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1)--14.3今夕何夕(一)“七月流火”與古代天文.pdf

上传人:刘静 文档编号:5272541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3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4.3.1)--14.3今夕何夕(一)“七月流火”與古代天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4.3.1)--14.3今夕何夕(一)“七月流火”與古代天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4.3.1)--14.3今夕何夕(一)“七月流火”與古代天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3.1)--14.3今夕何夕(一)“七月流火”與古代天文.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14.3 今夕何夕(一)“七月流火”與古代天文 詩經豳風七月開頭一句是:“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今天有人憑感覺解釋“七月流火”為“七月天氣炎熱地上像流淌著火”,於是就用“七月流火”去形容天氣炎熱。這種理解其實是錯誤的,錯誤的原因是不明白古代的天文,句中的“火”不是普通的火而是指一個星座,即指東方蒼龍七星的“心宿”,俗稱“大火”,孔穎達註解說:“於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將寒之漸。”心宿也就是大火星,夏曆五月的黃昏出現在中天,方向最正,位置最高;七月的黃昏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古人通過觀測星象來考察季節的推移,“七月流火”即“七月火流”的倒裝,意為七月心宿西移,表示暑熱漸退而涼寒

2、已至。今天這一講“今夕何夕(一)“七月流火”與古代天文”就主要討論古代天文的一些常識。一、天文星象一、天文星象 易賁彖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陽剛與陰柔交錯,形成天的紋理即自然的圖像。文治禮樂明示百姓而有所居止(止於禮等),形成人類的禮樂道德即人世的倫理制度。觀察自然的紋理即天文/天象去考察時間季節的變化;觀察人類的禮樂道德即人文/人倫以教化成就天下萬民。我們把 易賁 中的“天文”直譯成“天的紋理即自然的圖像”還不夠明晰,“天文”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佈運行等現象。其實這裡的“天”用的是引申義“自然”,所以古人也把風、雲

3、、雨、露、霜、雪以及地面山岳河海丘陵平原的形貌等“地文”也涵蓋在“天文”裡面。記載天文星象的文獻,像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古人仰望蒼穹都觀測了哪些星象呢?這裡就七曜、二十八宿(四象)、黃道等做簡介。1 1、七曜、七曜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爲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實際觀測到的五個行星,它們又合起來稱爲五緯。金星,又稱明星、太白星,因爲它光色銀白,亮度特強。詩經:“子興視夜,明星有爛。”朱熹集傳:“明星,啓明之星,先日而出者也。”。金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毛傳:“日旦出謂明星爲啓明,日既入謂明星爲長庚。”史記天官書“察

4、日行以處位太白。”司馬貞索隱引韓詩:“太白晨出東方爲啓明,昏見西方爲長庚。”亦作“長賡”、“長更”。木星,古稱歲星,單稱歲,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繞日公轉周期約十二年。古人觀測到歲星的運行軌道與太陽的軌跡黃道(也稱光道)接近,因此就用歲星來紀年。將太陽黃道分為十二分,稱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來紀年,故稱歲星。水星,古稱辰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詩大雅大明“篤生武王”唐孔穎達疏:“水星與日,辰在其位。”2 火星,古名熒惑,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漢王充論衡變虛:“子韋曰:熒惑,天罰也臣請伏於殿下以伺之,星必不徙,臣請死耳。是夕,火星果徙三舍,如子韋之言。”但要注意的是先秦典籍中所說天

5、象中的火通常不指火星,我們講的詩經“七月流火”指的就是大火即心宿。土星,古名鎮星,也寫作“填zhn星”,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觀測土星每二十八年運行一周天,好像每年坐鎮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故名“鎮星”。文子精誠有:“四時失政,鎮星搖蕩。”2 2、二十八宿、二十八宿 上面講到的“七曜”中,太陽是自帶光芒的,其它行星是環繞太陽運轉的,太陽是恒星。恆星是自身能發光、發熱的天體,古人觀測某些行星相互間的位置似乎恒久不變(其實只是短時間內難以覺察其位置的變化),於是把那些能夠發光、位置幾乎不變的星星稱為恒星。“恒星”也泛指常見的星宿。公羊傳莊公七年:“恆星者何?列星也。”徐彥疏:“天之常宿,故經謂之恆星

6、矣。言以時列見於天,故傳謂之列星矣。”古人觀測日月等七曜的變化,是以恒星為參照系的。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選擇了太陽黃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座作爲參照系,稱爲二十八宿,二十八宿都是恒星。古人根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星象即星座圖形聯想成四種動物形象即“四象”: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龜蛇),每一個星象是由七個星座構成的。【顯示星圖】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四象”是非常形象的。如東方蒼龍,從角宿到箕宿恰似一條飛龍,角像龍角,氐房像龍身,尾宿即龍尾。3 3、黃道和歲星、黃道和歲星 上面談“二

7、十八宿”的時候說到它們所拱衛的“太陽黃道”,其中的“黃道”不是後人所謂的“黃道吉日”的黃道,而是兩個詞,是指太陽運行的軌道。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一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綫就叫做“黃道”。古代的渾天1學者認為天體是個渾圓形的球體,日月星辰都在這個渾圓的大天球上運行。而日月運行有九條道路,即黃道一,青道二、赤道二、白道二,黑道二。漢書天文志六有:“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月有九行者:黑道二,出黃道北;赤道二,出黃道南;白道二,出黃道西;青道二,出黃道東。”月有九行即月亮有九條運行軌道的說法並不準確,應是古人觀察到的月亮運行偏離天球上的太陽光道的

8、位移情況。天球有赤道、太陽有光道即黃道、地球有公轉軌道等同太陽光道。地球繞日公轉時其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並不垂直,地球赤道與黃道平面有一個夾角,而月亮又繞著地球轉動,在地球上觀測日、月運行就有了“日有中道,月有九行”的結果。漢代的天文學家據此創造出“渾天儀”。2【圖】1 晋书天文志上:“前儒旧説,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殻之裹黄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也。”2 因為我們是在地球上觀測日月運行的,地球一面繞軸自轉,一面繞日公轉,在這一過程中,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而地球赤道與與黃道平面也行一個夾角(今天用天文儀器測定為為 2326),所以地球上的太陽直射 3 與“黃道”天文關

9、聯最密切的是周代的“歲星紀年”。用“歲星”來紀年,可從“歲”字的構造中窺見一些天人感應的意識。歲星的字形有:“歲”就是天上木星的象形。“歲”字構件一部分是“戉”,另一部分構件大多數是兩點“”、少許是雙腳“”形狀。整體形狀與今天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到的木星及其小行星形狀極其吻合。因為木星環繞太陽軌道運行,於是又想像成木星仿佛像人一樣雙腳行走的,故而就有了“”的構形。所以“歲”本來是一個合體象形字,歳星是天上的木星及其衛星的整體象形;許慎解說為“從步,戌聲”(說文步部:“木星也。越曆二十八宿,宣徧陰陽,十二月一次。從步戌聲。”)反映的是人們對歲星運行的想像和字形構造的演變。當周代的古人觀測到木星約十

10、二年運行一周天後,就使用木星來紀年。將木星運行的軌道(接近太陽黃道)分為十二等分,稱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稱是:星紀、玄枵、諏訾、降婁、大樑、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木星每年行經一次,以其所在星次來紀年,故稱木星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爾雅釋天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邢昺疏:“取歲星行一次。”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點總在北緯 2326到南緯 2326之間來回移動,移動的周期為一年。這樣就造成了地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季節差異,從而形成四季。4 有“歲在星紀”、襄公三十年有“歲在降婁”,都是以歲星紀年。但是歲星

11、運行方向自西向東,與太陽運行方向不同向,所以古人就假想出一個太歲星,由東向西與太陽運行同向,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分來紀年。用十二辰(十二支)來命名所虛擬太歲星行經的黃道十二部分,並分別有別名: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爾雅釋天說:“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楚辭離騷:“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太歲在寅曰攝提格。”事實上歲星並不是十二年繞天一周,而是11.8622年繞天一周,每年移動的範圍比一個星

12、次稍微多一點,漸積至八十六年,便多走過一個星次,這叫做“超辰”,所以到漢武帝太初以後就不再使用歲星紀年了。二、觀天的目的二、觀天的目的 那麼,古人“觀天文”的目的是什麼呢?歸納起來有三點:1.1.觀天文以確定時空。觀天文以確定時空。人們觀測太陽的東升西落、北斗星南箕星的位置變化,確定了四方和四時。在講 五帝本紀的時候說過“(帝堯)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就是觀測星象定下春夏秋冬。而古人最簡易的確定四季的方法是觀測北斗七星,鶡冠子環流篇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即通過觀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定四季,斗柄指向東方是

13、春天、指向南方是夏天、指向西方是秋天、指向北方是冬天。北斗是由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爲古代舀酒的斗形。而且把天璿、天樞連成直綫並延長約五倍的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而北極星是北方的標誌。北斗星始終環繞著北極星旋轉,其斗柄在四季分別指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2.2.觀天文以比附人事。觀天文以比附人事。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講的就是中國人天人相比附的觀念。在古人的意識中,天有星象,世有人事,兩相感應。二十八宿比附人事的情況:隱射吉凶。古人通常根據二十八宿的明暗、隱現及位置等現象,預測人事的吉凶禍福。初學記卷一引春秋佐助期:“漢相蕭

14、何,長七尺八寸,昴星精”。後因以“昴降”或“昴精”稱說顯貴。而“太白食昴”是說金星遮蔽住昴宿。2.星宿是古詩文描述的意象。詩經:“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漢代黃老後學多將天上的星星與地上的人事相勾連,認為某星主管某事、某人對應某星。光武帝劉秀手下有二十八個功臣,幫助劉秀一統天下、重興漢室、建立東漢政權,東漢永平三年(西元60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台閣命人畫了28位大將的畫像,稱為“雲台二十八將”。范曄後漢書為二十八將立傳,稱“咸能感會風雲,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以後又有所謂文曲星下凡、太白金星下凡等說法,而水滸傳寫的108將,就是將地上的人物與天上

15、的星星作比附的集中體現。5 3.3.觀天文以分界州國。觀天文以分界州國。史記天官書說:“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這就是“分星”與“分野”的觀念。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對應劃分地面上州、國的位置,就天文而言稱與地上分野相對應的星次為“分星”,就地面而言稱與天上星次相對應的地域為“分野”。如:玄枵對應齊/青州,星紀對應吳越/揚州,析木對應燕/幽州,鶉首對應秦/雍州。國語周語下:“歲之所在,則我有周之分野也。”韋昭注:“歲星在鶉火。鶉火,周分野也。”分野觀念在後代的文學作品中常有體現。如王勃 滕王閣序 有“星分翼軫”指楚國/荊州、李白蜀道難中“捫參歷井”指稱蜀國/益州。春秋戰國,人們不僅把把天上的星宿與

16、地上的州國互相對應,而且好用分星預示地上州國的吉凶。周禮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漢書地理志:“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辯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視吉凶。”附:附:十二次、十二辰、二十八宿及分野對應表十二次、十二辰、二十八宿及分野對應表 歲星“十二次”與太歲“十二辰”、二十八宿及分野對應表歲星“十二次”與太歲“十二辰”、二十八宿及分野對應表 十二次十二次 十二辰十二辰/別名別名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 分野(國分野(國/州)州)玄枵 子/困敦 女,虛,危 齊/青州 星紀 丑/赤奮若 斗,牛 吳越/揚州 析木 寅/攝提格 尾,箕 燕/幽州 大火 卯/單閼 氐,房

17、,心 宋/豫州 壽星 辰/執徐 角,亢 鄭/兗州 鶉尾 巳/大荒落 翼,軫 楚/荊州 鶉火 午/敦牂 柳,星,張 周/三河 鶉首 未/協洽 井,鬼 秦/雍州 實沈 申/涒灘 觜,參 魏/益州 大樑 酉/作噩 胃,昴,畢 趙/冀州 降婁 戌/閹茂 奎,婁 魯/徐州 諏訾 亥/大淵獻 室,壁 衛/並州 以上參閱爾雅釋天、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天官書、漢書天文志等。小結小結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句中“七月”是夏曆七月,“火”指大火即心宿,心宿向西流轉則天氣變涼。诗唐风绸缪說:“今夕何夕,見此良人。”“今夕何夕”就是“今夜是何夜”?不敢設想如果沒有曆法,我們將會怎樣過日子;而如果沒有天文,我們也就無從確定時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實在太重要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