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6205409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心理学复习资料总结第一章 现代的研究与发展 1、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2.心理过程:(1)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2)情绪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3.人本主义心理学: 主张心理学者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价值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针对健康 的成人心理,研究人性的积极方面,促进人类的潜能和价值。4.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

2、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5.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也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第二章 脑与心理1.心理学现象的实质: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态度。2.大脑两半球的分工与协调: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字运算和逻辑推理等活动;右半球负责只觉物体的空间,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但实际上左右脑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制约。第三章 行为与动力1.需要含义及分类:(1)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

3、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 源泉。具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等特征。(2)分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2.根据需要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马斯洛理论的需要层次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1、2、3、4)是缺失需要,是个体生存所必须的;(5、6、7)是成长需要,虽不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1) 生理需求:生理需要是人类的第一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一切需要,如

4、食物、衣服、性欲等等。(2)安全需求:安全需要是人类的第二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个体免于身体与心理危害恐惧的一切需要,如收入稳定、强大的治安力量、福利条件好、法制健全等等。 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3)归属感与爱的需要:是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4)尊重需求:尊重需要是人类的第四层次需要,指能满足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及自己对自己认可的一切需要,如名誉、地位、尊严、自信、自尊、自豪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5)求知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

5、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审美的需要。(7)自我现实的需要:当上述需要都获得满足之后,就会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产生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现实的需要。 3.马斯洛理论的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2).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3)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后三种即从求知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需要。4.动机的概念: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驱力。动

6、机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因。5.动机冲突与目标确立:动机冲突的定义及主要种类; 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可能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心理。按性质和内容分为原则性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动机冲突;按表现形式分为双驱动机冲突,双避动机冲突三种 。动机冲突和挫折的区别是:动机冲突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而挫折可以只有一个动机;动机冲突往往发生在动机已经形成,但还未见诸于行动时,而挫折则常常发生在为达到目标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之中或过程之后。6动机冲突的主要类型:课本78页(1) 双趋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形成强度相同

7、的二个动机。由于条件限制,只能选其中的一个目标,此时个体往往会表现出难于取舍的矛盾心理,这就是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2) 双避冲突: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威胁性的目标同时出现,使个体对这两个目标均产生逃避动机,但由于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也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目标,这种选择时的心理冲突称之为双避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3) 趋避冲突:指某一事物对个体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意义时,会使人产生二种动机态度: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则恶而远之。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4) 多重趋避: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表现出一种更复杂的形式

8、,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的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作多重趋避冲突。7、动机冲突对人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常常遇到各种动机冲突。如果对动机冲突不能很好处理,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使人陷入困惑和苦闷之中,甚至颓废和绝望,无力自拔。动机冲突不但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还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使人的精神状态趋于崩溃,乃至行为失常。8.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合理设置目标;有效利用反馈与差评;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科学利用合作与竞争;向学

9、生表达确实可行的期待;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第四章 认知过程一、注意1.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有选择的反应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注意的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点分配;注意的转。2. 注意的类型: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现实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3)随意后注意。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等;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二、.感觉1. 感觉的含义:感

10、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人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2. 产生感觉的两个基本条件:刺激物,也就是直接作用于人体,能够引起人们感官活动的客观事物。二是感觉器官,也就是能把客观刺激物转变为主观映像的生理装置。3.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1)感受性:指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2)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

11、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3)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同类刺激物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阈限:指刚刚能觉察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4.感觉的规律:(1)后像:当刺激物用作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2) 感觉适应的规律: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3) 感觉的相互作用的规律:A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B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

12、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C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觉,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4) 感受性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的丰富,人的感受性会随之逐渐发展,不同人之间的感受性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例如,盲人由于不能用眼睛来了解这个世界,因而他们多依赖于听觉、触觉等来获得信息三知觉 1 知觉是在感觉产生的基础上,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知觉的5个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适应性。(1)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

13、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不用记: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2)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3)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

14、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4).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5)适应性。四记忆1.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对过去经验的留印、保持和在作用的过程。2.记忆的基本过程即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3.记忆系统: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构成。4.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是指记忆信息保持在以分钟以内,容量有限)、长时记忆(指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以上的记忆,它的容量巨大,可以长期保持信息。)5.遗忘的规律:即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6.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或3.

15、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c.时间因素;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主观:a.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的多)&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b.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4.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反之)。(3)压抑(动机)说。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4)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5.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

16、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五、 思维1.思维的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2.思维的特征:a.间接性。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b.概括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 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3.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很过程,其他是由此派生出来的。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迁移的作用。(2)原型的启发。(3)定

17、势的作用。(4)情绪与动机。第五章、 情绪1.情绪的定义:是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它是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2.情商: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3.智商:即IQ指心理商数。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是法国的比纳和西蒙编制的比纳西蒙表于1905年提出。智商的计算公式:IQ=MA(智力年龄/CA(时足年龄)100 (70以下是弱智,130以上是天才)。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力即(1)言语智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能说会道、妙笔生花是言语智力高的体现。(2)逻辑

18、数学智力,指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以及科学分析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识与韵律的表达能力。此智力多系天赋。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5)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此智力高者善处理人际关系。(6)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7)身体-动觉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第六章、 创造1. 创造力: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思维或物质成果)的能力。2. 如何培养创造力:(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社会文化、家庭、学校)。

19、(2)实施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智力激励法、信息交合法、联想法、综摄法。第七章 人格一、人格1.人格的的含义: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综合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品质。2.人格结构:性格、气质、自我调控。 3.性格的含义: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相适应的行为方式。4.卡特尔的人格因素论: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

20、源特质是指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的特质。它们之间是具有相关性的。5.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a 遗传因素(艾森克理论)b 环境因素(行为主义)c 认知因素 d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社会认知理论; 观察学习; 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学习;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往往是替代强化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接受强化6.气质的含义及其类型:气质指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哪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为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快,善交际),胆汁质(急躁,鲁莽,情绪变化快),黏液质(反应迟缓,沈默寡言,沉静,忍耐),抑郁质(敏感,孤僻,忧郁) 7.人格的内在冲突(

2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本我不知善恶,好坏,只求立即得到满足,受快乐原则支配新生儿处于此状态。(2)自我是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的提供,有时能及时,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形成了自我的心理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同时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3) 超我是人格的最高部分,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德观念内化而成超我又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如果自己的行为符合自我理想,个体就感到骄傲,如果行为

22、违反了良心则感到焦虑超我完美原则。第八章:个体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不可逆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发展的关键期。2.埃里克的毕生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包括: 婴儿期(015)此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儿童早期(153获得自主感,克服怀疑与羞怯感;学前期(36)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学龄期(612)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青春期(1218)建立自我同一感混乱,防止同一感混乱;成人早期(1825)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中期(2550)获得生殖感避免停滞感;成年晚期(50死亡)获得综合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着智慧的实现 。第九章 :

23、学习心理1 奥苏波尔的学习分类:机械的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现成的获得结论,概念,原理);机械的发现学习(死记硬背)、有意的发现学习(指学生独立地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问题的答案);有意的接受学习(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学习)。2. 学习迁移的含义:指“在一种情景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 、知识的获得蜮态度的形成之影响。”迁移是学习的普遍特征,任何学习都存在迁移现象。3.学习迁移的及其种类: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影响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根据迁移的内容可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4. 学习策

24、略:迈克卡的三分法,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料管理策略(课本289页) 5.认知风格:(1)场依存型:受环境影响大者为场依存型(外部定向者)。(2)场独立型:不受环境因素影响者为场独立型。(内部定向者)6. 场依存场独立行是认识过程变量而不是认知内容变量,它们的指向是认识过程而不是认知过程。第十章 教学心理1.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结果。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2学习准备的含义: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学习准备包括: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

25、;指个体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范围。4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意义;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时要注意适可而止,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支持(不必过多),以促进学生能独立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效的教学支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能适应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5.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语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发生符合这一期望值。6,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工作的启示:教师在对待学生时应一视同仁;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

26、象;教师应多鼓励、表扬学生,不用打码、惩罚的方式;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7.课题心理气氛的含义及其类型:指课程教学中,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群体心理状态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知觉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和定势状态等。我国学者黄秀兰将课堂心理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三种类型 8课堂心理气氛的调控:a 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关系;b 采取民主的领导方式对待学生;c 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十一章1. 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新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

27、2.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奥尔特曼和泰勒提出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经过四个阶段:a 定向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初步确定要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对象;b 情感探索阶段:此阶段双方主要是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练习;c 情感交流阶段:此阶段双方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由正式交往转向非正式交往的实质性变化;d 稳定交往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 。3.从众的含义: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4.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可以提高个体的行为效率.5.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

28、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6心理健康的标准有:(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3).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4).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5).和谐的人际关系。(6).较强的适应能力。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考试过度焦是情绪反应;指学生意识到考试情景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2.表现(三类特征)A.以担心为特征的、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所形成的意识体验(认知特征)。B.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练习的特定的情绪反应。(生理特征)C.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一定行为方式(行为特征)。3.考试过度焦辅导方法: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可用调整自我认识法、自信心训练法、放松训练法和系统脱敏法。团体辅导法:1指导学生全身放松2当学生的身体完全放松后,由老师生动逼真地描绘考试情景,学生随之假想自己进入考场进行考试3老师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