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wj151****6093 文档编号:6221278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17.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7.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古诗三首(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7.古诗三首(教案)第六单元 单元教学总览 1.单元主题: 本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支配了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三首古诗,描写了祖国山水的美景,表现了祖国河山的漂亮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富裕的西沙群岛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漂亮的景色和富裕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江的酷爱与赞美之情;海滨小城主要描写了海滨小城的漂亮景色,字里行间充溢了作者对海滨小城的酷爱之情;漂亮的小兴安岭以季节变换的依次,介绍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漂亮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酷爱之情。本单元课文旨在引领学生领会祖国各地的漂亮风光,激发学生酷爱祖国大好

2、河山的思想感情。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祖国,我爱你。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丽的山河。”饱含着对祖国无限的赞美与深厚的感情,协作表现祖国壮丽景色的插图,能引发学生剧烈的爱国情感。 2.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富裕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泡泡语“我发觉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了解总分的构段形式。海滨小城的课后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语句,启发学生依据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语文园地中的“沟通平台”重点探讨、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关键语句的作用,激励学生在习作的时候也学着这样写;“词句段运用”支配了围绕一个句子说

3、一段话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关键语句的位置和作用。 (2)学习书面表达,体会运用关键语句。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习作的时候,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阅读方法在习作中的运用,形成了“由读到写”的语文教学中的大循环。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绝不仅仅是教材中的课文,而应当指向将来生活,注意学生阅读情感、阅读实力和阅读习惯的培育。他们须要驾驭的是喜爱阅读的看法和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应当是点拨、启发、

4、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尝、感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驾驭阅读方法比知道阅读答案更加的重要。驾驭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使阅读更有效,老师应当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总结归纳。 1.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本单元课本中,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致的插图,这些插图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既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更是帮助老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协助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比照地阅读, 引导学生适时借助文中的插图,激励学生比照插图理解段落的意思,效果相当明显。 2. 阅读与习作相结合。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处身边的美景,与本单元课

5、文的阅读教学关联特别紧密,因此,要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围绕关键语句把一段话写详细的表达方法,在课堂上相机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或小练笔,并在习作教学时,以课文的典型段落作为范例进行引路,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依,降低习作难度,提高习作质量。 3. 培育修改习作的习惯。教材中对习作的修改和沟通提出了详细建议,在改正错别字时引导学生接着运用学会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提高学生运用修改符号和发觉、改正错别字的实力。把习作读给同学们听,共享各自描写的美景,目的是让学生在沟通中体会习作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4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相识。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17.古诗三首 2-

6、3 18.富裕的西沙群岛 2 19.海滨小城 2 20.漂亮的小兴安岭 2 习作 这儿真美 2 语文园地 沟通平台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12-13 17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1.相识“亦、宜”等五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十三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漂亮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4.培育阅读古诗词的爱好和对古诗词的酷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关键实力力格 必备品行 有感情地朗

7、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望天门山。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漂亮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词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酷爱之情。(难点)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运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了解背景,导入诗题。 老师口述:同学们,请观

8、赏老师为你们打算的图片。图片展示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古称云梦山、嵩梁山,北距城区8公里,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最早被记入史册的名山。主峰1518.6米,1992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湘西第一神山的美誉,千百年来,“天门洞开、天门翻水、天门转向、野拂藏宝、鬼谷显影、天门瑞兽”六个难解之谜的相继涌现,更为这里增加了灵异的奇趣。 展示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天门山)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图上的景色?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小结过渡:这么美的风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会一下吧! 写作背景: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特别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

9、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巡游,接着又兴趣盎然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望”,看。“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2) (3) (4) 二、介绍作者,了解天门

10、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宏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天门山: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也因天门洞而蜚声世界,被誉为“湘西第一神山”、“武陵之魂”和“张家界之魂”。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状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你认为哪些词

11、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指江水流向在这里有一个转折。 相互对峙,出,突出。 从中间被断开。 孤独的一叶小舟。 冲开。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状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断 楚 至 孤 帆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孤瓜”“帆凡”“至到”。 加一加:“子+瓜=孤 巾+凡=帆”。 2.指导书写 (1)视察生字书写特点,沟通。 (“孤”:“子”作偏旁时,中间的横画变成提。“孤”字的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孤、帆”是左右结构的字,左

12、窄右宽。“断”是左右结构,左右基本同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楚、至”和左右结构的字“孤、帆”,学生练写。 断:左边的竖折,竖长折短;“米”稍小。 楚:上边“林”要扁,两个捺都变为点;下边的横带钩,“人”撇短捺要长。 (5) (6) (7) (8) (9) (10) (11-15) 至:其次笔撇折转折时下笔要重,然后渐轻,第三笔是点;“土”下横要长。 孤:“子”要窄,横变为提;“瓜”中间是竖提, 竖长提短, 提末端有一点。 帆:左右要匀整。“巾”要窄,横折要带钩;“凡”上窄下宽,里面不要忘了一点。 练学生练写,老师巡察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比

13、照,刚好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沟通,老师评议并小结: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渐渐驶来。 六、品读观赏,深化探究。 (一)初解诗意。 1.大家喜爱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留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指名多个学生读,师生评议。) 2.

14、同学们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古诗。)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观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假如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3.指名读,大家留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点评。老师评议,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停顿。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5.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假如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6.学生发言,老师小结:天门、楚江、碧波、青山、孤帆、日。 (二)探究前

15、两句诗。 1.指名读一读前两句。 2.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如同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16) 3.探究“碧波东流至此回”。 (1)“碧波东流至此回”,老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江水碧绿、水势湍急、激荡回旋)(板书:楚江 碧绿) 4.你觉得诗人在这两句诗里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1)小组沟通。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 (3)老师评议,相机小

16、结:诗的前两句中“断、开、流、回”用的很好,“开”呈现了楚江不行阻挡的气概;“回”既衬托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由“开”到“回”,相互衬托,相互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丽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作者站在船上看到了碧绿的江水、青色的大山、红色的太阳。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奇妙壮美,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5.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2)老师范读,学生听老师读,留意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3)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4)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三)探究后两句诗。 1.谈话过渡:这

17、么壮丽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板书:青山 青色) 2.引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感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学生视察课文插图,畅谈感受。(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4.全班沟通,老师小结:这首诗的后两句,“孤帆一片日边来”点出“望”的立脚点。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上望的。“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簇新喜悦之感。(板书:孤帆 白色 太阳 红色) 5.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

18、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兴奋、激烈、骄傲) 6.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涯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老师范读,学生留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老师小结:读古诗应当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17) (18) 4.老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五)再读悟情。 1.望天门山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是怎么望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楚江、青山、碧波、白帆和红日,作者根据从近到远的依次描写的。)(板书:近看 远看) 2.同学们

19、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致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课件出示)(断、开、流、回、出、来) 4.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板书:宠爱天门山 酷爱祖国大好河山) 5.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酷爱一起朗诵。 (六)诗句积累。 1.谁还了解诗人李白的哪些诗句,说给大家听听。 2.李白写山水的诗句还有哪些?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0、。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奇妙壮美,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丽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奇妙壮美,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九、当堂检测 (建议运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2) (23) (24-25) 板书设计 望

21、近看:楚江 碧绿 天 青山:青色 宠爱天门山 门 远看 孤帆:白色 酷爱祖国大好河山 山 太阳:红色 课后反思 胜利之处:由观赏天门山图片和了解天门山引出今日要学的诗,然后,支配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索、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加,激励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读恒久都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先自由读,再分节奏读,再试着用气概宏伟的语气读前两句,用兴奋的心情读后两句,接着让学生竞赛读,齐读,背诵。学生很自然地驾驭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熟读成诵。 不足之处:课件的运用较少。在这首诗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22、,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所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悟,效果会更好。例如,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课件出示长江动感的视频及配乐的解说,这样激发学习的学习爱好的同时了解长江水的特点。当学生理解其次句时,接着播放长江水击打天门山的声音的音频,让学生绽开大胆的想象,了解天门山的高,陡峭的特点。 其次课时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酷爱之情。(难点) 课件。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激发爱好。 导入类型:了解作者,激发爱好。 老师口述:

23、同学们肯定特别喜爱苏轼的诗,谁能把自己读过的苏轼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小结: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导入课题:学们,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风景美丽、气候宜人,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日我们来学

24、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学生齐读课题。 苏轼特殊喜爱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殊熟识,几乎成为了他的其次家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二、了解作者,介绍西湖。 1.了解作者: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闻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

25、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2.介绍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欣赏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

26、遗产名录。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常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沟通,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登记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 生自由朗读,小组沟通,检查沟通状况。 3.检查初读状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雨亦奇 淡妆浓抹 适宜 你认为诗中哪些字词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阅历,相互沟通对古诗中词语

27、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 (4) (5) (6) (7) (89) 饮酒。饮湖上的意思是在湖上饮酒。 显得很美。 总是很合适。 想。 云雾迷茫的样子。 也。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3)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 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指导对准生字: 潋滟(lin yn):指名读,老师领读,提示读音这两个生字都是前鼻音。指导识记说说这两个字跟水有关,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 宜(y):指名读,老师领

28、读,提示读音整体认读音节。指导识记上下结构,部首是宝盖。 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依据学习古诗的阅历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 老师巡察,个别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5.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4)检查自学状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饮 初 1.学生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饣+欠”是“饮”,“衤+刀”是“初”。 (2)换一

29、换:“吹”把“口”换成“饣”,变成“饮”。 2.指导书写 (1)视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沟通探讨。 (2)老师范写,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饮:右边横钩比左边的稍长,左边的竖提要在撇的上边止笔。 初:衤上点靠右,横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10) (11) (12-13) 练学生练写,老师巡察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比照,刚好改正。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2.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激励沟通,理

30、解诗题。 (1)学生齐读诗题。 (2)小组同学相互沟通: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老师小结: 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初晴后雨”) 通过读题目,知道了地点:西湖的小舟上。(“湖”) 通过读题目,知道了诗人在做什么:饮酒闲聊,观赏美景。(“饮”) 4.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特别喜爱西湖,常常到西湖来欣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挚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闲聊,一边观赏西湖美景,刚起先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异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奇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5.品读诗句

31、,理解大意。 (1)小组同学相互沟通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老师小结: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3)引导理解: 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在这首诗中,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观赏晴雨时的西湖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6.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7.全班沟通,老师评议并小结: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射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覆盖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特别美丽。假如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

32、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漂亮无比。 六、品读观赏,整体感知。 (一)赏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学生齐读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2.小组沟通:“潋滟”是什么意思?(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14) 3.理解了“潋滟”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微波粼粼、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板书:波光) 4.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潋滟”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板书:晴天) 5.面对“水光潋滟晴方好”这样漂亮的西湖美景,你

33、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吗?(美妙、奇妙、奇异)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好。) 6.“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正值,恰好。)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方好:正好,正显得美。)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个句子的意思?(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绚丽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明丽,看起来特殊美。) 8.激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1.正值诗人和挚友沉醉在这阳光明媚艳丽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突然天气发生了改变,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改变?(板书:雨天) 2.谁

34、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山色空蒙。)(板书:山色) 3.“空蒙”是什么意思?(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本中的注释知道的。) 4.理解了“空蒙”的意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的词语?(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隐约、若隐若现) 5.面对这样漂亮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美吗?(奇妙、奇异、奇异)诗人苏轼是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亦奇。) 6.“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也。)你是怎么知道的?(看课文注释。)“亦奇”又是什么意思?(亦奇:也显得特别奇异。) 7.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个句子的意思?(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覆盖

35、下,西湖四周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特别奇异。) 8.激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特性赏读晴雨西湖。 1.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留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为了表现不怜悯况下的美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2)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3)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5.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相互沟通

36、,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前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老师小结:西湖很美,但原委美在哪里,怎样美法,唯恐没人说得清。假如详细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详细,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作者选择了晴天和雨天两处特色,将“西湖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1.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阳光照射下,水波粼粼,波光明丽;雨天的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异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方它呢?(漂亮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2.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

37、比方西湖的?(西子)你从怎么知道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3.了解西子:西子指西施,它是春秋时期越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闻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遗忘了游动,沉了下去。 4.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淡妆浓抹总适宜) 5.“淡妆”是什么意思?(素淡的妆容。)“浓抹”是什么意思?(浓重华丽的装扮。)“适宜”什么意思?(合适)“总适宜”是什么意思?(都特别合适。) 6.作者写这句诗只是为了赞美西施吗?(不是,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犹如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7.试

38、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奇妙多娇。) 8.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和宠爱之情。(板书:酷爱西湖) 9.诗句赏析。 (1)小组同学相互沟通,说说读了这首诗的后两句自己有什么感受?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老师小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是一个比方句,作者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奇妙无比,令人神往。采纳这样的手法,比起干脆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五)熟读成诵。 1.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写了西湖上的几处画面,各是什么样的?(

39、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射下,光彩熠熠,雨天时,远处的山覆盖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特别美丽。)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小组竞赛读,男女生竞赛读。 4.全班同学齐读。 5.指名背诵。 6.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观赏“新学堂歌古诗新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15) (20) (16) (17)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方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八、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

40、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让我们在诵读过程中激发了酷爱祖国山河、酷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板书:宠爱祖国山山水水) 九、当堂检测 (建议运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19) (20) (21-22) 板书设计 晴天:水面 波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宠爱西湖宠爱祖国山山水水 雨天:山色 雨 课后反思 胜利之处:课堂一起先,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哟欧关系户的资料对西湖的美有了肯定的感受,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盼。教学中,从诗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沟通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引导学生沟通读懂诗的内容。在

41、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方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绽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射下的西湖色调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隐约,朦胧、神奇。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奇妙的意境。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实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在这一堂课中,采纳了多种朗读形式,有范读、个别读、齐读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朗读活动的开展,学生慢慢体悟到了诗人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老师引导过多,没有大胆放手学生去独力地想象、探究、沟通,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效果较差 。 第三课时

42、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酷爱之情。(难点)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运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内 容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营造诗境。 老师口述:同学们已经读过许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师生评议。 总结导题:刚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事的,有写物的,我发觉大多数同学喜爱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日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闻名的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学生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 洛阳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