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1 教育学系统精讲(6)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

上传人:pei****hi 文档编号:623671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5.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04-11 教育学系统精讲(6)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2017-04-11 教育学系统精讲(6)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04-11 教育学系统精讲(6)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04-11 教育学系统精讲(6) 有道精品课 孙阳.pptx(8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系统精讲(6),讲师:孙阳,第三节 课程内容,(三)教材(教科书)1.概念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影视、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第三节 课程内容,(三)教材(教科书)2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首要原则)(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强调内容的适用性(4)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要求的

2、统一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第三节 课程内容,(三)教材(教科书)3.教科书的作用(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第三节 课程内容,(三)教材(教科书)4.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方式:(1)纵向组织VS横向组织(2)逻辑顺序VS心理顺序(3)直线式VS螺旋式,第四节 课程

3、资源,第四节 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概述(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广义的课程资源泛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一切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国际互联网络、教师的知识等;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典型的如教材、学科知识等。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和主要组成部分。,第四节 课程资源,(二)课程资源的分类,第四节 课程资源,(二)课程资源的分类4.根据课程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直接觉得课程实施

4、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第四节 课程资源,(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1.开展社会调查,跟踪社会发展动向,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2.观察学生日常活动,反思个人工作历程,寻找有效课程资源;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4.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6.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第四节 课程资源,二、新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是3-6、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

5、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第四节 课程资源,(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第四节 课程资源,(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1.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2.回归生活3.立足实践4.着眼创新5.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第四节 课程资源,(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劳动与技术教育。(4)信息技术教育。,第四节 课程资源,2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1)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

6、爱好与特长(2)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3)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4)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第四节 课程资源,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一)校本课程概述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为本开发、设计的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的兴趣需要,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第四节 课程资源,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校本课程分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

7、计开发新的课程。(三)校本课程的开发价值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合作精神、研究能力、课程理论素养)3.凸显学校特色。4.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使课程设置达到合理的有效途径。,第四节 课程资源,(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在校本开发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形成一个由校长、研究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开发课程的合作共同体。,第四节 课程资源,(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

8、场课程资源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第四节 课程资源,(五) 校本课程的开发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第五节 课程设计,第五节 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第五节 课程设计,二、课程设计的模式1.泰勒(R.W.Tyler)的目标模式(1)基本观点: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9、?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继续性、序列性、综合性)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第五节 课程设计,1.泰勒(R.W.Tyler)的目标模式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第五节 课程设计,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斯腾豪斯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来,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第六节 课程实施,第六节 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施学校培养

10、目标的重要措施。,第六节 课程实施,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辛德等人将课程实施或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第六节 课程实施,三、课程实施的基本结构,整体性原则 迁移性原则 生理适宜原则,分析学生的“双 基”、体力、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品德、个性心理品质,学生学习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第七节 课程评价,第七节 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2.目的游离模式3.CIPP评价模式,第七节 课程评价,(一)目标评价模式1.代表人

11、物:泰勒(教育评价之父)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泰勒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2.目标评价原理可以概括为七个步骤,其中,确定目标是最关键的一步3.评价: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其他方面的力量。,第七节 课程评价,(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代表人物:斯克里文(美)2.主要观点: 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文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第七节 课程评价,(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1.代表人物:斯塔弗尔比姆2.观点: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

12、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应该注重课程的过程。3.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单选:1.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范围主要有(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技术教育 A. B. C. D. 2.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3.被称为“科学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奇,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单选:4课程的表现形式是( )A

13、.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学科目标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D.知识经验活动,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单选:5.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的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家长、社区人员C.专家、校长、家长、学生D.专家、校长、学生、其他人员,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单选:6.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知识的界限,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将内容组织起来,这种组织形式是( )。A.垂直组织 B.横向原则 C.纵向组织 D.序列组织7.课程计划的基

14、本内容不包括( )。A.板书设计 B.学年编制 C.学周安排 D.课时分配多选:1.下列属于课程资源的是( )A.教师、学生 B.博物馆、科技馆 C.教科书 D.网络资源,第二-七节 课程目标-课程评价随堂练习,判断:1.校本课程是学校开发的,每个校内学生必须参加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3.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在高中阶段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 )简答:简述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第七章 课程思维回顾,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指我国从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社会背景(国内、

15、国际背景),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背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心理学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建构主义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加德纳在心智

16、的架构中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它们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使每个人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会有发展。,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改的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三大任务:(1)教育面向全体学生;(2)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3)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转变2.课程结构转变3.课

17、程内容转变4.课程实施转变5.课程评价转变6.课程管理转变,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转变改变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全人”的发展。,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具体目标2.课程结构转变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且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品德)和选择性,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具体目标3.课程内容转变改变课程内

18、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具体目标4.课程实施转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课程具体目标5.课程评价转变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改进的功能。,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新

19、课程具体目标6.课程管理转变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新课程改革结构目标的深层阐释(1) 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课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小学到高中把实践活动设置为必修课程(3)农村课程设置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结构特点: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新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1.关注

20、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论教,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新课程理念的深层阐释1.新的学生观,钱(潜)是个坏(怀)玩(完)意(异),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新课程理念的深层阐释1.新的学生观教学实践提示(1)对学生充满希望vs丢包袱;(2)接受学生的不同意见vs容不得学生反对;(3)容忍学生犯错vs讽刺、挖苦;(4)尊重学生的个性vs要求过于苛刻;(5)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vs打击、泼冷水;(6)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vs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新课程理念的深层阐释2.新的学习观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首先,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

21、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其次,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和理解;最后,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新课程理念的深层阐释(2)新课程中学习方式的基本特点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交往性;创新性,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新的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教师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新的教师

22、观(2)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在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3.新的教师观教学实践提示(1)强调能力培养vs满堂灌;(2)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心理健康vs打骂、侮辱;(3)注重反思、研究vs不学习,故步自封;(4)用教材教vs照搬书本、教参;(5)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身边的经验vs脱离生活;(6)团结协作vs独来独往。,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新的教学观(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以人为本,旨在促进人的发展

23、。(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教学又是动态的、变化的、开放的,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4.新的教学观教学实践提示(1)引导学生争论、比较vs限制学生的活动;(2)注重学生的思考、个性vs只重视讲授,忽视学生的想法;(3)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vs对学生漠不关心;(4)重教书更重视育人vs只教书,没有对学生的关怀;(5)以学论教vs教师唱独角戏;(6)人人参与vs只看见极少数的优秀学生,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新的师生观 (1)尊

24、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新型师生关系对教师的要求 (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尊重学生;(3)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4)加强师生建设,净化师生关系;(5)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6)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7)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新的课程观(1)课程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是回归生活的课程。(2)课程是一种经验,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体验课程。新课程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7.新的评价观评价目的是立足

25、过程,促进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实现发展功能。,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 新课程理念的深层阐释,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五、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的特点,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堂练习,单选: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A.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B.转变旧的学习方式 C.倡导建构的学习 D.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我国基础

26、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实行( )。 A.国家统一管理制度 B.国家和地方二级管理制度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 D.学校校本管理制度。,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堂练习,单选: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差异( )。 A.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B.将学生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D.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 4.新课程改革倡导( )的课程评价。A.强调学生学会学习 B.强调新的学习方式C.突出甄别和选拔功能 D.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堂练习,单选:5.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 )A.以综合课程为

27、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堂练习,多选:1.新课程的结构特点是( ) 均衡性 逻辑性 选择性 综合性 A. B. C. D.填空:1.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依据_理论和_理论。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_、_、_。,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堂练习,简答:1.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2.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堂练习,案例分析:小明上小学时因经常把麻雀、青蛙、蚯蚓等待到教室而被老师批评和惩罚,上初中后他仍然经常把小动物带进教室,班主任发现后没有批评他,

28、还在班里成立了动物兴趣小组。他非常激动,向班主任表示了决心,半年后,小明在班主任的引导下,通过对动物的探索活动,懂得了学好各门功课的重要性,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逐渐改掉了散漫的习惯,学习有了很大进步,他完成并发表了蚯蚓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的小论文,还在全市昆虫标本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问:请运用新课改理念对案例进行评析。,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堂练习,案例分析:(1)现代学生观强调,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其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能,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本案例中,小明小学时候把动物带进教师而受到惩罚,其兴趣爱好没有得到充分

29、的发展,因而没有突出的成绩;而到了中学阶段,小明同样的行为得到了初中老师的认可,取得一定成就,充分说明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堂练习,案例分析:(2)现代教师观强调,教师已经由原来的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者;同时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本案例中小明初中班主任在课外活动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对所感兴趣的科目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而使之迁移到各门功课中,发现学习的重要性,最终使得小明学习有了很大提高。(3)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本案例中通过小学教师与初中班主任的做法对比,可以看出,民主平等的领导方式,更有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是值得提倡的。,第八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维回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