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17页).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245241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1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1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1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共17页).doc(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第二组单元分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分别写了骆驼队和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的快乐。这几篇课文反映了古代、现代和当代中国儿童生活的某些侧面。童年的发现写童年时有趣的发现。儿童诗

2、两首则写了现代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憧憬,展示了当代儿童的生活乐趣。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我们看到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围绕本组专题,“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交流“难忘童年”和写童年趣事等内容,“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

3、课外书屋”等栏目,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立志的名句,课外去阅读关于童年的故事等项内容。教师应从整体上观照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1课时。 5古诗词三首教材分析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

4、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学情分析: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却又不一样。可以说,读着它们的时候,就是穿越千年时空,去揭开尘封的古老故事。探究千年以前的儿童是怎样生活的,这个话题本身对学生就

5、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浓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习目标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教学难点: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谈

6、话导入,激发兴趣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这些故事饱含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也真实地再现了多彩的童年生活。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牧童和舟过安仁。看看这几个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

7、诗的意思。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诗人吕岩借写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5自由读诗,要求带着和诗人一样的感情朗读。6练习背诵。(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1总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2自读古诗,了解大意(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

8、查不懂的词。(2)指明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篙、棹”)(3)多种形式读诗,要求正确、流利。(4)自学,看看能否弄清诗的意思,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特别提示:看图理解是好方法。(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3再读感悟,体会诗境(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全班交流,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要求:内容具体,人物形象生动。(3)师生共同评析。4品评诗句,悟其感情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猜猜诗人当时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在观察两个孩童?(喜爱)5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六)拓展活动1课外读读写儿童的诗。2推荐背诵杨万里的其它诗。 第二课时(一)乐

9、调情1用学生熟悉的曲子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2学生交流有关宋词的知识,教师适时小结。3板书题目,读题。(强调“乐”的读法)4介绍辛弃疾生平。(二)读入情1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读准:醉、相、媚、锄、媪、亡赖、剥)3采用各种形式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三)品悟情1自由读词,理解词语意思,准备质疑。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3同桌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句子意思。4全班交流,各抒己见。5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6请学生自由谈所想象的画面。(特别提示: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

10、,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7学生自由读,边看图边读边悟情。(三)议深情1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2总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词吧。(四)布置作业1同学们,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而宋词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希望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感受我国古代文学

11、的艺术魅力。2从本课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改写成一篇短文。3用自己喜欢的曲子唱清平乐·村居给父母听。教学反思:教学中利用了儿童的阅读期待,调动起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教学中重点学习了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两首。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学时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朗读和背诵。典范诗文的积累,是一种重要的积累,它不仅是语言积累,而且是文化积淀。所以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避免了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应该说,三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

12、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了故事的特点,突出了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了下来。 6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材分析: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

13、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它可能有一点单调,但是有了骆驼队,有了清脆的铃铛声,有了对骆驼队的思念,一切又变得妙不可言。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学情分析:现在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比较陌生,这类课题学生在课本上又是第一次接触到,他们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比如,觉得这个课题很特别、很有意思;联想到冬天的太阳、缓缓行进的骆驼队;联想到诗,感受到节奏感和语言的美好等等。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强烈的阅读期

14、待的时候,阅读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然后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略语言的特点。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重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2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

15、说,师板书题目)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2教师总结,出示:“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

16、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17、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全班

18、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

19、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看骆驼脱毛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

20、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

21、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七)总结全文1(歌曲童年再次响

22、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

23、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当然,或许我是在做杞人之忧了。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细细分析

24、,这里面其实站不住脚的东西还是不少的:刻意对立师生观点的做法有点做作,与整个课堂给人的那种清淡自然的氛围不太和谐;教师潜意识地把儿童和成人的观点划分为天真唯美和务实世俗两类,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年龄差异和心理差异之间的不同,虽然两者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中的点拨是必要的,但是高艺术性的点拨应该能达到那种盐溶于水、了无痕迹的状态,一旦教师把自己的身份过于彰显出来,就未免逊色一筹了。这个问题在课堂的其他地方也有显现。比如在学生谈“骆驼为什么挂铃铛”时,教师也忍不住给学生的两类观点分别贴上了“天真尚存”和“已然长大”两张标签,虽然祝贺的口吻和教师真诚的态度使这种标签味淡了很多,但听起来仍然有这

25、种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说对本课“茶道”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7* 祖父的园子教材分析: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当然这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他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他的爱放飞了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她孩童的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

26、的,甚至是充满梦幻色彩的。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选编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能通过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形成大体共识。充分地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学习目标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

27、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教学重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 找出生字新

28、词,注意读准字音3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4 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5 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1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2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3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4 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5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6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7 用草帽遮脸睡觉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1 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2 全班交流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

29、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四、领悟表达特点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五、课外延伸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教学反思: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教学中注重了让学生结合课前的提示,在充分地自主地读文的

30、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交流“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是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或作者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久久不能忘怀,交流中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有关的段落,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由于本文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理解起来很容易。 8童年的发现教材分析: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

31、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作者语言幽默,对自己童年的发现颇引以自豪,对因童年的发现而被老师误解有一丝的愤懑。选编本课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时自豪和愤懑交织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学情分析:学生自主读书,充分地读书,了解作者是怎么发现的。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作者童年时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跟他的敢于提问、不断探究、大胆想象是分不开的,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学习目标:1通过作者发现胚

32、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3打开书,预习生字。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衰绢侨眷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3让学生读拼音节。4正音、正字。三、理解词语。1

33、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四、指导朗读。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4教师指导读难句。(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

34、逐”、“迫害”等词语。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2)发言。(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

35、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三作业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童年的发现梦中飞行人的进化地理课上胚胎发育生物课上驱逐迫害教学反思:课堂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思路不畅的情况,本案例便是如此。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切忌动怒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驾驭感情,保持冷静“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应用教学机智的原则之一。冷静,能让我们的头脑更清楚,思维更敏捷,灵感便会在刹那间迸发出来,教师便能恰当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本案例中,如果我当时头脑发热,将学生训斥

36、一番,只会形成师生情绪的对立,课堂氛围的紧张,不会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更不会听到学生后面精彩的发言,不会看到他们那一颗颗热爱生活的心,不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是爱动脑、爱观察的。其次,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我在备这一课时,就根本不觉得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是一个难点,反而觉得只要教师一提出这个问题,学

37、生就能很快说出很多发现来。因此,完全没料到学生会出现思维障碍,出现冷场。但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时的一个小发现来抛砖引玉:“老师先来讲讲我童年时的发现吧。”这样的随机应变,打破了僵局,唤醒了学生生活经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这一点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也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多么重要。 9、 儿童诗两首 教材分析: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

38、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极富韵律美,每一节的结构基本相同,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词也非常讲究,“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街头读水浒传的孩子,那样的专注,尽管马路街头是那样的喧闹,却丝毫不能影响他,对时间的推移也浑然不觉。无边的喧闹和一隅的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

39、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江上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对小虎牙。一群孩子的嬉戏和一个孩子的特写,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与本组古诗中的孩子们不同,这首诗里洋溢着的浓浓的现代气息,现代儿童生活得更加幸福,或静静地读书,或呼朋唤友去钓鱼、游泳,时时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读着它,那孩子嘴边的笑意,那阵阵快乐的笑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着,就在耳边充盈着。两首儿童诗的语言优美明快,前一首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

40、;后一首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富有形象感。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通过朗读儿童诗,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一是进行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 学情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要充分注意到课文的体裁特点,读诗要边读边想象,要重视形象感悟、整体把握。学习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课前准备学

41、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

42、,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3小组内读诗,4全班齐读此诗。(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五)感情朗读,背诵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六)拓展延伸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2学写儿童诗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教学反思:本文是略读课文。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

43、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我想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口语交际·习作二学习目标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课前准备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1.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轻轻地说一说。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教育教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