纵向组织VS横向组织(2)逻辑顺序VS心理顺序(3)直线式VS螺旋式,第四节 课程资源,第四节 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概述(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资源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26、,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第四节 课程资源,(二)课程资源的分类,第四节 课程资源,(二)课程资源的分类4.根据课程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直接觉得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第四节 课程资源,(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1.开展社会调查,跟踪社会发展动向,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2.观察学生日常活动,反思个人工作历程,寻找有效课程

27、资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第四节 课程资源,二、新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是3-6、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第四节 课程资源,(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第四节 课程资源

28、,(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1.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2.回归生活3.立足实践4.着眼创新5.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第四节 课程资源,(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第四节 课程资源,2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第四节 课程资源,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校本课程概述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为本开发、设计的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校

29、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兴趣需要,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第四节 课程资源,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校本课程分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合作精神、研究能力、课程理论素养)3.凸显学校特色。4.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使课程设置达到合理的有效途径。,第四节 课程资源,(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校本课

30、程的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在校本开发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一个由校长、研究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开发课程的合作共同体。,第四节 课程资源,(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第四节 课程资源,(五) 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第五节 课程设计,第五节 课程设计

31、,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第五节 课程设计,二、课程设计的模式1.泰勒(R.W.Tyler)的目标模式(1)基本观点: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第五节 课程设计,1.泰勒(R.W.Tyler)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第五节 课程设计,

32、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斯腾豪斯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来,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第六节 课程实施,第六节 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第六节 课程实施,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第六节 课程实施,三、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生理适宜原则,分析学生的“双 基”、体力、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品德、个性心理品质,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33、,第七节 课程评价,第七节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模式3.CIPP评价模式,第七节 课程评价,(一)目标评价模式1.代表人物:泰勒(教育评价之父)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泰勒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2.目标评价原理可以概括为七个步骤,其中,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3.评价: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其他方面的力量。,第七节 课程评价,(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

34、.代表人物:斯克里文(美)2.主要观点: 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文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第七节 课程评价,(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1.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2.观点: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应该注重课程的过程。3.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单选:1.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范围主要有(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35、.劳动技术教育 A. B. C. D. 2.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3.被称为“科学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奇,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单选:4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单选:5.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的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家长、社区人员C.

36、专家、校长、家长、学生D.专家、校长、学生、其他人员,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单选:6.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将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 B.横向原则 C.纵向组织 D.序列组织7.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不包括( )。A.板书设计 B.学年编制 C.学周安排 D.课时分配多选:1.下列属于课程资源的是( )A.教师、学生 B.博物馆、科技馆 C.教科书 D.网络资源,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判断:1.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每个校内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3.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在高中阶段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 )简答:简述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第七章 课程思维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