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苏科版生物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5183518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上册苏科版生物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一上册苏科版生物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上册苏科版生物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上册苏科版生物复习提纲.doc(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1、生物学: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3、科学探究的的基本方法 一、 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1、认识显微镜 观察上图的显微镜,辨认显微镜的每一部分,弄清每一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1) 机械部分:镜座、镜柱、镜臂、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转换器、载物台、通光孔、压片夹。 (2) 照明部分:反光镜(含平面镜和凹面镜)、遮光器、光圈。 (3) 光学部分:目镜、物镜(低倍镜、高倍镜)。2、 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3、显微镜的使用

2、方法(1) 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2) 对光: (三转)A.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 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放置切片标本:取一片永久植物切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4)观察: A.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B. 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

3、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镜 (两后,两旁,一垂,一降)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5、显微镜高倍和低倍下的区别:视野亮度细胞的大小清晰度细胞的多少高倍镜亮大清晰少低倍镜暗小不清晰多二、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5个):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2.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得有一个对照组,对

4、照组的作用是对照。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生物与环境1、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环境,有水域,有陆地,有炎热的地方,也有寒冷的地方,几乎到处都有生物存在。2、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生物因素 和 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不同种类的生物。 如: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有: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5、。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种内斗争(蜜蜂)。如蝴蝶与开花植物(互助),菟丝子与大豆(寄生)。3、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牛产粪便污染环境,影响牧草生长;蜣螂清除粪便,改良土壤;不同植被对空气的湿度影响不同;树木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蚯蚓疏松土壤。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保护色、拟态、警戒色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鸟类迁徙、夏眠等。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非生物

6、环境之间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消费者: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3、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它们不是孤立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圈:是指地

7、球上全部生物及一切能够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的总称。生物圈的范围:包含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一、光合作用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P53(天竺葵的实验过程)(1)步骤:暗处理(运走和耗尽原有的有机物)遮光处理(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2)结论:绿叶只有在光下制造淀粉。2、探究光合作用场所的实验:P

8、55恩吉尔曼选用水绵做的实验。提出问题:是否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作出假设:只有绿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原理:绿叶的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内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此外还有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等)制定计划: 选取植物(银边天竺葵的叶片既有绿色处也有非绿色处)的根、茎、叶柄等非绿色部位,进行对照。实验用具和方法同上一实验。步骤:同1.(1) 结论:绿色植物含叶绿体的器官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叶是其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3、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点: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公式: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

9、(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实质:光能化学能(能量转变);无机物有机物(物质转变)即: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意义:植物自身需要;人与动物最终的食物来源和氧气来源应用:农作物的合理密植;温室“气肥”(二氧化碳)的使用 4、绿色植物细胞中有机物的“加工厂”叶绿体。 5、筛管运输有机养料的通道; 导管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二、绿色植物从土壤中获得了什么1、什么是无土栽培?人们不用土壤,而是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的无机盐种类和数量的不同,用水和各种不同比例的无机盐配成培养液来栽培植物的方法。2、实验分析无土栽培成功的原因:提供了植物生长必需的水和无机盐3、植物根伸进土里的作用:(1)固着

10、植物体;(2)从土壤里吸收水和无机盐。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根尖(根的最尖端到生长根毛的区域)的成熟区。根尖的结构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保护)、分生区(分裂)、伸长区(长长)和成熟区(大量的根毛增加了吸收面积)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细胞吸水的原理: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吸水细胞液浓度周围溶液浓度时:失水、植物的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吸水植物根毛细胞液浓度周围土壤溶液浓度时:失水、水分从土壤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土壤中的水根毛细胞根表皮以内层层细胞逐步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叶肉细胞6、应用:一次性施肥过多造成的烧苗现象(植物失水)、土壤

11、干旱导致的植物萎蔫现象(植物失水)、带土移栽植物(保护根尖及根毛)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1、食物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称做营养物质。2、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 糖类:在馒头、米饭、面条等谷类食品中含量较多。 脂肪:在食用油、肥肉和一些豆类食品含量较多。 蛋白质:在蛋、鱼、奶、瘦肉、豆制品等含量较多。“第七类营养素”纤维素3、营养物质的作用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也是构成人体的重要成分之一。蛋白质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成分;也可以提供人体能量。脂肪是人体重要的储能物质和组织细胞的结构成分。水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含量最多。无机盐对人的身体非常重

12、要,如钙、铁、锌、碘等缺乏会引起人类疾病。维生素:需要量很少,但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离不开,人体缺乏就会患病。4、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综述如下: 建造我们的身体 给我们提供能量 维持生命和健康5、三种营养物质中提供能量(同等重量)最多的是脂肪,但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6、合理膳食应做到哪些?科学的食谱既要包括比例适当并且全面的营养成分,又要注意热量的合理分配。要做到:食物多样、荤素搭配、饥饱适当、粗细结合、三餐合理。我国膳食的主食是谷类(富含糖类和蛋白质) 副食是肉类、豆类、蔬菜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粗粮:大米和小麦面粉。 细粮:大麦、玉米、高粱等。9、消化系统的组成:a.消化道:口、咽、

13、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b.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肠腺、肝脏。8、胃的功能:1、暂时储存食物 2、初步消化食物。9、小肠适应消化、吸收的特点:、小肠很长(利于消化吸收) 、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表面积大(利于消化吸收)、内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吸收)。10、消化的概念: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被吸收的成分的过程。11、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12、各种营养物质的化学性消化:(括号内为起始消化部位)淀粉的消化: (口腔)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蛋白质的消化: (胃)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的消化: (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

14、系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食物网:食物链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1)食物链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二环节通常是植食性动物,其它环节一般是肉食性动物。(2)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食物链环节越少,就越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3)食物链由前到后,生物数量越来越少。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1)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越来越少)(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一环节的生物发生变化,其它环节的生物也受影响,可能造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破坏和中断,甚至破坏生态系统

15、的平衡和稳定。(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最关键的生物是绿色植物。(4)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会产生有害物质的富集效应。5、应用(1)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农林害虫。()生态农业。6、举例:两个成语中的食物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蝉螳螂黄雀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浮游生物)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第七章 能量与呼吸1.呼吸的概念:呼吸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吸入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生理现象。2.呼吸作用的概念:在组织细胞内,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3.验证呼吸过程中气体变化的实验为何把试验装置放在暗处?放在暗处是为了不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

16、题?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4.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注意: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多,呼吸作用旺盛。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区别和联系:部位条件过程实质光合作用有叶绿体的细胞有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呼吸作用所有活细胞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互依存,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积累。.二、人体的呼吸1.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使空气温暖、湿润、清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2.呼吸运动由人体胸廓和呼吸肌完成:人体胸廓由脊柱、肋骨和

17、胸骨组成,呼吸肌由肋间肌和膈肌组成,肋间肌又分为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3.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状态呼吸肌肋骨膈肌胸廓容积肺内气压气体进出吸气收缩上举下降扩大低于大气压进入肺呼气舒张下移上升缩小高于大气压从肺排出4.气体交换肺泡适宜气体交换的特点:肺泡多;肺泡外有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的管壁薄,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气体交换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交换过程:在肺泡处,氧气由肺泡进入其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二氧化碳则相反,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在组织细胞处,氧气由其周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入组织细胞,二氧化碳则相反,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气体进出人体的途径:5、人体肺活量:尽力吸气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总量。(以测定时的最大值为准)6、呼吸作用的应用呼吸作用的强弱与含水量、温度等因素有关。种子晒干、冰箱储藏是减弱呼吸作用;农田雨后排水、松土是增强呼吸作用。补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区别部位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所有活细胞条件有光有光、无光均可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物质变化合成有机物分解有机物能量变化储存能量释放能量公式光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叶绿体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维生素无机盐V.AV.B1V.B2V.CV.D钙铁碘缺乏症夜盲症脚气病口角炎坏血症佝偻病佝偻病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