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送友人》.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544803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送友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建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送友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建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送友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教学中互联网搜索教案《送友人》.doc(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参赛作品送友人教案设计课题:送友人姓名:关毓敏学校: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邮编:电话: 0512-邮箱:jnguan304.教案背景:面向中学:高二 学科:语文课时:1学生课前准备:搜索送别诗及李白有关知识。教学课题:送友人教材分析:送友人是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三个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的第三首。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深情而又难抑赞叹地写道:“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 俊逸鲍参军”,送友人可以说是清新与俊逸的最好注脚。也是我们解读送别类诗歌的代表。清新,是指意象清丽纯洁,情感昂扬脱俗;俊逸就是想象的瑰丽

2、,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飘忽,磊落不群,风姿潇洒,神情闲逸。(PPT1-2)(设计意图:主要因为本诗短小,时间充裕,让学生对李白诗作特点有个总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喜爱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名家名作的情感;2、理解诗人面对离情的磊落胸怀;3、把握情景关系,理解诗作的意境;4、了解手法以便把握对送别类诗作的鉴赏。教学重点:1、意象特点;2、抒情手法。教学难点:1、理解并掌握反衬手法;2、磊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旷达的飘逸诗风。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具:多媒体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学生课前预习,搜索李白及送别类诗作的特点。二、导入新课: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人生自古别

3、离”。面对离别,有的人凄凄惨惨戚戚,有的牵衣顿足,痛不欲生,有的流连回首,无限缠绵大诗人李白又是怎样面对离别的呢?投影教材分析的(PTT1-2)三、检查预习:提问后师投影PPT(3-13)送别类诗。1、送别诗简介:送别诗就是以送别友人或亲人为题材内容的诗歌。古代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2、常见的送别方式:1)折柳送别。2)饮酒饯别。3)唱歌饯别。1)折柳送别。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

4、扬扬的柳絮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是“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是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2)饮酒饯别。设宴款待亲友,表达惜别之意,也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这在今天依然保留着。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唱歌饯别。以歌来送别也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惜别之意的一种方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5、(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3、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和答题要领1)积累、分析送别诗常用意象。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3)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衬托、各种修辞等。4、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1)送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还有“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如: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种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

6、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2)送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如:李白劳劳亭歌:“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又如李白谢公亭:“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7、谢公亭又称谢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唐朝水运发达,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船。“南浦”即南面的水滨,是著名的水滨送别地。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5、送别诗的主要情感1)哀婉伤感,依依不舍之情。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2)豁达,劝慰之情。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表白坦诚心志。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

8、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结合“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作者在送别辛渐时所表达的感情。(师投影以上的PPT设计意图:强化基础,形成感性认识。以上是PPT3-13里的内容。)四、走进文本:1、背景简介:送别诗友人不详是何人,但从诗中可看出二人感情甚笃。李白生性狂放不羁,有侠肝义肠、仙风道骨。平生浪迹天涯,交游甚广,从天子以至于无可考之庶人,皆有知己,有不逆之交,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就有许多送别诗、酬答诗。2、朗读感知:播放PPT143、投影PPT15-17 李白送友人图及书法作品(设计意图,从语言、视觉形象上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探索激情)4、宏观把握:讨论这首五言律

9、诗的层次:师归纳明确首联:送别的地点;颔颈联:离别的深情;结联:离别时动作。5、重点讨论:(1)送别的地点有何特殊之处?如何表现这特点的?同学讨论,师归纳:山碧碧,水清清,北郭东城尽在眼帘中。辽阔秀丽,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用对仗,动静结合,色彩明丽。山之静,水之动,“青”“白”相间斑斓生。美景衬托分别离情,是反衬。景中有情。(设计意图:突出李白诗的“清新飘逸”,山水郭城,寻常的物,平凡的景,真挚友情蕴育其中。)(2)二三联写牵挂与依恋之情。怎样表现的?讨论后,师归纳:用比喻形象含蓄地表达。景情交融。(3)结联写分别时动作,其内心感觉如何?表现上有何特殊之处?搜索投放PPT17-18班马:1. 离

10、群之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夜间撤走。晋国大夫邢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 齐师其遁。”(左传襄公十八年)。 杜预 注:“夜遁,马不相见,故鸣。班,别也。”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失羣班马,迷轮乱辙。” 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唐 李白 送友人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王琦 注:“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羣之感。” 清 钱谦益 别惠老两绝句之二:“头白此为别,忍听班马鸣?”用典故抒情:连马都因要离群而禁不住萧萧长鸣,那人怎么忍受得了啊。化用古典,寓情于物。6、讨论本诗特点。讨论后归纳:(1)清新明丽:声色兼备,气韵流动,形象鲜活清翠的山岭、澄

11、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灿烂;班马长鸣,新鲜活泼。(2)豪放昂扬:感情真挚热诚,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之感,尽显诗仙风采。(3)景情物交融。五、作业:1、背诵本诗;2、具体解说本诗意象特点及内涵。(参考答案: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班马等,清新、飘逸,多变,经典。有诗情画意,情意深挚,感人肺腑)(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李白诗“清新飘逸“的特点。)六、课外延伸: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PPT19-22)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时年25岁。1、试对其结构进行简析。2、本诗同样

12、表现了李白诗清新飘逸的特点,试加以简析。(设计意图: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增强对李白诗作的了解与把握。)参考答案:1、全诗以启程远游起笔,以途中所见景色为干,以惜别作结。结构严谨,过渡自然,气势磅礴,情思绵长。2、全诗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形象奇伟,语言精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的山水长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一联,何其瑰丽。“下”与“飞”之配搭,“生”与“结”之合用,把水中月影的变化过程及海市蜃楼般的奇特幻象写活了,豪放之气尽收笔底,令人叹为观止。)教学反思:优点:从宏观上概括了送别诗的特点以及李白诗的风格,并且抓住了送友人的

13、重难点,提纲挈领地凸显了本诗的特质。存在的不足:学生诵读少了一些,课外拓展还可以更多些。教师介绍 关毓敏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论文数十次获省市大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教辅用书三种。电话:,0512-邮箱:jnguan304本人赞同著作权使用申明,获奖作品的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社与百度公司中小学互联网应用项目相关推广活动中以非商业目的对获奖作品进行复制、使用。签名:关毓敏附:本教案设计的PPT(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