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doc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5362455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57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doc(6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第三版)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 敬 告 读 者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1第一版发行以来,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热切关注,并在住宅小区住区的生态环境规划、生态小区住区建设以及绿色生态住宅品牌实施中得到了实际应用。经过初步实践,我们收集了开发单位、设计单位及科研院所的意见,决定出版2002第二版。本次再版除对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之外,还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增加了有关的配套技术、标准和产品说明。为了增强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再版手册还附上了技术评估软盘,便于用户预先进行自评估。当前,生态住宅在国内外倍受瞩目,其名称也各不相同,有名为绿色住宅、生态

2、住宅、绿色生态住宅和可持续发展住宅者,等等。尽管称呼各异,内涵却大致相同。生态住宅都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根据各国不同情况而循序发展的。经研究,本次再版仍沿用原名。本书再版过程中得到了建设部科技司及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得到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欢迎各界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不断改进。全体编写人员2002年3月 编写单位: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 * * * 主编:聂梅生、秦佑国、江 亿、张庆风编委:王 琳、王清勤、付 涛、田贯三宋序彤、朱颖心、刘月莉、刘念雄杨纯华、林波荣、邵 磊、张 峰张雪舟、郭 非、徐选才、袁镔、谢玉雄发布单位

3、: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住宅产业商会前 言1背景 人类的聚居生活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结果。生态住宅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义的,是人类经过历史的选择之后所追求的人类住区模式。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成为人类共识的今天,对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的追求也蓬勃发展起来。 1976年在温哥华召开的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了“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目标,相继成立了“联合国人居委员会(CHS)”和“联合国人居中心(UNCHS)”,先后提出了“反映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人类住区政策建议”和“持续性住区”发展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管理模式的具体建议。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4、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将“促进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单独列章予以重点论述,对改善住区规划和管理,综合提供环境基础设施,促进住区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和运输系统等制定了行动依据、目标、活动和实施手段。 1994年,中国政府通过并出版了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北京宪章。指出: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新建筑与城镇住区的构思、设计

5、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以不断提高环境质量。 2001年,“伊斯坦布尔+5”人居特别联大会议召开,会议全面审查和评价“人居议程”实施情况。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人类住区的必由之路,人类住区的发展应当与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人类住区的建设应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手段。随着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实践与创新,人们对生态住宅与可持续发展住宅内涵的理解也不断深化。建设生态住宅的要求正在被专家和广大民众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出台了与之有关的评估体系、技术规范等,用以促进生态住宅健康、快速发展。 生态住宅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

6、,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共生的原则。2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达国家在80年代就开始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绿色建筑挑战”(GREEN BUILDING CHALLENGE)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 近几年,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很多国家的政府都在大力提倡发展生态住宅(或称绿色住宅)。与之相关的技术协会、研发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技术评估和产品认证体系,如: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USGBC)、德国兰色天使标识(

7、BLUE ANGEL)等。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绿色生态建筑及绿色建材在世界各国风行涌现,这极大地推动了生态住宅的发展。 国际生态住宅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高新技术在这一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地采用地方性材料和技术以降低成本也已成为发展趋势;总之,生态住宅的发展已从单项技术和产品的使用走向系统技术的集成,进而形成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全方位提升住宅品质的新领域。3必要性、紧迫性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住宅小区住区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理念的小区住区被建造出来,但是,这些小区住区中很多只是停

8、留在小区住区绿化、美化的层面上,并未涉及生态住宅的内涵。概念上的模糊、认识上的混乱以及统一技术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缺乏,已成为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国际上发达国家纷纷以生态住宅或可持续发展住宅为主题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各类资源的基础上,在住宅全寿命的各个环节(材料生产及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改造、拆除)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相融合这三大主题。 生态住宅是中国住宅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为更好的引导生态住宅建设,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亟须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的角度进行研究,制定出一套客观、科学的评

9、价体系。4指导思想 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主题,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评价建筑物全寿命周期中的每一阶段中的综合品质,提高我国生态住宅建设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1) 以促进住宅小区住区节约资源(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及防止环境污染为基本目标。2) 以科技为先导,促进生态住宅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依据。3) 指导适合生态住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逐步形成符合市场需求及产业化发展的生态住宅体系,促进生态住宅产品的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商品化配套供应。4

10、) 为生态住宅技术的评估认定及相应产品的认证提供依据,规范生态住宅建设市场。5) 提高生态住宅小区住区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建设水平,做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实现社会、环境、经济效益的统一。5评估体系的内容设置本评估体系由6个部分组成: 第1部分:前言 这部分主要探讨了生态住宅的产生背景、发展趋势和制定本体系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本体系的指导思想。 第2部分:评估指标体系 这部分在融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制定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估体系(如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第二版)和我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分五个子项:小区住区环境规划设计、

11、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提出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 在第2部分的每一个子项之后附有该子项体系的评分表,并确定了评价原则及计分方法。第3部分:术语及参考文献第4部分:评估体系有关子项的评分标准及办法第5部分:评价软件演示光盘第6部分:附录 附录1:专家论文 附录2:相关技术及工程实例 附录3:相关产品附录4:相关标准规范目 录前 言4评估指标体系101总 则102小区住区环境规划设计(100分)112.1 小区住区区位选址 (20分)11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3分)11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3分)11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人文环境(3分)11选择具有

12、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2分)122.2 小区住区交通(10分)122.3 规划有利于施工(10分)132.4 小区住区绿化(15分)132.5 小区住区空气质量(10分)132.6 降低噪声污染(10 分)142.7 日照与采光(10分)142.8 改善小区住区微环境(15分)153 能源与环境(100分)173.1 建筑主体节能(40分)173.2 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40分)183.2.1 采暖系统183.2.2 空调系统193.2.3 热水供应系统(5分)203.2.4 家庭炊事系统(2分)203.2.5 照明系统(5分)213.3 可再生能源(10分)213.4 能耗对环境的影响(

13、10分)214 室内环境质量 (100分)244.1 室内空气质量 (30分)244.1.1 施工现场(5分)244.1.2 有害物浓度控制(10分)244.1.3 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15分)254.2 室内热环境 (10分)254.2.1 室内热环境254.3 室内光环境 (10分)274.3.1 室内日照与采光 (7分)274.3.2 室内照明质量(3分)274.4 室内声环境(10分)285小区住区水环境(100分)305.1 用水规划(12分)305.1.1 水量平衡30 节水率、回用率指标(8分)30 技术经济比较(4分)315.2 给排水系统(6分)31 给水系统(4分)31

14、排水系统(2分)315.3 污水处理与回收利用(11分)32污水处理系统(5分)32污水回收利用系统(3分)32补充水源水(3分)325.4 雨水利用(8分)32 屋顶雨水33 地表径流雨水33 雨水处理与利用(8分)335.5 绿化、景观用水(14分)33 绿化用水(7分)345.5.2 景观用水(7分)345.6 节水器具与设施(9分)34 设施34 器具(9分)346材料与资源(100分)366.1 使用绿色建材(30分)366.2 就地取材(10分)366.3 资源再利用(15分)37 旧建筑的改造(5分)376.3.2 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5分)37 施工废弃物的处理(5分)376.

15、4 住宅室内装修(20分)386.5 垃圾处理(25分)38术语及参考文献40术语40参考文献41评估体系有关子项的评分标准及办法421. 能源与环境子项评分标准及办法421.1 建筑主体节能(40分)421.2 常规能源系统的优化利用 (40分)431.3 能耗对环境的影响(10分)462.室内空气质量子项的评价方法492.1 评价指标的选择492.2 有害物质评价指标 表1492.3 室内空气质量客观评价49评估指标体系1总 则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住宅功能质量,促进住宅科技进步,规范生态住宅建设,保障住宅消费者权益,制定本评估体系。 本体系中的生态住宅

16、,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的宗旨是: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本体系适用于指导、检查并评价新建居住小区住区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和维护管理。其他住宅也可以全部/部分采用本体系。 本体系从小区住区环境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这五个子项,对居住小区住区进行全面评价,并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用户权益。 使用本体系对居住小区住区进行评价时,还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被认定的生态住宅需满足本指标体系中的基本要求(即各子项得分需在60分以上);在此基础上,分体系得分在80分以上者可进行生态住宅单项认定。 对于与生态住宅基本原则密切相关

17、的条款,作为必备条件,若子项满足所有必备条件要求,则该子项可得基本分40分;在此基础上,附加分另计,该子项最后得分为基本分与附加分之和。若违背必备条件,则计分为0分。2小区住区环境规划设计(100分) 小区住区规划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规范要求,立项申报应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程序,合理选择住宅建设用地,避免有害环境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本章内容旨在提出住宅绿色环境规划设计的目的、要求及改善措施,分为小区住区区位选址、交通、施工、绿化、空气质量、噪声、采光与日照、微环境等八个方面,本项目附加分满分为60分,其中小区住区区位选址占12分,绿化和小区住区微环境分别占9分,其他各占6分。2.1 小区

18、住区区位选址 (20分)目的:避免将建筑建在不适合建设的场地,减少区位选址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要求:在满足国家和地方对于土地开发与选址相关的法律条文、标准、规程、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达到与环境共生的要求。相应国家规范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1993、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1999。措施:综合考虑土地改良、开发强度、防灾减灾、有利于营造健康卫生的居住环境及保护生态环境等几方面因素,确定小区住区选址计划。 鼓励使用废弃土地作为住宅用地(3分)要求:保护耕地,在确保居住的健康安全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荒地、废地进行改良,成为适宜的住宅用地,合理利

19、用土地资源。措施:在购买土地之前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拟购买土地进行筛选,建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得到设计师的确定,筛选工作可由规划、建筑、生态、环境、卫生防疫、地质、考古和相近专业的专家来进行。评分: 1禁止非法占用耕地、林地、绿地和生态湿地。 必备条件 2. 对废弃土地进行健康安全评估 必备条件 3使用废弃土地进行改良、开发;(2分) 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3分)要求:住宅建设应当保护绿地、保护生活环境和自然资源。选择住区用地不得破坏地形、地貌、自然水系和森林。措施与评分:1禁止占用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 必备条件2避免建设用地靠近城市水源保护区 必备条件 3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和周围自

20、然生态环境建立有机的共生关系。 (1分) 4尽可能的保持和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采取场地环境恢复措施,减少因开发而引起对的不可避免的环境的负面影响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 (1分) 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人文环境(3分)要求:住宅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到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继承、发扬文化传统的精华,突出地方特色。措施与评分: 1在人文景观方面,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和环境保护,将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控制在国家和城市规划规定的范围之内。 必备条件2建筑形态和造型上尊重周围已经形成的城市空间、文化特色和景观。 (1分)选择具有开发潜力的再开发用地(2分)要求:优先选择已开发且具有城市改造潜力

21、的地区。措施与评分: 1城市中老化的居住区和危旧房改造,重视城市产业调整中工厂搬迁后用地的利用。 (1分) 2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提高其使用效率。 (1分)合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3分)要求:根据城镇市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选择适当的容积率和建筑覆盖率覆盖率,保持建筑用地、户外活动场地开敞空间和绿化用地等各项用地平衡。措施与评分: 1符合达到详细规划要求所规定的容积率和绿地率。,合理确定户外活动场地和空地率。 (1分)(对空地率和建筑覆盖率提出要求) (1分)2 提供用于居民户外活动所必须的公共开敞空间 (1分) 32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1分) 43停车设施采用新技术

22、,以在有限的面积内容纳更多的车辆。 (1分)有利于减灾和防灾(3分)要求:保证居住环境的安全及卫生健康,对自然灾害及疫病有充分的应对抵防御能力。措施与评分:对小区住区用地的地质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其用地应位于洪水水位之上(或有可靠的城市防洪设施),充分考虑到地震、火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 必备条件对小区住区疫病防御的条件作出分析,充分考虑疫病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1 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小区住区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 (2分)远离污染源(3分)要求:保证居住小区住区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措施与评分: 1避免位于污染源的下风或下游方向,保证空气、水的安全、卫生、清洁;避免噪声、光

23、等因素带来的污染。室外空气质量大气质量、水质、环境噪声、场地电磁辐射和土壤氡浓度应当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的规定。 必备条件 2.2 住区小区交通(10分)目的:减少使用机动车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要求:居住区与外界交通方便;居住区附近公共交通便利;居住区内交通规划有利于步行;设置便利的机动车停车设施;根据我国国情,应考虑安全、便利的自行车存放场地。措施与评分: 1住区与外界交通方便。配备公共交通设施。周围至少有一条公共交通线路。提供符合标准的停车场地。合理组织内部交通,减少人车干扰。 必备条件2 距离居住区少于5min分钟步行距离内(400m米范围内)有公共

24、交通设施。 (2分) 3公共设施和住宅的布局合理,商业服务设施,活动中心,中小学和托幼儿建筑与住宅联系密切,减少步行距离,减少小区住区内的车流量,并设置专用的步行道。 (2分) 4室外停车场地应结合绿化,尽可能可以为75%以上的车辆遮荫;采用保透水性好的地面,利于雨水就地渗透。 (2分) 2.3 规划有利于施工(10分) 目的:避免由于施工对场地造成永久性破坏,保护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要求:规划设计要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不得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根据地形状况合理规划,减少土方量,土方量就地平衡。措施与评分:1 不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 必备条件2 土方量就地平衡。 (2分)3 规划

25、中考虑施工道路和建成后小区住区道路系统的延续性。 (2分)4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施工,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 (2分)2.4 小区住区绿化(15分)目的:利用绿地来达到小区住区保水、调节气候、吸收雨水、降低污染、隔绝噪声的目的,满足小区住区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满足小区住区生态环境功能、休闲活动功能、景观文化功能。要求:满足国家规定的小区住区绿化地率,由植物、水体、地形和园林小品、休憩空间组成小区住区集中绿地和宅间绿地开敞空间。措施:在规划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绿化规划,满足绿化地率和树种搭配的要求。评分:1.小区绿化率符合国家小康住宅示范标准,绿地率大于35,绿地本身的绿化率大于70。必备

26、条件。 必备条件2.选择适宜树种。选择适合当地生长和易于存活的树种,根据空气状况选择树种,发挥植物降低污染和降尘土的作用。 (2分)3.合理的树种搭配。乔木量3株/100m2绿地,立体或复层种植群落占绿地面积20。三北地区木本植物种类40种;华中、华东地区木本植物种类50种;华南、西南地区木本植物种类60种。 (2分)4.提倡屋顶、垂直绿化,绿化面积达到绿化总面积的20。 (1分)5.提高植物的成活率,种植保存率大于98,优良率大于90。 (2分)6.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改善环境,提高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率达标。 (2分)2.5 小区住区空气质量(10分)目的:减少小区住区污染物的排放,小区住区规划

27、有利于空气流通,提高空气质量。要求:小区住区空气飘尘、污染物浓度、微生物总数(按公共场所要求控制在1500cfu/m3以下)、异味排放等满足有关要求。措施与评分: 1减少小区住区集中污染源排放要求实际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标准。对小锅炉、垃圾焚烧炉、污水处理厂等污染源对小区住区形成污染进行治理。 必备条件2. 避免不利于空气流通的闭合式布局,避免相邻住户外窗近距离相对的窄缝凹口和内天井等。 (2分)( ) 3减少小区住区分散污染源排放,分散污染物(包括汽车、油烟机等)的排放不超标,并且有利于扩散。停车场与住宅区布局合理,减少汽车尾气对住户的污染。 (2分) 4对非燃烧的废弃物排放进行治理

28、和控制。 (2分) 5小区不采用燃煤锅炉。 (2分) 2.6 降低噪声污染(10 分)目的:消除各种噪声造成的污染,确保小区住区内环境噪声达标,减少各种噪声对住户的干扰。要求:对交通噪声,小区住区公用设施设备噪声,商业、娱乐、学校、生活和建筑施工噪声,必须采取防噪、降噪、消声等成套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小区住区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 93。措施:在规划中考虑噪声的可能来源、分布,提出合理的防噪、降噪设计方案,对交通噪声和施工噪声源进行遮挡,避免影响主要居住区。对于小区住区内部产生噪声的设备通过合理布置来降低影响。评分:1 小区住区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

29、 93的要求,白天小于55dB(A),夜间小于45dB(A)。 必备条件 2小区住区外界噪声的隔绝。采用适当的隔离措施,例如绿化隔离带和声屏障,减少小区住区外界的各种噪声的干扰,特别是临街住户夜间的噪声水平标准不超过优于国家标准。 (3分) 3合理规范布置噪声源,小区住区内部产生噪声的设备要布置合理,并采取降低噪声的措施。 (3分)2.7 日照与采光(10分)目的:规划设计与建筑单体应保障每户居民享有尽可能充分的日照和采光以满足卫生健康需求。确保日照与采光符合国家标准。在采暖地区,尽量利用日照作为冬季采暖的补充。要求:朝向和通风随地理条件而不同,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能够获得日照,其日照标准

30、应当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的规定。措施:建筑的不同朝向和布局会对住宅的日照和采光得热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规划设计中,考虑高层建筑和多层建筑之间有适当的间距,朝向合理,总图布局和规划方案合理。保证住宅室内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必要的日照以及良好的景观。评分: 1符合日照间距要求,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小区住区规划满足当地规定的日照间距标准,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室能够获得日照,其日照标准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的规定。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必备条件 2满足采光要求,减少住宅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影响采光,以从室内可以看到

31、的天空面积作为评价标准(或者以实际照度/室外平均照度来评价)。 (2分) 3确定住宅之间的合理间距,并考虑避免视线干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 (2分) 4起居室和卧室尽可能获得充足的日照,窗户外有良好的视野,便于居民直接眺望外面的景色。 (2分)2.8 改善小区住区微环境(15分)目的:利用园林绿化或建筑外部设计减少热岛效应,使其对局部气候、居民和野生动植物居住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保证在冬季和夏季也有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要求:提高基地的保水特性。保证小区住区内温度、湿度、风速和热岛强度等各项评价指标符合舒适、卫生健康和节能要求。 措施:聘请设计顾问、材料专家和规划师进行设计,减少外墙材料的

32、吸热;在设计图纸和详细说明中注明材料的反射率;利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木、大灌木丛,植被格栅或者其他室外植被覆盖的构筑物提供遮阳;用种有植被的建筑表面、地面代替硬质建筑表面和地面,取消使用黑色沥青材料,利用新型的涂料和着色剂将建筑外表面刷成浅色。评分: 1小区住区热岛强度不大于1.5。 (2分)必备条件 2为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提供遮阳(至少30),减少它们吸收的太阳辐射。 (2分)3采用高反射率的材料的屋面,采用适当考虑屋面与地面材料的反射率的地面铺装材料。或者将部分不少于50的屋面设计成绿色化屋面(有植被覆盖的)。 (21分) 4提高基地的保水性能,减少不透水地面的比例(不透水地面包括停车

33、场、人行道、广场等可以通过采用渗透砖等措施提高其透水性)。 (21分)5考察当地的风玫瑰图,通过适当地规划使得人的活动区有舒适的风环境。避免住宅建筑和主要通道改变周围的风向和风速指标。处理好冬季防风和夏季引导自然通风的关系(冬季小区住区局部最大风速不超过5m/s,建筑物前后压差不大于5 Pa,以减少冷风渗透。夏季各建筑有良好的通风)。 (3分)小区住区环境规划设计得分总表项 目必备条件 附 加 得 分小区住区区位选址1避免非法占用耕地、自然保护区和濒危动物栖息地2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空间和环境保护,将建筑密度、建筑高度控制在国家和城市规划规定的范围之内3对小区住区用地的地质与水文状况做出分析,

34、其用地应位于洪水水位之上,充分考虑到地震、火灾、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4远离污染源12分小区住区交通小区住区附近有公共交通线路,小区住区内部能提供足够的符合标准的停车场地,合理组织交通6分规划有利于施工不对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6分小区住区绿化小区住区绿化率符合国家小康住宅示范标准9分小区住区空气质量减少小区住区集中污染源排放,对小区住区污染源进行治理6分降低噪声污染小区住区环境噪声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区域噪声标准GB/3096 93的要求6分日照与采光日照标准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的规定6分改善小区住区微环境小区住区热岛强度不大于1.59分总计得

35、分40分60分3 能源与环境小区住区建筑和能源系统的设计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承担,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法规和标准。在保证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热环境的基础上,应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全年能耗;应积极采用对环境污染小的可再生能源,并提高采暖、空调等耗能系统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1 建筑主体节能(40分) 目的:通过建筑设计,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能耗。要求:结合居住建筑的能耗特点,在整体优化的原则上,通过模拟计算辅助设计的方法,采取各种有效节能途径(包括选择适宜体型系数、提高围护结构热

36、工性能、控制窗墙比、遮阳等),从整体上降低建筑的空调采暖能耗。指标与评分:措施:建筑物全年耗热量指标(QH)、建筑物全年耗冷量指标(Qc)应低于本体系所规定的当地限值0.18GJ/m2(北京地区);建筑物全年耗冷量指标(Qc)应低于0.08GJ/m2(北京地区)(见附表)。 必备条件1. 在1的基础上,建筑物耗热量指标每降低5%,加2.5分,建筑物耗冷量指标每降低5%,加2.5分。二者累计直到本项满分为止。3.2 常规能源系统优化利用(40分)3.2.1 冷热源和能量转换系统(15分) 目的:优化冷热源选择,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效率。要求:综合考虑结合当地的能源情况和能源价格、环保规定和限制、建筑

37、规模和建筑特性等因素,选择最优化的冷热源形式。指标与评分:措施:计算能量转换效率ECC。计算能量转换效率ECC(energy conversion coefficient)。ECC是用来对单幢建筑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的冷热源(包括冷冻机和锅炉)形式进行比较, ECC的数值越大,说明在消耗同样品质和数量的能源情况下,可获得的冷热量越大,因此设计者应通过优化的能源形式和合理的冷热源配置来实现高效节能的设计宗旨。其中:(1) 建筑的冷热负荷是指于外围护结构和室内热扰导致的设计负荷(均取绝对值),此数值在建筑主体节能评估阶段已经获得,可直接沿用。(2) 新风负荷是指由于室内外空气焓差导致的负荷(均

38、取绝对值,且不考虑新风负荷和建筑负荷相互间的抵消)。计算新风负荷的时候,不考虑过渡季节利用新风、不考虑新风回热、不考虑根据人员多少改变新风等方式。(3) 计算冷热源的实际能耗时,应考虑新风节能的各种手段,以及考虑设备的匹配和部分负荷下的设备效率。(4) 计算冷热源的能耗时,要计入冷却侧的水泵和风机的能耗(如水源热泵侧要计算取水和回灌水泵的电耗,风冷热泵要计算冷凝侧风机电耗。水冷机组和吸收机以及直燃机等则需要计算冷却塔风机电耗和冷却泵电耗)。(5) 能质系数的大小与能源种类,使用时间有关。能质系数的大小见下表,计算方法参见本条目相应的条文说明。名称夏季能质系数冬季能质系数备注耗冷量0.05耗热量

39、0.07天然气0.510.53煤0.340.36市政热水0.10.20.20.3与供回水温度有关;当供回水温度为9060时,夏、冬季的能质系数分别为0.13和0.22。市政蒸汽0.20.350.30.4与使用的蒸汽压力有关;当蒸汽压力为8bar时,夏、冬季的能质系数分别为0.32和0.39。冷冻水0.07与供回水温度有关;0.07是供回水为712时的能质系数。ECC0.21,可得基本分。随着ECC的提高,分值按比例增加,当ECC0.3可得到满分。3.2.2 能源输配系统(10分)目的:减少输配系统的耗能。要求:根据建筑物负荷动态变化的特点,采用合理的调控措施节省输配系统中风机水泵的电耗,优化输配系统设计。指标与评分:措施:计算输配系数TDC(Transportation and distribution Coefficient)。注:建筑和新风的冷热量指计算出的建筑负荷与由新风焓差计算出的新风负荷TDC3可得基本分。随着TDC的提高,分值按比例增加;TDC5给满分。如无集中能源输配系统,则本条目得分(8分)平均分配给2.1、2.3和2.4条目。3.2.3照明系统节能(5分) 目的:在确保照明数量和质量符合有关国际、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实施绿色照明,优化照明控制,减少照明系统能耗,保护环境。要求:在建筑规划和单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采光(如合理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