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23931143 上传时间:2022-07-02 格式:DOC 页数:219 大小:2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9页
清(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2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清(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清(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本)清 代 文 学绪论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第一节 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三.大兴

2、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五.文学:(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

3、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二)诗歌和小说领域。1.诗歌方面: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

4、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2.小说:历史小说重在叙述历史事件,如东周列国志;“以小说为庋学问文章之具”(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如野叟曝言、镜花缘等。第二节 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一.清初思想家反宋明理学,痛弃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不务实学,及其所造成的“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一)顾炎武将明亡国归咎于宋明理学造成的学风,但说明他深慨于明亡清兴的社会巨变,要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从历史治乱兴衰中探究治世之道,即“当世之务”。(二)提出许多具启蒙意义的新思想。1.王夫之发展

5、了古代唯物论和社会进化论,读通鉴论对古代历史作出新论断。2.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发表了一些改变旧制度的意见,如“均田”、“均贫富”、废科举生员、地方按人口比例推举官员等,及“寄天下之权于天下之民”、“保天下者,匹夫之贱有责”的思想。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做出激烈批判。4.清初学者思想超越单纯反清性质,反映改变封制的进步要求,影响晚清改良运动。二.对王阳明心学的扬弃,特别对李卓吾非儒薄经反传统思想的否定,矫枉过正。(一)王阳明心学王学狂禅派李卓吾清初启蒙思想家。1.王阳明基本思想:“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传习录)要人消除

6、私欲,一切照封建伦理道德立身行事。2.李卓吾出于王学,却将人心返还给现实社会,从生存(即所谓“吃饭穿衣”)和发展(即所谓“富贵利达”)基点,做出相反的结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德业儒臣后论)肯定“私”也即“欲”,也就否定封建伦理关系及其道德信条的合理性。3.清初思想实质上接过李卓吾“人必有私”的命题,肯定私欲的合理性但以此为基点将“欲”、“理”统一。(1)“人欲”成了基本,“天理”也就从宋明理学家所说的“人欲”的对立物,即封建伦理关系的精神幻影,变为“人欲之各得”的社会理想。(2)要达到各遂其欲,“人欲”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黄宗羲批封君专制制度

7、。(3)理欲之辨就延伸为社解理想,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拓展为对社制方面的批判。三.文学思想的变化。(一)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重文学社会功用,抛弃晚明文学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1.顾炎武最突出可称之为经世致用的文学观。(1)认为“诗本性情”,但强调应“为时”、“为事”而作(日知录)。(2)认为文章“须有益于天下”,“有益”即“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善”(日知录)。2.黄宗羲重诗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1)注意到文学特质,认为“诗之道从性情而出”,往往是不平之鸣,所以“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南雷诗历题辞)(2)论及文与诗之不同、才情

8、的作用和表情方式,谓诗人是“情与物合”(黄孚先诗序南雷文案)将诗的性情分作“一时之性情”和“万古之性情”:认为“离人思妇,羁臣孤客,私为一人之怨愤”。超越“一身之外”,关乎治乱兴衰,“合乎兴、观、群、怨、思无邪之旨”的性情,才更有历史内容和价值(马雪航诗序南雷文定)。3.王夫之更重文学基本问题。(1)以哲学家的思维,对广义文学(政教之文)与美文学(即诗)的本质、功用的区别,诗的审美特征及在创作和阅读规律等问题作系统、缜密的理论阐述:“情”的生发、表达和接受(所谓“以情自得”),贴近诗的审美特征。(2)诗是“陶冶性情,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甚至不赞同“诗史”说。(薑斋诗话)

9、又说情有“贞”“淫”之分,有“盛世之怨”和“乱世之怨”之别,意义不同,在不同时代环境应有不同的节制(诗广传)。(二)清中叶启蒙思潮虽受扼制,但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清之际启蒙思潮又重新抬头,表现为汉学的裂变。1.戴震“由词以通道”的治学方法,使他由古籍文字训诂进入对理学问题的研讨和对宋代理学的批判。孟子字义疏证发挥自然人性论,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认为“人伦日用,圣人以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理不爽,是谓理”。由此批判宋儒“以理杀人”,批判封建纲常伦理。2.汪中恢复顾炎武经世致用精神,认为荀子得孔子之真传,力驳孟子以“无父”诬墨子为枉说,被翁方纲指为“名教之罪人”;在研讨古“

10、礼”的题目下,发表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妇女殉节。四.清代文学兴衰与清初启蒙思潮的消长有关。(一)清初启蒙思潮。反对晚明张扬个性、自适自娱、崇尚率直浅俗的文学倾向,强调社会功用;发展诗学,提高诗的地位,推动诗风转变。1.清诗的繁荣、诗的批评理论的兴旺、诗话的大量涌现,与之有关。2.对社会功用的强调,影响上层文人创作:戏曲趋于雅正,悲剧意识超过娱乐格调。康熙后期传奇长生殿、桃花扇。(1)题材虽有古今之别,却都表现出深沉的历史反思,且与清初启蒙思潮相通。(2)都采取以男女离合之情写国家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尊重情爱,却和国家兴亡绑在一起,把国家兴亡摆在个人情爱之上。(3)长生殿以国家和百姓的不幸讽谕

11、“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君主;桃花扇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喝断亡国后还贪恋情场的人。(二)清中叶呈现类似晚明的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1.代表人物袁枚公开批评、嘲讽沈德潜格调说和翁方纲肌理说,重建和发挥性灵说,认为诗重性情,强调表现真我、真性情,创作重灵机和真趣;认为“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小仓山房文集答蕺园论诗书)写了许多爱情诗、艳情诗。2.小说儒林外史以批判科举制度;红楼梦第三节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一.集历代文学之大成。(一)现象:元明来新兴小说、戏曲发展;元明来呈现弱势的诗、古文、词、骈文重振:各类文体,各类文体的作法、风格,优秀作家作品,如吴伟业歌行诗和王士礻真神韵

12、诗,陈维崧登临怀古词和纳兰性德出塞悼亡词,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戏曲,汪中骈文哀盐船文,文言小说蒲松龄聊斋志异、白话章回小说吴敬梓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红楼梦。(二)分析:兴盛过的文体复兴,实际是传统文学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复归。1.诗歌:明清鼎革之际,与学术思潮转向复古形态的经世致用之学呼应,诗歌创作转向伤时忧世,遗民诗人悲愤、砺志,其他诗人之徘徊观望,成为清代前期诗的主旋律。(1)遗民诗人关注国运民生,缘事而发,以前代关注国运民生、志节高尚的诗家为师法对象,以其诗史般的内容、所表现的志节情操而称重,如屈大均尊屈原,顾炎武崇杜甫,吴嘉纪学杜诗中取法汉乐府之一格总体上继承了缘事而发、有美刺之功、行“

13、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和传统审美艺术的特征。(2)其他诗人如吴伟业歌行诗专取明清际兴亡人事,如圆圆曲鸳湖曲,在白居易后开拓出叙事诗新境界;王士礻真追踪六朝来冲和淡远一格,其神韵诗将含蓄蕴藉推向极致;又一次发扬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2.词:明清鼎革际词走出俚俗,归于雅道,成为苦闷中的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的方式,出现地方性的词人群和大的倡和活动: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出现,呈现“中兴”;陈、朱弃词为“小道”的观念,认为词与“经”、“史”同等重要,可与“诗”比肩;“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的纳兰性德。3.骈文:以对仗排偶、隶事征典、词藻华丽为特征,是古典

14、形态的美文。清初以骈文为寄托才情的文事,揭开复兴序幕;乾嘉时骈文盛,与桐城古文对抗,这既与清代社会环境的压抑、文化学术思潮的复古倾向有关,也和其后汉学兴盛的学风有关,作家如哀盐船文汪中、阮元;其文学底蕴,即要恢复文章艺术之美。二.新兴文体的雅化倾向和雅俗并存、互渗状态。(一)戏曲:清传奇、杂剧顺从晚明趋势,创作更活跃。1.一些作者借戏曲抒亡国之痛、两难心态和失意情怀,如吴伟业、王夫之、尤侗、嵇永仁等;其传奇、杂剧大都取历史故事加以虚构乃至幻化,寄托个人情感心迹,抒情性冲淡戏剧性,更加脱离舞台,加重案头化倾向。2.一些作者追随阮大铖、吴炳等开创的风情喜剧,重戏剧性,多利用巧合误会制造生动情节,如

15、李渔;还就明传奇剧得失,总结出系统的编剧和表演理论闲情偶寄;表明明以来戏曲创作重心由“曲”向“戏”转移。3.社会历史意识增强和注重戏剧性两个方面综合长生殿桃花扇。(二)小说:总体上迈入独创期。1.拟话本小说结束改编旧故事的路子,取材于近世传闻和当代新事,贴近生活,渗入文人意识;讽世气味加重,却缺乏艺术酿造,且愈趋向伦理道德说教。2.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3.李渔小说表现出更高的主体意识,故事情节演绎其超乎常人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对人情世态的调侃,进一步改变话本小说的叙事模式和风格,议论成分增大,作者既定意向胜过并取代生活内在逻辑。4.长篇小说迈入个人独创期:有的沿晚明世情小说的路

16、子,在醒世旗号下展示世俗人生图画,如醒世姻缘传;有的叙写近世朝野政事,艺术上大都较粗糙,如檮杌闲评;有的续书以写心,如陈忱水浒后传寄托遗民心迹,增添抒情性质;神魔、公案类滋生,世情类时有新作,出现集多类性质于一体的作品;杂陈学艺的小说、文言文小说,如镜花绿;面对现实人生,将平凡的生活变成真实而有审美内蕴的小说世界的如儒林外史、红楼梦。三.前期关注国运民生,有炽烈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经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中叶小说成就最大,红楼梦与同时的性灵派袁枚等感应。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一节遗民诗人一.清初最富时代精神的诗歌遗民诗。(一)代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

17、嘉纪、屈大均、钱澄之、归庄、申涵光等;受民族思想、爱国主义熏陶,反民族压迫,虽出发点仍是儒家“严夷夏之防”,但怀抱救世拯民思想,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传统。(二)遗民诗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沉痛悲壮。二.顾炎武初名绛,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先生。(一)论诗“主性情”,反模拟,倡“文须有益于天下”。(二)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秋山精卫京口即事千里海上四首。1.暮年仍然表达其炽烈的爱国热忱,如恭谒孝陵、再谒孝陵等。2.随着希望

18、的幻灭,感伤沉郁的情绪稍增,但不灰心,雄浑有力,慷慨悲壮,如五十初度时在昌平又酬傅处士次韵。(三)顾诗是崇高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梨洲先生。(一)论诗重情:“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重学问,崇宋诗,与吴之振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云门游记、感旧、宋六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哭沈昆铜等抒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

19、强精神,如山居杂咏、“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尚未消”(周公瑾砚)等。四.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船山先生。(一)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半岁青青半岁荒)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落花诗、补落花诗、遣兴诗、读指南集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二)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以落花飘魂抒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七绝走笔赠刘生思肯初度日占。五.吴嘉纪和屈大均吴多危苦之词,屈富浪漫幻想。(一)吴嘉纪。1.受压迫剥削和灾祸肆虐,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如风潮行朝雨下海潮叹等述泰州天灾;挽饶母难妇行过兵行等揭露清军屠杀掳掠;临场歌

20、归东陶答汪三韩过访等反映官吏催租逼税;东家行记江北婚嫁陋习;李家娘写“扬州十日”;一钱行赠林茂之赞遗民品质。2.直抒胸臆,纯用白描,但运思深刻,写状如绘,如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幽淡似陶,沉痛似杜,直朴古淡的苍劲风格。(二)屈大均。1.其诗是其心灵历程的写照。2.学屈原和离骚,兼学李、杜,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如万壑奔涛”。3.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如大同感叹猛虎行旧京感怀过大梁作梅花岭吊史相国墓哭顾宁人赠傅青主等大都抚时感世,缘事而发,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孤臣余草莽,匪石一心坚”(咏管宁),即使壮志难酬,兴复无望,也信心满怀,“纵是灰寒

21、终不灭,神灵看与蜃楼同”(古铜蟾蜍歌)。4.“以气骨胜”,豪宕而多苍凉悲慨之音,如通州望海。5.和陈恭尹、梁佩兰称“岭南三大家”。(1)陈恭尹诗感时怀古,抒发亡国之悲,间或表达矢志复明的决心,激昂盘郁,擅七律,邺中、读秦纪等。(2)梁佩兰诗多酬赠写景,七古苍凉伉爽,易水行、养马行等状写社会民情。(四)阎尔梅。1.诗吊古伤今,感念时事,格调苍劲。满巡抚赵福星遣官招余余却之。2.长于古体,绝贼臣胡谦光沧州道中等豪宕雄壮,诗情激楚。(五)杜溶诗学杜甫,风格浑厚,五律登金山塔初闻灯船鼓吹歌。(六)钱澄之诗写甲申国变,足可证史。1.悲愤诗桂林杂诗行路难等以永历时事寄于诗,时歌时泣,悲痛感人。2.催粮行乞

22、儿行田家苦等,写民众流离惨状,情浓意深,沉郁悲怆。3.晚年民族感情与田园闲适融合,在田园杂诗田间杂诗夏日园居杂诗里白描直写,冲淡自然,既反映农村的生活,又砥砺民族气节。(七)归庄与顾炎武有“归奇顾怪”之称。1.悲昆山伤家难作断发万古愁曲,声情激越,沉痛愤慨,万古愁是清散曲少有的杰作。2.落花诗16首,体物寄托,揭发士林心态,哀婉酸苦。第二节古文三大家一.清初散文:唐宋古文传统明代受复古派学秦汉文和公安、竟陵派抒性灵的冲击明末清初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一)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等对散文写作提出要求,大致上回到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上,并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展。(二)清初论说文多为学

23、者作,有学术和思想价值,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夫之黄书顾炎武生员论形势论等。(三)明末小品文处于衰落蜕变期,作者如张岱、尤侗、廖燕等,作品内容或沿袭晚明小品文风,而以沧桑之思代闲情之趣,或趋向严肃,如“匕首寸铁,刺人尤透”(廖燕选古文小品序),随着文网日密逐渐消歇。二.文学散文:“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和汪琬桐城派嚆矢。(一)侯方域影响最大。1.壮悔堂文集10卷,体裁多样,内容广泛:(1)议论而指斥权贵的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等。(2)抒情而摅写怀抱的如与方密之书祭吴次尾文等。(3)评说而论功罪的如朋党论王猛论太子丹论等,有八大家遗风。2.承韩、欧,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写掾吏、

24、伶人、名伎、军校等下层人物的作品敢于打破文体壁垒,如赠丁掾序,马伶传任源邃传李姬传,都“以小说为古文辞”,提炼细节,揣摩说话,刻画神情,如李姬传选3个典型事件,精择李对话,切合身份与心境,使人物个性鲜明,堪称性格化语言,具短篇小说的特点。(二)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1.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模拟,不“依傍古人作活”。2.人物传记表彰抗清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如许秀才传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等,既有淋漓尽致的描摹,也有纡徐动荡的抒情。3.大铁椎传。4.政论散文精义迭现,蔡京论续朋党论等独出己见,议论风生;答南丰李作谋书宗子发文集序,表现出善议论的个性和明理致用的文章

25、风格。(三)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1.散文力主纯正,对侯马伶传王猷定汤琵琶传等小说写法不满,偏保守。2.本六经,叙事有法,尤擅碑传,如陈处士墓表申甫传书沈通明事等。3.答陈霭公书陶渊明像赞并序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清晰简要,自然流畅,与唐顺之、归有光等文风相近。4.周忠介公遗事。(四)廖燕,字人也,号柴舟。1.思想新颖,议论大胆,如学术文性论一性论二格物辨等抨程朱理学;史论文汤武论高宗杀岳武穆论明太祖论等推翻陈说。2.金圣叹先生传半幅亭试茗记。(五)其他如王猷定、冒襄、姜宸英、邵长蘅、王弘撰、宋起凤等以歌颂抗清斗争及其殉难的英雄志士,形成此时重要题材:姜宸英奇零草序邵长蘅阎典史传汪琬江天一传全祖

26、望梅花岭记等表现崇高的民族思想。第三节钱谦益与虞山诗派一.清初诗坛有云间派、虞山派、娄东派鼎足而三;虞山派和娄东派,因钱谦益和吴伟业主领影响最大。二.钱谦益,字受之,一字牧斋,晚号蒙叟、绛云老人、东涧遗老等。(一)明朝时期。1.仕途坎坷,感时愤世,郁塞苦闷。如初学集愤慨党争阉祸;乙丑五月削籍南归十首费县三首狱中杂诗三十首等既有清正之士的孤愤,也有失意者的感喟。2.忧虑国事。如狱中杂诗三十首谒高阳少师公于里第感旧述怀八首;对李自成、张献忠仇视;也有王师二十四韵揭露“王师”屠杀。3.退居林下期间,为柳如是所写恋慕诗、唱和诗,及游黄山的一组诗歌,清新可诵。(二)入清后诗歌。1.除悲明反清和恢复故国的

27、主调外,还弥漫着“羁囚”哀音。有学集中夏五诗集高会堂诗集等是反清复明“专集”;西湖杂感二十首哭稼轩留守一百十韵书梅村艳诗后四首等哀感顽艳,沉郁苍楚,既有失国之苦,也有耻辱及忏悔,还有诋斥新朝,描写清兵蹂躏破坏的作品,如吴巨手 斋诗。2.后秋兴(结集时题名投笔集)一扫哀悼明亡的悲怆凄苦,为郑成功反清复明的胜利唱凯歌,如第一叠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龙虎新军旧羽林)。3.郑军失利,连叠十三韵,记录郑成功与南明永历政权的军事斗争及他和柳如是的抗清活动,实为“诗史”。如后秋兴八首之二八月初二闻警而作八月初十日小舟夜渡,惜别而作。4.明灭无主,无所归依的失落和葬身无地的哀痛,使投笔集笼罩上沉郁悲凉的情调,

28、表现“不成悲泣不成歌”的愤慨,画出思想情绪演进的轨迹。(三)自觉致力于清诗建设。1.对明复古派和反复古派进行批判继承:对复古派取其借鉴精神,但不囿于“汉魏盛唐”,剔除模仿形似;对反复古派“取其申写性灵”,摒弃其“师心而妄”,“轻才寡学”。2.强调时代、遭遇和学问的重要性,建立“诗有本”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时代意义的感情为核心,达到性情、世运、学养三者并举。3.主张转益多师,兼采唐宋,广收博取,对补救明七子模拟盛唐与公安、竟陵的粗疏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清代诗风,起“导平先路”作用。4.钱诗尤工近体,七言律情词怆恻,沉雄苍凉,入杜堂奥,长篇和组诗多。5.后秋兴是大型的七律组诗,8首一组,相互关联,

29、13组诗浑然一体:连叠杜诗原韵,至十三叠104首,另附自题诗4首,无斧凿凑韵之痕,是创造性的史诗巨制。6.在广泛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奇,故能肇开风气;又延引后进如王士禎、施闰章、宋琬、冯班等,被称为清诗开山宗匠。三.虞山诗派。(一)受钱谦益影响,江苏常熟产生的,主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二)代表:冯班。1.反对七子、竟陵和严羽沧浪诗话,著钝吟杂录专摘严羽以禅喻诗之谬。2.沉丽细密,锤炼藻绘,抒发故国悲痛,婉而多讽。如题友人听雨舟有赠。3.以标榜李商隐而自张一军,势力颇大。第四节吴伟业和“梅村体”叙事诗一.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二.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一)围绕黍离之

30、痛,以明末清初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志在以诗存史。这类诗歌约有四种:1.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戚畹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如永和宫词、洛阳行、萧史青门曲、田家铁狮歌等。2.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如临江参军、雁门尚书行、松山哀、圆圆曲等。3.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败覆灭,如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临淮老妓行、楚两生行等。4.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恶政和下层民众的痛苦,如捉船行、芦洲行、马草行、直溪吏和遇南厢园叟感赋等。5.此外还有感愤国事,长歌当哭的作

31、品,如鸳湖曲、后东皋草堂歌、悲歌赠吴季子等,以“诗史”自勉,“指事传词,兴亡具备”,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真实。(二)悲吟痛失名节的主题:以清顺治10年出仕为标志,堕入失节的痛苦深渊,如自叹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组诗遣闷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忏悔自赎,表现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困扰与冲突里挣扎的人生悲剧。三.艺术性。(一)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二)最大贡献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基础上,自成“梅村体”。1.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重叙事;辅以初唐四杰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风情韵味;融合明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2.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

32、韵味等具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情节的传奇化: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3.“梅村体”叙事诗约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峰。4.“梅村体”代表作长篇歌行圆圆曲。(1)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委婉笔调,讥刺吴为私情叛明降清。(2)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3)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重新组合历史事件,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传奇色彩。(4)细腻刻画心理,委婉抒发感情,运用比喻、联珠,化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

33、增强诗歌表现力。(5)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6)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于华丽辞藻中。三.影响。(一)吴兆骞。1.秋笳集写塞外风光和郁愤情怀,苍凉激楚。2.榆关老翁行、白头宫女行与“梅村体”诗歌一脉相承。(二)清末王闿运圆明园词樊增祥前后彩云曲杨圻天山曲王国维颐和园词等,都是“梅村体”遗响。第五节词的中兴和纳兰性德一.明末清初词坛。(一)揭开清词帷幕陈子龙。1.推尊五代北宋,以“婉畅浓逸”为宗。2.沧桑变后,湘真词抒复明之志和亡国哀思,突破纤柔靡曼。(二)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归等的遗民词。1.王夫之。(1)船山鼓棹词初、二集和潇湘怨词。(2)以顺治八年分界:前期怆

34、怀故国,宛转多思,如满江红新月忆秦娥灯花昭君怨咏柳等,比兴寄托,寓意深邃;后期归隐衡阳,有摸鱼儿“潇湘小八景”8首,摹写河山,缅怀故国,激励斗志;康熙10年写“大八景”,表达志节。(3)体兼骚、辨,不时突破音律的限制,多寄托,风格遒上。2.屈大均。(1)道援堂词,又称骚屑,豪健雄放。(2)长亭怨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紫萸香慢送雁有辛词的气骨。(3)梦江南木兰花慢感伤凄婉,饱含遗民亡国悲怀。3.今释澹归。(1)彳扁行堂词作于出家后,苍劲悲凉。(2)喜稼轩、竹山韵,如贺新郎感旧次竹山兵后寓吴韵等,但比辛弃疾、蒋捷词多苦涩味。如满江红大风泊黄巢矶下。(3)沁园春题骷髅图7首等联章叠韵,动辄数首或数十

35、首,为雄放一派翘楚。二.清初词坛代表: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纳兰性德;“京华三绝”。(一)阳羡词宗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1.学苏、辛,所作1800馀首,居古今词人之冠。2.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摈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新乐府”精神,拈大题目,写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国事“词史”。(1)夏初临本意,癸丑三月十九日用明杨孟载韵尉迟杯许月度新自金陵归,以青溪集示我感赋等眷怀故国,悲悼明朝灭亡;(2)贺新郎纤夫词八声甘州客有言西江近事者,感而赋此等记赋役征丁、兵燹破坏之苦;(3)南乡子江南杂咏金浮图夜宿翁村,时方刈稻,苦雨不绝,词纪田家语等写苛

36、捐杂税、自然灾害,抒民生之哀,冲破“诗庄词媚”的畛域。3.其风格源于辛弃疾,但比辛词抑郁悲哀更重;也学苏轼逸怀浩气,却无苏词洒脱旷达;以悲愤苦涩笔调抒感伤故国之情,如夏初临本意。4.醉落魄咏鹰咏物言志,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壮襟怀。(二)随着清朝统一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雍、乾三朝。朱彝尊字锡鬯,号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1.江湖载酒集等词集4种,开创浙西词派,与李良年、李符、沈日、沈岸登、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和陈维崧并称“朱陈”。2.尊词体,尚醇雅,宗法南宋,以姜、张为圭臬;与汪森辑词综,推衍词学宗趣和主张;

37、在清朝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紫云词序),投合文人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3.多“宴嬉逸乐”的欢愉之辞:有静志居琴趣写男女爱情,茶烟阁体物集和蕃锦集的咏物集句。4.情词,如高阳台“桥影流虹”,桂殿秋“思往事”无闷雨夜“密雨垂丝”,城头月“别离偏比相逢易”,鹊桥仙十一月八日等。5.因身逢易代,也提出词中十之一“言愁苦者”,要“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织进时代悲哀与亡国感慨,将磊落不平之气和吊古伤今之情,化为歌儿檀板。所以江湖载酒集词作,时见愤激,哀婉沉郁,如长亭怨慢雁、风蝶令石城怀古、百字令度居庸关、金明池燕台怀古和申随叔翰林等。

38、6.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创造,给浙西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三)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1.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产生“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再目睹官场的腐败,借词宣泄失望烦恼,如蝶恋花出塞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全部词作。2.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爱情词低回悠渺,执著缠绵,是其词作的重要题材,如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等。3.为妻卢氏早逝写的悼亡词,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等,极哀怨之致,也显示了纯正的情操;标出悼亡的有七阕,未标题目而近追恋亡妇、怀念旧情的有三四十首。4.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

39、,纯任感情倾泻;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5.惠风词话况周颐:“国初第一词人”。三.曹贞吉咏物怀古、哀生伤逝之词,寄托遥深,如百字令咏史贺新郎再赠柳敬亭满庭芳和人潼关等,雄深苍浑,法度谨严又出新意,折射世事;代表作留客住鹧鸪。四.顾贞观金缕曲纯以性情结成;所著弹指词以情取胜,宛转幽怨。此外吴伟业、彭孙、毛奇龄等,也写有优秀词作,蔚成群星闪烁的灿烂景观。第六节王士礻真与康熙诗坛一.王士礻真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一)论诗以神韵为宗,主旨与锤嵘诗品“滋味”说、司空图“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大体相同,而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40、”(严羽沧浪诗话)为最高境界。1.蚕尾续集序:“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威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神韵”即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2.推崇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王、孟诗是其创作典范。3.王诗早年从明七子入手,中年“事两宋”,晚年宗唐,“神韵说”贯穿始终。(二)风神独绝的神韵诗占主流,尤其是模山范水的“山水清音”,冲和淡远,风致清新,承王孟派,含情绵渺而出之纤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词句明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和特色。如成名作秋柳四首,秦淮杂诗20首,冶春绝句二十首,再过露筋祠等,含蓄

41、空灵,把鼎革后的失落迷茫转向超脱和玄远,追求幽静淡泊之美,强化了诗的审美特征。(三)入蜀使粤诗的变异,是宗宋的反映和结果:蜀道集南海集意境开阔,气概不凡,风格苍劲雄放,如晚登夔府东城楼望八阵图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南阳荥泽渡河二首等,即景感怀,吊古伤今,格调激越,气韵沉健,风格近杜。(四)清新自然如茅山进香曲,轻捷明快如大风渡江四首,格调激越如枭矶灵泽夫人祠二首,旖旎柔媚如悼亡诗哭张宜人作等,表现出多方面艺术造诣。(五)神韵诗为其独擅,实践自己诗歌理论主张,开创神韵诗派,成员中较著名的有吴雯、洪、宗元鼎等。二.康熙诗坛:朱彝尊和王士礻真称“南朱北王”;施闰章、宋琬称“南施北宋”;查慎行和赵执信是后

42、劲。(一)浙派开山祖朱彝尊。1.早年参加抗清斗争,祁六座上逢沈五祁六紫芝轩席上留别梅市逢魏壁等可见抗清活动的蛛丝马迹。2.诗歌感慨沧桑,沉痛激切,如同沈十二咏燕咏物抒怀,借飞燕表达亡国之悲;3.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如捉人行马草行晓入郡城等,揭露兵火乱后的萧条景象和统治者的残酷野蛮,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4.登临游览吊古伤今,如雁门关、鸳鸯湖棹歌100首等。5.入仕清廷后歌功颂德、交际应酬之作连篇累牍。6.归田后描写自然山水如天游观万峰亭、延平晚宿等清丽可读。7.玉带生歌以咏文天祥遗砚,推崇文天祥及其抗元气节,曲折流露心绪。8.其诗以学力、辞藻见长,用笔雄健,叹息故国沦亡,感慨民生疾苦,俯仰艰

43、难身世,大抵苍凉悲壮,郁怒激烈;后期格调平和,追求醇雅,安于恬淡,师法也从学唐到兼取两宋,反映清初诗坛演变趋势,带有典型的过渡意义。(二)施闰章。1.较关心现实生活和民间苦难,诗歌铺叙时事,叹息民艰,如卖船行临江悯旱牧童谣浮萍兔丝篇病儿词等真挚沉痛。2.宗法唐人,反对浮华,但格调平缓,温柔敦厚,缺少“唯杀恚怒之音”;认为词场无须“兵气”,应当温婉和气,即使上述反映民瘼的作品,也终和且平。3.工于五言,风格空灵淡泊,如燕子矶冲淡闲远,委婉忠厚,较多文人高雅的格调和诗教品质,反映出与遗民诗人的区别。(三)宋琬。1.突出反映伤时叹世之感,庚寅狱中感怀晨星叹九哀歌诏狱行等,写其受诬系狱的不幸遭遇,抒发

44、哀痛愁苦。2.关注民生的如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渔家词等,感慨沉重。3.凭吊故国如赵五弦斋中讠燕集限郎字长歌寄怀姜如须等,苍凉激宕。4.写山水风光的如登华山云峰台、登西岳庙万寿阁等,诗风雄健。5.其诗由学明七子上溯到宋、唐;擅写七言诗,风格雄深磊落,虽时发激昂悲愤之音,但总体委婉中正,怨而不怒。(四)查慎行。1.诗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2.擅白描,气求调畅,词务清新,入深出浅,时见精妙。如芜湖关白杨堤晚泊等铺写时事,慷慨愤激;芦州行、悯农诗等,刻写民瘼,情辞真切。3.旅途纪游和登临怀古,如舟夜书所见,古风如五老峰观海绵歌中秋夜洞庭对月歌等意境壮阔,笔墨雄放。4.近体凝练有力,如题杜集后。(五)赵执信。1.谈龙录崇“诗中有人”之旨,重反映现实,力去浮靡,揭露社会黑暗,申诉官吏罪恶,如氓入城行道傍碑、吴民多、水车怨等。2.罢官漫游和归田闲居之作也时露愤激和不平,寄洪思涉淄水感怀等。3.写山水田园风光色彩鲜明,自然真切,如蓬莱阁望诸岛歌、太白酒楼歌等。4.宗法晚唐,自写性情,清新峭拔,不讲含蓄,和神韵诗冲和淡远异趣。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清初戏曲:一.明末已活跃的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剧作家;二.吴伟业、尤侗等具才学的文化名流以戏曲抒心意;三.李渔等风情喜剧的创作。第一节清初戏曲李玉等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