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类型.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551342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类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类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类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类型.doc(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现代文阅读常见题型及规范答题模式类型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规范地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有资深教师认为,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但事实上,离开原文答题这一“下策”往往才是高考中常用的答题方法。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纵观近几年高考卷出现的题型,大致可以归为几类:

2、语言修辞、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归纳要点、人物形象等。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是有规律可寻的,现就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各类题型的解法进行实证的分析。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

3、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

4、”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结构上1. 文首:开篇

6、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对比衬托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对比衬托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思想内容上: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7、 艺术类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

8、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9、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问: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答: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

10、)的内容要点。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11、。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

12、,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

13、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审清题目要求找准答案信息 读题要仔细,看清命题的具体要求,要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有何限制,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在相关的词语下打上着重号,以提醒自己。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看问题 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看要求 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

14、的范围、角度、形式等。看分值。 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看有无字数限制。 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赏析短文写作指导从2005年开始,高考湖南卷(语文)要求阅读文学作品后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结合所学课文让学生

15、了解、学习、掌握这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很有必要。一、范文引路: 怎一个妙字了得(正标题是观点,是写作的小的切入点) 赏析登泰山记的艺术手法(副标题是写作角度) 登泰山记一文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和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领起段:手法表达效果 明确赏析对象,紧扣所选的题目写作出总体评价) 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评)例如,先用“其级七千有余” (叙) 暗暗点出泰山的雄伟析,然后借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叙从侧面烘托泰山的高峻。

16、 (析)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外,又以“明烛天南”“白若”“绛皓驳色” (叙) 等作侧面烘托,给人以想像,又生动有趣析。 本文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也各具特点。(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叙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析“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叙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析)“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叙)这一

17、比喻,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析。 (主体部分: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点分析边叙边议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适当提段) 总之,本文巧妙的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真乃怎一个妙字了得。(总结段:再现观点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二、指导格式把握赏析短文的写作方法,规范答题格式、标题 基本要求:使用题目给定的标题格式:正标题空四个格子,副标题另起一行,空六个格子、领起段 写作要求:明确赏析对象,紧扣所选的题目写(正标题是观点,副标题是写作角度)作出总体评价基本格

18、式:(1)赏析“主题思想及其表现”的常用格式:a、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项链通过描写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b、是的主题例: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是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的主题思想赏析艺术手法:本文主要采用了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手法表达效果)例:朱自请在荷塘月色一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摹景色形象生动,表达感情细腻入微。(鲜明的比喻艺术手法简析领起段)构思技巧:a、是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例:以时间、地点、情感为线索,三线并进,娓娓道来,是在山阴道上谋篇布

19、局上最突出的一个特点。(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领起段) b、构思上最大的特点是例:在山阴道上一文在谋篇布局上最大的特点是文章以明、暗两条线索相互交错,使文章条理清晰,布局精巧。(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领起段)、主体部分 基本要求:紧扣领起段提出的观点分析边叙边议注意条理,适当运用序数词适当提段、总结段 基本要求:再现观点运用术语(如“总之”“综上所述”“总而言之”等)例:a.总之,在山阴道上一文以时间、地点、情感三条线索,环环相扣,密不可分,从而使情感升华,主题深化。(简析谋篇布局的技巧总结段)b.总而言之,荷塘月色一文运用鲜明的比喻,既形象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传达了作者对荷塘的喜爱之情。三、掌

20、握术语掌握一些写作赏析短文的专业术语,提高赏析的准确性(一)主题思想:立意深刻独到,鞭辟入里;突破定势,标新立异;主旨深远,意韵丰富;言近旨远,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人无我有,人有我奇;意境深远(二)构思技巧: 构思,是作者对自己将要动手写作的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所作的总体设想。构思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作品的立意、选材、结构安排、体裁、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判别。常见的鉴赏角度和术语:从立意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开门见山、见解独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形散神聚、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托物言志、寓言寄意、对比反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擒故纵、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等

21、。从选材组材的构思及其表现看,常用术语有 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正反映衬(对比对照)、摇曳多姿,形散神聚、巧设线索、明暗交织,选材典型、多角度描写、详略得当等。从结构安排(或者说上下文的关系)的构思看,常用术语有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层层铺垫、巧设伏笔(铺垫)、巧设悬念、巧妙勾连,层层推进(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层层剥笋,对比烘托、摇曳多姿,红线串珠(彩线串珠)、行散神聚、浑然天成,总分总式,并列结构,纵横捭阖、开合自如,情节波澜、张弛有度等。赏析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构思技巧,常用术语有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思维严密、构思精巧、不落窠臼、运用蒙太奇手法等(三)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

22、、议论、抒情、说明等。2.表现手法:比兴,联想和想象,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用典,讽喻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4.写作技巧: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侧面描写;粗笔勾勒;工笔细描;绘形绘声绘色;5.描写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6.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乐景衬哀情)。(四)语言特色:清新明快,简洁洗练,含而不露,简笔勾勒,浓墨重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诗情画意,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形神兼备,语言浅近明白如话,言简意丰,行云

23、流水,平实质朴,诙谐幽默,辛辣讽刺,准确精当,形象生动,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现代文阅读示例:题目:生命的问句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第一种人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

24、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比赛,不需要修饰或优美的词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着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 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当兵。 还有人

25、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公平待遇时的怅惆,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 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生命剧本。 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活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却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演出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不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有女儿、太太、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 “人生

26、永远是朝向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节选自田彩虹让身心安顿) 1. ( 1)第1自然段中,“一棵有毒的树”比喻什么? (2)倒数第3自然段中“完全没有自我”的含义是什么?2分别用不超过4个字的词语概括四种人的特点。 3在第8自然段中,(1)作者说,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要“用直觉”,在脑海中直接浮现答案,那么,作者具体认为应该怎样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 (2)人们回答“人生是什么”的问题,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又是什么?第1题第1问考生的答案较多的是“对人有害的东西”。拟出这种答案显然对文章缺乏认真、细致

27、地阅读,望文生义,主观臆断。从理性分析的角度看,本文题目是生命的问句,作者先用毒树来打比方,形象具体地写了四种人对毒树的不同心态,水到渠成地提出对生命的问句。“树”指“生命”,“有毒”指“困境”,因而答案是:生命中的困难。第2问考生往往回答:全部奉献,一切为了别人。这个答案错就错在考生语感差,没能从语境捕捉到与之相关的字、词、句等,不懂得细细品味。语感的捕捉同样需要理性分析来印证,其实倒数第4自然段的色调就是悲凉的,接着用“还有一位学员”过渡,显然主体色调是一致的,那这句话就不是褒义的了,而应理解为:没有自己的个性和自我价值。 面对第2题考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何归纳,不能根据文意检索出“绕路而

28、行”“怕”“急着要砍除”“带着慈悲去思索”“太好了”“正是我要的”这些关键词去归纳答案,造成要点不全,主观臆断。其答案应是:逃避、抗争、慈悲、研究利用。理性的分析也表现在对题干中关键信息的把握上。面对第3题考生往往不太注重对题干关键信息的分析,结果似懂非懂,云里雾里、答非所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没有抓住题干“要用直觉,在脑海中直接浮现答案”“作者具体认为”这些词句,去考虑原文用的是形象,而不是抽象的语言去解释这种现象;二是没有对具体的形象一一对应去概括抽象;三是缺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经验,缺乏整体认识,全面把握;四是语感较差,造成答案要点不全,表述不全或表达不详。此题的答案是:(1)谈

29、对生活的慨叹、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体验(或:谈自己的人生经历所感,观察他人的人生经历所得);(2)不同的观点都有真切的生活经历作为明证。从以上对生命的问句一文主观试题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主观试题的解答具有分析、推理和归纳等思维特点。 如何快速地掌握阅读方法与技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整体把握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设置,与平时的语文教学是一致的,强调整体阅读。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弄清线索、理清思路,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局部服从整体,主旨弄清楚了,局部就明白了。思路弄清楚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2研读题干 现代文的阅读题是一个由分而

30、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可以综合考虑各题在文章中涉及的区间,考虑信息在文中的分布,同时了解测试的重点及难点,思考答题策略,并尽可能在各题的互相联系中获得重要启示。 (1)从配分看采分点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概括内容要点即可;若要求用原文作答,则一般要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3)等序号;

31、如果命题人标明序号,也会在题干或说明性文字中暗示考生应如何作答。答题时,考生要尽量对应作答,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养。 (2)把握试题指向 答案思考范围的指向。有些试题给我们指出了解答试题时的思考范围,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话说知音的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这部分内容在第2段,答案也应在第2段中寻找并思考。 答案思考重心的指向。有些试题直接提示回答问题所需思考的重心。如话说知音一文的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虽然“俞伯牙

32、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不以为然,根据题干提示,回答的重心就在“唐突地劝慰他”。从原文的第3、4段中可得出答案。 答案形成方式的指向。有些试题在答题方式上作了严格规定,如限定字数,是否用原句作答等,表述答案时应严格遵守。 3.准确答题(1)选择规范的答题角度作答时,是从正面作答,还是从反面作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都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从正面答题,直白晓畅;从反面答题,含蓄隽永。因此,考生必须审好题,选取最佳的答题角度进行答题。如2001年上海卷第一篇阅读理解中的第3题:“第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 ”许多考生答为“假山

33、上面的亭、树与假山不相称”。初看上去,此答案并没有错,但细细琢磨,也有不妥的地方。因为该文是叙述假山的,应以假山为主体,所以答案应为“假山与其上面的亭、树不相称”(或:相称才有情趣)。 (2)培养正确的答题意识 紧扣题意,扣“问”作答。如何问就如何答,几问几答,切忌一“答”回几“问”、所答非所问。 注意答案语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很多考生的答案语言表述不规范、不当省略、违规简缩,造成语言生硬呆板、要点不全、答题泛化,影响得分。如回答“为什么”之类的问题时,没有运用“因为所以”之类的语言表述;在对叙述性作品的分析综合和评价鉴赏时,往往遗漏叙述对象,导致因指代不明或张冠李戴而误答失分。所以,在作答时

34、务必写出叙述对象。 ( 3 )选用恰当的表述方法 借用原文词句表述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有的题目可以借助文中中心句、主旨句、总括句和关键用语作答,既准确又快速。如2000年高考试题第卷阅读文章长城的第1小题,只需抓住三个单独成段的结论句“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就可以回答,因为它们是揭示中心的句子。 整合信息表述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还要求考查考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把有关关键句及其关键词进行组合来表述,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20题:“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35、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根据命题要求在全文中能搜索到以下关键的信息句:第1段中有“知音的传说,已深深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第2段末尾有“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第3段开头有“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等句子。这些关键句与题干“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据此可组合成答案:知音的传说已深深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神往和渴求知音,已成为华夏子孙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归纳要点分条表述法 利用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及表述能力,也是测试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整体感知,驾驭全文,树立分合意识。 “分”就是要分层解析,尽可能完整地解析出回答问题时涉及的所有要点,并对其深入地理解分析;“合”就是归纳综合,将分解出的多项复杂的内容归拢起来,进行概括,以求达到以简驭繁的表达效果。先分后合,是解答现代文主观题尤其是限定字数的主观题的有效方法。 总之,在主观性试题解答过程中掌握并运用以上方法和技巧,做到准确理解、准确表达就可以拿高分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