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云中国经济解读体会.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207650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韩秀云中国经济解读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韩秀云中国经济解读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韩秀云中国经济解读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秀云中国经济解读体会.doc(1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经济解读结课论文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未来股市的影响学 号:学生姓名:邢星所在学院:生命学院专 业:生物科学联系方式:中国大庆2011年 12 月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未来股市的影响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改革的推进,与几年前相比,特别是与刚刚开办那些年相比,无论从规模、市场、制度、参与者,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的我国股市已初步具备可以将股市与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对比研究的条件了,也开始逐步具备反映经济增长“晴雨表”的这种功能。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较弱,很多情况下竟几乎表现为负相关关系,即经济高增长而上证指数反而下跌,经济低增长而上证指数反而上升。中国经济过去十几

2、年中始终处于高速稳定成长,股市在波浪形运动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股市的上涨幅度从未对经济的高增长给予充分的体现。中国股市的滞后没有真实反映出国民经济的骄人成就。 我国股市与生俱来的不规范,决定了股市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会受到政策的影响。证券市场的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证券市场,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市场建设的一个大问题。要健全与完善证券市场,发挥股市的“晴雨表”功能,制度性变革是必要和根本的。国内市场的开放以及司法与监管改革也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完善。要实现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基本面、股市波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关联,更好的办法是提供更多更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在

3、总体上没有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甚至呈现出相反的表现,导致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有五大方面:一是股市尚未成为融资主渠道;二是先天制度性缺陷与体制改革滞后;三是上市公司的经济代表性不足;四是股票价格受政策影响大;五是非理性行为影响股市波动。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及其风险趋势判断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以及把握复苏之后的发展前景是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的多项指标环比信号回暖,经济回升态势强劲,但我们不能忽视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复苏的约束条件,更不能忽视高速增长背后孕育着的潜在风险。一、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今年上半年,GDP增长逐季加速、固定资产投资井喷式增长、工业增加值小幅波动中企稳、

4、PMI指数连续几个月超临界值回升、消费稳定增长以及财政收入回升等显示中国经济成功触底回升的积极信号越来越多,中国率先在全球经济中复苏已成为各界共识。 1.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表明回升态势已经确立。Wind监测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景气预警指数与09年第一季度GDP同步上升,6月预警指数上升至86.0。宏观经济预警指数、一致指数上升幅度较大,先行指数略微增长,滞后指数还保持下降。宏观经济景气指数表明经济已经进入稳定的范围内,企稳回升态势基本确立。2.09年宏观经济走势将现“逐级抬高”态势。随着经济回暖迹象愈加明显,近日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汇丰、中金等在内的23家机构联合发布的朗润预测再次调高中

5、国未来经济增长预测,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判断是“经济强劲回升,投资猛烈增长,进口跌幅收窄,利率汇率稳定”,23家机构预测本季GDP增速8.9%,09年宏观经济“逐季抬高”的走势已成定局。 3.国际多位经济学家调高中国及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美国Consensus Economics公司组织全球700多名经济学家对70多个国家未来经济增长前景进行预测,经济学家们的基本预测是: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为-1.3%,发达国家为-3%左右;2010年,发达国家可能回升到0.5%至1%,新兴市场国家是5%至5.5%的增长,中国表现最为强劲将达8.7%至10.8%左右。二、总量回升态势确立但结构性矛盾堪忧

6、但是在关注短期经济总量回升趋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复苏局部失衡以及未来宏观调控取向是否应作适当调整的关注。 1.回调不充分经济增速仍存在再度下滑可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我国经济运行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进入中长期回调阶段,2008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的深度下滑,是我国经济内在的周期性回调和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外部需求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本次经济增速回调的幅度已经很大,2009年一季度的GDP增速是1992年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速,但由阶段性产能过剩和经济结构调整引致的GDP增速周期性回调尚未到底,中长期回调因素对GDP增速的负面影响正在增强,美

7、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外部需求冲击短期内难以结束,也只会加大GDP增速回调的幅度、延长回调到底的时间。一旦外部需求进一步缩减,或支撑目前经济增速反弹的国内政策力度弱化,2010年一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速有再度下滑的可能。 2.宽松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明显弱于资产部门。从国际经验来看,资产价格大幅攀升的时期,通常是经济周期处于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流动性充裕甚至泛滥、经济增长速度高企、企业盈利水平上行以及整个社会中洋溢着过于乐观的预期。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再次确认宏观经济已脱离半年前的底部。在前期的政策刺激作用下,今年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速达到7.9%,而环比计算的GDP增速在

8、今年一季度就已经达到8%,第二季度的环比增速将达到15%。那么,今年上半年以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和以信贷规模超常规扩张的宽松货币政策,短期内对刺激GDP增长的效果目前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现有的政策框架已成功应对了保增长挑战。现行政策框架的主要问题。3.高信贷高投资难以为继结构性矛盾将在两三年内凸显。短期正效益明显的政策,对中期和长期则可能有不同的意义,甚至可能是会带来负效益。在既有的政策组合下,结构调整的具体政策投入十分有限,中国经济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结构性风险,并没有完全化解,并且在投资总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可能有所放大。今年以来的财政收入表现,已经说明了积极投资性的财政政策不具备

9、可持续性,而根据经验,超过6万亿的年度新增贷款,可能导致超越经济需求、催生泡沫的风险贷款。通常,金融业的问题贷款两年内靠本金归还利息、两年后开始暴露为不良资产的规律,则预示着,如果我们不能兼顾政策的长短效问题,美国等中国出口市场在2到3年内恢复进口的预期一旦无法实现,那么国内经济在经济结构及基本矛盾没有得到调整、高投资和高信贷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会在2年到3年后,迎来经济的更坏时期。路透社、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朝日新闻、法新社等外国媒体也纷纷表示质疑,认为支撑中国经济回稳的基础仍是政府主导的大手笔投资和消费,而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及民间投资不足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未来财政、货币刺激的

10、后劲不足。 4.经济回升态势强劲指标显示局部出现过热苗头。上半年,宏观经济扭转了去年四季度增幅快速下滑的趋势,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势头日趋明显,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今年二季度较一季度经济环比上涨了15%,目前全年GDP增速很可能突破9%。许多经济学家也表达对经济局部过热的担忧。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罕见。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8098亿元,增长33.6%,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7.6%,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远远超过2001年至2007年对经济平均48.36%的贡献率;二是新开工项目规模超往年。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额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96%,涨幅

11、近一倍。鉴于今年新开工项目的规模明显大于往年,很多项目的完成可能需要2-3年甚至更长,这一高增长意味着明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会非常大;三是信贷增速创历史纪录。上年年银行贷款同比增长达到31%。从年度数据看,自1978年以来,最高的人民币贷款增速为1986年的27.25%,其次为1995年的26.37%,而此次高速放贷,在自3月份越过历史高点达到29.78%后,一直持续在29%以上增长。四是货币供应量超速增长。按照M2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名义GDP增长率的差别计算的超额流动性指标,目前货币供应量M2达到28%,已经超过全年设定的17% 10个百分点,创下199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五是资产价格

12、膨胀迅猛。上证综合指数在过去6个月里涨幅超过60%,而房地产市场1-5月份全国平均住宅销售价格上升22%,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410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1.7%,商品房销售额15800亿元,同比增长53.0%,远超2007年的泡沫行情。六是热钱回流迹象明显。据相关部门测算,今年第二季度海外热钱流入中国已达1200亿美元,远超过200年第一季度732亿美元的增量,中国央行外汇占款又重新回到了2007年的水平。首次影响外储也出现了增长过快的势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鉴于今年保增长政策效应引发经济强劲回升态势明显,并出现局部过热苗头,一些专

13、家建议,下一步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由“保增长”转向“保稳定”(经济稳定、金融稳定和价格稳定),即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前提下,对政策进行适时微调。三、2010年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与不确定性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形势。从国际环境看,各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之路漫漫,经济形势出现反复的风险犹存。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基本面喜忧参半,经济走势扑朔迷离。而就国内环境而言,我国宏观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回升态势还不稳定,回升格局还不平衡,回升过程中还存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并且这些潜在风险又有进一步转化为现实风险的可能。(一)影响经济运行的外部不确定性分析 1全球经济有可能步入“长衰退、缓复苏”格局

14、 全球经济衰退与复苏周期的规律表明,全球同步衰退导致的经济衰退期通常持续时间更长,复苏也往往较为缓慢。从全球先进经济体以往的商业周期历程看,一次典型衰退的持续时间约为1年,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也约为1年。但是,如果衰退伴随着金融危机,或者是全球同步衰退,那么衰退持续时间会延长,同时复苏力度也会减弱。在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同步衰退情况下,衰退和复苏的持续时间都大大延长,平均分别达到7.33个季度和6.75个季度。在这种情况下,外部需求的恢复将相当漫长。2.各国政府面临财政困境再次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空间不大 据预计,美国本财年的财政赤字将达创纪录的1.8 4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2010

15、-2019财年财政赤字总额将高达7.1万亿美元;2009年,欧盟20个成员国财政赤字将超过GDP的3%,其中德国今年赤字可能会达GDP的4.4%,2010年达到6%,法国今年赤字率将占到GDP的5.6%;日本出台的四项经济刺激计划,总支出规模达75万亿日元,已占到GDP的5%左右,致使时隔7年再次陷入财政赤字。3.未来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稳定的高风险因素依旧存在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第一波的负面因素正逐渐消退,但未来全球金融系统依然脆弱,金融市场系统性复苏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走势的风险因素还没有消除,必须加以高度关注。一是全球银行系统尚处在脆弱修复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

16、全球因不良贷款有关的损失在09年可能达到4.1万亿美元,美国银行业会面临约5,500亿美元的资本减记,欧元区各大银行面临的资产减记将达到7,500亿美元。而目前已经确认的损失仅为1.5万亿美元左右,潜在风险较大。金融机构消化这些损失还需要一定时间。此外,美国中小银行倒闭现象严重。09年初迄今的破产银行数量上升至57家,为08年全年倒闭数量25家的两倍多,并超过了1993年破产50家的记录。国际知名预测机构Consensus Economics预计,随着未来美国抵押贷款、消费者贷款和公司贷款的违约率不断上升,中小银行倒闭的家数明年将超过今年。二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循环反馈迹象明显。6月份美国商业

17、银行全部信贷余额下滑,商业银行信贷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处于总量收缩状态。同时房价持续下滑、经济环境不佳严重影响了消费者以及企业的履约能力,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恶化,坏帐核销率、拖欠率大幅攀升。美国6月信用卡呆帐率高达10.44%,较08年同期大幅增加62%,创下历史新高,不仅可能进一步冲击美国消费支出,信用卡债权担保债券的资产质量也令人堪忧。更为严重的是已造成美国银行业数十亿美元亏损的信用卡危机正横跨大西洋,向欧洲蔓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在美国总额1.914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约有14%将成为坏账。IMF预计,欧洲2.467万亿美元消费者债务中,将有7%无法收回,其中大部分将发生在

18、英国欧洲信用卡消费者最多的国家。英国和欧洲其它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高潮。三是美元走势有可能加剧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动荡。从美元走势与全球经济复苏的关系看,美元是逆周期货币,即经济低迷时,美元走强,而经济一旦复苏,美元又重拾弱势(目前美元兑加元贬值5.7%,美元兑澳元贬值14.2%,美元兑欧元贬值0.121%,美元兑英镑贬值12.1%)。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信号增多,特别是已经逼近12万亿的美国国债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急剧膨胀,造成美元贬值的强烈预期,这将进一步引发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四是中东欧金融风险仍是第二波危机爆发的最大隐忧。尽管全球金融市

19、场近期已出现企稳现象,但从今年2月开始的中东欧金融危机至今仍未得到化解,而这已成为全球第二轮金融危机爆发的最大隐忧。特别是在巨大的融资缺口下,中东欧国家的不良贷款率情况堪忧。截止6月底乌克兰不良贷款率已升至4.89%,预计今年底会升至20%。中东欧国家未来不良贷款率上升将对本已高杠杆的西欧银行体系(杠杆率平均比美国同行高50%)形成数倍的乘数放大效应,对欧洲银行系统稳定带来较大冲击。预计效果将在明年进一步显现。(二)警惕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内部风险 1.三大需求后劲不足复苏基础不牢固当前经济复苏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刺激下的投资增长,而消费和出口等终端需求还没有出现明显改观,三大需求后续动力不足,

20、经济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有可能使经济复苏面临新的调整。一是投资拉动增长几近极限。就周期性规律而言,我国固定投资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一致,投资周期的振幅超过经济周期,投资波动要比经济波动更为剧烈。从时间上看,投资周期要领先经济周期1年左右。由于今年上半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87.6%,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受制于市场自主性投资医院和产能扩张,因此继续靠投资拉动的空间已经接近极限,高投资依赖不会成为常态化选择。二是消费增长可能乏力。今年1、2季度我国消费的高增长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当前我国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受惠于前期政府消费刺激政策的集中释放。无论从居民收入的角度,还是从消费结构的角度看,消费未

21、来的走势不容乐观。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增幅则下降了11.7个百分点。随着“家电下乡”和鼓励汽车、住房消费这些短期政策效应的递减,特别是来自于股市房地产财富效应的减弱和未来消费价格的上升,那么消费的持续高速增长将缺乏后劲,不排除有消费滑坡的可能。三是出口将面临长期困境。这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其一,以美国为主导的过度和负债消费模式受到重创,这将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今年上半年对美顺差减少17.6%)。美国家庭净资产总额的缩水严重,消费信贷持续收缩,以及消费支出的大幅下滑都对美国消费复苏形成重压,因此,此轮危机美国家庭资产负债表

22、的修复和预防性储蓄的回升将在3-5年内改变美国的消费格局,这将导致对美顺差持续收窄;其二,贸易保护主义愈演越烈,进一步打击中国出口。伴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加深,抵制贸易保护的呼声并没有抑制住全球贸易摩擦案件的迅速上升。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贸易体商品贸易赤字激增,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摩擦数量多、金额大、措施严,中国已成为贸易保护受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一季度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

23、25起。未来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外需下降还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下拉动力。综合以上因素,世界及中国将面对一个漫长的外需呆滞期,出口疲弱或会长期化,以内需扩张抵销外需萎缩也将要成为长期策略。2.国际热钱回流加大外汇储备过快增长风险目前随着世界主要经济体定量货币宽松政策的全面实施,美、日等国的货币供应增速均快于名义GDP增速,全球基础货币持续上升,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充裕的流动性。目前美国金融系统的去杠杆化过程基本结束,需要为盈利重新配置获利资产。今年3月份以来资金显著流入投资中国的窗口香港市场;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股价近期涨幅也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中国成为最具吸引力市场。中

24、国上半年GDP增长7.1%,远高于同期美国的-2.6%,日本的-9.7%和德国的-6.7%,另一方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推高了资产价格,人民币升值预期也比较强烈。事实上目前已经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目前外储增长的风险才刚显现。若今明两年外汇储备继续这样增长,将意味着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导致流动性剧增,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因此,热钱隐忧与外储规模骤增将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之一。3.明年通胀压力加大可能开启新一轮价格上涨周期当前中国出现了资产价格膨胀与物价通缩并存的复杂局面。事实上,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背离是因为,从

25、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的相关性来看,代表商品价格的物价是经济的滞后指标,而资产价格是经济的先行指标。虽然目前我国CPI依然处于下降时期,但物价跌破0与翘尾因素有关,据我们测算09年全年的平均翘尾为-1.2%,这直接拉下全年CPI读数。考虑到M1和M2传递到CPI有大约10-12月的时滞,由于M1增速去年11月份见底,我们有理由预期CPI将在今年9月到11月之间见底回升。加上由于美元的强烈贬值预期以及石油消费需求的回暖,未来一年内油价可能继续升势,“输入型”通胀压力将明显加大,由通缩趋势转化为通胀趋势的转换速度也将加快。从降低经济复苏成本的角度考虑,央行此时就该小幅回收流动性,以平滑资金供应并相应地

26、减缓信贷扩张速度,稳定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或许能避免到时货币政策过度调整的风险。 4.工业产能过剩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全球经济数据显示,与库存调整相关的基钦短周期已接近尾声,但是与全球去产能化相关的中长周期却刚刚开始,这必将影响未来长期潜在产出。从各大经济体看,产能利用率降低仍在继续,过剩产能的急剧上升。不过相比之下,中国产能过剩尤为突出。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扭转了增速大幅下滑趋势,但影响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产能过剩风险凸现。目前我国制造业平均有近4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以下。今年1季度氧化铝产能闲置38%、焦炭业产能闲置60%、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闲置20%、铁路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降至50%以下。特别是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在高投资的带动下,已经连续7个月全面亏损的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达到1.6亿吨,而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3.1%,钢铁行业成为产能过剩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和时间并不明朗,使全球需求吸纳中国产能增加的难度加大,使得我国去过剩产能的过程会持续较长。消化过剩产能在宏观层面上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微观层面上涉及企业并购重组,过剩产能的消化,目前还刚刚开始,估计消化过剩产能对经济的冲击在2010年下半年会有所显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