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隆盛科技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X** 文档编号:52244506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隆盛科技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2年隆盛科技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隆盛科技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隆盛科技研究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隆盛科技研究报告1 EGR 行业龙头,多元布局协同发展1.1 业务多元发展,股权结构清晰国内 EGR 龙头,拓展铁芯业务开启第二增长曲线。公司成立于 2004 年,主营汽车 EGR 系 统生产与销售,是国内轻型柴油车 EGR 龙头企业。2017 年于深交所挂牌上市,募资 2.3 亿元 用于 EGR 技改及扩产;2018 年收购微研精密,布局 EGR 系统上游精密零部件业务,与公司形 成产业链协同;2019 年,投资设立柳州微研天隆科技有限公司及柳州致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2020 年 9 月,定增拓展新能源车驱动电机铁芯及天然气喷射气轨总成项目,正式向新能源车 领域延伸;2021 年

2、 11 月,再次定增拓展驱动电机铁芯产能,并于 2022 年 7 月获证监会批复。所处上下游行业发展稳定,有助于公司业务发展。一方面,国内钢材、铝合金原材料市场 竞争充分,供应充足,同时机加工件、冲压件、电子元器件、塑料件的生产企业众多,确保了 公司主要原材料持续稳定的供应;另一方面,公司下游行业是汽车制造行业及发动机/电机制 造行业,近年来稳步增长,带动了 EGR 和精密零部件行业的发展,且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快 速增长为驱动电机铁芯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市场容量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实控人倪茂生、倪铭父子技术出身,行业经验丰富。截至 2022 年 6 月,公司前两大股东 为倪茂生、倪铭,

3、系父子关系,分别持股 24.33%、8.64%,合计持股占比 32.97%,为公司的实 际控制人。倪茂生先生出生于 1954 年,2019 年之前担任公司董事长一职,历任威孚、博世工 程师,技术出身,并长期深耕于汽车行业。倪铭先生出生于 1981 年,现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总 经理,历任无锡油泵油嘴厂试车工,无锡油泵油嘴集团分厂厂长,无锡威孚高科销售部副部长、 部长、市场部部长,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副总经理,在汽车行业经验丰富。 下属子公司微研精密为公司 2018 年收购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汽车精密零部件的生产 销售;隆盛新能源是公司 2021 年 9 月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新能源车

4、驱动电机铁 芯及天然气喷射气轨业务。1.2 EGR 深耕十八年,顺应时代趋势拓展新业务公司已形成 EGR 系统、精密零部件、新能源三大业务板块。公司 EGR 系统业务由 EGR 阀、 传感器、EGR 冷却器、控制单元等部件构成,当前明确以 EGR 阀、EGR 冷却器、电子节气门作 为支撑国 VI 项目的三大核心产品;精密零部件包括精密冲压件、精密注塑件、精密机加工件 等;新能源板块产品包括驱动电机铁芯和天然气喷射气轨总成。2022 年上半年公司收入构成 为 EGR31%+精密零部件 36%+新能源 28%+其他业务 6%。收购+定增,多元化加强增长动能。2014-2021 年间,公司营业收入由

5、 1.2 亿元增长至 9.3 亿元,年平均复合增速达到 34%;归母净利润由 1400 万元增长至 9800 万元,年平均复合增速 达 32%。收入结构上,公司 2018 年收购微研精密获得精密零部件业务,并于 2020 年定增拓展 电机铁芯及天然气喷射气轨业务。2021 年起电机铁芯业务放量,贡献收入增长弹性。 收入增速上,公司 2017/18 年收入下滑,主因 2017 年 7 月商用车国 V 排放标准实施,高 效 SCR 技术路线以其低成本、更便捷的优势取代部分 EGR 需求,导致行业规模下降进而影响公 司收入增速。2021 年国 VI 实施后,排放标准要求提高,SCR 路线已无法满足需

6、求,EGR 再次 成为主流路线,为公司收入带来增量。政策刺激+业务结构改善,股东权益回报率有望增加。2018 年之前公司收入主要来自 EGR 业务,净利率及 ROE 趋势与国家排放政策推行时间基本一致,2015 年柴油车国 IV 实施 EGR 成 为主流路线,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提升;2018 年国 V 实施,SCR 技术路线部分替代 EGR,公 司收入增速也随之向下。2018 年后公司收购微研精密注入新业务,2020 年 7 月起轻卡国 VI 实 施,2021 年 7 月起重卡国 VI 实施,公司 ROE 也自 2018 年见底后逐步回升。 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研发费用逐年增加。公司期间费用

7、管控良好,费用率自 2017 年上 市以来持续下降,2022H1 期间费用率仅 11%,相较 2017 年 21%大幅下降,其中管理费用率自 6.1%下降至 4.5%,销售费用率自 4.4%下降至 1.2%,财务费用率自 2.2%下降至 1.6%。2018 年 受收购微研精密影响带来 975 万元管理费用增项,剔除该笔费用后当前期间费用率与 2017 年 同比持平。公司注重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保持逐年上升,研发领域由商用向乘用拓展,研发对 象包括电子节气门、排气背压阀、电机铁芯等,提前部署产品线,截止 2022H1,公司授权状态 有效的专利数共计 340 余件,其中发明 50 余件,全面为未来国

8、 VI B 的实施做好准备。毛利率逐渐企稳,净利率有望回升。2014-2021 年间公司毛利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主因: 1)国 V 对 EGR 需求降低影响公司收入及利润;2)新业务精密零部件及电机铁芯毛利率低于 EGR。2021 年国 VI 政策执行后 EGR 需求迅速上升,电机铁芯业务随收入放量,规模效应逐渐 显现,我们预计公司 EGR 业务毛利率未来整体会呈现小幅上升趋势。2 商用车 EGR 龙头,再起航斩获乘用车订单2.1 商用车 EGR,充分受益政策红利节油、减排,EGR 的最主要需求。EGR(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是发动机的废气净化装 置,由 EGR 阀、传感器、EGR 冷却器和控

9、制单元(ECU)组成,工作原理为将发动机排出的部 分废气景 EGR 冷却器冷却后,重新引入气缸循环燃烧,通过降低气缸中氧气浓度及温度来降低 有害气体 NOX(氮氧化物)的排放,以满足国家尾气排放标准要求。对于商用车而言,应用 EGR 能有效降低 NOX排放;对于新能源混动车而言,应用 EGR 可有效降低油耗及抑制爆震。受益国 VI 政策红利,EGR 市场快速扩张。2021 年前 EGR 主要用于轻型柴油车、非道路车 辆及部分汽油车中,2021 年国 VI 标准实施后,排放要求大幅提高,重卡柴油车上原使用的 SCR 技术路线无法满足排放标准,需要强化氮氧化物和 PM 的后处理技术,因此涡轮增压+

10、电控+高 压共轨+EGR+DPF+SCR+DOC+(ASC)成为主流技术路线,EGR 成为重卡国 VI 阶段发动机新增零 部件,打开重型柴油车 EGR 市场空间。重卡 EGR,新增超 10 亿市场空间。轻型商用车国 VI 排放标准已于 2020 年 7 月 1 日实施, 含 EGR 的后处理系统为主流路线,单车装配价值量在 600 元。我们测算行业 2021 年规模在 3.26 亿元,预计 2024 年达到 13.26 亿元。重型商用车国 VI 标准于 2021 年 7 月 1 日开始实 施,含 EGR 的后处理系统为主流路线,单车装配价值量在 800 元左右。标准实施前国 V 车型抢 购透支

11、部分需求,导致 2021 年下半年及 2022 年销量萎靡,我们预计 2021 年仅 10%重卡装配, 2023 年下半年起全部装配,测算行业 2021 年规模在 1.26 亿元,2024 年达到 11.80 亿元。基本假设: 1)受 2021 年国 V 到期导致商用车销量提前透支的影响,2022 年商用车销量大幅下降, 预计 2023 年起同比正增长; 2)相较国 VI B,国 VI A 的测试循环较为宽松,部分车型不加装 EGR 也可通过其他方式 达到排放标准,故 2023 年 7 月之前商用车 EGR 渗透率较低; 3)国 VI B 起,测试循环严格,EGR 基本成为必须装配的零部件,我

12、们预测 2024 年起 EGR 在商用车渗透率达到 100%。十八年积累,成长为商用车 EGR 龙头。公司 2004 年成立起即为汽车整车及制造企业提供 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 EGR 系统及主要零部件,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及市场开拓,公司市场份额于 2014 年的 28%增长至 2020 年的 40%,截至 2022 年公司市场份额近 60%,成长为国内 EGR 龙头 企业。下游客户覆盖康明斯、全柴动力、昆明云内、东风汽车、北汽福田、玉柴、锡柴、潍柴、 中国重汽、新柴、常柴等头部柴油车及发动机企业。2.2 混动车 EGR,降震+节油成为标配高压缩比提高热效率,提升节油效果。混动专用发动机普遍采用高压

13、缩比以提升热效率, 压缩比是指气缸中的气体被压缩的程度,发动机压缩比越高,意味着气缸中气体被压缩的程度 越高,对应气体温度、压力和流动速度越快,气体与燃油的混合也会越均匀,使得可燃气体的 燃烧速度更快、更完全,从而释放更多热量并转化为机械能。因此发动机压缩比越高,发动机 的热效率也越高。当前传统汽油发动机压缩比一般在 10:1 左右,比亚迪 DM-i 车型配置发动 机压缩比高达15.5:1,并将热效率提高至43%,对比同一车系的燃油版车型热效率在38%左右, 综合工况油耗低至 0.9L/100km。EGR 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爆震问题。高压缩比容易产生爆震,爆震是发动机燃烧过程中的一 种异常燃烧现

14、象,由于可燃气体被过度压缩导致压力和温度暴增,可能会导致发动机出现敲缸、 抖动,严重时会损坏发动机及其他零部件,这也是制约发动机压缩比提升的原因之一,但 EGR 可以有效解决爆震问题。通过将一部分不可燃的废气循环流入气缸内,可以稀释缸内空气、减 缓燃烧效率,同时 EGR 废气比热容高可以吸收热量降低温度,改善发动机爆震。EGR 技术通过改善爆震降低油耗。无 EGR 的发动机因为爆震问题,一般会采取将点火提前 角延迟到不会爆震的点火时机,然后在发动机不爆震时提前缓慢恢复点火的方式,降低爆震的 同时也影响了发动机的效率。EGR 技术通过改善爆震问题,可以使得点火提前角提前运行,发 挥发动机最大潜力

15、,提高热效率。 EGR 技术通过减少泵气达到节油目的。泵气损失指活塞吸气排气的能量损耗,低转速时节 气门开度很小,活塞将空气从狭窄的缝隙吸入气缸相对吃力,从而带来泵气损失。含 EGR 发动 机因有部分废气循环进入气缸能够有效气缸中的负压,活塞吸气过程顺畅,节省的扭矩直接用 以驱动车辆,达到节油目的。EGR 已成为混动系统的主流路线。目前主流的国内外主机厂混动平台均使用了 EGR 技术, 包括比亚迪 DM-i、长城 DHT、吉利雷神、丰田 THS、本田 iMMD、广汽、奇瑞等主流混动平台。 混动 EGR,展望 20 亿市场空间。双积分要求逐渐驱严的现状下,我们认为乘用车的电动 化仍然是大势所驱。

16、但考虑当前锂矿价格保持高位,纯电动车成本很难得到有效下降,而混动 车型凭借其成本低、无里程焦虑、适用冬季行驶、多模驱动能等优势,在 10-20 万价格区间广 受消费者欢迎,预计混动车渗透率占比有望持续上升。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预测 2024 年乘用 车市场 EGR 市场规模可达 15.77 亿元。EGR 技术原理一致,业务领域顺利拓展。EGR 在不同车型中工作原理基本一致,均是采取 机内物理净化方式,通过将发动机废气重新引入气缸循环燃烧,直接在发动机内降低 NOx 浓度,因此对于公司而言,业务从商用车到乘用车技术及配套经验可以顺利迁移,并保持在 EGR 行业的领先地位。目前公司在混动车领域已定点

17、比亚迪、广汽等客户,随着国内混动技术的的 崛起,我们预计公司有望继续在自主领域获取更多客户订单。2.3 公司 EGR 收入及盈利预测1、 公司业务角度根据我们测算: 2022/23/24 年公司 EGR 收入达到 4.53/8.44/11.89 亿元;2022/23/24 年公司 EGR 利润达 到 0.45/0.93/1.43 亿元;主要增量来自重卡及混动业务。 基本假设: 1)国 VI 政策下轻型车 EGR 需求量不断上升; 2)国 VI 政策下重卡 EGR 市场属于新增量,需求上升; 3)公司在非道路 EGR 领域市占比 50%,行业年均 100 万销量; 4)2021 年底公司获比亚迪

18、定点,预计占其混动车份额 50%;已获得广汽 EGR 阀定点; 5)公司已获或接洽五菱、吉利、小康等主机厂,有望陆续定点。2、 市场份额角度从行业市场份额角度:公司 2024 年收入在 12.51 亿元,主要区别在于市场份额的假设; 与我们直接通过业务端做的预测基本相符。3 技术优势充分释放,电机铁芯开启第二曲线3.1 电机关键零部件,直接影响汽车性能电机铁芯是影响驱动电机性能的核心。电机主要由电机铁芯和其他辅助部分组成,其中电 机铁芯包含定子和转子,定子可实现导磁、导电和支撑固定等功能;转子可实现输出转矩,减 少启动电流,改善启动特性等功能。铁芯性能决定了汽车的爬坡能力、加速能力及最高车速等

19、 核心性能指标,占驱动电机成本的 30%,是电机最关键的零部件。 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优势。电机铁芯由定子和转子构成,定子又由定子铁芯、定子绕组、机 座等组成,转子由转子铁芯、转子绕组、转轴等构成。电机铁芯发展趋势体现在:定子冲片薄 片化,硅钢片尺寸变大,铆接、焊接到粘接工艺。技术核心在于模具设计能力,客户选择铁芯 供应商时核心考察的是模具设计、加工、维护能力,模具需要 8000 万次以上冲压仍保持稳定 且不形变。日本微研和黑田是全球模具产业领先企业,也是公司子公司微研精密的原母公司。电机铁芯受益于驱动电机需求量上升。一般而言,车载电机数量越多,乘用车性能越强, 主要体现在:1)多电机可提高整车工

20、作效率,从而提高续航里程;2)多电机可提高整车操控 性、稳定性、制动性能和爬坡能力;3)多电机大幅提升能量利用效率,比单电机更加节能环 保。当前市场双电机车型一般采取永磁同步电机(主驱)+交流异步电机(辅驱)或双永磁同 步电机的方式。根据我们测算: 2021 年国内电机铁芯需求量在 402 万台,预计 2024 年达到 1191 万台;2021 年国内电机 铁芯市场规模为 16.06 亿元,预计 2024 年达到 45.27 亿元。 基本假设: 1)新能源车渗透率 2022 年达到 30%,2024 年达到 45%; 2)纯电动单车电机搭载量 2022/2025 年为 1.05/1.10 个,

21、混动车(含 HEV)单车电机搭 载量 2022/2024 年为 1.00/1.00 个; 3)驱动电机铁芯单车价值量 400 元。日系精密零部件出身,黑田新技术再加持。电机铁芯行业参与者相对较少,国内主要有公 司、范斯特、长鹰信质,海外主要为宝捷利钢、欧络伊红等。公司凭借日系出身、黑田技术、 二级市场资金加持,竞争力相较其他竞争者有显著优势:1)公司铁芯业务在子公司微研精密 体内,微研精密 2008 年成立时股东构成为无锡市国资委(40%)+无锡微研 30%+凯利投资 30%; 其中无锡微研为日本微研子公司,在日本精密模具行业享有盛誉;2)日本微研获黑田参股, 基于此公司 2022 年 2 月

22、获黑田粘胶技术专利,该技术可以提升 5%电机性能,节省 5%电池, 并有望带来 30%以上价值量提升,目前蔚来、比亚迪、吉利、华为、小米都已送样;3)公司 2020/22 两次定增,提前布局产能以满足未来增量需求。3.2 公司电机铁芯收入及盈利预测1、 公司业务角度根据我们测算: 2022/23/24 年公司铁芯收入达到 4.92/10.48/14.89 亿元;2022/23/24 年公司铁芯利润 达到 0.47/1.05/1.64 亿元;主要增量来北美大客户、联电和比亚迪。 基本假设: 1)公司收入随主要客户(北美大客户、联电、比亚迪)销量增长而增长; 2) 逐渐进入长安、吉利、华为等其他主

23、机厂,持续带来增量。2、 市场份额角度从行业市场份额角度,我们预测公司 2024 年收入在 14.49 亿元,与我们直接通过业务端 做的预测基本相符。4 其他业务跟随行业,有望获得稳定发展4.1 天然气喷射气轨:跟随天然气重卡行业发展天然气重卡优势显著,短期受制于原材料价格高位。相较柴油重卡,天然气重卡优势体现 在:1)政策性:国务院等多次发文,要求提高天然气在公共交通等领域的比重;2)经济性: 1 吨 LNG 与 1 吨柴油热值相当,而 LNG 价格相对较低,油气价差长期存在;3)环保性:充分 燃烧后污染物小于柴油发动机;4)路权高:部分省市环保法规限制柴油重卡的使用,鼓励使 用天然气重卡。

24、2020 年下半年以来,受天然气价格大涨影响,天然气重卡需求量大幅下降, 同时 2021 年下半年起全国重卡总需求下降,也影响了天然气重卡的销量。天然气喷射系统是天然气发动机燃气供给及喷射系统的核心零部件,用于控制燃气喷射 量和混合气比例,保证发动机在电控单元控制的空燃比下运行。 与博世深度合作。2017 年开始与博世合作开发“天然气喷射系统”项目,并于 2020 年 11 月获得博世定点。博世在天然气重卡领域市占率达 70%,公司通过定点博世间接配套潍柴、康 明斯、锡柴等主机厂,ASP 在 2500-3000 元。2020 年公司定增建设 9 万套/年的天然气喷射气 轨总成项目,调整后计划投

25、资 3379 万元,截至 2021 年底累计投入 3329 万元进度 98.48%,产 能建设已基本完工并开始产生收入。4.2 精密零部件:收购以协同公司产业链发展日系+国资背景,2018 年收购延伸公司产业链。公司 2018 年以 3 亿元对价收购微研精密 100%股权,其成立于 2008 年,由无锡市国资委(40%)、无锡微研(30%)及凯利投资(30%) 合资设立,其中无锡微研成立于 1994 年,由日本微研株式会社投资创办,其于日本精密模具 行业享有盛誉,尤其在电子与半导体模具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与工艺,至今已有 40 多年的历 史。微研精密成立以来专注于精密模具、高端精密冲压件、高精密

26、机加工件、精密注塑件等产 品的研发和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传统汽车的节能减排模块、安全模块、座椅门锁模块以及新 能源汽车的电控电机模块,属于公司的上游企业,收购有利于保证原材料的充足供应和价格稳 定,也实现公司从 EGR 系统向上游精密冲压零部件的产业链延伸。3 年业绩承诺完成,电机铁芯带来新活力。2018 年微研精密被收购时做出的业绩承诺为 2018-2020 年扣非归母净利达到 2204.24 万元、2870.14 万元和 3863.43 万元,目前顺利兑现 承诺,2021 年利润小幅下降,我们理解一方面是 2020 年为了完成业绩承诺有所调整;另一方 面是公司成本主要为钢、铝、铜、塑料等大宗产品,受 2021 年大宗涨价影响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