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精选.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56378119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精选.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篇一:中西方饮食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方饮食我文化异同比较 摘要: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论文通过主要介绍中西方各自不同的风俗,地理,材料,观念,习惯的差异而造成的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差异。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要素的阻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关键词: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 西方饮食 差异

2、 交融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构造的差异 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那么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故有人按照中西方饮食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遭到阻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

3、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其中一个最大的差异确实是西方人不吃动物内脏,不吃动物头尾与皮,这在中国是难以理解的;而在中国,鸡脚那么为鸡身上相当贵重的部位,可以做“泡椒凤爪”;鸭掌可以做“金鱼鸭掌”;用鱼头可以做“砂锅炖鱼头”;用猪肠可以做“九转大肠”;用猪脚可以做“白云猪手”,连猪心上的血管,也可做“烩管廷”。 (二)中西方烹饪方式的差异 中国饮食“蒸、煮、焖、炖、煨、烧、爆、烤、煎、炒、烹、炸、拌” 等样样精妙。不同的厨师有本人的做菜风格,确实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因本身情绪的变化或者其时间场合不同

4、,即兴发挥,做出来的菜的品味也会不一样。对厨师来说,烹调是一种艺术,千变万化中却符合科学,表达着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而西方烹调讲究标准, 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行事。在实践操作中按科学要求或菜谱对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海外文摘曾登载的吃在荷兰一文,文中细心描绘了荷兰人的家中厨房有天平秤、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料瓶,就像一个化学实验室。从烹饪过程来看,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协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由于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许多中国人习惯每

5、日购置新鲜食品烹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置一周的食品储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明白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此油烟多,加上多不留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留意。因此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三)中西方用餐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只要一有宴席,确实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桌是圆,中间放着美味佳肴,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人们互相敬酒、互相让菜、劝菜,在美妙的事物面前, 表达了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礼让的美德。而西方流行自助餐,立

6、即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还有一种聚会,称之为“Party”,主人只提供饮料、酒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如奶酪、炸薯条、三明治等,并不提供饭菜。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这种方式缺少了中国人联欢共 乐的情调。 (四) 饮食观念的差异 比照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爱好小而精。关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确实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由于有营养。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

7、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异构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那么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五) 用餐礼仪: 在礼仪方面,中西两者更显不同。在中国古代,在用餐过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缛节。礼记曲记载:“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放饭,?毋固获,毋扬饭,?卒食,客自前跪,撒饭齐以授相者,主人辞于客,然后客坐。”这段话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饭时,不可以只顾本人吃饭。假设和别人一起吃饭,必须检查手的清洁。不要把多余的饭放回锅里,不要专占着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完饭后,客人应该起身向前拾掇桌上的盘碟,交给主人,主人

8、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这些礼仪有的在现代也是必要的礼貌。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假设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留意欣赏主人预备的饭菜。假设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间隔远的交谈。 (六)各宗教的饮食差异 1.基督教 基督都创新于公元1世纪,创始人是耶酥,地点在当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在饮食上没有太多禁忌,只是在节日时对饮食有一些规定。 2.犹太教 犹太教是陈旧的宗教,公元前2000年中叶,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1世纪构成以色列

9、和犹太两个国家。开始他们信仰氏族祖先和自然精灵,到公元7世纪由魔西创立了犹太教,并成为他们的国教,奉主神耶和华为万能的上帝。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兰”是阿拉伯语译音,原意为“顺服”,指顺服唯一的神安拉。我国习惯称为“回教”或“清真教”。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件半岛,以后逐步开展为世界性宗教。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较多,主要是不食不洁之物,这包括猪肉、狗肉、驴肉、马肉、兔肉、无鳞鱼及动物的血和非阿訇宰杀的动物和自死的动物,同时还禁止饮酒。伊斯兰教的主要节日有: 4.佛教 佛都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子,乔达摩悉

10、达多创立的。从公元前3世纪始不断向境外传播,我国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时传入的,以后逐步构成了饮食禁忌;一是不吃荤,“荤”包括一切动物性食品和葱、蒜、韭等辛香味食物;二是不饮酒。而南传佛教和西传佛教饮食禁忌较少。 小结与展望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归根结底仍然感性与理性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哲学理念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如此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由于这些差异而改变,这种差异大概正随着科学的不断开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开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注重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交融最重

11、要的根底。只有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在文化碰撞中不断的开展、交融,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讲,都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中国入世之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这是由于,入世必使 国际经贸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宏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开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理解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开展, 二 、中西方饮食的跨文化交融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西方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

12、的地理标志,而成为“共住地球村”的一员。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展的沟通、交流不断增多,中西方饮食文化呈现出跨文化交融的趋势。这一趋势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变化开展中,主要表现为: (一)饮食搭配更加合理。传统中国饮食往往忽略食物的搭配,不留意营养搭配的详细比例,往往是几种食材经历性的放在一起烹饪,看似荤素结合,搭配较为合理,但却没有详细的营养分析。受西方饮食文化阻碍,现代中国饮食越来越注重食材之间的科学搭配,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平安,只要营养充足,也不会太在意食物的单一、滋味的贫乏。此外,具有微观详细、定量监测等特点的西方现代营养学也被引进中国,与传统的食疗养生学说并存,为菜点的营养健康提供了

13、充分的保证。 (二)烹饪过程更加简化。西方饮食强调效率,这与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开展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受其阻碍,中餐也更加强调效率要求,主要表达为快餐文化的蓬勃开展以及烹饪过程的不断简化。西方烹饪方式崇尚材料简便,制造简便,携带简便,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弱化了烹饪带来的乐趣,烹饪方法常以煎、 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大块的,然后生吃。 (三)饮食标准更加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行事。烹调之前,有详细的菜谱可供指导,不管食材的选择、配比、烹调的程序都有较为严格和明确的要求,标准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预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现在有特别

14、多中国家庭受其阻碍,厨房日益变成“化学实验室”,因此,这也反响了现代人对食物营养的注重。 (四)餐桌礼仪更加自由。传统中国的餐桌上,尽管觥筹交织、互相劝酒让菜,但实际上却有尊卑之分,座位的排序表达了身份和等级区别,而西方的餐桌上,虽也有位次排序,但更多的反映的是主人和来宾之别,而非明显的身份之别。随着国人平等认识的逐步加强,餐桌礼仪更加倾向于西化,更加崇尚自由、平 等和个人独立。 参考文献: 1蔡华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张大超.论中西文化传统与社会生态的差异与整合J.莆田学院学报,2003. 3蒋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缘故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15、D.湖北学院学报,2007. 4 蒋艳,2007,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缘故分析及其研究意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篇二:中西方饮食文化产生差异的缘故 1.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Why the difference is so great in the food culture between western and China. Actually, no matter western countries or china, the food cultur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its culture respectively. (1)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还

16、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一是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有用的东西。历史上,所有的有用的技术十分兴隆,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兴隆,而有关的非有用的一些东西那么无法开展;二是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阻碍深远。 (2)西方文化。 在制服自然、培养科学认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注重开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理性确实是在探究自然的过程中,进展平复的考虑、分析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行事力求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本人。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确实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清晰显,

17、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2. 哲学差异阻碍饮食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造和食用过程中所构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阻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构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构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那么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别离与对立。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也大不一样: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

18、天人别离,强调方式构造。而它们决定了各自饮食观念的不同。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方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方式构造。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构造是相对次要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构造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美,因此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方式构造的强调也直截了当源于其宇宙方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详细化、精确化确实是方式。在西方人看来,个性和个体的是人与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之一,是构成美的重要要素,崇尚

19、个性突出,因此生活中以特为贵,烹饪上以独为美。篇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姓名: 院系: 专业: 学号: 得分: 摘要: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由于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注重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交融最重要的根底。 关键字:中西文化 饮食 差异 生活 健康 饮食是人类生活、生存与开展的必需,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找出可以融会贯穿的地点,促进中

20、西文化交流。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要素的阻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理解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时能对中国文化进展吸收与改良。 一、 中西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构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顺眼。这种顺眼,是指中国饮

21、食活动构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征询“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理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注重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留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那么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关于饮食活

22、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档次的征询题。中国的饮食倡导健康优美、发奋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但凡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豪华,比较群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明显特点: 1.注重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按照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讲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造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那么会将各类面食制造成菜肴:各种

23、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那么讲究比照、明快,因此色泽艳丽,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特别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特别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

24、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平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此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关于烹饪食物,营养性确实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由于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效劳,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如何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滋味,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确实是鸡,牛排确实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展的,色彩上比照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关,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特别注重“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

25、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交融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异构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那么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三、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方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特别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阻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

26、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方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互相敬酒、互相让菜、劝菜,在美妙的事物面前,表达了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礼让的美德。尽管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缺乏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聚”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到达交谊的目的。假设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特别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表达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表达于相邻来宾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27、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那么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那么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立即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酷寒。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

28、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异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阻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本人的饭菜,不必考虑别人的口味和爱好,用餐时也只吃本人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四、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因此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因此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

29、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奇异。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构造,因此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构造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络。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那么“无灵”,因此,有些中国人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本人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兴隆的食品工

30、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约时间,且营养良好小。有人按照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五、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定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由于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注重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交融最重要的根底,只有交流,才可能理解,才有可能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俊霞. 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J.学术交流.2007(2) 2王维平.跨文化语用失误 的文化透析 J.学术交流 2006(1) 3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