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55143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秦汉文学.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秦汉文学吕氏春秋:(1)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年左右。集论而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以为可以备论天地古今万物之理,号曰吕氏春秋。(2)吕氏春秋有严密的体系,全书分十二纪,每纪篇;八览,每览篇;六论,每论篇。再加一篇序文,共篇(今存篇)。全书条分理顺, 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就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3)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暢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 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另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

2、言。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赏析李斯的谏逐客书。(1)文章先叙述秦自穆 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 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暢,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末尾作结,指出秦人“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的危害,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

3、力。贾谊政论文。(1)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一类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陈政事疏;还有一些是杂论。(2)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这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讲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中篇重点分析秦在统一中国之后政策上的失误,下篇进一步指陈秦人在危难当头不能挽狂澜于既倒的原因。此文虽为说 理,有浓厚的战国纵横家遗风,但是在遣词造句中又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气质,词语讲究,多用修饰,感情充沛,行文流暢,可视为汉初散文的典范之作。淮南子:(1)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

4、篇,十几万字,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作者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 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2)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大量排比式的句子,与陆贾、贾谊等人的文章共开后世骈文之先河。西汉散文的演变(特点)(1)西汉散文以政论为主,成就也最高。它是在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先秦诸子的文章相比又有明显的不同。(2)由于先秦诸子处在国家分裂和历史转折时期,为建构新

5、的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各自著书立说并相互攻讦,就成为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而汉代散文家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思想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新问题,这使他们的文章比先秦诸子散文缺少了思想表达的自由度但却显得严谨质实。再从西汉社会发展状况看,由于上承短命的秦王朝,再加上统治者崇尚无为之治,所以汉朝初年在思想文化等方面尚有先秦余绪,他们的散文代表了西汉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在后世也有深远影响。随着帝国政权的稳固和定儒家思想于一尊,武帝以后的政论散文向着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由越世高谈转为本经立义。赏析贾谊的吊屈原赋。(1)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

6、体写成的抒怀之作。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表现出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尊敬,揭露了造成诗人不幸的社会现实。(2)作者描写出一个善恶颠倒,是非混淆的黑暗世界,表现出对屈原深深的同情。这篇赋对比鲜明,感情激切,堪称汉初赋的代表之作。赏析贾谊的服鸟赋作服鸟赋,阐明自己对生死、祸福的达观态度,“德人无累 兮知命不忧”。作品在抒发对人生、社会的感慨时,表现出鲜明的道家倾向。贾谊赋在体制上对屈原作品多有借鉴。吊屈原赋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多用 排比句,后一部分多用反问和感叹,上承九章而来。服鸟赋主客问答 的形式,在离骚中已经采用。梁园文学群体:梁孝王刘武广筑苑囿,招延四方豪杰、文士。一时俊逸之士如枚乘、公孙诡、邹阳

7、、严忌、羊胜等从孝王游于梁园,形成极具影响的文学群体。 梁客皆善于创作辞赋,而枚乘尤为突出。公孙诡多奇邪之计,时号“公孙将军”; 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其文博辩入理;其他诸人也各有所长。梁园的文化氛围令文学之士感到惬意,确实为文学家提供了适合于发挥自己才能的特殊环境。枚乘七发:(1)七发以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探病为开端。吴客指出,太子的病是“久耽安乐,日夜无极”造成的,是“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的结果。此病虽令 扁鹊、巫咸共同医治,也不可能见效。只有请博闻强识的君子经常启发、诱导,改变其贪恋佚乐的情志,才可以救治。(2)七发作者对自己的见地充满了自信,对其所要表现的对象善于作淋漓尽致的

8、描写,以至于使文章具有充溢的气势和舒展的意象。作品讽喻的意图在主客对话间表现得清楚明白。(3)七发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如吕氏春秋孟春纪所论多是养生全性之事,从那里可以找到七发的理论渊源。(4)七发对先秦文学多有借鉴,同时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创造性,表现出有异于先秦时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取向,昭示出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七发在体制上沿袭楚辞和招魂和大招,都是大肆铺排饮食之盛,歌舞之乐、女色之美、以及宫室游观鸟兽之事。区别在于,招魂和大招的上述铺排对象都是作为正面事物出现,以此诱导游魂的回归;而七发则把上述铺排对象作为否定性因素加以处理,是对贵族公子养尊处优生活方式的批判。(

9、5)七发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摹拟。赏析司马相如的长门赋。(1)作品以一个受到冷遇的嫔妃口吻写成,将离宫内外的景物同人物的情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景写情,在赋中已是别创。(2)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确信君主不会幸临之后,更加感到孤独。她援雅琴以寄愁思,闻之者亦悲伤流泪;睡梦中君主在自己身旁,醒来后尤为悲凉。赏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1)子虚赋、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也是汉赋中具有开拓意义和典范作用的成果。作品虚构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并通过他们讲述齐、楚

10、和天子畋猎的状况,他们对此事的态度,结成作品的基本骨架。(2)盛世景象的艺术显现。以浓墨重彩,生动地描绘出庞大帝国统治中心前所未有的富庶、繁荣, 气势充溢,信心十足;通过畋猎这一侧面,写出汉帝国中央王朝在享乐生活方面 也独具坚实丰厚的物质基础。(3)奢华生活的生动描绘。在作者的笔下,居于这个庞大帝国统治中心的天子是个既懂得享乐奢侈、又勤政爱民、为国家计之久远的英明君主。(4)讽喻夫人宗旨。在上林赋中,作品的宗旨得到进一步升华。从天子对后世子孙的垂范作用,从天子对人民、对社稷所负使命的角度,看待畋猎之事。他要以自己构想出的盛世蓝图及对畋猎的态度诱导君主,以达到讽谏的目的。(5)恢宏壮丽之美。子虚

11、赋、上林赋对楚国云梦和天子上林苑的辽阔,两处物产的丰富,特别是对天子畋猎的声势,作了极其夸张的描绘,使之超出事物的现实可能性。这样极度夸张的描写赋予作品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具有超乎寻常的巨丽之美。同时,在司马相如的笔下,夸张描绘的艺术渲染原则和严正的艺术旨趣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艺术巨丽之美的追求和对艺术社会意义即讽谏作用的依归,较好地融为一体。(6)汪洋恣肆与法度的和谐。子虚赋、上林赋的结构,都是篇首几段用散文领起,中间若干段用韵文铺叙,篇末又用散文结尾。作品气势恢宏,波澜起伏,一转再转,而又气脉 贯通,一泻千里。这两篇作品句法灵活,用了许多排比句,并间杂长短句。在对各种景物进行描写时,

12、大量采用短句,描写山水用四字句,描写游猎主要用三言,音节短促,应接不暇,文采斑驳陆离。扬雄赋的特点。(1)扬雄的赋驰骋想象,铺排夸饰,表现出汉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有典丽深湛, 词语蕴藉的特点。和司马相如赋的意气风发,词语雄肆相比,呈现出另一种风格。(2)扬雄赋在艺术表现上创造性的成就不多。其甘泉赋多用“兮”字,以骚体句写成;羽猎赋、长杨赋则尽脱骚体,可以看出司马相如的影响。【扬雄四赋:甘泉 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试析司马迁的创作心态。(1)父亲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2))史官世家出身,对司马迁的一生影响甚巨,家族浓厚

13、的文化气氛,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还转益多师,向儒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 向董仲舒学习公羊派春秋。后来担任太史令,他又利用工作上的方便,翻阅由国家收藏的各种文献资料。(3)司马迁在岁时的漫游经历,对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大大地拓展了他的视野,为史记的写作搜集了许多新鲜的材料,他在游览过程中的真切体验和亲身感受后来也一道写入书中。(4)司马迁在漫游和在朝廷任职期间,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物,从他们那 里得到许多历史知识。交游进一步丰富了史记的材料来源,加深了对某些历史人物的 印象和理解,从而使入传的人物维妙维肖,富有生活气息。(5)为兵败而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处以宫刑

14、,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司马迁愤怨已极,痛苦不堪,也激发了他“发愤著书”的决心。由于这一打击,司马迁对历史本质和人生现实有了超乎常人的认识,使史记成为“成一家之言”的宏作。(6)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史记的叙事艺术。(1)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的通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

15、体。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司马迁在编排人物传记时显示出 高超的技巧,使它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 序的巧妙编排,造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在明灭起伏中体现了 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通过叙述某一类型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 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

16、史和逻辑的统一。(3)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司马迁非常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 目光和正确的判断力。他批判项羽“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说法,认为项羽失 败的原因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欲以力征经营天下”。(4)史记叙事有详略之分,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史记许多篇章的详写与略写,往往和对因果律的展示密切相关。(5)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

17、来都条理清晰,显得游刃有余。如陈涉世家,把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千头万绪的事件非常 清晰地勾勒出来。史记的场面描写也很精彩。如写荆轲刺秦王是险象 环生、惊心动魄,不同场面有不同的气氛,司马迁采用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传达出了各种宏大场面的实况及自己的独特感受。史记固然时而穿插生活琐事,但司马迁更善于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这也是史记一书的厚重之处。史记的人物刻画。(1)闾巷之人的入传。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2)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

18、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如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 却是狡诈权谋。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个性非常突出。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之所以各具风采,就在于司马迁充分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司马迁在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时,能充分注意到他们的家庭出身、文化教养、 社会经历等各方面的因素,给以恰如其分的表现,不但展现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而且对形成人物个性特征的原因也有或明或暗的显示,有时一开始就为人物性格 的发展作了铺垫。如陈平年青时贫而好学,所以始终有读书人的气质,见识高远,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史记中的人物都按各自的方式说话行事,

19、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和教养。史记人物形象的共性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知恩图报,以德报德。苏秦之于宗族、朋友;二是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如伍子胥之于楚平王;三是士为知己者死,为报答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如刺客列传中的专诸、豫让、聂政、荆 轲等人都是为知己者死。史记中的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是共性与个性完美的 结合,人物的共性寓于鲜明的个性之中,二者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3)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和旁见侧出笔法。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他笔下的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项羽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在他身上就可以发现

20、多重人格。他喑噁叱咤,又言语呕呕。他爱人礼士,又妒贤嫉能。 他是残暴的,又是仁爱的,还时常虑念百姓疾苦,与部下同甘共苦,至于和虞姬悲歌唱和的场面,则兼有风云气和兒女情。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司马迁全面把握和充分展示自己笔下的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有的是 在一篇传记中同时写出人物性格的几个侧面,有的则采用旁见侧出的方法,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 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史记的风格特征。(1)宏廓画面和

21、深邃意蕴。司马迁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司马迁善于把笔下的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加以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 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2)浓郁的悲剧气氛。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史记也成功地塑造 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使全书具有浓郁的悲剧气氛。司马迁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他为众多悲剧人物立传,寄寓自己深切的同情。他赞扬弃小义、雪大耻,名垂后世的伍子胥,塑造出一位烈丈夫形象。司马迁在探讨人

22、物悲剧的根源时,流露出对天意的怀疑,以及命运不可捉摸、 难以把握之感。从那些悲剧人物身上,司马迁更多感受到的是历史和人生的不确定、不公平和难以理解。(3)强烈的传奇色彩。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文中出现的商山四皓同样来得突兀,恍若神仙。史记中的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也富有传奇性。史记的传奇性还源于司马迁叙事写人的笔法。司马迁为文疏荡多变,忽起忽落,其来无端,其去无迹,起灭转接,令人莫测端倪。史记的章法、句法、用词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它别出心裁,不蹈故常,摇曳回荡,跌宕有致,以其新异和多变而产生传奇效果。试述史记的

23、地位和影响。(1)传记文学的开端。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2)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暢淋漓的风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3)人文精神的弘扬。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 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

24、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 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 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4)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的渊源关系。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唐传奇到明清小

25、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 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两汉乐府诗:(1)两汉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2)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3)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

26、曲 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两汉乐府诗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两汉乐府诗都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乐府诗所表现的也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道出了那个时代的苦与乐、爱与恨,以及对于生与死的人生态度。(1)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两汉乐府诗的作者来自不同阶层,诗人的笔触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悬殊、苦乐不均在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表现平民疾苦和反映富贵之家奢华的乐府诗同被收录在相和歌辞中,这就形成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两幅

27、画面。这两组乐府诗最初编排在一起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它们的客观效果是引导读者遍历天堂地狱,领略到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2)爱与恨的坦率表白。爱情婚姻题 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是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如上邪。(3)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在这个领域较之前代文学作品有更深的开掘,把创作主体乐生恶死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恶死和乐生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两汉乐府诗坦率地传 达了人们对死亡

28、的厌恶之情,同时又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如长歌行等。(4)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骚的遗响。两汉乐府诗的艺术特色(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1)生活镜头的选取。两汉乐府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主体在选择叙事对象时,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如以酒店妇女为主角的陇西行和羽林郎。两汉乐府诗作者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在选择叙事题材时,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对于那些来自异域的新鲜事物,诗人总是怀着惊

29、异的目光去搜索,发现它们,并饶有兴致地写入作品。(2)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而不限于撷取一二个生活片断,那些有代表性的作品都是讲述一个有头有尾、有连续情节的故事。妇病行有临终托孤、沿街乞讨、孤兒啼索等场面,中间又穿插许多细节。(3)人物形象各具物色。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他们各具特点,绝无雷同。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演出一场幽默的喜剧;胡姬则是以生命抗拒羽林郎的调戏,具有悲剧主角的品格。一个聪明多智,一个风烈坚贞,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气质和性格。(4)叙事详略得当。详于叙事

30、而略于抒情。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具有比较自觉的叙事意识,在创作实践中努力把叙事诗和抒情诗区别开来,使二者的形态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两汉乐府诗许多叙事名篇,都因叙事详尽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十五从军征。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两汉乐府叙事诗的作者长于、也 乐于铺陈场面。陌上桑一诗篇幅不长,其中却有两段场面描写的文字,一是 众人围观罗敷,二是罗敷夸耀夫婿,都不吝笔墨,写得非常细致。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两汉乐府叙事诗在陈述故事、刻画人物时,对于人的服饰仪仗从各个方面加以展示,采用的是详写笔法。从秦罗敷、刘兰芝到胡姬,从罗敷“夫婿”、侍郎到羽林郎,无论其为男为女,都通过详细描写

31、服 饰仪仗来衬托他们的美丽或富贵。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 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5)寓言诗的创作。两汉乐府有多首寓言诗, 是汉乐府叙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成为两汉乐府诗的一个特 点。两汉乐府寓言诗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如乌生。另一类寓言则是植物和人对话,诗中出现两个角色。如宋子侯的董娇娆。东汉文坛(主要是辞赋)的新特点。(1)东汉文坛同西汉相比,变化很大。东汉士人失去了作为文学侍从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

32、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各个时期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 为他们创作的直接、间接诱因。(2)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政策,使士人普遍受到压抑。物不得其平则鸣,他们越来越多地运用赋这种文学样式抒发自己的不平。于是,东汉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感情激切的抒情赋。(3)世风的变化不仅导致赋的创作在题材选择和宗旨的设定方面出现新的取向,在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也与以前有了较大的差异。昔日以铺张扬厉、汪洋恣肆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已被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所扬弃;散句单行的语言,演变为骈俪对偶的句式。赋的风貌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两都赋的创新体现在哪里?

33、(1)两都赋在艺术表现方面吸收了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成功经验,如上下篇相互对比的结构,主客问答的过渡形式,划分畛域、逐次铺叙的展开过程等,然而,他的创新也很突出。(2)以往的赋,对所不赞成的社会现象常常是极尽铺张描写之能事,而作者的正面主张则在文章结尾处画龙点晴,这被称为“劝百讽一”的表现原则。在两都 赋中,作者一改传统表现方法中“劝”与“讽”篇幅相差悬殊的结构模式,其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作者的主张、见解十分自然地融入对东都各方面事物的陈述中,表现出他的较为进步的京都观。这是他对赋的艺术表现和篇 章结构关系的重大突破,也是他推动汉代文学思想发展的可贵贡献。东汉抒情赋:(1)东汉抒情赋主要有

34、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所谓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所见而抒发自己的感慨。这类题材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和那些铺张扬厉的京都大赋明显不同,是后代游记文学的先声。如班彪的北征赋。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新发展。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如班固的幽通赋。(2)和西汉抒情赋稍有不同的是,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己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而东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简述汉代辞赋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和作家作品情况

35、。(练习题选)(1)汉代第一位有成就的赋作家是贾谊,其代表作有吊屈原赋和服鸟赋,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二个作品都直抒胸臆,议论多于形象。(2)枚乘对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的七发,无论内容还是形制,都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风格特征,没有作者真情实感的抒发,表明汉大赋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游戏文字和竞逞才情。而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汉大赋作家完全丧失了激情,与楚辞有本质的不同。而且他们进一步加强了大赋“劝百讽一”的宫廷文学色彩,为当今帝王歌功颂德。(3)西汉中后期,出现了一些篇幅比较短小或抒情或咏物的赋作,其代表作家有东方

36、朔的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论。其作者均为愤郁不平的才华之士,故能于弥漫的大赋作品中散发出光彩。(4)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末,汉帝国社会混乱、政治黑暗、战祸频仍,统治阶级已无功可颂,汉大赋赖以产生的条件丧失殆尽,抒情小赋出现。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抨击时政,直抒愤激。汉书反映了什么内容?(1)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 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2)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通过叙述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全面地展现了

37、西汉盛世的繁荣景象和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如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拜为会稽太守之后,他隐瞒真相,故作矜持,而会稽同乡则前踞后恭,丑态百出,演出了一场滑稽剧。汉书展示了官场上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境,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构成一幅幅维妙维肖的画面。(3)家族兴衰史的展示。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如张汤传、杜周传等,传主都不是单独一个人,而是记叙几代人的事迹。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4)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暢淋漓,悲剧

38、气氛很重。李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外界条件的不利把他一步步推向绝境的过程,李陵是位悲剧人物,传记有条不紊地叙述了外界条件的不利把他一步步推向绝境的过程:先是路博德绝派兵接应陷入重围的李陵孤军,使李陵兵败,不得已投降;接着西汉朝廷轻信传言,误认为李陵训练匈奴兵以拒汉军,一气之下将李陵的家口全部处死,从而使李陵断绝了返汉的念头。班固对李陵饱含同情,不吝笔墨详写李陵孤军深入、浴血奋战的场面,并交代造成李陵悲剧结局的客观条件,同时又深入地刻画出这位悲剧人物的矛盾心理和行动上的摇摆犹豫。他的悲剧结局既是客观形势所迫,又是性格因素所造成。苏武性格刚强,意志坚定,几次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都临危

39、不惧,大义凛然。他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恪守,在家破人亡之际所保持的平静心态。班固正是通过多方面描写苏武在艰难困苦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塑造出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汉书的艺术特色。(1)精密的笔法。首先,汉书笔法精密,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如霍光、金日磾都以谨慎著称,然而,两人的谨慎程度又存在差异。霍光的谨慎止于自身而已,对于其家属则缺少必要的约束。金日磾则不同,他不但自己尽量杜绝细小的过失,而且对于后代严格管教,把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灭在萌芽状态。(2)对起始事件的交待。其次,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

40、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比如,西汉旧例通常是以列侯为相,先封侯,后拜相。公孙弘却属例外,他是无爵位而拜相,于是,武帝封他为平津侯。(3)篇末的轶闻逸事。再次,汉书的谨严有法,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凡属传闻 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于定国曾任丞相,封西平侯,其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吴越春秋的艺术特色。(1)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赵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前五卷以吴为主,后五卷以越为主。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代,叙事完整,全

41、书以吴越争霸为主线,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保持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前后贯通,一脉相承,讲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2)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书中许多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但作者把它们写入本书时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而是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 增加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对于伍子胥奔亡过程中的渡江、乞食二事。吴越春秋中的许多情节,是通过移植联缀而把本来互不相关的故事糅合在一起,但依然给人以真实感,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3)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幻离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吴越春秋是在正史的基础上演绎而成,其中许多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有其现

42、实基 础;另一方面,吴越春秋又吸收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它的荒幻离奇主要源于此。如袁公与处女比试剑术场面,类似的超越时空、出入生死的情节在吴越春秋中是大量的,开志怪小说的先河。(4)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他奔亡吴国之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之后,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国之后,前期小心谨慎,后期成了托孤老臣之后,则直言强谏,出语激切,写出 了人物性格的发展。吴越春秋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描写,以此突出 人物的个性特征。伍子胥“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是位伟岸的男子汉大丈夫。这对后代小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很

43、大影响。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越文化的关系。(1)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二者可以相互印证。区别在于,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连贯的故事,而是独立成篇,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历史故事外,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给人以驳杂之感。(2)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索,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因此,它们都具有鲜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死,信巫淫祀,这两部历史散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无不和吴越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王充的论衡:(1)论衡全书篇,现存篇,缺招致篇。论衡一书是论辩性著作,是

44、一部“实论”型散文。作者用事实说话,援引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批驳各种虚妄之论。在此过程中,或同类相证,或巧用比喻,或从生活经验出发,或进行逻辑推理,从必然性、偶然性、可然性等多方面展开论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为了论证得透彻充分,每篇都反复诘难,多方发挥,文风雄辩。(2)论衡一书的文字比较接近汉代口语,既准确精练,又通俗易懂,用词朴实无华,不重雕琢,在当时文风日趋骈俪化潮流中独树一帜。王充的行文不摹拟前人,完全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文辞,富有创新精神。东汉文人诗的特点。(1)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完整的七言诗篇也开始产生。(2)东汉文人诗多数独

45、立成篇,还有一些附在赋的结尾,作为赋的一部分而保存到今天。赋末附诗,始见于东汉,后代多有仿效。赏析班固的咏史:(1)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这首诗先叙太仓令有罪,被押送到长安城。次写缇萦闻父言而沉痛,遂诣阙陈辞。然后写汉文帝生恻隐之心,下令废除肉刑。结尾是班固的感慨,赞扬缇萦胜过男兒。(2)咏史诗按时间先后依次道来,以叙事为主,而不是像后代有些咏史诗那样重在议论抒情。班固是以写纪传体史书的手法创作咏史诗,用辞质朴,渲染修饰成分很少。张衡的四愁诗:(1)张衡的四愁诗是经过改造的骚体,是骚体整齐化之后而形成的七言诗。全诗皆为七言句,除每章首句中间有“兮”

46、字外,其余都是标准的七言诗句。全诗四章,按东南西北顺序依次展开。(2)这首诗有政治上的寄托,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班固、张衡对乐府诗都有所继承,但继承的方式不同,乐府诗或朴素质实,或缛丽长美。班固五、七言诗继承的是前一种风格,张衡的五、七言诗则沿着缛丽华美的方向发展。班固的五、七言诗以叙事为主,张衡的五、七言诗则长于抒情。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赏析秦嘉的赠妇诗:(1)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2)秦嘉的赠妇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使秦嘉伏枕辗转,彻夜难眠。第二首

47、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寄款诚。秦嘉在抒发难以排遣的离愁别绪时,把夫妇情爱放到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加以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这两对矛盾。三首诗都有对车驾的描写,用来衬托诗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3)秦嘉的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之作。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特色。(1)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2)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古诗十九首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如明月何皎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