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doc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58001823 上传时间:2022-11-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doc(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一.引言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1 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2.2 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不同3.1.1 美味与营养的观念不同3.1.2 铺张与节省观念不同3.1.3 赴宴的时间与着装观念不同3.2 饮食方式的不同3.2.1 共餐制与分餐制3.2.2 餐具3.3 饮食内容的不同3.4.2 用餐时的气氛不同3.4.3 用餐时礼仪不同 菜名的差异四.饮食文化产生的原因农业构造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哲学观念的差异五.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化结语参考资料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世界文化这一大环境中,饮食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带

2、来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方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三个方面来分析差异。再通过阐述中西方农业构造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与哲学观念的差异来分析造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将会在交流中共同开展,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进的作用,对我们有很大的意义。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观念 一、引言 人类生存与提高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根底是饮食,同时饮食也是社会开展的条件。民以食为天是中国一句谚语,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中国参加世贸组织,经济开展的加速还有世界各国的联系愈来愈严密,中西饮食文

3、化不断发生碰撞与融合。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此期间必然会出现彼此不相适应的情况,也会出现彼此发生冲突的状况。比方,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文化误解。举个例子,在很多中国人眼中,肯德基,麦当劳,炸鸡腿,汉堡就是很典型的美国食品。而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的食物很繁杂。美国人一般而言吃墨西哥,中国,泰国与印度等亚洲食物。因此,本文主要从双方的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方面来具体研究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此研究,有利于加强中美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更能够消除两国人民交流中的障碍与误解,让人们对中西饮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彼此饮食文化的差异,不仅可以加强我

4、们对国外文化的理解,还可以促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这使中西饮食文化能在交流中共同开展,彼此接纳,而且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二、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西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缩,西方的饮食文化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下面来谈一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2.1 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所谓中国饮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

5、性与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注重菜肴的色、香、味俱全,不管营养的多与少,充足还是不充足,也不管各种营养成分的搭配,忽略了食物的最根本价值,这也是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短处。中国饮食文化的开展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个缩影,从茹毛饮血到用火熟食,再到唐宋的蓬勃开展时期,最后进入现代的繁荣新阶段,是我们整个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 当我们谈到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时,大家首先会想到就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各种菜系的特点与烹饪方法也有所不同。从中国八大菜系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中国的饮食还具有季节性。在炎热的夏天我们一般都喜欢吃凉拌、冷

6、冻的食物,例如:凉面条、各种拌凉菜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吃像火锅这样的热气腾腾的饭菜。中国饮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医食结合。就是利用食物具有哪些药用价值,我们可以把它做成美味的食物,到达对疾病的防御与治疗的效果。在中国人的食物在不同的形状,颜色,味道。例如,许多人喜欢拍美味的食物,然后上传到互联网。他们只是赞美食物的味道在每个图片的描述,几乎没有人会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在许多情况下,食物不仅是生存与保持安康的东西,也是精神上的一种追求。不同的食物添加不同的成分来增加味道。西方讲究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不管饭菜的色、香、味、形如何,一定要保证有营养,讲究一天应该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中国

7、应学习西方这种科学理性化的饮食观念,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安康性与烹饪的科学性,取长补短,让中国饮食变得更好。2.2 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与特点所谓西方饮食文化,是指西方人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与。西方的饮食文化有起伏而又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说意大利菜是鼻祖,法国菜是国王、美国菜是西方的新贵。 西方国家的日常饮食都是以肉食为主、素食为辅,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中国有著名的八大菜系,西方国家也有很多饮食种类,著名的有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德国菜、俄罗斯菜等等。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种植业的比重很大,而且还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技术。西方那

8、么以畜牧业为主,烹饪技术与中国相比就显得十分简单。由于饮食的主要内容、生活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不同,那么在饮食观念方面中西方就会存在很多差异,但是我们要做到科学饮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才是最重要的。3.1.1 美味与营养的观念不同中西饮食观念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味与营养的观念不同,一谈到营养问题,实际上就触及了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弱点。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油炸与长时间的炖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流失了。中国的饮食一般首先考虑的就是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但凡看着淡而无味的食物,我们就觉得它不好吃,不管这样的食物有没有营养。饮食方面,我们注重的更多的是食物的味道,往往无视了营养

9、的问题。中国人对吃十分重视,对美味的要求也到达了极致。这样各种各样的美食就产生了,人们就会忍不住的暴饮暴食,却无视了食物本身的营养问题,这说明了中国人的饮食是重视美味的感性饮食。西方人的饮食注重科学,讲究营养。在“吃的问题上,中西方的观点是不一样的。他们饮食的最高标准就是营养,日常饮食总要考虑到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搭配是否适宜,是否能被进食者充分吸收消化,而饭菜的色、香、味如何,他们一般都不会过多考虑,即便口味千篇一律,让人看着没有一点食欲,但他们也会吃下去,因为这些食物有营养。虽然这种饮食观念很机械化,可对于人的身体安康是有好处的。这就是西方人普遍的饮食观念。虽然西方人在宴席上,也讲究菜的

10、原料、形状与颜色等方面的搭配,但是无论如何高档,他们的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虽然一些事物的色彩搭配的很好,但是各种原料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3.1.2 铺张与节省观念不同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排场大才够体面,所以备餐时酒菜都是很丰富的,餐桌上的饭菜数量要多,质量要好。菜的数量越多,菜越珍贵,也会显得主人很好客很热情。但是如果主人准备的饭菜仅仅够吃的话,就会被视为小气,反而薄待了客人。在饭店里中国人点菜显得格外铺张、浪费,气势也十分壮观,可以说铺张到了极点。这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民俗民情,我们在饮食方面是需要努力改良的,特别是中国人的爱面子、讲排场这种不好的习惯,但这种不好的习惯似乎是很难改变的。

11、 在西方,他们在节省这方面的意识是非常强的,吃饭讲究简单化,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准备不过是五六道菜而已,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得上菜,其余根本上是陪衬。平时宴客,饭菜的准备更为简单,他们觉得只要够吃能吃饱就可以了。很多人都知道美国的“potluck,这种聚会形式更为简单,要求参加聚会的人自带一道菜或者饭后的甜食,让大家共享,而主人只提供一些饮料与一道菜就行了,可见,他们的饮食很节省,也不讲排场。在中国人看来可能会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但是我们认为中国人请客吃饭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勤俭节约的意识,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3.1.3 赴宴的时间与着装观念不同中国有

12、句来形容时间珍贵的古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是这样的时间观念似乎更多的是运用到了学习上。在生活上,特别是在参加宴会时候,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极为淡薄,特别是参加聚会的时候,迟到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国人注重吃喝,西方人注重玩乐,但是西方人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各种活动、各种宴会都会按预定的时间开场,迟到也会被视为很不礼貌的行为,甚至被认为这是对其他客人的不尊重。中国人请客吃饭一般都是中午或者晚上,一顿饭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就能完毕的,可是不折腾几个小时是不会轻易罢休的,倘假设很快吃完主人很可能会认为是自己待客不周,或者是饭菜不合胃口。美国人请客吃饭那么比拟随便,一般约在午餐,因为这样

13、比拟节省时间。着装观念不同。着装也表达一种社会文化,表达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与文化修养问题。在中国有句俗语:人靠衣服马靠鞍。中国人穿着打扮也很讲究,但赴宴时穿着就比拟随意,用餐时我们可以穿平时所穿的衣服,不用刻意的装扮一番,只有在重要的宴会上才会穿得很正式。而西方人赴宴时穿着较为正式、得体。男士通常是内穿白衬衫,打领带,穿上西装,再配一双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还要戴上耳环。如果去高档的餐厅,不可以随意穿上休闲服到餐馆里用餐,而中国就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餐桌上中西方的着装观念是有所不同的。3.2 饮食方式的不同3.2.1 共餐制与分餐制西餐文化与中餐文化有很大

14、的区别,就饮食的方式来讲,中国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吃饭时为了能形成一种团结、与谐的气氛,使用的一般都是圆形的餐桌,大家团团围坐,共同来享有桌上的丰富食物,我们把这种饮食方式称为“共餐制。在西方,无论是宴请客人还是一家人坐下来吃饭,就餐者都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我们把这种饮食方式称为“分餐制。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共餐文化往往可以制造一种与谐、融洽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夹菜,可以表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也早已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而西方吃饭习惯用长条桌子,实行分餐,各自点菜,各持一份,外表上看总觉得过于冷清,但实质上表达了卫生与节省的理念。不但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安康。就拿吃鱼

15、来讲,美国人是先把鱼破开,去掉主骨,切成一块一块的再进展加工。中国人是把整条鱼放在桌上,大家围着桌子一起吃。西方曾有人对中国人吃鱼做出评价说,一条鱼被你一筷子我一筷子的戳,鱼被碎尸万段,还沾了不少口水,谁能吃的下去呀!从卫生角度来讲,共餐制确实给人们的安康带来了很多麻烦,很多人一起边吃边笑,唾液乱飞,甚至还有人在一盘菜里面夹来夹去,翻来覆去的挑选食物。有的主人为了表示自己的热情,直接用自己的筷子来帮客人夹菜等等。3.2.2 餐具的不同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十分的明显。中国人用筷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餐具的不同也是在不同文化引导下形成的。众所周知,中国人包括亚洲的一些国家,吃饭时使用的是

16、筷子与汤匙,饭也用碗盛;而西方人那么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一边切一边吃,喝汤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着东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用筷子有很多讲究。例如,不允许用筷子打碗或把筷子插在碗中间。3.3 饮食内容的不同中西饮食文化中食物种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的食谱极其广泛,西方人那么相对少得多。一定数量的食物.相应地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有限的食物要养活众多的人口,就得以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如大灾之年,就得吃一些粗陋的食品以维持生命。有人统计中国人的食用植物达六百种之多.是西方人的六倍。西方人在古代,虽然也有粮食歉收、牲畜死亡、

17、食物匾乏的时候,但依然在总的方面比中国人要丰盈得多,越是到了近代与现代,由于生产的开展.人口的增加低于粮食产量的增加,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因此无需扩大食物的种类.日常的食物固定在某几种作物与动物之上,食谱中饮食原料的种类远比中国人的少。中西饮食原料种类的不同还可从中国饮食无禁忌而西方人有禁忌这一区别上得到充分表达。中国人的饮食无禁忌,我们无所不食,无论飞禽走兽都在可食之列。美国人不吃蜗牛,法国人不吃蝗虫,西方人认为动物内脏不洁,多不食。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的饮食以肉类、奶制品与面食为主,他们几乎天天都在吃牛肉、啃面包、喝牛奶。而中国人那么是以大米、面粉与蔬菜为主食。为什么西方人不选择大

18、米为主食而中国人也不选择肉类为主食呢因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的生产活动必然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与影响。从而,人的生产活动所能产生的可供人选择的对象就是有限的,人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马克思与思格斯对此都有过极深刻的论述,他们指出“人并没有创造物质本身,甚至人创造物质的这种或那种生产能力,也只是在物质本身预先的条件下才能进展。就中西方人而言。地理环境与气候的差异对其饮食对象的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的自然条件很利于农业开展。在它广阔的领土之上,有黄河、长江两大水系与很多江河湖泽。还有广阔的肥田沃土。而且,位居东亚的中国还受着典型季风气候的偏爱,强大的夏季风,在高温季节带来充分的雨量。

19、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以小农经济为根底的华夏文化。相比之下,西方的自然条件就不利于农业的开展,土地贫瘠,土质很薄.缺少水分,不宜种水稻,但适合种植麦子与草,大片的草原养肥了大群的牛羊。再者,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这样,兴旺的畜牧业便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与奶制食品。西方人又很注重营养的摄取。因此,西方人一般都是大骨骼、高个子、长腿、宽肩、肌肉兴旺、身体强健,但中国人却身材矮小、体质瘦弱。虽然这些食物给了西方人一个强健的体魄,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扰肥胖。据统计,西方人肥胖的比例远远高于中国。饮食对象的不同并不能说明每个

20、中西方人都热爱自己民族的食品。实践说明。有中国人喜欢西餐的,也有西方人喜欢中餐的。但是,在商品经济不太兴旺.交通不够便利,中西方不能顺利地进展商品交换时,人们也只能作出没有选择的选择。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那么,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一样的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华夏文明。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西方也有自己的餐桌礼仪,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各具特色,所以中西方餐桌礼仪也会存在着差异。为了更好地进展跨文化交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餐桌礼仪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有必要的。中餐

21、餐桌是圆桌新式快餐及小吃部暂当别论,西餐餐桌是方桌一圆一方,彰显文化。中国人到餐馆吃饭是一个重要的交际行为。一般一个人出钱作东,大家一起围一张圆桌,谈天论地,便于交流、沟通。一般吃过几次饭,喝过几次酒,是衡量交情深浅的重要依据。圆桌,显然是便于沟通的最正确就餐方式,为这种交际式就餐文化添砖加瓦。西餐厅也是交际场合,但注重的是一对一交流。一条方桌宽不过一米左右,对面客人伸手可及。交谈起来四目相对,真挚专一。顺便说一句,欧洲人交谈时一律盯着对方的眼睛,决不分神。如果一边跟对方讲话,一边回应旁边的其他人,或者侧身跟别人讲话那么都会被认为是对人不尊重的。方桌正好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开会也

22、好办公也好,一律是高官台上高坐,大方陈词,下边洗耳恭听,细心笔录,生怕漏掉一个字。没方法,位置是上级给的,前程攥在某一个人的手里,如果显示出些许不恭不敬,岂不是自毁前程。圆桌吃饭虽然也有位置区别。但吃饭嘛,大人物总得做平易近人状,脸色也不要太难看,这样大人物自己也好有胃口!小人物也可斗胆说点不疼不痒的话,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似乎拉进了许多,尽管主次还是有的。西方国家讲究民主,开会根本上都是圆桌会议,首席位置不是首席长官,而是会议主持人。这样,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在形式上充分表达民主。吃饭时候,无论官大官小,两个人近距离平等相对,恰恰是平等与尊重的延续!3.4.2 用餐时的气氛不同在餐桌上,中国人吃饭

23、要有一个热闹、温馨的环境,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笑边谈话才会显得很热闹,但用餐时如果主人与客人不谈话,在中国人看来,气氛就会显得格外冷清,也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他们认为用餐时一定要注意礼仪,比方在喝汤时发出声音、大声与别人谈话等都会被视为失礼。西方人用餐时很安静,比方在英国,用餐的人都静悄悄的,甚至牙齿都不露出来,保持着绅士风度。他们认为在餐桌上说笑或者发出奇怪的声音都是一种很粗鲁的行为。由此可见,中西方用餐气氛也有很大的差异。3.4.3 用餐时礼仪不同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懂礼、习礼、重礼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谦让、与谐,这也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餐桌上

24、的各种饮食礼仪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先了解一下关于中国人用餐时的礼仪:就餐前要排座,排座位也讲究礼仪。总的来说,座次的首席要让年长者、辈分高的人来坐,末席是年龄小、辈分低的来坐。我们可以看出排座是以尊敬老人、尊重宾客为根本的原那么,这也表达了中国人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表达一种人情与伦理之美。吃完饭了以后,如果长辈还没吃完,晚辈就不能离开他们的座位。吃饭的时候应该注意,否那么会被认为是粗鲁的。中国餐桌上有如此复杂的礼仪,西方餐桌上也有他们独特的礼仪。先谈一下西方的座次礼,西方国家的餐桌是长条形的,主人会让客人来坐主宾席。关于座次的排列,主要有英美式与法式这两种排列方法。英美式

25、座次的排列方法是:餐桌的两端是男女主人,然后男客人坐在女主人的右侧,女客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侧;法式座次的排列方法是:男女主人在中间位置对坐,女主人右侧是男主宾,左侧是男次宾。男主人右侧是女主宾,左侧是女次宾。然而,有时中国人太好客了。主人喜欢劝客人喝酒,劝他们在宴会上吃东西。如果客人不喝酒或吃得少,他们会认为他们对客人不够周到。但这是劝客人喝酒在西方是不礼貌的。西方人喜欢喝酒,因此他们认为酒是美味的,神圣的。同时,西方人也有自己独特的礼仪。西方人比拟简单,所以吃饭时要注意秩序。最大的礼仪是女士优先。这是绅士。西餐没有什么复杂的礼仪。但西方人吃饭彬彬有礼,他们喝汤,没有任何声音,也不跟别人说话。中

26、西方餐桌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开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为外国举办晚宴是一项重要的交流活动。有时很容易打破礼仪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损害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对中西方餐桌礼仪有一个根本的了解,我们应该吸取精华,去除糟粕,形成更完整的餐桌礼仪。 菜名的差异中国的很多菜名中往往包含了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的打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烹制的,“宫保鸡丁,“宫保是官员的职位。有的菜名还与典故、传说有很大的关系,如“霸王别姬。“佛跳墙那么是传说,这道菜的香味引得寺庙里的与尚纷纷跳出院墙。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开展,菜肴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相比之下,西

27、餐的菜名要简单得多,炸鸡腿、香辣鸡翅、炸薯条、汉堡包、海鲜汤,几乎无一不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来命名的。还有一些西餐厅里经常出现的菜肴如意大利面条、意大利比萨饼等也是如此。这在中国人看来就没有了诗情画意的“味道在其中了,但却符合西方人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省去了不必要的思考时间,简化了吃喝的过程。四、饮食文化产生的原因农业构造的差异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地理环境多样,物产富饶。这些有利的条件都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物产资源。我国的主食以稻米与小麦为主,另外小米、玉米、土豆与各种苕类也占有一席之地。除了米线之外,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以及各种粥类、饼类与千变万化的小吃类使得人们的餐桌绚丽

28、多彩。中国饮食主食以水稻与小麦为主要原料的形势是由作物“南稻北粟分布影响的。而且由于长期以来中国百姓生活水平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肉食在中国饮食中占的比重较小。百姓的日常饮食以粮食与蔬菜为主,肉食为辅,通常在过节时才会去做美味的肉食。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暖湿气流给美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带来了丰富的降水,对于牧草生长来说很适宜,耕地面积小于草原面积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其畜牧业兴旺,畜牧业在农业构造中占主导地位。欧洲西部受西风带控制,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阴雨天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降水比拟均匀,不利于粮食作物及油料作物的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因此,一般以畜牧业、花卉种植业等农业类型为

29、主。欧洲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远离海洋,或者地形阻挡,湿润气团难以到达,因而枯燥少雨,农作物以耐旱的小麦为主。这样的农业构造决定了西方人的饮食以肉食与面食为主。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者是抉择,也就是人们认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与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价值观的不同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西方人更喜欢一个人吃饭。他们更喜欢个人主义,西方的饮食文化处于“别离的状态。这与中国的分享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在西餐桌上,人们也围坐在桌子旁,但每个人都有他或她自己的盘子,叉子与刀子,勺子。他们根据自己想要

30、的东西把食物放进自己的盘子里然后吃。也有许多良好的餐桌礼仪,如吃悄悄与轻轻,不乱扔垃圾的桌子等。这说明西方人重视个人隐私,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也就是说,每个人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不需要服从任何其他集体,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任何群体。西方人注重个性自由开展。他们也把个人作为开展的中心,强调个人的自由、热情与主动性。简单来说,人们只需要与他人交流,他们就对宴会感兴趣。如果他们不满意的对象或主题,他们可以寻找一个新的目标,无论何时何地。当然,他们不应该对任何人或团体负责。众所周知,中国人喜欢大圆桌,在宴会中营造一种团结与谐的气氛。长

31、期以来,中国人喜欢与家人与朋友分享食物、房间与其他东西。当晚餐开场时,主人通常会告诉客人菜肴的名字,并邀请参加者热情地品尝与品尝。与客人赞美菜的美味,使主机相当快乐。这种模式的文化正在经历数千年。事实上,内涵更像食物本身,也意味着统一、幸福与满足。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非常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在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人们追求个性与自由生活方式的独立开展,被认为是一种严肃的个人主义。在中国思想中,集体主义的概念也被提升为一种有价值的优秀品质。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定义是他们的情感,集体主义是忠诚与团结的象征,但个人主义总是代表自私与不忠。同样,人们相互敬酒、相互问候,反映了

32、各种传统美德,如相互尊重、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与中华民族的团圆心态相吻合,也表达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与谐。哲学观念的差异 哲学体系在文化中是相当重要的。就西方制度而言,人们更倾向于形而上学。也就是说,世界是孤立的,静态的,片面的,一切都是孤立的,从来不改变。如果有任何变化,那只是数量与地点的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原因不是在事物内部而是事物之外。就是说,人们应该用最直接的方式对待事物,追求事物的透明性而不注重内部关系。在饮食文化中,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们,没有任何华美的点缀。无论是菜单还是摆盘,这都符合西方做事的原那么。因此,当中国人与西方相处时,他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西方人是严谨的、顽固的。

33、西方人认为营养是饮食的最高标准,这一概念进一步反映了他们的直接行为与思想。在形而上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人对现实与客观的追求表现出高度的热情。所以他们不关心艺术与创意的饮食。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模糊而难以捉摸。它从不追求客观性与真实性,而是强调分寸、整体合作与适度。抽象的分寸感与适度性很难界定,但中国人在模糊概念之间到达了完美的与平境界。在烹饪中,中国人注重整体的整合。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协调菜肴的各个局部,形成美味的食物。同时,经历也模糊,同一菜也可能有不同的味道中国人总是以经历把握菜肴,追求烹饪技艺的随意性与艺术性。五、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随

34、着经济全球化及信息交换的加快,中西方饮食文化也在相互借鉴与渗透中开展。譬如,现在的中餐己开场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安康性与烹饪的科学性了,而西餐也开场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开展。可以预见,中西餐饮文化将在交流中共同开展。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相互借鉴与渗透将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从而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了解,为中西方与谐开展带来机遇与支持。结语饮食文化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其中一局部,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具体差异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能够增加我们文化方面的知识,而且在餐桌上还可以防止因为不恰当的饮食行为所造成的误解与交际障碍。本篇论文从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来着手,比方:饮食观念

35、、饮食方式、饮食内容、烹饪方式、餐桌礼仪等,分别介绍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种种差异,让我们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开展,国与国之间在各个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严密,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将会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两种饮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必然给中西方人带来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安康的生活。参考文献1郑俐娟.从跨文化角度探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内蒙古:2021.032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 M . 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21.3徐先玲.西方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08.4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J.广东:商讯商业经济文荟,2005.(05)5卞浩宇.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拟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036李曦,中国饮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7.东食西渐-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作者(英国)(Roberts.J.A.G)罗伯茨译者杨东平8.当筷子遇上刀叉:看中西饮食文化比拟作者杜莉、孙俊秀、高海薇、李云云第 2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