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pdf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52156496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PDF 页数:162 大小:7.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pdf(16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二年级上册总说明二年级上册总说明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 2011 年 12 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于 2013 年 4 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供二年级上学期教学使用。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就这一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编排特点等几个主要问题,作简要说明,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一)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内容分类内容分类内内容容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乘法的含义数与代数数与代数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除法口诀用乘法口

2、诀求商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图形与几图形与几何何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综合与实综合与实践践有趣的七巧板我们身上的“尺”(二)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知识技能方面。(1)能正确地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

3、、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1 1/162162选择口算和笔算。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

4、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初步认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 1 米100 厘米,初步建立 1 米和 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

5、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2数学思考方面。(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 100 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2 2/162162力。(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

6、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问题解决方面。(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

7、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3)在拼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4情感态度方面。(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

8、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3 3/162162(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安排全册教科书共安排了 53 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 4 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 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以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大致如下:一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6 课时二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 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1 课时三 表内乘法(一)13 课时四 表内除法(一)9 课时五 厘米和米4 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1 课时

9、六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14 课时七 观察物体 2 课时八 期末复习 4 课时4 4/162162100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单元教学说明单元教学说明(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竖式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10、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主要教学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100 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

11、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5 5/162162问题的数量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

12、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有关的计算问题,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已有认识,促使学生主动把口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例如,教材的例1和例 2,都创设了同学们折纸船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直接提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完成计算,进而实现知识的主动迁移。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

13、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先教学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着重解决用两个竖式连写进行计算,再教学加减混合,同时带出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并以在竖式中“留白”的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创造机会,促使他们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一方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进位和退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另一方面,三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次相加的形式,而连减和加减混合又必须写成两次

14、计算的形式。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都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加、减法问题,相较于整体与部分的加、减法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与加、减含义的契合程度要低于后者。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涉及两个数量比较的多种情况。第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多样,第二道例题又需要联系加减的含义理解“比一个数多”与“比一个数少”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都有6 6/162162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分别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和花,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

15、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上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连加、连减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 页例 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3

16、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复习引入1竖式计算。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2口算下面各题。(用卡片出示)243 304020 2305703020 1775 1492提问:在计算连加、连减的算式时,要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3揭示课题:连加、连减【设计说明】复习与新课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回顾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有利于促进他们自觉实现知识迁移,为下一环节学生7 7/162162主动探索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的笔算打好

17、基础。二、自主探索二、自主探索1教学例 1。出示例 1 的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幅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纸船,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92726。启发:这是一道三个两位数连加的算式,想一想,要先算什么?你能列竖式算出结果吗?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并让计算出现错误的和一名计算正确的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组织交流:(1)指计算错误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错在哪里,并相机提示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2)指计算正确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讲解:由于第二个竖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第一个竖式中的得数,因此,在用竖式计算时,可以

18、把这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边板书边介绍)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第 1 页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填空。提问:这样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和原来把两个竖式分开写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小结: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不需要把第一步算出的结果再抄一遍。这样,既比较简便,又可以避免抄错数字。2教学“试一试”。出示“试一试”:902528。提问: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计算时,要先算什么?谈话:在用竖式计算时,竖式可以怎样写?自己先在下面试一试,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是怎样算的。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结:在计算连减的算式时,也可以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计算过程比较简8 8/16

19、2162便。【设计说明】例题的教学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先让学生分两步列出竖式,再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并通过比较发现两种写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将两个竖式连写比较简便。“试一试”的教学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启发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探索用竖式计算连减式题的方法,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再次体会竖式的简便写法。这样,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的同时,特别关注计算方法的比较、总结与提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并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两个竖式连写时,要注意什么。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练习,并指

20、名板演。反馈时,让板演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计算的过程,同时注意纠正其他同学中出现的错误。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4做“想想做做”第 4 题。(1)出示场景图和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2)出示第(2)题,提问:可以根据哪两个条件求还剩多少个西瓜?追问:题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并核对答案。提问:请大家再看一看这道题,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再问: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小结。(略)【设计说明】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晰,形式多

21、样,各有侧重。第1 题重在帮助9 9/162162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第 2 题让学生独立地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利于学生巩固竖式计算的方法,逐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第 3、4 题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初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 3、4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不带小括号的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

22、点和难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复习准备1、板演262538 701826指名两人到前面板演,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用简便方法书写。2、口算其余学生口算,要求学生说出口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12820503064283078188 78406 52128订正板演,由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二)学习新知(二)学习新知1、复习订正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新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看看同学们会做吗?1010/1621622、出示例 3 图,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1)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哪些条件?

23、要求什么问题,你准备怎么列式呢?3、尝试列式。启发提问:(1)这道题都有什么运算符号?()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用竖式怎样计算?学生动笔在小黑板上试算,教师行间巡视,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先出示正确的做法。(板书)小结性提问:(1)加减混合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2)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应注意什么?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的一道题。(1)603840(2)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基本练习1、练习。2、想想做做第 2 题,在书上填数。3、想想做做第 3 题。提高练习4、想想做做第 4 题。

24、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要求还剩多少棵?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现在一共多少棵?又该怎样列式计算?1111/16216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反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5、想想做做第 5 题。请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说图意。师:在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全班一共栽树多少棵?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女生栽树多少棵?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四)作业设计(四)作业设计教材第 3 页想想做做第 1 题。练习一练习一第 1 题这样的口算,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经常练习。第 2 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

25、怎样算的,怎样想的。要关注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及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并对错误原因进行适当分析。第 3 题,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左、右两题每条线上的数的特点:左边一题,每条线上三个数的个位上相加的和都是 10;右边一题,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中,都有 43 和 17 这两个数,因此,都可以先算431760,再用 60 分别加每条线上的第三个数。第 4 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思考题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简洁的解题思路。例如,解题时可以这样思考:两车上都有一筐是 26 个苹果,所以只需要考虑另外 4 筐中的 2 筐。参考答案:应交换 28 个和

26、22 个苹果的这两筐,或 30 个和 24 个苹果的这两筐。1212/162162解决问题(课时解决问题(课时 1 1)【教材说明】【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通过不同方法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结构开放,解法灵活,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也为后面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做一些经验和方法上的准备。例 3 是一道具有开放性结构的实际问题。例题要求把两串数量分别是 8 个和12 个的彩珠调整为两串数量相同的彩珠,且对调整后两串彩珠的数量没有提出限制条件。选择这

27、样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二是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三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体系的封闭结构,丰富了数学课程内容。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明确两串彩珠相差 4 个,就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又由于题目允许调整前后彩珠的总数量发生变化,这就为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所以在提出问题后,教材没有作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通过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设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三种不同思路。第一、二种思路是通过增加或减少

28、某一串彩珠的数量,使两串彩珠的数量相等,调整后总数量也相应地变化;第三种思路是通过移多补少,使两串彩珠的数量相等,调整后总数量不变。这里的三种方法都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没有优劣之分。教材的最后,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交流各自的体会。目的是引导学生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回顾和反思,及时梳理解题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 4 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和现实的情境,掌握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数量的思考过程,逐步提高学生有序思考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第 1 题引导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完成填空,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

29、和不同思考过程。第 2 题以直条图的形式呈现问题,启发学生先想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再根据相差的数量思考解决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第 3、4 题都是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1313/162162其中第 3 题是先求鸡的总只数,再解决卖掉多少鸡后,鸡和鸭同样多的问题;第4 题是先求两个数量相差多少,再解决怎样使两个数量同样多的问题。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相关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实质,进而获得更一般的解题方法,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思维。【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1 课时进行教学。2教学例 3 时,可以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

30、了什么,根据题中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芳芳和小军穿的两串彩珠相差 4 个。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组织交流时,一要注意启发学生把两串彩珠一一对应地进行排列;二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三要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四要注意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体会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时只要抓住两串彩珠相差 4 个这一关键,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完成解题后,要组织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整理思考问题的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使学生

31、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等都能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3“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注意逐步提高要求,引领学生经历“借助操作思考借助直观思考借助想象思考”的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会数学地思考和有条理地表达。第1 题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摆好两行小棒,再一边拿小棒一边完成填空。组织交流时,要着重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操作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第 2 题可以先出示第(1)题的直条图,让学生说一说如果要让苹果和梨的个数同样多,要先知道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梨比苹果多7 个”完成填空。如果学生中出现其他不同方法,如“梨减少 4 个,苹果增加3 个”也是可以的,但要注

32、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解决问题时应尽量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不应一味地追求方法的不同。接着出示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 3、4 题的第(2)题都可以引导学生在头脑里把两个数量排一排,再思考如何解决问题。1414/162162解决问题(课时解决问题(课时 2 2)【教材说明】【教材说明】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体会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思维。例 4 首先呈现了三个小朋友做花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

33、。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主动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以及运用数学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揭示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条件用圆片摆一摆。这里“摆一摆”的操作,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也是学生依据操作的结果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择算法的重要手段。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而获得相应的学习经验。完成第(1)题的解答后,教材及时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结果进行检验,以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接着,提出第(2)题,启发学生先用圆片摆一摆,再解答。这样,既为学生提

34、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又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便于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形成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想想做做”第1 题让学生通过画图形的操作,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直观外显,使学生获得更具体的体验与感悟,并加深理解。第 24 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素材,引导他们解答一些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5 题是一道含有多余条件的实际问题。通过练习,既有利于学生加强对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思考的习惯。【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

35、可以用 1 课时进行教学。2教学例 4 时,可以先呈现例题中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根据图中的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整理。然后出示第(1)1515/162162题,启发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解决。学生操作时,可以先按题意摆出 11 个圆片,再重点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排怎样摆,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3 朵?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排的圆片要与第一排一一对应,先摆出与第一排同样多的圆片,再接着摆 3 个。操作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摆出的圆片,讨论表示小华做花朵数的圆片是怎样摆出来的,要求小华做花的朵数可以怎样计算,以帮助学生在摆法与算法之间建立起联系,明确用 11 朵加

36、上多摆的 3 朵就可以求出结果。列式解答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算出的结果正确吗?怎样才能知道结果是否正确?促使学生主动想到可以用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 3 朵。同时,要提醒学生: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检查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以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接下来,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圆片摆一摆,算一算。学生操作时,要作适当的指导,强调使摆出的第二排圆片与第一排一一对应,且比第一排少 3 个。列式解答后,可以让他们把操作与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说一说怎样根据摆圆片的过程思考算法,明确从 11 朵花里去掉 3 朵,

37、就是小平做花的朵数。完成解答后,一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对解题的结果进行检验,二要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一说是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操作时要注意什么。3“想想做做”第 1 题可以先让学生画一画,再交流是怎样画的,怎样想的,画图形时要注意什么,使学生体会每行中的图形在数量上的联系。第 24 题都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解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答案是否合理,以逐步培养学生反思、检验的意识与习惯。例如,第 3 题算出刘芳走了 26 格后,可以提问刘芳和李宁谁走的格数多,你算出的结果是不是合理等。第 5 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38、,解决问题时应怎样根据问题选择所需要的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并组织交流。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解决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余条件,要注意根据需要进行选择。1616/162162练习二练习二【教学说明】【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教材安排了 5 道练习。第 1、2 题主要练习 100 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其中第 1 题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逐步形成运算技能。第 2 题的前两道题,让学生经历一个数连续加几或连续减几的计算过程,体会连加和连减的运算特点,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表内乘、除法作一些准备;第三题是一道逆思考的问题,需要从运算结果出发

39、,逐一推出每一步计算中的被减数。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初步感受“倒推”的解题策略。第 3、4 题主要练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其中,第3 题综合了 3个数量的比较,解题时需要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类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解题思路。第 4 题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进行简单的推理,有利于促进他们加深对“比一个数多”和“比一个数少”的数量关系的理解。第 5 题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了参加三项体育活动的人数,要求学生先用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根据题中给定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加、减

40、法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从情境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1 课时进行教学。2第 1 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时的思考过程。要关注学生能否根据,算式的特点灵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对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方法进行适当的整理。第 2 题的前两小题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第三小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思考:在要填的方框中,最容易填出的是哪一个?填这个方框时可以怎样想?并通过交流明确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从最后一个方框想起,先想哪一个数减去5 得 35。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填空的顺序和思考过程。第

41、 3 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解答,再交流解题时的思考过程。也可以先让生说说求做了多少面红旗,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条件,求做了多少面绿旗,要选择哪两个已知条件,再列式解答。组织交流时,可以让学生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算法选择的合理性,以加1717/162162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第 4 题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题中的场景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再依次提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图中的条件进行推理。第 5 题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再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解决问题(课时解决问题(课时 2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810 页例 4 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

42、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探索并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初步学会检验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方法。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借助直观,联系加、减法含义,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成功解决问题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教学例题一、教学例题1出示例题的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整理成如下的板书:小英做了 11 朵花小华比小英多做 3

43、 朵花小平比小英少做 3 朵花谈话:想一想,根据这些已经条件,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提出问题)2出示第(1)题:小华做了多少朵?让学生完整地复述题目。提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小华做了多少朵?启发:如果用圆片代替花摆一摆,怎样摆就可以知道小华做花的朵数?操作:在第一排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可以怎样摆?(指名在黑板上1818/162162摆圆片表示小英做花的朵数,让其他同学跟着摆一摆)怎样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呢?怎样摆就能清楚地看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 3 朵?先在小组里讨论,再动手摆一摆。反馈:你是怎样摆的?摆圆片表示小华做花的朵数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在黑板上操作)提示:在第一排圆片下面一个对

44、一个地摆,摆出与第一排同样多的圆片后,还要再摆 3 个,表示小华比小英多做了 3 朵。谈话:请大家看着摆出的圆片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算出小华做了多少朵花?学生列出算式后,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第二排圆片数可以看作哪两部分?指出:根据摆圆片的过程可以知道,求小华做了多少朵,就是求 11 与 3 的和,所以要用加法算。谈话:刚才我们用圆片代替花,通过操作找到了求小华做了多少朵花的方法,并算出小华一共做了 14 朵花,上面的解答正确吗?可以怎样检验?学生交流后,明确:要知道解答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可以用求出的小华做花的朵数减去小英做花的朵数,看小华是不是比小英多做了 3 朵。3出示第(2)题:小平做

45、了多少朵?提问:你能先用圆片摆一摆,再算一算吗?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列式解答。反馈:你是怎样摆圆片表示小英和小平做花的朵数的?是怎样列式解答的?(指名到投影前汇报摆圆片和列式计算的过程,并组织讲评。)再问:摆圆片时要注意什么?这道题为什么要用减法计算?提问:要知道上面的解题过程对不对可以怎样做?4比较: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什么不同?5小结并揭示课题:根据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我们知道,求小华做花的朵数,要把 11 朵和多的3 朵合起来,所以用加法算;求小平做花的朵数,要从 11 朵里去掉少的 3 朵,1919/162162所以用减法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求比一个

46、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设计说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策略是指导学生操作,分解摆花片的过程,把隐蔽的数量关系外显出来,使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并以这种表象为基础,利用已有的知识确定计算方法。列出算式之后的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为什么要用减法算?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的问题与以往所学的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最后对解决两个问题计算方法的比较,意在帮助学生体会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二、巩固练习二、巩固练习1做“想想做做”第 1 题。先让学生画一画,再

47、说说各是怎样画的。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的个数是哪两部分相加的和?三角形的个数是从哪一部分里去掉几个?2做“想想做做”第 2 题。(1)让学生先看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说说图中表示松树棵数的直条包括哪两个部分,可以怎样求松树的棵数。(2)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3做“想想做做”第 3 题。让学生先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组织反馈,先让学生说说解题时是怎样想的,再说说要知道解答得对不对,可以怎样做。【设计说明】由扶到放地组织学生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全课小结三、全课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解答了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

48、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四、课堂作业四、课堂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 4、5 题。2020/162162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说明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说明(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使学生在折、剪、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主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

49、教学内容及前后联系如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积累认识平面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是直观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第二段是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教学难点是在折、剪、拼等活动中感受相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以“边”为切人口,通过观察和交流,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多边形。平面图形的特征往往表现在它的边和角上。研究图形的边和角,是建立图形概念、掌握图形特征的重要方法。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时,首先呈现了我国

50、古代建筑上常见的窗格图案,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边数相同的图形,并在交流中体会有些图形的边数相等,有些图形的边数不相等,从而按边的数量对图形进行分类和命名,在观察与操作中感知相关平面图形的特征。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在“做”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2121/162162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从现实场景中找四边形的活动,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特点,再引导学生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的方法,“做”出平行四边形。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引导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不但可以得到比较规范的平行四边形,帮助他们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