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与生态文明.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6135120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哲学》与生态文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文化哲学》与生态文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哲学》与生态文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哲学》与生态文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哲学与生态文明 摘要:文化哲学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一部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是中国读者了解施韦泽提出和论证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和过程,并且探讨其思想与当代生态文明关系的最好资料。文化哲学的文化批判是其文化哲学的起点,敬畏生命伦理学则是其文化哲学的结论。而施韦泽所体现的向东方思想的转向和跨越,使其原本还没有干脆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生态伦理学革命的先声,并由此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自从敬畏生命1和对生命的敬畏2翻译成中文之后,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Schweitzer)作为一个行动的人道主义者的形象,已为我国读者所熟识了。此外,由

2、于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施韦泽也被我国很多学者视作当代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的先驱之一。当然,敬畏生命和对生命的敬畏终归只是施韦泽论述其生平和思想的言论集,而不是完整的学术专著。虽然就一般读者了解敬畏生命的基本思想而言,可以说是足够了,但是,假如要对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化的探讨,这就须要阅读更多的相关文献。令人欣慰的是,文化哲学中文本的出版,使我国学者就能够基于更完整的资料,去了解施韦泽提出和论证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方法和过程,并且探讨其思想在当代生态伦理学中的地位。鉴于此,为了便于广阔读者的相关探讨,作为文化哲学的译者,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施韦泽文化哲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生态文明的关系做一概括和

3、分析。一、文化衰落与文化重建文化哲学初版于1923年,是施韦泽生前发表的最重要的哲学—伦理学著作,包括其关于写作文化哲学宏大安排中的第1卷文化的衰落和重建和第2卷文化和伦理。此外,文化哲学的第3卷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只留下了手稿,于1999年和2000年作为遗著出版。原来安排的第4卷文化国家则没有写成。就篇幅而言,敬畏生命的世界观比文化哲学多得多;但就系统性而言,敬畏生命的世界观则远远不如文化哲学,它只是手稿的汇编。由此可见,文化哲学是施韦泽哲学和伦理学探讨的代表作。而且,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视角的独特性,文化哲学成为20世纪西方一部独创性的伦理学著作、尖锐的文化和社会批判著作、现代生

4、态伦理学的奠基性著作。因而,探讨施韦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特殊是其敬畏生命伦理学,这是一部牢靠的、不行忽视的基本著作。从文化哲学的基本内容来看,第1卷共5章,它首先指出西方文化正处于衰落的征兆之中,并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正是其典型现象;接着分析19和20世纪之交西方文化衰落的缘由,包括哲学对文化衰落的责任和西方经济和精神生活中的文化障碍两个方面。然后,施韦泽阐发了关于文化的伦理本质和文化的再生之路的基本点:假如伦理是文化的建构性要素,那么只要伦理的动能重新在我们用以塑造现实的信念和观念中起作用,衰落就会转变为兴起。376值得留意的是,在提出这一思想时,施韦泽批判了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观点,并

5、由此提出了西方文化复兴和重建的途径:由于文化以世界观为基础,从而,我们时代的重建必需以世界观的重建起先,即要论证一种乐观主义和伦理的世界观。文化哲学第2卷的篇幅较多,包括前言和22章,可以分成三大部分。前言和前4章在扼要地分析了文化危机及其精神缘由之后,再次强调:假如我们能够重新提出一种令人确信的伦理地确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观,那么我们就会制止正在加剧中的文化衰落,而重新达到真正的和富有活力的文化。3119此外,施韦泽对伦理地确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观所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阐释,其基本思想是,虽然西方思想探寻过深刻和全面的文化只能从其中产生的世界观,但对于确定世界和生命、伦理的世界观,它并不能够基于

6、思想令人确信地、持续地做出论证。究其缘由主要在于,西方思想为了给予人类生活以意义,实行了从世界观推论诞生命观的路径,但这是错误的。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案,是要放弃对世界进行乐观主义的说明,承认世界观和生命观、相识和意志的二元论:存在于我们的生命意志中的意志超越了我们对世界的相识。我们的生命观的确定者不是我们对世界的相识,而是存在于我们的生命意志之中的意志的确定性。……敬畏生命是我的生命意志最干脆和最深刻的作为。3106-107基于伦理问题就是在思想中被论证的道德原则问题,我们要有作为思想必定的、明白清楚的原则伦理学的观点。在5-16章中,施韦泽概括了西方探寻世界观努力的

7、悲剧性过程,历经公元前7世纪至20世纪,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西方思想史的成败,得出了历史性的结论:基于乐观主义—伦理的世界观的信仰,近代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然而,由于思想并不能够证明这种世界观在事物的本质之中有其依据,因此我们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无世界观之中,陷入了悲观主义和伦理的无信念之中,并由此而起先崩溃。3272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里既体现了施韦泽探讨伦理和宗教问题的系统化天性,又为其相应的论证奠定了学说史基础。更值得留意的是,他对西方伦理思想史的探讨,已经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束缚。在总结了西方探寻世界观努力之阅历教训的基础上,在17-22章中,施韦泽放弃了在世界的意义中把握生命的

8、意义的传统做法,提出了一条新路,思想应当做两件事情:引导我们从天真地确定世界和生命达到深刻地确定世界和生命,使我们从伦理的冲动达到思想必定的伦理3279。并且对敬畏生命的伦理及其文化动能做了基本的规定:抛弃欧洲思想关于伦理原本只与人对人、人对社会的行为相关的教条,提倡奉献不能够只限于人和社会,而且也应当指向出现在世界之中的全部生命。自我完善伦理对存在的精神和内在的奉献不应指向抽象的存在总体,而应指向真实的存在。伦理就是扩展为无限的对全部生命的责任,敬畏生命的关键在于行动的意愿,它使各种伦理观念成为一个整体。敬畏生命始终是对一切伦理文化志向的思索,对一切种类的进步都感爱好,并且能够把这些付诸实施

9、。二、文化批判与敬畏生命在对施韦泽文化哲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应当说就可以探讨文化哲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了。但是,必需承认的是,文化哲学终归首先是一部关于一般文化问题的著作,它怎么能和兴起于半个世纪之后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联系起来呢这就涉及对施韦泽的文化哲学和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发生背景、思想指向等的理解。例如,弗洛姆就这么说过,阿尔贝特•施韦泽和阿尔贝特•爱因斯坦,或许是最了解西方文化智力发展的最高成就及道德传统的人4,施韦泽是位神学家,也是位哲学家,他提出‘对生命的敬畏’这一思想是其伦理学的基础,他本人也因此而著名于世。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由,

10、人们忽视了另外一点,即施韦泽还是对工业社会持最激烈批判看法的人之一,他揭露了关于工业社会的进步和普遍华蜜的虚伪神话。他相识到,工业社会的实践使人的社会没落5。那么,施韦泽文化哲学的发生背景及其思想指向,特殊是他的文化批判和敬畏生命伦理学之间的关系原委如何呢一般说来,施韦泽的文化哲学探讨,既有重要的学术背景,更有特别的时代背景。从学术背景来看,施韦泽在高校时代就起先思索哲学问题时,文化哲学正是当时德国哲学界非常关注的课题。在这样一种学术背景下,施韦泽走上文化哲学探讨之路,是可以理解的。但即使如此,施韦泽探讨文化哲学的最重要推动力还是来自当时的社会生活。在欧洲19世纪末期的乐观主义文化氛围中,施韦

11、泽就预感到了西方文化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使他相识到其所预料的文化衰落的结果来临了。因此,他的文化哲学,现在被构思为文化批判。它应当确定文化的衰落,并提示人们留意它的危急。文化的灾难既已驾临,那么对其非常自不待言根源的考察是为了什么呢325这样,施韦泽就规定了自己文化哲学探讨的主题:探讨当时西方文化衰落的缘由,找寻西方文化重建或再生的道路。施韦泽的文化批判强调,西方文化的灾难在于,它的物质发展过分地超过了它的精神发展,它就像一艘不断加速航行而舵机受损的轮船,已经失去限制并走向毁灭。正是基于这种特别的文化观念,施韦泽认为西方文化衰落的确定性根源是思想的失灵。其次,西方文化衰落还出自精神

12、和经济领域中的一系列障碍,它们导致了现代人的不自由、过分繁忙和精神涣散、不完整性和非人道性、精神和伦理的不独立性等。至于这种状况的出现,施韦泽强调,除了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的兴起导致了德国思辨哲学的衰落之外,19世纪的欧洲哲学对此负有大部分责任。施韦泽说:自19世纪中期起,哲学就不去担当它的任务,去探讨伦理与确定世界和生命的基本问题,即个人与宇宙的关系和自觉地论证文化信念,而是日益消逝在非基本的问题之中。它使自然存在的大量探究性思想停滞和凋谢,使自身成为只是一门关于哲学史的学科,企图从自然科学史中概括出一种世界观。333这样,施韦泽就不仅分析了西方文化衰落的缘由,而且也同提出了对文化哲学使命的理解

13、,即深刻地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生命意义和善的本质等基本问题。因此,施韦泽得出了其文化哲学的结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是:毁灭生命、损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伦理不问是这种生命还是那种生命有否价值,是否应当加以保存和促进。生命本身就神奇地具有我在思想和行动中应当敬畏的价值。全部理性主义,假如它不断深化的话,就归结于神奇主义。337就其详细内容而言,假如说,以怜悯心和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敏感,对西方物质主义文化的批判,反对核武器对生命的威逼,是敬畏生命伦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表达了它的社会内容,而扬弃生命意志的

14、自我分裂,实现生命意志的休戚与共是它的理论内涵,那么,从有限伦理到无限伦理的发展,扬弃以主体(人)和客体(自然)的对立为基础的近代欧洲伦理学,则确定了敬畏生命伦理学在伦理学史的地位:当代生命和生态伦理学的先驱。由此可见,弗洛姆提出的人们更重视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而对其文化批判有所忽视的问题,虽然有助于人们更重视施韦泽文化和社会批判思想的独立和特别价值,但主要涉及的还是人们对其思想关注的焦点;至于就施韦泽本人的思想而言,它们原本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即文化批判是其文化哲学的起点,敬畏生命伦理学是其文化哲学的结论。而确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施韦泽的文化哲学与当代生态文明联系起来。三、文化哲学和生态

15、文明由于其创立了敬畏生命伦理学,施韦泽作为当代生态伦理学和生态文明的先驱,这一点是得到了西方思想界公认的。如美国的蕾切尔•卡逊女士于1962年出版的宁静的春天,就是题献给施韦泽的。同样,我国学者卢风等也充分确定了施韦泽为环境伦理做出了巨大贡献:卡逊是施韦泽的崇拜者。有评论者说,施韦泽敬畏生命的原则‘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显现在蕾切尔•卡逊所写的每一本书中’。675但问题还在于,在提出敬畏生命的概念时,终归不同于干脆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和卡逊的宁静的春天,施韦泽考虑的主要是为重建西方文化创立伦理地确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观问题。那么,这种伦

16、理地确定世界和生命的世界观又是如何会成为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的开创性思想的呢这就涉及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发展和转折问题。而从施韦泽本人的论著来看,文化哲学为我们供应了进行相关探讨的最好材料。就施韦泽思想理论的背景而言,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看已如上所概括;而就其与当代生态伦理和生态文明的关系而言,更要考察它与由阿图尔•叔本华开创的、经弗里德里希•尼采等发展的德国生命哲学传统的关系。毋庸讳言,对于叔本华的生命哲学,我国哲学界过去主要是从唯意志论、非理性主义等角度加以批判的,但是对其生命哲学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及其与东方思想的关系,则没有予以必要的分析。而德国思想界的理解则有所不同,

17、它更重视叔本华对欧洲传统伦理学的超越:叔本华的伦理学建立在他提出的‘意志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对他来说,苦痛是世界上的基本状态,……道德行为的目的是摆脱苦痛。道德行为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怜悯心。怜悯心抵消了自我意识形成时带来的苦痛,使自我能够体验到别人的感受,进而重新达到生命的统一。这种统一也包括动物在内,把伦理学建立在人与动物的统一,而不是人与动物的分别的基础上,这在欧洲近代哲学家中凤毛麟角,他就是其中之一。7笔者认为,这一引证表明,无论在论证形式还是在实质价值方面,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都赐予了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以巨大的影响。在文化哲学的很多

18、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类似叔本华的表达方式。关于这一点,施韦泽本人也很坦率地予以承认:假如我的哲学被认为是叔本华和尼采的综合,那么我也没有什么看法。和叔本华的共同之处在于:敬畏生命的哲学放弃了对世界的任何说明,把人置于一种神奇的、充溢苦痛的过程之中。……无论如何,一切有前景的思想必需是叔本华和尼采的综合。337他还认为,在西方思想中,叔本华是第一个一贯地否定世界和生命的伦理学家。激发他形成这一观点的动因是19世纪初期起先在欧洲流行的印度哲学。从而,叔本华影响的实质在于,由于受到印度悲观主义思想的启示,叔本华使施韦泽进一步摆脱了欧洲思想传统的束缚,特殊是近代笛卡儿&

19、mdash;康德—黑格尔主体性哲学的束缚,重新思索人和生命以至于整个自然的关系。此外,构成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学基础的,还有斯宾诺莎和歌德的自然哲学。但是,为阐明文化哲学和生态文明的关系,我们还是更应关注叔本华对施韦泽的影响。因为,正是叔本华促使施韦泽思想转向东方。当然,与叔本华相比,施韦泽的视野更加宽广,他超越了叔本华局限于印度的悲观主义,更重视中国古典的哲学—伦理学思想。确定世界和生命问题本身,以及其与伦理的关系,它们在中国思想中得到了最为基本和广泛的关注。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列子,以及可以说他们全部人,都是这样的思想家:我们西方思想探寻的世界观问题,在他们那里以一种生疏的、但吸引人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3104这样,施韦泽就实现了西方思想与印度人和中国人的远东思想之间的交锋。关于这一点,德国探讨施韦泽的专家克劳斯•京茨勒教授认为,与施韦泽的方法相比,德国的现象学和价值论则缺乏如此深刻的根源和雄伟的气魄。笔者认为,正是文化哲学的这种向东方思想的转向和跨越,使其原本还没有干脆针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成为当代伦理学革命的先声,(1)在相识和实践中将道德共同体由人类社会扩及生物界或整个生态系统;(2)在伦理学理论上突破和超越人类中心主义690,并由此成为当代生态文明的思想渊源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