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张.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46901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8 大小:29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外国教育史-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张.docx(13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外国教育史-张-古代文明与教育 1.教育的起源与史前教育人类的起源 神创说超自然的神秘力量 生物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 劳动起源说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思想 教育的起源本能起源说(生物学角度)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 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 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大猫教小猫捕鼠,大鸭子教小鸭子游水。生存竞争的 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模仿起源说(心理学角度)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 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

2、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劳动起源说(哲学/社会学角度)苏联的教育学者。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 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 动的观点。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开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 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开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 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史前教育的社会基础生产活动新石器时代许多研究者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英国人类学家G .埃利奥特史密斯认为,新石器时代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

3、首先开始:a .用磨制的方法制造石头武器,不过并没有放弃打制的古儒学校产生随着人们对吠陀解释和研究的深入,以奥义书为代表的解释吠陀的学 术著作相继出现,它们含有很深奥的宗教和哲学思想,非常人所能解读,由此衍生 出了专门阐释经义并向他人传授这些知识的古儒,这些古儒仍属于婆罗门种姓。 公元前800年,古儒们开始在家中设校授徒,古儒学校由此兴起。 教学内容古儒重点让学生学习六艺,即语音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 祭礼,这是释读吠陀经典的基础。文学、伦理、历史、礼仪、美学等也都是古儒 学校学习的内容。古儒学校的教学内容始终以婆罗门教的经义为核心内容,它既 是宗教传播中心,又是印度学术研究的中

4、心。 学生管理古儒学校一般招收7、8岁至11岁之间的学生,入学时需经过考验,学习年限在 12年左右。古儒学校不收学费,但学生家长总是赠以厚礼。古儒对学生道德操行 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相互关爰、保护动物、节俭诚信、不轻言苦;生活 要有规律、有节制;举止应守礼有度、仪态端庄、言语婉转等。 教学方法古儒学校强调记诵和练习,在教学中注重婆罗门教经义的释义和理解,比纯粹机械 背诵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进,但古儒仍要求学生认真背诵吠陀经,反复练字。古儒在 教学中常让年长的学生充当自己的助手,由其协助教师教其他学生,这对后来的 导生制影响重大。希伯来的宗教学校教育 先知之子学校先知之子学校是希伯来早期的宗

5、教学校,其具体存在形式尚无定论,据专家学者推 测,它们很可能附属于耶路撒冷的圣殿,主要向学生们传播教义、宗教仪式规范以及 律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先知之子学校教学方式灵活,多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 方式。会堂学校会堂是希伯来人祈祷的聚集地,无论是否有老师和正式的建筑均可进行,它实际上是希 伯来人精神上的圣殿,只要有希伯来人生活就有会堂。会堂建筑往往因地制宜,吸收其 他民族的文化。会堂与会堂学校的兴起与希伯来人的颠沛经历和犹太教的形成和开展联 系密切,流离的希伯来人期望用会堂来代替被毁的圣殿传承文化,使会堂从纯粹的宗教 会所变成了兼有世俗教育功能的场所。 教学内容会堂学校由祭司和文土主讲圣经旧约中

6、的宗教、历史、文学、伦理、民俗等 内容,以及希伯来语课程。在希腊文化的冲击下,犹太学者将圣经译成了希(5)教育无目的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无目的。杜威所希求的是 过程内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但杜威在论述中也成认教育存在社会性 目的,那就是民主,教育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的完善服务。 ( 6)从做中学与教材心理化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 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包 括园艺、烹饪、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唱歌、演剧、讲故事、阅读、书 写等形式。教材心理化是指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

7、知识各局部恢复到它被抽象出来 之前的原来的经验,也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之后再把 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 (7)五步探究教学法根据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杜威提出了五步探究教学法:创 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 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 际问题的行动能力,与主智主义的传统教育理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该教学方法过 于注重活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狭化了认知的途径,泛化了问题意识,在实 践中也存在着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 (8)道德教育杜威

8、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认为个人的充分发 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开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杜威 反对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和竞争的旧个人主义,而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强调社会 责任的和理智作用的新个人主义。杜威将道德教育的原理分为社会方面和心理方 面:a.社会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是关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指道德教 育应有社会性的情境、内容和目的。b.心理方面的道德教育原理那么是关于道德教 育的方法和精神,是指道德教育假设要取得成效,就必须建立在学生本能冲动和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基础上。评价(1)有利影响杜威提出知行合一、人与环境的交互、教育即生长、教育

9、即生活、教 育即经验、学校即社会等观点,对解决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作出了巨大贡 献,对后来的学者影响极大;杜威提出的教材心理化,适合学生经验的心理开展, 而不是逻辑顺序的观点更新了以往的教学传统,翻开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新开端; 杜威对教学方法所做的科学化改造,使用科学的探究方式以及所表达的探究精神使 得科学精神成为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因素;杜威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教学专业化程 度大为提高,确立了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增强了其学术性;杜威具有世界性的影 响,其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都有直接的影响。 (2)不利影响杜威的理论还是存在过于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

10、心、经验中心的缺陷,使得在教 育实践中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引发了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等诸多矛盾。 杜威根据经验和教材心理化原那么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难以实现,这也成 为现代教育开展和改革过程中的难点。(四)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局限与反思 1.影响 (1)对教育理论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最为重要的贡献是思考了教育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进步主 义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虽然不存在了,但其所包含的教育原那么和思想因素却没有消亡, 其中合理的成分已成为现代教育基本观点的重要组成局部。 (2)对美国的影响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促进了美国教育在近代向现代挺进时期的转型,为美国教育发 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进步

11、主义教育还促进了美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开展和美国化, 使得美国从原来教育理论的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 (3)对世界的影响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与欧洲新教育运动的理论相互借鉴交流,一起奠定了现代教 育思想的重要基础。 2 .局限(1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贡献,但其理论上的片面性、局限性和 实践中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也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这些矛盾引起了诸 多的批判,直接导致了强调教育的社会因素和教育的社会改造功能的改造主义教育思潮 出现。(2)催生了来自外部的新传统教育思潮。这些教育思潮从更为久远的西方思想 传统中汲取营养,对进步主义教育的种种弊端展开了批判。 3 .反思20

12、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并对进步 主义教育运动本身进行了反思。美国管理和课程开展协会便提出了以下6条反思结论:(1 )学习整合依然是教育过程的基本原那么;(2 )自由和约束关系依然是首要问题;(3)学习过程具有复杂性,因此教师的角色以及他与学习者之间互动的性质应该随着 学习任务的不同而变化;(4)寻找满足学习者个体需要的方式,要求对各种方法进行 持续的实验;(5)教育系统必须反映并影响他所服务的社会,教育必须适应急遽变化 的社会;(6)对科学方法是提升教育的一种方式以及实验性探究所抱有的信念和态度 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这种情况说明了进步主义教育运

13、动及其思想符合教育规 律所展现的内在生命力。新传统教育思潮(-)永恒主义教育思潮 1.永恒主义产生的背景(1 )社会上,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导致人们对当时的进步主义教育进行反思。他们 认为,现代社会种种危机的根源抛弃了古希腊和中世纪以来的那种确定的信念,拯救的 方法就是要进行道德的、理智的、精神的革命,而完成这种革命要依靠教育的力量。(2)思想上,西方传统的自由教育精神再度兴起,永恒主义教育从这一角度出发,以 进步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为对立面建构起来的教育理论。因此,永恒主义者大都坚持西 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理性主义的人性观和绝对真理论,强调教育的永恒原那么,他们的 教育思想也被概括为永恒主义

14、教育。 2.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1)哲学和文化基础永恒主义的哲学基础往往被认为是欧洲的古典实在论。这种实在论认为,个别的、 具体的事物及其变化开展是非本质、不真实的,一般概念才有真实性,共相才是事 物的本质。与实在论哲学基础相对应的是永恒主义对西方自由教育传统的继承。 自由教育以人的理性为开展目标,强调心智的训练。永恒主义教育立足于人性论 的观点,提出了理性培养是教育的目标,继承了以往的自由教育传统,试图以自由 教育来应对现代社会的开展和困境。他们开展了自由教育,超越了以往传统的课 程模式,提出了以西方伟大观念为基础的经典名著阅读课程。这种课程模式对美国 教育影响深远,尤其是对高等教育。

15、( 2)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原那么永恒主义教育的重要原那么主要有以下几点:由于人性是不变的,因而立足于人性 的教育的性质也应是永恒不变的;理性乃是人将自己从其他动物中区分出来的特 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因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们运用理智的能力; 教育应该使人掌握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不应去适应眼前的需要;教育并不是生 活本身而是对生活的准备;应当让儿童学习永恒的古典学科,使他们认识精神世 界和物质世界的永恒事物。经典著作应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其中包含着所要学 习的永恒真理;教学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学应该强调教师的作用,尤其是经典 著作的阅读。 ( 3)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价值永恒主义教育强

16、调共同的人性、共同的教育目的、共同的课程、共同的教育原那么, 这对建构完整的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些共同存在的问题无疑提供了一种有 益的思路。永恒主义主张确立一个以共同人性为基础的内在教育目的,把教育与 人是什么、人应当成为什么、什么是良好的社会和生活等重大问题直接联系起来, 对纠正西方现代社会过于注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倾向具有积极的意义。永恒主义 坚持教育只有一个中心目的,即开展人,反对学校和教育对社会的一味适应;强调 普通教育要坚持基于共同人性基础上的培养目标,大学教育要保持自身在学术和社 会开展中的引导作用,警示和纠正了西方教育快速开展中容易丧失自我、失去目标 的问题。永恒主义教育所倡

17、导的自由教育和经典名著学习以及对绝对真理和知识 确实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进步主义教育改革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得教育能够在 一种更为平衡的道路上寻求开展。这是永恒主义教育从一个方面对现代教育的贡献。 ( 4 )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局限永恒主义所具有的复古、保守和绝对论的色彩也使得它存在明显的缺陷:对传统 的强调使得其与社会的开展脱节。永恒主义教育注重人的理智、道德和精神力量 的培养,但却忽略了人的身体、情感等方面的教育,难免失之全面和完整。永恒 主义教育的观念过于注重哲学思辨,而缺乏有效的论证以及实际的有效支持,论述 有时过于武断。总的来说,永恒主义教育思想虽然具有其重要性,但其影响主要还 是局限

18、于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以及成人教育领域,对教育中的其他层次 影响有限。虽然永恒主义教育已逐渐衰落,但其思想因素同样成为了现代教育开展 中的积极因素。(二)要素主义教育思潮1 .要素主义的产生及开展(1 )与永恒主义相同,要素主义也是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背景下所产生的, 这一时期人们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不满,希望恢复西方的教育思想传统。(2 ) 1938 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1938年4月,代表人物巴格莱发 表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纲领,阐释了要素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标志着要素主 义教育流派的产生。该文也一直被视为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经典论著。(3 ) 50年

19、代 起,要素主义在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对抗中逐步占据了优势,一跃成为支配美国教育开展 的主要思潮。(4 )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新传统教育思潮,特别是要素主义教育 思潮影响的扩大,还与二战后世界的冷战格局有关。要素主义教育思潮也由此进入 巅峰时期。(5 )随着50、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失败,要素主义的影响也逐渐衰落, 但在70年代的恢复基础运动和80年代美国政府倡导的教育改革运动中,要素主 义教育思想又有复苏的迹象。 2.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总体而言,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传授给学生人类基本知识的要素或民族 文化传统的要素。其基本观点包括:(1)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心智或

20、智力的开展, 主张传统的心智训练,强调智力标准,加强天才教育;(2)在教育内容上,主张讲授 基础科目,开设以学科为中心的系统的学习科目,主张吸收预先规定的教材,恢复传统 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3)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教师是文化的代表者,在教育过程中属于支配、主导的地位,强调学生纪律和刻苦 努力;(4)在教育与社会关系上,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国家急迫的政治 和经济的现实服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公民和知识深广、善于思考的专业人才;(5 ) 在教育的重心问题上,要素主义者反对迎合儿童的即时兴趣和需要,要求学校以基本技 能和基础知识的学习为重心。 3.对要

21、素主义教育思想的评价 (1)要素主义的优点: 要素主义主张系统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性、连贯性、顺序性, 反对任凭儿童兴趣放任自流的所谓做中学,这对于匡正进步主义教育所带来的 弊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它与进步主义之间的争论也说明,忽视学科内容自身逻辑结构的学习最终必然导 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 要素主义者主张在学校中要树立教师的权威,要有严明的纪律,要有一定的考试 制度和奖惩制度等,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学校教育自身规律的。 (2)要素主义的缺陷:要素主义教育对教育的研究和理解还是建立在传统教育思辨和描述的基础上,并 没有通过实证研究来揭示教育的基

22、本要素,其对要素的论述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和严 密的论证。要素主义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兴 趣、身心特点和能力水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影响了教育效果。在教材的编写上过于注重知识的逻辑体系,而脱离了学校的教 育实际,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三)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潮1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是新托马斯主义哲学,是13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创造的 经院哲学在当代的复活,在20世纪初,它成为天主教最有权威的神学哲学。 2.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的核心主张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认为,教育应该以宗教为基础,将宗教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

23、 核心,进行道德上的再教育和宗教信仰的恢复,主张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进行宗 教训练,以培养真正的基督徒和有用的公民。而且,该派认为教育应该属于教 会,确立教会对教育的权威领导地位。 3 .评价优点新托马斯主义教育思想把教育建立在普遍的基于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对对抗和缓 解西方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人的异化现象、防止将人作为工具和手段具有积极的意 义;继承和开展了西方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传统。它对自由教育的强调和改 造也是符合人的开展和培养规律的。它对当时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强调功效性和即 时需要的批判也是合理的。它也吸取了现代教育中的合理因素,从人的自我教育 和终身教育的意义上来理解,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它强

24、调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倾 向,注重受教育者的内部动力因素,强调学习者自身的主体作用,对克服教育中机 械训练、强迫灌输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缺陷作为一种强调宗教教育的思想,尤其是试图突出宗教的绝对地位,是与历史开展 历程相悖的。在思想上,这一属于中世纪的教育学说与现代西方以科学和技术为特征的文化价值观在本质上是存在尖锐冲突的,这种冲突更是限制了其教育思想在 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儿童研究运动(一)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与开展(一)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与开展1 .儿童研究运动兴起的原因(1)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开展特别是进化论的产生,提供了儿童研究的生理学 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与生理学相联系的实验心理学的

25、开展为人们提供了科 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促使科学家借鉴心理学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观察和研究。(3 ) 19世纪以来教育的开展要求关注儿童的特性及其教育问题,这是儿童研究运动兴 起的社会现实基础。(4)自卢梭以来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运动,日益主 流的儿童中心主义以及教育科学化意识为儿童研究运动奠定了观念基础。 2.儿童研究运动的开展历程儿童研究运动的开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兴起时期。19世纪80年 代,儿童研究运动主要是一些对儿童研究有兴趣的教师和医疗团体在进行,研究也 主要集中在儿童兴趣和心理开展方面,相比照拟松散,没有非常突出的成果,但积 蓄了儿童研究的力量。(2 )高潮期。

26、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关研究者先后成 立了 25个全国性的儿童研究协会,创立了多达20多种刊物,并于1909年在巴黎 成立了国际儿童研究和教育实验协会。(3 )衰退期。20世纪20年代,儿童研究 运动由于参加人员众多、规模过大、方法简单,研究上没有注意强调真正严格的科 学,因此在各种批评声中逐渐衰退。(二)儿童研究运动的主要领域1.儿童学(1)儿童学的产生及开展1896年,霍尔的学生、德国人奥斯卡克里斯曼首次提出 了 儿童学这个术语,并指出儿童学的性质并非应用科学。20世纪初,儿童学在 欧美得到了普遍的开展,几乎各国都有其代表人物。(2)儿童学研究儿童学研究 的主要内容a.儿童个体的发生及

27、遗传对儿童个体的制约作用;b.儿童身体的发育过 程;c.儿童常见疾病;d .儿童的心理,如本能、感知觉、表象、思维、语言、情感 和意志等;e.异常儿童。儿童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传记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 诊断法和智力测验法等。儿童学研究的局限a.过分强调那么表现出遗传决定论或环 境决定论的倾向,贬低了教育的作用。b.研究方法众多,缺乏更为科学的基础; c .对儿童教育的整体性缺乏认识。 2.儿童心理学儿童心理学(kidology )是以从儿童出生到青年初期心理的发生、开展为研究对象, 是揭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开展的基本理论和开展过程中各种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科学。西 方儿童心理学的开展大致分为四个阶

28、段:(1)准备时期。在近代社会自然科学和教育 开展的推动下,经过许多科学家对儿童研究的促进,终于在19世纪后期诞生了科学的 儿童心理学。(2 )形成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形 成时期。这一时期,在欧洲和美国出现了一批心理学家,开始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 究儿童心理的开展,形成了相应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其中,德国生理学家普莱尔被认为 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3)开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 和开展时期。儿童心理学研究飞速分化和开展,出现了各种流派的儿童心理学,而组织、 刊物和大学课程的创立说明西方儿童心理学逐渐成熟。(4)增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 战

29、以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理论观点的演变和有关 研究课题新的进展。 3.智力测验法智力测验法的创始人是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比奈。1905年,他和西蒙合作提出了著名的 比奈一西蒙智力测验量表,并认为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智力的程度做出直接的观察和 测量是最直接的。智力测验由比奈等人创造后,仿效者不断涌现,在意大利、德国、 英国乃至日本、中国等各国都得到了迅速开展,其中以美国最为兴盛。这一研究方式对 儿童心理开展和才能的探索影响深远,比奈也因此被认为是20世纪早期最富有创造 性的儿童心理学家。(三)儿童研究运动的影响1 .带来了儿童观念的重大变化儿童研究运动强调了现代教育对儿童的

30、重视,使得儿童中心主义兴起。它在三个方面塑 造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观念:(1 )确认儿童之间存在很大差异;(2)确认儿童 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要求把儿童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对其进行了解和教育;(3 )确认 年轻人的成长是通过一系列既联系又独立的阶段,从而要求教育必须建立在儿童心理发 展的基础上。 2.为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心理学基础(1)儿童研究运动促成了儿童心理学、开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新学科的创立,并 巩固和扩大了这些学科的开展趋势。(2)儿童研究运动不仅使心理学和教育学真正从 哲学中独立了出来,也促进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 3.强化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观念和实践(1)虽然儿童研究运动所使用的方

31、法有时并非是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但其在运动中 所使用的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对教育科学化的开展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儿童 研究与教育实验研究所具有的密切联系,使得比拟科学的实验性儿童研究成为相当重要 的形式。 4.带来了许多研究成果儿童研究运动所带来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现 代教育的开展。这些成果反映了儿童研究运动的成就,也推动了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 开展,从而影响了教育实践和改革。 5.培养了大批儿童开展研究者,促进了对儿童研究的关注综合中学运动综合中学运动是指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 等教育开展的推动下,欧美各

32、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综合中学运动的基本 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一)综合中学运动的开展 1.影响综合中学运动开展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开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各国社会和经济开展突飞猛进,国民日益富庶。经济的发 展要求人们获得更加完全和平等的中等教育,并培养出经济社会开展所需的人才。 (2)社会民主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政治民主的开展,对教育民主的要求也日益成熟。各个阶层的家长要求社 会公正和社会融合,并建立更为民主的教育方式,反对教育以不同的社会阶层为基 础。 (3)教育本身的开展至19世纪末,西方各国初等教育的开展基本成熟,大学教育和职业

33、教育在这一 时期也得到极大的开展。在教育思想上,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所提出 的教育观点也为教育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引导中等教育进一步开展。 ( 4)相关学科提供的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进一步产生了新的理论,为对中等教育进行 更为综合、有效、平等、民主的改革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综合中学运动的开展 (1)美国十人委员会报告1893年美国教育联合会成立了十人委员会对中等教育的开展进行调查,并做出 计划报告。该报告提出,中学课程的所有学科应以同样的方式教给所有的学生, 应将相关学科尽可能地配合在一起,形成综合学习过程;同时,还强调学科的 心智训练价值。中等教育基本原

34、那么1913年,美国教育联合会成立了 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委员会经过多年的 研究,在1918年发表了中等教育基本原那么的重要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 有:a.强调美国教育的民主化,要求使社会每一个成员都能开展其个性; b.强调根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开展以及教育理论和实践来改组中等教育; c.中等教育以所有青年的完满而有价值的生活为唯一目的;d.确立了中等教 育的7工程标,即拥有健康、掌握基本技能、尽家庭成员职责、具备职业能力、 尽公民职责、善用闲暇时间、养成道德品格;e.强调中学科目重组,以便实现上述目标;f.建议重组中等学校制度,把中学分成初级和高级各3年的两 个阶段;g.强调中学应当尽量适应学

35、生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 h.认为应该使综合中学,成为美国中学的标准模式,以便使中等教育面向 所有适龄青少年,而且综合中学应该包含所有课程;i.强调教师的职责不仅仅 是引导学生去掌握一门特殊的科目,而是把学习的科目和学校的活动作为实现 具体教育目标的方法。 (2)法国法国传统的中学类型为培养精英人才的国立中学一市立中学系统。1902 年法国进行的改革将教授现代语文和自然科学的现代课程组提升到和以拉丁语为必 修课、希腊语为选修课的古典课程组平等并列的地位,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这一 改革也导致了此后的文实之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教育重建中对教育传 统进行了反思。1919年,一批参

36、加过战争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教师成立了 新大 学同志会,推动了法国教育改革。他们要求教育要承当必要的社会职责,培养公 民,表达民主社会精神。统一学校运动促进了法国初等教育的民主化改革,并在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等教育的开展。但中等教育改革还是在20世纪20、30年代 经历了争论和阻力,出现了反复。1923年,法国规定以单一的四年共同课程取 代1902年改革所实行的平行课程。拉丁语是中学前四年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这一 规定重新确立了古典主义教育观。至1923年底,法国的中学几乎重新恢复了以古 典语言为基础的文学教育传统。与此同时,综合性中等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也同样 受到了挫折。上述情况使得法国中等教育在

37、战后现代教育开展的道路上牢固地坚持 着古典的文科教育,虽然有过中等教育综合性改革的努力,但传统的教育态势在一 定程度上保存了下来,一直到20世纪下半期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3)德国1900年德国开始了中等教育改革。所有的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被宣 布具有同等地位,其学生都能进入大学学习。其中,以文科中学最为普遍,其教学 更注重古典语言,与文实中学注重现代语言、实科中学注重语言平衡很不相同。 魏玛共和国建立后,在保存原来中学类型的基础上,新设立了德意志中学和上层建 筑学校。这两种中学的设立冲击了中等教育的双轨制,为民主化改革和教育平等发 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也为综合化的中等教育改革奠定了

38、基础。 (4)英国巴尔福法案及其他法令a . 1902年,英国通过了巴尔福法案。该法案要求建立地方教育当局,而 且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建立中等学校,并资助文法学校,向进入文法学校的初等 学校毕业生提供奖学金,同时还要考虑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问题。b . 1907年,自由党政府公布了中等学校管理条例,试图使所有接受拨款 补助的中学更易于所有阶级的儿童入学。c . 1918年,英国公布了费舍法 案,该法案致力于建立一个包括各级学校在内的公立学校系统,从而使得中 等教育的民主化成为关注的焦点。 哈多报告a . 1924年工党政府上台,成立了以哈多爵士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 就经过对全日制初等教

39、育的调查,提交了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等6份报 告,史称哈多报告。b .哈多报告建议建立适合于所有青少年的中等 教育,并将在11岁以后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义务教育 年限也延长到完成中等教育的最低年限15岁。中等教育阶段分设四种类型的 学校:一是以学术课程为主的文法中学(1116岁);二是具有实科倾向的 选择性现代中学(1114岁);三是相当于职业学校的非选择性现代中学 (1114岁);四是略高于初等教育水平的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1114岁)。四种类型学校的选择分流由11岁考试来决定。中等教育的改 革在以往的基础上得以大力开展,哈多报告也成为20世纪30年代英国中 等学校

40、改革的基础,对后来英国教育制度的开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斯宾斯报告a.开办技术中学,将技术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局部,从而在中等学校里加强 技术教育,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开展;b.支持广泛建立现代中学,认为这是使 低下社会阶层的青少年受到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c.重申各种类型的中 等学校享有平等的地位,青少年从11岁起进入哪一种类型的中等学校,取决 于他们不同的智力水平;d.教育应该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社会需求。中 等学校可根据选修形式开设职业学科等有用科目,而学生可自由选择;e.建 议设立多科性中学,使它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的特点。斯宾 斯报告强调了社会的需要和学校的社会职能,并

41、且明确提出建立具有综合性 质的多科性中学。这对于综合中学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质性影响,是此后 综合中学最早的实践性建议,也为其建立和开展打下了思想基础,并对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英国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开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二)综合中学运动的特征综合中学是一种为全体儿童设立的非选拔性的学校,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学生都在一起接 受教育。 1.广泛性(1)综合中学运动本身的广泛性。综合中学运动作为教育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 是各个国家都必须经历的过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其他开展中国家,只要其建立了普 及义务平等的现代国民教育制度,都必然将此运动作为中等教育开展的重要阶段。只不 过传统教育双轨制国

42、家的过程相对复杂一些,而单轨制国家过程相对简单一些。(2 ) 综合中学运动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作为追求平等民主的教育运动,它所涉及的 教育对象是全体国民。(3)综合中学运动所带来的影响的广泛性。无论是西方兴旺国 家还是其他开展中国家,只要有为国家和社会开展培养人才的需要,只要据此建立现代 教育制度并追求教育民主,都会受到该运动的影响。 2.综合性综合中学运动试图建立一种能进行全面教育的教育机构,因此,在教育机构外部排列或 腊文,这就是著名的七十子希腊文译本,也是之后会堂学校的教材。会堂学 校的性质在早期属初级学校,后来逐渐建立起了初、中、高三级的会堂教育网。初 级教育阶段的学生以掌握读、

43、写、算基础知识为主;中级阶段的青少年学习宗教、 文学、历史等知识;高级阶段的学生们主要在祭司和先知们的指导下研修宗教经典 和律法。宗教学校教育的特点与世俗学校教育相比,宗教学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 .开办时间早;2 .门徒众多; 3.教学内容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教义,已扩展到了世俗教育内容;4.重学术,是宗 教研究和其他高深学问研究的中心;5.社会影响力大。学校教育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的教化功能 传播社会道德观念培养各类人才 成为文化研究中心社会教化的独特机构寺庙印度的佛教教育最为典型佛教教育产生的背景(1)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印度种姓之间纷争不断,刹帝利、富有的上 层吠舍对于婆罗门的

44、特权地位强烈不满,佛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2 )佛 教反对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主张修行以成佛,这满足和迎合了民众的心 灵愿望,因此佛教广为传播。佛教规模的扩大,为推行佛教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佛教寺庙教育 基本情况佛教寺院教育接受820岁的儿童入学,8岁儿童需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年满 20岁后那么通过考试进入第二阶段学习,考试合格者可继续留居寺院,成为正式 僧侣,叫作比丘,开始正式从师修习佛教教义,经过10年研习后方可在 寺中担任僧侣。 教育内容佛教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佛教经典,以宗教知识为主,但也要学习哲学、文学、 历史、数学、逻辑学、天文学等。 教学方法记诵是佛教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45、指要求受教育者反复诵读佛教的经典, 并能烂熟于胸。讲解是指僧侣详细阐述教义或解答僧俗的疑惑,帮助他们尽 量理解掌握。辩论是让僧侣们展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揭露对方的矛盾,以 获得更接近真理的认识。自省是指僧徒们自我研修,反省自我,以独善其身。内部构成,以及教育内容和课程编排上,这一运动都表达了一种全面、综合、优化选择 的特性。 3.平等性(1)综合中学运动总体而言是为了打破西方国家传统中等教育中的不平等的双轨制或 三轨制,试图通过消除中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地位差异 因此,它具有平等主义的色彩 和通过教育制度的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的作用。(2)这一运动表达了社会公正原那么,为 每个男女儿童提供了适合于他们

46、个人能力、能力倾向以及个人动机的教育机会,并要求 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阶层的分化,保持各阶层在社会流动中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确保教育 机会平等、社会声望均衡以及减少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对立。 4 .科学性(1)综合中学运动是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结果之上的。(2)在综合制改组的过程中,各种分组形式以及定向准备和指导阶段的设置等都表达 了追求平等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5.民主性综合中学运动表达了民主社会开展的特性,也是教育民主化的重要表现。通过综合中学 运动,不仅使教育体系自身实现了民主,也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现实民主社会的公民。 6.社会功利性综合中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如何解决

47、传统教育制度与社会经济开展所需技术人才之 间的矛盾,从而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开展。(三)对综合中学运动的评价优点(1)综合中学运动致力于结束以往那种分裂的、互相脱节的和择优录取的多轨制学校 教育体制,使更多年轻人接受合适的中等教育,使学校教育制度更加民主化。(2 )它 有助于学生教育机会均等,促进了社会公平。(3)综合性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业水平的 提高,尤其是为贫困和不够聪明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4)综合中学运动还带来 了教育体制本身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普及教育的提高和实施,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 有助于现代教育制度和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缺陷(1)在一些国家,如英国,因为受到传统的影响,综合中学运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 到了削弱。(2)综合中学运动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改变将学生按阶级区分进入不同类型 学校的做法。(3)对于综合中学运动,来自上层阶级的非难也很多,他们认为综合中 学降低了教育质量,要求恢复传统的学校。(4)一些国家还存在局部传统的中等教育 机构,从而事实上保存了教育双轨制。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确实立(一)苏联建立之前俄国近代教育的开展 1 .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将俄国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开展阶段,为俄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在彼得 一世的教育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创办学校。(1)专门教育方面,彼得一世为了 尽快培养俄国改革和开展所需的专门人才,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