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220296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3.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8 新人教版必修3.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蜀道难一、教学目标概览1、知识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2、能力目标(1)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3、情感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聚焦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的主旨。(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三、教与学师生互动(一)导语火车在蜿蜒的秦岭隧道穿行时,我们自然会惊叹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想起入蜀“难于上青天”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诵读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一下作者为我们描绘的秦蜀道路上的奇丽惊险的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二)解题乐府相和歌辞瑟

2、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唐以前的蜀作品,简短单薄,一般一韵到底。李白根据这一诗题传统内容,加以创新发展,句式从三言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杂,用韵富于变化,以适应浪漫内容之需。(三)诵读提示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 1“噫吁嚱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

3、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

4、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人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

5、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四)整体感知1、积累词语蚕丛及鱼凫:杨雄蜀王本经:“蜀王之先,名蚕虫、鱼凫”蚕虫、鱼凫是蜀国的先王。 猿猱(no):猿猴。猱,猿的一种,善攀援。 天梯石栈:天梯,指高险的道路;石栈,在山崖上凿石架木而建成的通道。比喻道路艰险。 喧豗(hu):喧闹声。 峥嵘:山势陡峭。 崔嵬(wi):山势险峻高大。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易守难攻。咨(z)嗟:叹息。2、简析全诗的结构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三个层次:开头“天梯石栈相钩连”,从历史上秦蜀相阻的

7、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度越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末。从未来之险的角度,写蜀地安居之难。(五)知识要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1、诗的开篇如何叙述蜀道悠久的历史?为何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明确】诗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击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先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引传说中蚕丛、鱼凫的开国,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接着描述秦蜀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然后叙述蜀道来由。引五丁开山的传说,表现了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

8、者的勇力。2、研读“上有六龙坐长叹”几句,认真体会诗人想象的丰富、奇特。【明确】这几句极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见。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黄鹤也不能飞度,猿猱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这是用虚写层层映衬。接着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以“百步九抑萦岩峦”的危险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诗人从星星中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他们,想象何等奇特。3、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明确】“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

9、氛:“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旅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4、“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明确】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

10、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5、作者在诗歌的第三节写有关“剑阁”的内容,意图是什么? 【分析】本题意在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表明“剑阁”特点的句子是哪几句?这说明“剑阁”具有怎样的地理特点?失去了具

11、有这种特点的“剑阁”会怎样?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6、诗中多次出现“西”字,如“西当太白有鸟道”“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这表明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冲突?【分析】本题意在

12、考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本题的设问技巧很有讲究,它表面上问的是冲不冲突,而实际问的是:应如何理解“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这个句子。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看你怎样理解说话人。【明确】不冲突。“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广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而是慨叹,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诗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含义?有什么作用?【分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明确】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人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

13、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清人沈德

14、潜的评论:“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8、简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明确】(1)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2) 善用反复:文中三次反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出现一次就给读者带拉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3)诗人在描绘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时,融入浪漫主义的激情。(4)多样的诗歌意境:为了表达主观感受与目的的需要,诗歌中构织不同的意境:高峻、宏伟、神奇、凄清、恐怖等各种意境均有描绘,而这些意境又统统表现一个“难”字。(5)诗人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字数参差错落

15、,句子长短不齐,也突破了旧作一韵到底的程式。(六)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从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诗人用神话传说、夸张、奇特的想象、映衬和烘托等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四、课文结构图示开篇:主旨句一见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照应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五、背景资料下载1、李白生平李

16、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

17、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不过可能是因为李白这一房人经历了隋末事故和将近一百年的流亡生活,“难求谱谍”,所以没有得到唐朝政府掌管皇室亲属的宗正寺的正式承认。现在一部分研究李白的学者,把李白在诗文中所标明的与宗室子

18、弟的世代关系,以李白自称为李高九世孙作标准加以核对,发现往往自相矛盾,联系到当时人们冒称宗室,相互联宗,以抬高自己的门第的风气相当普遍,所以认为李白并不真正是李高的子孙。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这场战乱长途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才算最后平息。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

19、手。 2、“蜀道难”和乐府诗“蜀道难”原为魏晋时代的乐府歌曲,用以歌咏蜀道的艰险和行旅的辛苦。李白直接以此作为本诗的题目,所描写的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初唐时期,乐府诗的形式,一般以七言为主,但李白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他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混合在一起运用,形成一种新型的杂言体。如蜀道难,七言句就不到一半,其余大半是不拘一格的杂言句。这样,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节奏富有变化,更有利于表现李白豪放的情感,飘逸的诗风。3、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色彩李白诗歌是波澜壮阔的盛唐诗潮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他的诗,最充分地,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其饱

20、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而他对英雄主义的礼赞更是令人瞩目。 其一:李白诗歌中英雄主义精神是他强烈的任侠作风的表现。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

21、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义,如行路难其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槐,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伤,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呤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淮公.入门不拜骋雄辨,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

22、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与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存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左皇极. 其二:李白对英雄的崇敬和礼赞是他自身济世经国,建功立业伟大理想的折射。 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抱负高远。“济苍生”,“安社稷”是他最大的愿望,即使在遭谗毁,贬谪之时,他也怀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盖”政治理想,而不是避世隐居。所以,大量的歌颂古代英雄名臣的诗篇出现在他的笔下。 他对诸葛亮君臣如鱼得水,无比羡慕,并表示“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他深情的呤咏着张良,谢安。他一方面又说:“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之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入永王磷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直至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丰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五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生在盛世的李白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出思古之幽情,因为这类人物,是他“心雄夫”的气慨和热情的寄托,是他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的表现。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