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总论.ppt

上传人:寂**** 文档编号:5611837 上传时间:2022-01-12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络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经络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络总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总论.ppt(5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经络总论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高怀玉经络是人体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路径经:路径经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经络的主体部分)络:网络络:网络络脉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分支,浅,表。 经络经络是人体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

2、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的通路。结构功能经脉与络脉的比较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 脉络 脉 含义 经:路径络:网络 地位 粗大,主干 细小,分支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与脏腑相互关系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系统的理论。v 经络是人体内客观存在的一种传导系统,有人称其为中国第一大发明,中国第一大发明,但迄今现代医学仍未能阐明其实质。那么,古代医家是如何发现经络并形成系统的经络学说的呢?v经络学说的形成主要源

3、于以下几个方面: 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导。“得气” 、“行气”、“针感” “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1.针刺等感传的观察针刺等感传的观察2.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v 指前人在临床实v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v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v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v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v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v变化等表现。3.腧穴功效的总结腧穴功效的总结v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了穴位并对穴位主治作用进行分类,进而发现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如分布于

4、胸部外上方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肺、气管、咽喉和体表相应部位的疾病,因而,由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经络的概念。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v 古代因当时条件所限,解剖学不发达,但古人通过直观方法,对血脉、筋骨和内脏的构造和生理功能等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病理现象进行推理,从而形成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 A、关于经脉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十二经脉难经奇经八脉 B、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发展到349个针灸大成359个清朝361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C、病候学方面:经脉辨证经经络络十二经

5、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孙络、浮络经络经络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皮部附属结构附属结构脏腑肢节(五官九窍)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v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的总称。v是经络系统的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主体,故又称为,故又称为“正经正经”。v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三方面而确定的。确定的。v经脉

6、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v太阴阳明太阴阳明 盛盛 手足手足v少阴太阳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一阴一阳 三阴三阳三阴三阳 三阴三阴 v厥阴少阳厥阴少阳 衰衰 三阳三阳十二经脉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1. 阴阳属性阴阳属性 盛衰盛衰阴阴脏、内侧脏、内侧 三阴三阴 太阴太阴 前前 阳明阳明 三阳三阳 阳阳腑、外侧腑、外侧 (内侧)(内侧) 厥阴厥阴中中(侧侧)少阳少阳 (外侧)(外侧) 里里 少阴少阴 后后 太阳太阳 表表2. 脏腑隶属脏腑隶属脏脏阴经阴经 举例:举例:腑腑阳经阳经 手循行至手手循行

7、至手起止部位起止部位 太前太前 循行路线循行路线3. 手足循行手足循行 阴属脏,内侧缘阴属脏,内侧缘手手上肢上肢 肺属肺脏肺属肺脏所属脏腑所属脏腑足足下肢下肢 经经脉经经脉手六经彩绘图手六经彩绘图足六经彩绘图足六经彩绘图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v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贯全身。n内属于府藏内属于府藏(内行部分)(内行部分)n外络于支节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外行部分)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n四肢分经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8、各分三阴三阳太阴、阳明太阴、阳明前前厥阴、少阳厥阴、少阳中(侧)中(侧)少阴、太阳少阴、太阳后后特殊特殊足厥阴足厥阴内踝内踝8寸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交出足太阴之前 v头、躯干部分部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手三阴胸胸手、足三阳手、足三阳头(头( “头为诸阳之会头为诸阳之会”)足三阴足三阴腹及胸。腹及胸。阳明阳明体前体前前头前头 少阳少阳体侧体侧侧头侧头 太阳太阳体后体后后头后头躯干部的经脉分布躯干部的经脉分布部位第一侧线第二侧线第三侧线头部1.5寸(膀胱经)背腰部1.5寸(膀胱经)3寸(膀胱经)腹部0.5寸(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胸部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内行部

9、分内行部分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v阴经属于脏阴经属于脏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络于表里腑络于表里腑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v阳经属于腑阳经属于腑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络于表里脏络于表里脏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十二经脉循行规律v阴经循行重体内阴经循行重体内 善治脏腑病善治脏腑病v阳经循行重体表阳经循行重体表 善治外经病善治外经病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阴、脏、里

10、阳、腑、表阳、腑、表阴阴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阳阳经经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经经属属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 属属脏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 腑腑络络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 络络腑腑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 脏脏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v“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v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v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

11、属络关系v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v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响,治疗时相互为用v表里属络关系表里属络关系为为十二经脉所特有十二经脉所特有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v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v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v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十二经脉循行走向v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12、v灵枢灵枢逆顺肥瘦逆顺肥瘦所载: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衔接十二经脉的衔接v表里阴阳经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接在四肢末端衔接v同名阳经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接在头面部衔接v异名阴经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在胸部衔接 奇经八脉奇经八脉 v定义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脉、阳蹻脉的总称。v命名命名“奇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

13、络,“别道奇行别道奇行”,故称,故称“奇经奇经”。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几个概念几个概念v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一源三岐v督脉督脉阳脉之海阳脉之海v任脉任脉阴脉之海阴脉之海v冲脉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十二经之海,血海 任脉 督脉奇经八脉的作用v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

14、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v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渗灌供应 奇经八脉的腧穴v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v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v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15、、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十五络脉v定义: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十五络脉”。v循行分布:循行分布: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 络穴络穴别出别出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 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 分分 布布 作作 用用四肢:十二经之络四肢

16、:十二经之络 络穴(肘膝以下)络穴(肘膝以下) 相表里经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沟通表里两经 加加 渗渗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强 灌灌 前:任脉别络前:任脉别络 鸠尾鸠尾 散布于腹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沟通腹部经气 表表 气气躯干躯干 后:督脉别络后:督脉别络 长强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沟通背部经气 里里 血血 侧:脾之大络侧:脾之大络 大包大包 胸胁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经 孙络、浮络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输布气血v孙络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v浮络浮络浮行于浅

17、表部位的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v血络血络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十五络脉的作用:作用: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经脉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通联系。的沟通联系。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濡养全身组织。灌输布,以濡养全身组织。十二

18、经别“别行之正经别行之正经”v定义:定义:是十二经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v命名: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之正之正 经别经别v循行分布:循行分布:具有具有离、入、出、合离、入、出、合的特点的特点离离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离”(别)(别)四肢四肢肘膝上下肘膝上下入入 进入胸腹腔称进入胸腹腔称“入入”出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于头颈部出来称“出出” 合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各会合于相表里的

19、阳经的阳经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阳经经脉阴经经别阳经经别阴、阳经别出于项部阳经经别入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阳经离离入入出出合合经别联系简图经别联系简图阳经阴经十二经别“六合六合”v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称之为“六合六合”。v作用:作用: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补充了经

20、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十二经筋主运动主运动v定义: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v命名: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 经筋经筋v循行分布:循行分布: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v走向: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不入内脏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

21、筋到阴部足三阴之筋到阴部v作用:作用: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能六阴结于胸腹六阴结于胸腹手三阴经筋聚于贲手三阴经筋聚于贲( (膈肌膈肌) )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六阳结于头面六阳结于头面手三阳经筋聚于角手三阳经筋聚于角( (额角额角) )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 (目下目下) )结聚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多在关节、骨节突出及肌肉丰厚处及肌肉丰厚处 散散 络络 十二皮部十二皮部v定义定义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

22、散布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v分布区域分布区域 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v作用作用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传注病邪:皮络络经经腑腑脏脏 反应病候反应病候 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内部的疾病经络经络的的根结、标本根结、标本气街、四海标本v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v标上,本下v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根结v 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v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即从四肢末端流向头、胸、腹。v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 三部

23、为结“四根三结” v根结的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根结根结与与标本标本v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 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v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v它们反映的是十二经脉的向心性的经气输注,强调了肘膝以下诸穴的重要作用,为五输穴等特定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气街气街v气街是经气汇聚通行的共同道路。v人体从上至下横分为头、胸、腹、胫头、胸、腹、胫四气街四气街v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近邻脏腑、前后相连v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

24、腹、胫头、胸、腹、胫v作用: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四海四海v海,是水流归聚之所,十二经气血象百川归海一样汇集到一定部位,由此形成了“海”的概念。v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v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海。脑为髓海。v四海概括了人体经气的生成、输布、聚集的四个主要部位。v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相互联系,主持全身气血津液。经络的作用v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5、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构成有机整体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中医整体观v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v抗御病邪、保卫机体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v说明病理变化说明病理变化 v指导辨证归经指导辨证归经v指导针灸治疗指导针灸治疗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v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可反映症候征候 v经络气血阻滞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

26、肿胀疼痛或肿胀v气血郁积而化热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红、肿、热、痛 v气血运行不足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能减退经络虚证经络虚证v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v脏腑病脏腑病经络、腧穴经络、腧穴经络的实证经络的实证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v辨证归经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v举例举例 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 侧头痛少阳头痛 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v腧穴的选取(或选本经穴、或选表里经(或选本经穴、或选表里经穴、或选同名经穴、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穴、或选同名经穴、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或前病后取)。或前病后取)。 四总穴歌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v针灸方法的选用 经络、脏腑病用皮肤针扣刺皮部或皮内针进行治疗v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共之所止也。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医者通,2.病者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