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306214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词二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轼词二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轼词二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二首.doc(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4苏轼词二首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祜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以作诗讪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祜年问,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接着再贬为琼卅别驾昌化军(治所在今海南儋县)安置。1100年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而他最富于开

2、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 “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

3、的作用。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课文教学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僵俭 1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贬官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作的。快哉亭,在黄州的江边,张怀民修建。怀民字僵俭(又字梦得),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与苏轼的心境相同,二人交往密切。作者不仅欣赏江边的优美风景,而更加钦佩张的气度。所以他为张所建的亭起名为“快哉亭”。其弟苏辙还为此亭写了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的这篇散文和苏轼的这首词,我们可以当作互补互注的姐妹篇来读。 2基本解读 此词通篇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

4、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我”坐在亭上,卷起华丽的绣帘,从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景色壮而美。“知君为我新作”二句,点明亭的主人与作者的亲密关系,说我自己知道你为了接待我而特意建造了这座亭台。亭台的窗户涂抹上青红油漆,色彩犹新。 “长记平山堂上”以下五句,是通过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是虚景实写。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

5、回忆。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平山堂是作者的恩师欧阳修所建,其景色“壮丽为淮南第一”(叶梦得避暑录话)。在当时的情况下,平山堂的文化内蕴的丰富和文化层次的高雅,是文化人群体中所共同认可的,所以这里是借平山堂来提高快哉亭的文化品位。笔法非常巧妙。 下片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下片开头五句,用特写的笔法描写亭前广阔江面的倏忽变化、汹涌澎湃、风云开阖、惊心动魄的壮观,隐含着面对江湖的豪兴和对人生的见解。“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

6、画卷。“忽然浪起,掀起一叶白头翁”,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这是一惊心动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化用宋玉风赋中的典故,借对风的议论,将作品的题旨进一步点明和深化。风赋中说,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挡风说:“快哉,此风!寡人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共之!”楚王不明其意,宋玉解释说,“大王之风”经过优美的园林宫室,带着花草的香气,然后才吹到身上,所以此风能解酒治病,“发明

7、耳目,宁体便人”,这就叫做“雄风”。而“庶人之风”,起于穷巷之间,一路挟带着污秽之气,吹到贫穷人家,使人精神凄惨,生病发热,这就叫做“雌风”。显然,宋玉在此把风分为“雄风”、“雌风”是借以讽谏楚襄王的。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孟子说: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

8、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 (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 3鉴赏要点 全篇贯注着超旷达观的博大襟怀。作者贬官黄州,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遇到的沉重政治打击,理想遭遇严重挫折,内心是非常痛苦的,政治上是非常压抑的。面对这样的政治祸难,他能处之若常,用睿智的思辨,维持心理平衡,不消极颓丧,对功名得失,不过于耿耿于怀。但是他并不是放弃了人生理想的追求,并不是盲目乐观。这样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为一炉。虚实结合,通过联想、对比、议论来写眼前景。例如,用记忆中的平山堂的景色的联想,来描写眼下的快哉亭的景色。又如,用宋玉风赋中的感受和眼下在快哉亭的感受进行

9、对比议论等。这点在上面的“基本解读”中已有较具体的解说,不赘。 4相关资料 这首词的特点,与一般写景抒情词迥然不同,它表现了以散文入词,以议论入词的特色。它的议论,又非同凡响,其中寄寓着对人生的探索,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庸宋词鉴赏辞典,陆永品文,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定风波 1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在水调歌头的“基本解读”中已说到,贬官黄州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遭受的深重政治打击,但他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来对待。 2基本解读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

10、的智者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 “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作者当时是“团练副使”,“不得签判公事”,没有什么实权,但毕竟还是一个“官”,要弄一匹马骑,还是可以办到的。但这是诗,是艺术,这里就是要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

11、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体悟的。“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

12、种自信的预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3鉴赏要点 从小题材中提炼出重大主题。外出干活或办其他事情,在路上遇雨,这是人们生活上习以为常的小事,可是作者在这样极常见的生活小事中,挖掘出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关于理想前途、处世态度等方面的重大政治主题。 理解此词所表现的旷达情

13、怀。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人间词话)超旷的气度贯穿全词的始终。面对政治祸难,作者能看得远,放得开,从容不迫,处之若常。作品中很充分很显明地体现了作者的这种精神风貌。 4。相关资料 这首词写途中遇雨一件小事。写的虽然是极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反映了作者胸怀开朗的一面。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三)鉴赏探究练习讲解1第一题命题意图:逐步学会对古代诗词中的思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参考答案:参见水调歌头“鉴赏要点”。 2第二题 命题意图:逐步领会和运用关于提炼主题、以小见大等方面的写作知识。 参考答案:参见定风波“鉴赏要点”。此词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是:对待人生要

14、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3第三题命题意图:初步了解豪放词的主要特点。80 参考答案:第三单元的导语漫步宋词指出:“豪放词题材较广泛,多抒怀言志,表现社会现实,关心国计民生,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这就是对豪放词的特点的概括。苏轼的这两首词,都是“抒怀言志”之作,当中也间接地关涉到社会现实和国计民生。二词所抒发的情感都是他贬官黄州时的所思所感,这与“乌台诗案”密切相关。 “乌台诗案”是当时新旧两党激烈斗争的产物。新旧两党的斗争,虽然后来含有很多政治宗派斗争的因素,但总的说来,是关于国家的命运前途的斗争。由此可知,这两首词的政治性是很强

15、的。从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来看,这些作品的格调都比较刚健儒雅,具有高旷清雄的审美特点,富于阳刚美。从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看,多涉及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具有类似风格的宋词,如必修课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选修课教材中的第16课辛弃疾的作品、第17课“爱国词”,都属于此类作品。 4第四题 命题意图:领会通过行为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艺术手段。 参考答案:“伫倚危楼”三句,表现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伫倚”,表明登楼凝望的时间之久。“望极”,表明凝望之久而远。登楼凝望,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所爱之人的无穷思念。他对这种相思愁怀,想寻求排解而又无法排解,所以显得很无奈,很寂寞。“

16、风细细”是“伫倚”时的所见所觉。“春愁”、“黯黯生天际”是“望极”所感。外在的景物此时都已经化成了抒情主人公的内在情思的载体了。 “乘醉听箫鼓”二句,这是表现踌躇满志、自豪自得的思想情态。“乘醉”,因开心而喝酒,喝到醉,更开心。乘着醉意来听歌,看文艺表演,何其自豪自在。“吟赏烟霞”,一边乘醉听歌,一边乘醉吟诗,用诗来赞颂这良辰美景,真是风流儒雅。 “欹枕江南烟雨”二句,这是表现悠闲自在的思想情态。“欹枕”二字最为传神,说明是斜躺着看风景,这是悠闲自在的生动写照。“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都是“欹枕”时所见之景。 “莫听穿林”二句,这是表现安然无恙、泰然白若的思想情态。面对“穿林打叶”的狂风骤雨的环境,用“莫听”二字,就把镇定自若的心理状态袒露了出来。“吟啸”、“徐行”这样的行为细节描写,更加深刻地揭示出“我”的泰然白若、处之若常的心理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