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0974381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摘要:论述了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变静为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优化课堂教学。三、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思维能力飞跃。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优化课堂 思维能力随着我校电子白板的广泛运用,师生获取、存储、处理、传送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能力不断提高和改善,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成为应用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其自身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极大地拓展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空前地提高人类的学习兴趣、效率和能动性。

2、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的继续教育都十分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各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些变革目标的重要方式,是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大新视点。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不再适应全社会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的学习,以实现未来人的发展。一句话,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3、,传统的“教”和“学”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场教育大变革将深刻影响并极大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实现“质”的飞跃。 一、变静为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是日后学习生涯和事业生涯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心理保证。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哪一节课上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其辅助手段一般是卡片、模型、图片和实物等,以静态的形象为主,不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媒体计

4、算机走进课堂以后,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变静为动,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如在导入新课时,我们每一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以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探究的兴趣,这时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应。例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时,课前我便布置学生在网上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另外我还根据课后资料袋的提示,准备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等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呈现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机地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情绪高涨,很快进入学习

5、的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我学习的主体意识。二、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优化课堂教学。创设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醒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主动探究是求知的先导,不能主动探究,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很勉强。要想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就离不开生动形象的经验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把静态、枯燥、难于理解的材料融于图象画面中,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充实、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发潜力,他们满怀着被激起的求知欲

6、望,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学会探索。能够完成教师的语言和常规教具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更易于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我根据教学要求和课文内容自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傣族的迷人风光,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傣族人民过节的画面,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去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学生看过之后,如临其境,这些影音画面,大大增强了语文课堂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未知的美丽迷人的傣族,使他们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物,怎能不使他们欣喜?怎能不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去学习呢?这样的课堂就不

7、呆板,学起来就有兴趣,有味道,课堂上的枯燥感和疲劳感就得到消除,因此避免了因“教师唱戏,学生听戏”而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的厌倦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处于学习和求知的兴奋状态,从而更易于理解所学的知识,利于扩大知识视野, 自然而然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为形成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条件。这一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还积极调动了耳、眼、脑等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学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优

8、化课堂教学的目的。三、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思维能力飞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眼、口、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特别是生动多变的画面,开心启智的音乐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高度注意的情境之中,情绪振奋,思维活跃,通过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等途径达到掌握所传授知识和技能。在保持自由、宽松的心理状态的同时,始终充满着新鲜、新奇、兴奋感,由于注意

9、力高度集中,他们的思维就能时时聚焦在教师的控制下,且能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学生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文重点,理解童话中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的应用。我在分析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段动画,一段是骗子假装做新衣的动作及皇帝看新装的神态,另一段是课文插图中,皇帝赤身裸体参加游行大典的丑态。欣赏这两段动画时,我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发挥想象,感知骗子的狡猾,皇帝的荒唐,再做适当的提问点拨,以便让学生理解这篇童话的寓意及其奇妙的想象和夸张的特色。学生观看后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使课文的难点得以突破。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能让学生听得懂,乐意学,用得上,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素养;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从而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参考文献:1张剑平,李慧桂。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9):13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