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色活动和管理制度.docx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111714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色活动和管理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色活动和管理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色活动和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色活动和管理制度.docx(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特色活动和管理制度 迄今为止,中山大学政治学专业已逾 100 多年的历史。 1905 年,广东开办法政学堂,始建政治学系,为全国较早设立政治学专业的学校之一。 1924 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 先生手创广东大学,将原法政学堂的政治学系纳入其中,进一步传承了政治学专业的发展谱系,壮大了政治学专业的学科实力。广东大学后来易名为中山大学,但政治学专业仍旧薪火相传,直到 1952 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始告中断。 20 世纪 80 年代,在老一辈政治学与行政学家 夏书章 教授的直接指导下,中山大学政治学专业得到恢复和重建,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以全

2、国院系大调整作为分水岭,中山大学政治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三四十年代,政治学专业群星汇萃,汇集了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政治学家,如萨孟武、邓初民、邓孝思、 张 君劢、詹显哲等,这些学者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专业化、现代化和学科化奠定了基础。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政治学专业的重新建立,以夏书章、王乐夫、任剑涛为核心的老中青三代政治学研究团队再一次把本学科推向了新的发展高潮。 当前,中山大学政治学已成为广东省重点学科,在该学科下面,设有政治学理论博士点,政治学理论硕士点,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公共政策两个本科专业。学科结构基本完备,学科发展平台日趋成熟。 政治学专业拥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学术研

3、究团队。该研究团队目前共有 12 人,平均年龄 40 岁出头,在全国同行中属于较年轻的一支队伍。团队共有教授 4 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 7 人,均为硕士生导师,讲师 1 人。其中 9 人已获得博士学位,有一半在国外或境外获得博士学位,有 4 人曾作为哈佛 - 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在哈佛大学从事过一年的访问研究。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该专业目前已形成两大研究方向。一是政治理论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主要就 政治原则、政治制度、政治价值等问题展开深层次的问思 。二是公共政策研究方向,该方向 以公共政策作为核心,探讨政策评估、劳工政策、住房政策、社保政策等领域的问题。初步形成了两大方向相互配合、相得

4、益彰的效果。 在学术、科研等领域,政治学专业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 2003 至 2007 年间,该研究团队在 CSSCI 收录期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出版专著 18 部。在已发表的论文中,包括政治学研究 1 篇,社会学研究 2 篇,哲学研究 1 篇,管理世界 1 篇。 2003-2008 年,本专业共承担国内外课题 19 项,总经费逾 300 万元,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 2 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 4 项,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 2 项。在已结项的成果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5 项,其中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 2004 年至今,政治学专业共出版专著 13 部,出版译丛两

5、套,编著十部,定期出版中大政治学评论三辑。 近年来,政治学专业还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会议。 2004 年 6 月,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发起举办“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二百余名学者就政治学重大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 2004 、 2005 年岁末,中山大学连续两年召开“中国政治发展学术对话会”,来自全国的一流政治学者就中国政治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2006 年,中山大学发起召开了“首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为凝聚全国青年政治学者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2007 年召开“吉登斯与现代社会理论学术研讨会”,当代思想大师安东尼吉登斯

6、携夫人亲自参加会议,在国内政治、社会理论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展望未来,中山大学政治学专业的发展目标是,按照“精诚团结、实力雄厚、特色鲜明、视野宽广”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学术平台、研究方向和学术交流等领域的建设,把政治学专业推向新的发展水平。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学科的学术渊源传承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1905年广东法政学堂的行政本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本学科恢复与重建以来,在老一辈学者夏书章、王乐夫教授等的带领以及广大中青年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1998年在国内首批获得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点,2000年成为本专业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被评

7、为当时本专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并获评广东省名牌专业,2003年首批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以本学科为基础成立了二期“985工程”中山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本学科以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为依托,同时具备国家重点学科、省级名牌专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11工程、985创新基地等学术平台,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同行前列,在学术团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结构优良的学术团队,综合实力雄厚目前,本学科拥有专职教学研究人员34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1人、讲

8、师6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1人,45岁以下23人、占67.6,55岁以下32人、占94,具有博士学位29人、占85。在学术队伍中,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留美博士3人,香港博士5人,取得境(国)外博士学位者占23.5,80以上的研究人员有过在境(国)外进修和作访问学者的经历。夏书章、王乐夫、任剑涛、陈瑞莲、马骏、倪星、蔡立辉、郭小聪等教授的影响力为同行所公认。学术团队充分体现了人才层次高、国际视野和本土化有机结合的特点。(2)严格的人才培养制度,培养质量优异本学科坚持素质教育方针,尤其重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本学科借

9、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在进、管、出各个环节进行改革,搭建了系统、规范的博士生培养平台。博士生毕业后竞相被一些名牌大学聘用,成为我国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新生力量。本学科也着力培养硕士生、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发展动态。“面向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评价为“很强”、“较强”的共占85%。在社会教育方面,本学科多年来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培养高级行政管理人才。与英国牛津大学联合举办十期广东省高级公务员研修班,为高级公务员的培训开拓了新模式,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

10、的肯定和赞扬。作为最早开展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学科点之一,本学科对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公共管理干部队伍,做出了巨大贡献。(3)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科研成果丰硕“十五”期间,本学科形成了政府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依法行政与公共伦理、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社会政策、电子政务、政府绩效评估等研究方向,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5项。各种科研项目总经费843.7万元,其中纵向经费211.7万元。获各种重要科研奖励22项,其中国家部委级奖

11、3项,省级奖10项。出版著作和教材43本,发表论文437篇,其中CSSCI论文176篇。这些成果一是体现了基础理论和前沿理论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如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与学科体系的建构,国外公共行政学理论前沿研究,行政伦理的前沿探索,公共预算前沿理论研究,等等。二是强调了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重视实证研究。对中国公共预算的实证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地方政府和区域公共管理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公共政策领域的实证研究继续深化。在实证调研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广受好评。三是突出了以“中国问题”为核心,构建行政管理学本土理论。创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理论体系,提出了中国社会转型

12、时期公共伦理问题的分析框架,初步构建了关于中国公共预算的本土理论,等等。(4)多渠道的学术交流,交流成效显著本学科一直积极开展国际和国内学术交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举办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与各类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吸引著名学者前来访问研究,扩大自身学术影响和辐射,成为本学科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中心。“十五”期间,本学科主办了6次国际学术会议、7次国内学术会议7次,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4次。本学科对高质量的境内外合作交流尤其重视,在这方面,除了积极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还聘请了国际著名公共行政学家担任发展顾问,为学科建设出谋划策。本学科已聘请的顾问中包括:美国乔治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Thomas Lauth教授、锡拉丘斯大学马克斯韦尔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Jeffrey Straussman教授、克林顿政府总统预算与管理办公室的预算顾问和IBM公共部门运营研究中心的Jonathan Breul先生、亚利桑纳州立大学公共事务学院蓝志勇教授,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