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心理.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434907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心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心理.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工业时代人类心灵失衡的状况与原因文 / 柳伟平大约在18世纪,工业文明率先在西欧出现,继而蔓延至全球。这是继农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次巨大转折。人类从狩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其间跨越数个世纪,伴随着许多危机,最终趋于稳定,并形成一套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和社会规范。而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原有的体系和规范也不再适用,而新的尚未完全建立,所以人类身处巨变之中,心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一、造成心灵失衡的几大原因。大城市的崛起、城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剧增、快捷的交通、消费社会、依赖于以矿物燃烧为主的能源体系,成为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工业文明的幕后推手是商人群体,他们为工业生产提供资金和市场,

2、“通过科学技术来控制、改造和驾驭自然过程,创造出在自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 杨通进编:生态十二讲编者序,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页。”。为了赢利并击败对手,商人对生产速度、运输速度、通讯速度不断提出新的需求。而社会劳动分工、工作生活快节奏,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恰是这两者,引起了人类心灵巨变和失衡。(一)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包括了行业分工和劳动过程的分工,两者都对人的心灵造成影响。先来看行业分工。爱默生讲过一个神话。据说在创世之初,众神把“人”分成了“人群”,以便能更好地照料自己。于是人们开始分工,有的做农民,有的为工人,有的当作家,如此林林总总,各司其职,使社会和谐运转。这

3、就好比一只手分成五指之后,手就更为灵巧能干。所以,既然大家同气连枝,自然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四海之内,皆为兄弟。“然而不幸的是,”爱默生写道,“这原初的统一体,这力量的源头,早已被瓜分得不成样子,而且被分割地越来越细,就像泼开的水滴,再也无法聚拢。社会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其中每个人都好像从躯体上锯下来的一段,它们昂然行走,形同怪物比如一截手指、一个头颈、一副肠胃、一只臂肘,但从来不是完整的人。”于是农民、农民工等自视为“弱势群体”的人,很少会有昂然的自信,也感觉不到工作的真正尊严。因为农民只看到麦田和锄头,此外一无所有。农民工只看见砖头和水泥,此外一无所有。于是他们不再是整体中的一员,而是降

4、级成了一柄镰刀,一把铁锹。而收入较高的职业,也使从事其中的人异化了。律师成了法典,机械师变成了机器,商人成了一串数字。彼此分开,难以融合。人与人之间日益异化和疏远。冷漠成了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而劳动过程的分工,进一步加深了心灵的失衡。在农业社会中,尽管也有行业之分,但工作过程都由个人完成,比如农民从春种到秋收,裁缝从裁布到缝制,铁匠从铸铁到打制,都是单干的,自己就能看到成果。黑格尔曾从荷马史诗里举过一系列的例子,证明一些著名英雄都在进行生产劳动:“例如阿伽门农的王杖就是他的祖先亲手雕成的传家宝;奥德修斯亲自造成他结婚用的大床;阿克琉斯的著名兵器虽不是他自己的作品,但也还是经过许多错综复杂的活动

5、,因为那是火神赫菲斯托斯受特提斯的委托造成的。总之,到处都可见出新发明所产生的最初欢乐,占领事物的新鲜感觉和欣赏事物的胜利感觉,一切都是家常的,在一切上面人都可以看出他的筋力,他的双手的伶巧,他的心灵的智慧或是他的英勇的结果。只有这样,满足人生需要的种种手段才不降为仅是一种外在的事物;我们还看到它们的活的创造过程以及人摆在它们上面的活的价值意识 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第二版,第488-489页。”黑格尔的意思是说,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或勇气,创造出自己所需之物,人就“感觉到它是自己创造的,因而感觉到所要应付的这些外在事物就是他自己的事物

6、,而不是在他主宰范围以外的疏远化了的事物”。也就是说,人通过创造,将自己的一部分融入创造物中,于是感到亲切、满足,并且获得自信和内心的和谐。但随着商业的发展,在18世纪的欧洲,大城市中的人口数量迅速上升,原有的单干制率太低,迅速被大工厂中的生产流水线取代。在福特公司,工作场所被科学地布置,工作被分成无数个细节,工人则被严格训练,像机器人做着一个重复性的工作。这样一来,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问题就浮现出来了:人沦为社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部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磨损了可以更换,所以没了他机器也能照样运转,而他和他的行为后果发生接触只是靠着统计数字、图表或他的工资单的方式那么

7、他的责任感当然就随着他的无依无靠之感的增加而以同样的速度减少 阿诺德盖伦著,何兆武、何冰译: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51页。因为工人不能参与决策,也看不到最后的成果。他们会感觉,产品的生产与自己并无多大关系。于是责任心的下降程度,显然超过了行业分工。而且不光是工人如此,决策层的专家们也不例外,他们只能通过一些模糊的信息作出判断和决策,无法控制决策的成败。教育者教书育人,但并不知晓自己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日后能否成才。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中,除了一些从事农业或艺术的人士,绝大多数人都陷入这种泥沼,没有选择的自由,也看不到工作的意义,失去了对客观世界的主宰,

8、也失去了心灵的满足感。诗人席勒便看到了现代性的危机。他在审美书简第六封信中写过这样的真知灼见:近代社会是一种精巧的钟表机械,其中由无数众多的但是都无生命的部分组成一种机械生活的整体。永远束缚在整体中一个孤零零的断片上,人也就把自己变成一个断片了;他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上去,而是变成他的职业和专门知识的一种标志。就连把个体联系到整体上去的那个微末的断片所依靠的形式也不是自发自决的,而是由一个公式无情地严格地规定出来的。这种公式就把人的自由智力捆得死死的。 席勒著,张玉能译:审美教育书简,译林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14-15页。当一个人感觉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无法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

9、法,对于世界也无能为力,内心会产生无力感、无用感、自卑感,这种情绪长期淤积于心,就会形成空虚感,甚至绝望感。所以工业文明时代,空虚、抑郁成为头号的心灵疾病。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人都陷入困惑。好战分子毕竟为数很少,绝大多数人不喜欢战争,但战争却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一旦爆发,迅速蔓延至全球,直到一方惨胜才算告终,带走了数千万人的生命,这让人们感到空前的无力。所以二战之后,嬉皮士盛行,也在情理之中。(二)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农业社会,忙碌都是暂时性的。大多数时间,农民的生活相对而言是悠闲的。因为庄稼、家畜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会有收获,拔苗助长只会自食恶果。因此,农民墨守成规、节奏

10、缓慢,可以一边干活,一边享受悠闲。手工坊中的手艺人也一样,注重质量而非速度,所以做事张弛有度。在欧洲,中世纪之后,商业发展起来。商人追求利益,认为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运输速度、创造新产品,才能节约成本,加快商品流通,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击败商场对手。随着大城市中人口增加,劳动合作出现,效率开始提高,商人们尝到了速度的经济价值,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他们为工业革命提供资金,为新产品创造市场。于是工业革命在这种风气中开始了。而蒸汽机的发明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人类借助蒸汽机车,不断刷新速度的记录,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征服了距离和时间。这让人类欣喜不已,但歌德却有疑虑,他在1825年就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年轻人

11、高兴得太早了,他们马上会被卷入时间漩涡里去。人们发明铁路、邮政快递、蒸汽轮船等交通工具的目的是为了要实现人类的梦想,建立一个新世界,但是这种过度利用最后只能走向平庸。”不过世人并没有理会他的话,更高、更快、更强,是人类的追求。火车越来越快,轮船越行越远,城市中出现汽车,大厦里出现电梯,通讯设备出现,一切都是为了提高速度,节约交通时间,以便增加工作时间,创造更多财富,改善自己生活。城市里的人在这种氛围的带动下,习惯于快速思考和办事,生活在速度的旋律中。人类甚至要打破自然规律,加快牲畜蔬菜的生长,以便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营养。于是大量化学药剂走出实验室,用于饲养牲畜、种植蔬菜。如今,种种隐患已经爆发。

12、这种高速甚至蔓延到家庭里。简约成为家庭布置中的首选,因为便于打理。洗衣机、电饭煲、吸尘器、煤气灶、微波炉陆续出现,以节时为目的,要把主妇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汤料的出现是这种提速达到极致的体现。过去主妇煲汤要4小时,可现在只需将汤料放在热水里即可。这样的提速让人担忧。德国经济学家勒普克幽默地说:“现代人变得一天天越发不能照管自己的需要了。方便食品代替了家里制作的食品;现成的服装使得传统主妇的裁缝工作成为不必须要的了;唱片和广播里面的音乐代替了家中的音乐演奏;赛车和橄榄球赛取代了个人的体育锻炼。最后,人们便从那些思想机器里,从报刊、广播和电影里,接收现成的见解和舆论。考虑到在美国某些城市里,要求收养

13、私生子的比所能提供的为数更多,所以看来已经有人想要别人来为它们自己生孩子了。”这种社会和生活的全面加速,对于人类心灵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紧张和焦虑不可避免。“1880年左右社会观察学家就已经发现,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紧张和焦虑,他们认为整个社会都开始紧张不安,甚至连医生也反映社会中的神经衰弱者越来越多。社会分析家分析了不同的原因,最终大家一致认定,生活的大幅度加速才是社会焦虑的罪魁祸首。 德彼得博夏德著,佟文斌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82页。”其实速度快,还不足以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如果忙而有序,倒让人充实愉快。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全面

14、带来,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出现了另一种弊病,就是随时会被打扰。以前上司交代任务,由于通讯不便,信件来往之中,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而如今随着手机、电子信箱的出现,我们随时有可能被安排紧急任务,并且打乱原有的计划。长此以往,内心就会惴惴不安,感到极大的压力。从生理的角度看,一个处于压力下的人,身体分泌出大量的压力荷尔蒙,其中以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最为重要。肾上腺素使身体处于一个“动员备战”的状态,使心跳加速,交感神经系统活跃,意识警觉,随时准备应付威胁的出现;皮质醇的作用是加速体内的的蛋白质分解,以补充作战所需的能量消耗。但是,长期产生大量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对身体的伤害很大。肾上腺素过量,令心脏过度负

15、荷,引起肾病、神经衰弱、脾气暴躁、失眠等。皮质醇则引起身体的衰弱。此外,肾上腺素也抑制了许多在生存遇到威胁时变得不重要的身体功能,例如消化系统、学习和记忆功能等。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效率下降、学习能力退化等,这样又造成新的压力,于是产生了恶性循环。李中莹:重塑心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年4月,第143页。归结起来一句话:我们的神经资源非常珍贵,应该用在关键时刻。就像我们走在森林里,四处危机四伏。这时我们的头脑高度警惕,身上肌腱绷紧,一遇险情,可以立即做出反应。但如果我们走到安全地带,一定要松弛下来。否则,无用的紧张,就是对神经资源的浪费。这就好像你去银行提了一万块

16、现金,但一出银行门,就扔进街边的臭水沟。长期的紧张,就会透支生命,诱发各种毛病。(三)消费主义的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大家还在为各种可以提高效率的设备而欢呼。他们期望科技改变生活,让更多的机器进入家庭,从而节省出时间,参加休闲和享受。但后来的发展却事与愿违:“通过急速的生产和加速的流通来摆脱时间的紧迫,被实践证明是骗人的。德彼得博夏德著,佟文斌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82页”因为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被消费,才能促进再生产,而消费的义务,又落到了人类头上。于是消费成为一种责任,受到了大肆鼓吹。在二战后开始富裕的美国,销售分析家维克特勒博宣称:“我们庞大而

17、多产的经济要求我们使消费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要求我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宗教仪式,要求我们从中寻找我们的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我们要消费东西,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去烧掉、穿坏、更换或扔掉。”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众率先响应,并渗透到社会价值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消费主义,而这不仅影响了人类的心灵,还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民众除了相应政府的号召之外,其内在的需求,也是促成消费主义的重要原因。一般而言,除去满足生存这一基本需求外,消费主义还源于以下的几种需求:第一,安全的需要。安全感是指与恐惧感相对应,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现代人对安全感的追求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工业文明出现后,社会结构日趋复杂

18、,而个人则显得非常渺小。而工业文明一路狂奔,就像发射的火箭,任何人都无力阻挡,尽管心怀不满,但也只能卷入其中。生活于这样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一方面把握世界的客观需要更为强烈、更为迫切;另一方面把握世界的难度也更为加大。而只有具有安全感的人,才能体验到这个世界具有可把握性,感到自己具有把握世界的能力,才能体验到真正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对安全感的追求大约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通过自身价值的提高与成就的获得,体验到一种内在的安全感;二是借助于一些外部手段或方式而获得某种外在的“安全感”。我们认为,前一种形态可以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内心宁静,即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后一种形态则如饮鸩止渴,在获得表面安全感的同时,

19、内心则更为空虚而恐慌。不难发现,这种以“包装”为主要手段的追求安全感的方式,物化为具体行为之时,往往就是那些畸形的消费行为。 那些在生活与事业中蒙受挫折,对自己把握世界的能力缺乏信心而又对此不甘心的人,常常试图通过疯狂的购物行为来证明自己还存在这种能力。因为,在购物过程中,只要他们具有足够的金钱,他们就可以随心所欲,任意支配一切,而不会有任何挫折,在购物的那一瞬间,甚至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顶峰体验”。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那些内心空虚,在生活中体验不到任何成就感的阔太太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疯狂地购物了。第二,自尊的需要。其实在消费社会中,更为吊诡的是,通过了各式各样的广告宣传,消费居然和

20、社会身份相挂钩了。其原因出在人对归属和尊重感的需求上。和上文获得安全感一样,获得自尊也有两种办法,一是获得真实的成就,二是通过外在的装饰。在消费社会中,若想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有时可以通过消费来实现。于是,消费买来了某种象征。西方消费心理学家早就发现,那些价格极为昂贵的名牌轿车和名牌服装的最狂热的追求者,往往并不是那些豪门巨富,而是那些尚未跻身于但又急欲进入富翁行列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富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表明自己不再与贫穷为伍,他们常常以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代价,去满足一种虚幻的尊严感,以此显示自己的身份。德伯顿曾在身份的焦虑中对此有过深入的阐释,他认为,“近代身份理想是工业生产和政治

21、组织发展的产物,而后两者都是发端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然后扩展到整个欧洲和北美洲。报纸和电视节目所灌输的对物质至上主义、企业家精神和物质精英论,都反映了那些控制整个经济体系的人的利益,而普通大众则需要依赖这个经济体系来养家糊口英德伯顿著: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212页。”于是普通大众也都卷入消费浪潮之中,而这种需要是没有止境的。目前在我国消费者中颇为盛行的“攀比性消费”就是这种心态的典型表现。这种消费最大的特征是并非直接指向正常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而是试图经由外在包装而使自己获得具有某种能力、某种地位的安全感。当奢侈品成为必需品,又产生新的消费欲求。而对于人类的心

22、灵而言,幸福的要素除了生活的富足,就是闲暇和人际关系。大众在忙碌于挣钱与消费,却没有时间休闲,也没有时间好好经营爱情、亲情、友情,陷入了一个令人焦灼不安、欲壑难填的怪圈。其结果是不仅影响了心灵生态的平衡,也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描述消费者社会的增长轨迹的上扬消费线,是环境危害高涨的指示剂。消费者社会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具有耗尽、毒害或不可更改地损害森林、土壤、水和空气的危险美艾伦杜宁著,毕聿译: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6页。于是,社会上对消费主义的质疑声日渐加剧。但一遇经济衰退,政府便苦口婆心,恳请大众消费,拉动内需,其内在的逻辑是,没有人

23、购买,就没有销售,没有人销售,就没有人工作。但是,“如果过度捕捞或水污染杀死大批水产品,渔民将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如果频繁发生的旱灾毁坏了庄稼,杀死了牲畜,农民将抛弃他们的土地;如果空气污染、酸雨和气候带移动破坏了森林,伐木工将没有多少树木可以采伐简言之,商业在一个行将就木的星球上将没有什么进展。这些启示证明,部分人的失业并不是一个反对降低消费的理由,就如同武器工业工人的失业不是一个反对和平的理由一样美艾伦杜宁著,毕聿译: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77页。.”。综上所述,工业文明带来的社会分工、高速运行、消费主义,让人类心灵失衡,并继而对生态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所以,为了解决生态问题,政府立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医治心理问题,也许才是治本之策。这就有待众多心理学家、美学家们共同探讨研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