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第二章优秀课件.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5288194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原理第二章优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原理第二章优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原理第二章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第二章优秀课件.ppt(3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原理第二章教育原理第二章第1页,本讲稿共35页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 本本节节主主要要分分析析“教教育育是是什什么么”这这一一教教育育理理论论和和实实践践的的基基本本问问题题。对对这这一一问问题题的的不不同同回回答答,就就导导致致了了不不同同的的教教育育理理论论流流派派和和教教育育改改革革政政策策的的诞诞生生。这这一一问问题题也也是是教教育育学学术术界界的的一一个个既既老老而而又又常常新新的的问问题题。围绕着该问题,教育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许多的观点。围绕着该问题,教育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许多的观点。第2页,本讲稿共35页一、日常生活中的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教育”概念概念(一)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用

2、法1.作为一种制度的“教育”例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又例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3页,本讲稿共35页2.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例如,“你是如何教育好孩子的?”又例如,“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应该教育孩子自立、自强和自尊。”3.作为一种过程或结果的“教育”例如,“看完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又例如,“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第4页,本讲稿共35页(二)日常生活中(二)日常生活中“教育教育”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内涵1.“教育”意味着向善的方向发展2.“教育”意味着深刻的精神转变过程3.“教育”意味着对象的主观接纳和认同第5页,本讲稿共35页

3、(三)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概念看“教育”的三种定义1.广义的和狭义的“教育”定义(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教育,即指思想道德教育。第6页,本讲稿共35页 2.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 三种“教育”定义的共同基础:把“教育”看成是在外在的影响下,促使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发生深刻的和自觉的转变过程,这种过程追求的是一种符合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善的价值方向。第7页,

4、本讲稿共35页二、二、“教育教育”概念的词源概念的词源(一)中文(一)中文“教育教育”的词源。的词源。1.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着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二千年时间里,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2.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3.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

5、“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通过文化典籍的学习,辅以躬行践履和反身自省,不断地体认和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境界。第8页,本讲稿共35页(二)西文“教育”的词源“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educar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ere”转换来的。“educe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ere”合成的。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第9页,本讲稿共35页 在教育学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原因不仅有

6、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人性基础、阶级立场等等的差别。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是勉为其难。本人认为,教育是教会学生做人的社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人类活动,旨在最终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公民意识和社交能力。教育的根本属性:教育是有意识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第10页,本讲稿共35页三、教育的构成三、教育的构成(一)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一)关于教育构成要素的诸种观点 教育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由于教育现象复杂,所以在构词要素问题上,存在一定分歧。主要观点有:1.二因素说:认为教育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2.三因素说:认为教育

7、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构成;3.四因素说: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4.五因素说: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构成;5.六因素说:认为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教学仪器等构成。第11页,本讲稿共35页(二)我们的观点:教育的确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但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相对稳定的,首先,教育与其他活动相比较,构成教育的因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

8、人3.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各种丰富的经验,是符合教育目的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物,包括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第12页,本讲稿共35页其次,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是由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构成的。1.教育环境是围绕教育活动存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构成教育环境的因素是多元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课堂环境和校园环境2.教育方式:指教育活动所采用的形式、程序和手段等。包括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大学教学手段的不足)第13页,本讲稿共35页四、教育的基本关系指教育内外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基本关系:教育和社会、教育和人教育的外部关系:教育

9、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内部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第14页,本讲稿共35页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多选、单选、辨析)一、教育的起源(多选、单选、辨析)教育起源关系到教育的定义、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教育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在教育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实质却并没有讨论清楚。个人以为,探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关键是要回答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是从哪种类似的社会活动形式中产生的。第15页,本讲稿共35页(一)教育生物起源说(一)教育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主要观点是:(1)教育活动不仅存在

10、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2)人类社会教育的产生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3)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第16页,本讲稿共35页 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他们的解释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的。但是,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世界上最小的游泳冠军:鸭子)第17页,本讲稿共35页(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二)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

11、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其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1869-1947)主要观点是: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第18页,本讲稿共35页 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能进步的地方。第19页,本讲稿共35页(三)教育劳动起源

12、说(三)教育劳动起源说 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形成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前苏联的教育史学家、教育学家以及我国的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第20页,本讲稿共35页主要观点:(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中所产生的需要;(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4

13、)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第21页,本讲稿共35页总的来说,劳动起源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与辩证法,从而为科学地揭示教育起源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教育的起源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第22页,本讲稿共35页二、教育的发展划分标准: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产关系的性质(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1.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2.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三)现代教育1.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2.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第23页,本讲稿共35页(一)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一)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原始社会的特征第一,生产工具是旧石器与新石器,生产力水平低下;第

14、二,知识基础是泛灵论和仪式性知识;第三,人们主要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第四,社会制度是原始共产主义。第24页,本讲稿共35页2.原始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如狩猎)中进行的,教育内容非常贫乏,教育方法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成人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人仪式具有较多较丰富的制度化因素,可能是后来制度化教育的起源之一。(日本的成人仪式)第25页,本讲稿共35页(二)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二)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古代社会的特征:第一,生产工具是手工的金属工具;第二,古代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

15、德伦理以及古代宗教等知识体系产生;第三,古代农业;第四,私有制产生和发展,古代国家产生,阶级斗争的出现。第26页,本讲稿共35页2.古代教育的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古代学校的出现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部分社会成员能够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第二,语言和文字的出现;第三,固定的场所和空间。古代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制度化教育的诞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进步。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第27页,本讲稿共35页 第四,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第五,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16、。(三纲领、四书、五经、六艺、八条目)第六,教育方法上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在古代我国和西方,体罚都很普遍。(戒尺打左手)第七,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对立在西方是比较突出的,在中国师生关系则明显表现出不平等,如“师生如父子”,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但是中国古代一些伟大的教育家如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则是比较民主的。(古代西方教师坐着,学生站着)第八,教育组织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个别教学与古代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关。道德在古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强调个体的修行。第28页,本讲稿共35页(三)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三)现代社会

17、与现代教育1.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根本区分就在于经济形态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不断发展和变换的商品经济;生产方式从从手工生产转变为大机器生产。与之相适应,社会统治和管理方式从古代的专制政治走向现代的民主政治。(中国缺灰领、职业教育设备的不足)第29页,本讲稿共35页2.现代教育的特点公共性 生产性 科学性 未来性 国际性 终身性第30页,本讲稿共35页第三节 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一、教育的本质问题一、教育的本质问题 本质是指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属性,即根本属性。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指教育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要回答“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教育本质问题所要

18、追问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定义教育的核心问题。该问题最初是由前苏联教育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我国学者曾于同一时期介绍过他们对此问题讨论的结果。我国教育学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新时期的重要教育学者几乎都参与了这场讨论。第31页,本讲稿共35页自1978年开始,持续十多年,许多学者介入到关于“教育是什么”的论证之中,学术界通常把这场论争称之为“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教育本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第32页,本讲稿共35页教育本

19、质讨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理论论争,是教育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虽然论争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刻的反思,引发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使教育摆脱了政治的附庸地位,使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得以确立。从理论方面看,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建构教育理论体系,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方面看,对于我国20世纪最后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改革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33页,本讲稿共35页二、教育规律(一)什么是规律 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第34页,本讲稿共35页(二)教育规律的特点稳定性重复性复杂性层次性实践性第35页,本讲稿共3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