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48582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劝学》.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案教案学习目标一、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二、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 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学习重点一 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二 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设喻的特点。课时安排 2 课时自主预习一资料助读荀子(约公元前前)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

2、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二疏通字词 1.

3、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木直中(zhng)绳 輮(ru)槁(go)暴(p)就砺(l)参(cn)省(xng)须臾(y)跂(q)生(xng)非异 跬(ku)步 骐骥(j)驽(n)马十驾 锲(qi)而舍之 金石可镂(lu)鳌(a)2.通假字()有yu 通又知 zh是“智”的古字暴 p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乎 h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生 xng 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3.其他易写错读错字中 zhng 砺 l参 cn 省 xng 跂 q臾 y螯o4.古今异义词:学不可以已 可以:古义 _今义_蚓无爪牙之利 爪牙:古义 _今义_金就砺则利 金:古义 _今义 _輮以为

4、轮 以为:古义_ 今义_故木受绳则直 绳:古义_ 今义_5.活用情况:1輮以为轮 _用法,意为 _2非利足也 _作_,意为_ 3非能水也 _作 _,意为 _4上食埃土 _作_,意为_ 5下饮黄泉_ 作 _,意为_6.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定语模式三.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

5、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而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四、翻译(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五、研读课文。围绕三个问题讨论: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题:本

6、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

7、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

8、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9、。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讨论第三题: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

10、心悦诚服。()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

11、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六.布置作业。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2.背诵全文。荀子是先秦时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师。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所以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的第一篇就是劝学。劝,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就是勉励学习。在劝学里,荀子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节选的部分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重要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文共分三段。第 1 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

12、。后三段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论述。第一段先从后天人的力量和作用上,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进步,论证“学不可以已”。第 2 段说明君子的智慧、禀赋并非不同于一般人,而是他们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借助学习来提高自己,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第 3 段又从学习态度上,说明只要善于积累,持之以恒,就必有成就,进一步论证了“学不可以已”。文章开头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君子曰”中的“君子”并非实指,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这个中心论点包括了三方面的意思:其一是学习有重要意义,其二是学习有重要作用,所以“不可以已”;其三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也要求

13、“不可以已”。下文从这三方面加以论述。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作者先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接着又用“木直中绳,鞣以为轮”的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最后以“故”联系上文,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事例,推论人也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段总论学习的重要性。作者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指出人的道德、知识、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得到的。这一点,直到今天还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第 2 段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跛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形

14、象设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又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I 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最后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同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从而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荀子的“君子生非异也”的观点同孔子的“上智下愚不移”的观点针锋相对,这是很大的进步。第 3 段,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而“圣心备焉”的结论,从正面说明学习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达到所谓“神明自得”的地步。文章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既要长期

15、逐渐积累,那就需要坚持不懈,所以文章紧接着举出四个比喻,用对比的方式,说明学习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性。“骐骥”、“驽马”两个比喻暗示客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好坏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舍之”、“锲而不舍”两例对比,说明了只要坚持不懈,学习再难也不怕,否则再易也学不成。长期逐渐积累还需要专一。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设喻,正反对照,进而说明在学习上尽管主、客观条件有不同,但要学习成功就必须专一而不能浮躁。这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问题,提出了三点:要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一。荀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这虽然是按

16、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提出的要求,但所说的有关学习的意义、规律、态度方面的道理,仍可作为今人的借鉴。本文有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楺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有正反对比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等,通过正反对照的手法,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有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多个不同的比喻,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有的运用借喻,单说喻体,而把道理隐含其中,留给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等。有的运用暗喻:或先说道理,再用比喻证明,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或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第 3 段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白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